修齐治平、关注当下的政治智慧(三)

2023-02-07 02:11
月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诚信

◎ 王 杰

上期我们讲了廉耻文化,这一讲我们谈谈诚信问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政者的政治品质要求和重要的政治智慧。诚信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真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二是指信守承诺,宁失千金,不失诚信。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诚信是修身做人的根本、企业发展的基石、社会治理的纲要、文明社会的标志,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其永不褪色、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下面我们从诚信的文化含义及诚信的历史与现实经纬,谈谈守诚信的重要价值和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一、诚信的文化含义

在众多古籍文献和历史名人传记中,阐释和注明了诚信的文化意义,《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指真实无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假,人应该把追求真诚作为立身之本。《论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礼记·祭统》说:“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说:“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说:“华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南宋思想家叶适在《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里写道:“故参知政事吴兴李公,以诚信质直事孝宗。”郭沫若在《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中说:“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诚,真实,诚恳;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

“信”,《说文解字》解释为“人言为信”,宋代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信”的基本内涵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从字面含义看来,“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逸周书》:“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就是“诚信”的意思,“诚”与“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就是指以真诚之心去行信义之事,就是指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诚是为自己的,即所谓内诚于心;信是为他人的,即所谓外信于人。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是信的基础和前提,故有“不诚者失信”“诚故信”之说。在古人看来,一个人只有诚“有于己”,方能信“见于物”;只有诚于内,方能信于外。不诚实的人,虚伪狡诈,出尔反尔,不守信用,无“诚”则无“信”。

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二、守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在古人看来,诚是内在的品质,信是外在的表现。只有遵循真诚心灵的要求所做出的实在行为,才具有感染他人的魅力和力量。现如今,面对生活中各种利益的诱惑,我们更应该严守道德、良知和法律底线,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既不欺骗自己,也不失信于众,让诚信意识不仅熔铸于我们的信念中,更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关于人与人之间讲信义、守诚信的人物和故事很多,《庄子》记载了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然而到了约定时间,那个女子却一直没有来。此时,洪水来了并不断上涨。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尾生没有离开,一直抱着桥柱守候在那里,直到被洪水无情地淹没。尾生固然有执拗呆板的一面,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尾生把守信践诺作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

典籍文献中也有一些反面案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失去信誉所带来的后果。

明代刘伯温在《郁离子》一书中记载了济阴商人失信的故事。济阴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趴在水中的浮草上,大声呼救。有个渔人撑船去救,还没等到那儿,商人就迫不及待地喊:“我是济阴的富人,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商人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刚才你许诺给一百两,怎么现在却只给了十两?”商人听完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说:“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能赚多少钱?现在突然得到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只好不高兴地离开了。又一天,那个富人乘船从吕梁顺流而下,撞到礁石翻船了,而原来那个渔人就在那里看着。有人问:“为什么不救他啊?”渔夫轻蔑地回答:“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了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一阵就沉没水中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具有偶然性,但是商人得不到好的结局却是必然的。因为一个人尤其是经商者如果不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便会失去众人的信任,一旦失信于人且又处于困境之中,其下场可想而知。

当代诚信者继承了传统美德,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李国楚是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水月寺镇野竹池村原党支部书记。1973 年,由于勤快肯干,有头脑懂经营,李国楚接任了生产队队长。短短几年,李国楚让一个穷队变成了5 个大队23 个小队中最富裕的队,3 年后,李国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0 年,经过选举,他又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李国楚带领大伙办起了经济联合社,并以个人定期存款8000 元作抵押,先后从信用社贷款2 万元,向10 多人借款3 万多元,办起了香菇厂、木器加工厂。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经营不景气,厂子先后停办。到1996 年,李国楚共欠债57000 元,这在当时的野竹池村,可是个天文数字。这年年底,村党支部换届,李国楚毅然提出辞职还债。他在党员大会上掷地有声地承诺:“谁欠下的债务谁还,我不能坏了村党支部定下的规矩!我不能愧对集体、愧对村民,更不能欠子孙债。我一定会在有生之年把账还清的!”就这样,年逾五十的李国楚接过了本不用私人承担的五万多元债务,卸任不卸责,毅然踏上了自力更生偿还公债的艰辛之路。不管白天黑夜,他时时想的是如何还债,就连说梦话,也是怎么还债,只要听说什么能挣到钱就干什么,喂猪、种香菌、整木料……几年下来,债没还多少,李国楚却消瘦了许多,显得更加苍老。屋漏偏逢连夜雨,邻居帮他放树时,他被倒下的树砸成粉碎性骨折,两个多月才勉强行走,又欠下了4000 元医药费。头上是巨债压顶,身边是万事不顺,怎么办呢?整整三年,旧债未还,又添新息。该做的都做了,李国楚依然双手攥空拳,一无所获。尽管历尽艰难,李国楚始终诺言不改,不怨他人,不找组织,更不留给后人,他说:“不把债还上,我死也不闭眼!”2000年秋,李国楚从胞弟李国勤手里借来5200 元,租下50 亩集体山林,和老伴张学蓉来到荒芜人烟、海拔1400 多米的杨家山上种植天麻,向自己的还债承诺再一次发起冲刺。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李国楚夫妇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没有路,自己修;没有电,用松明子照明;没有粮,自种自给自足。住的是废弃的土屋,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石磨磨出的玉米面。每天天不亮,李国楚就起床做点棒子面当早饭,下地干到天黑才回来,晚上还不能睡熟,得提防着野猪等野兽。因为没有经验,一年下来仅收入500多元。他也舍不得补贴家用,而是用来还了第一笔债。后来他四处拜师学艺,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加上渐渐掌握了市场行情的变化,他开始增加天麻种植的面积,到2004 年,他第一次偿还了信用社2 万多元贷款本息……尽管如此艰苦,李国楚始终诺言不改。种天麻的十年来,李国楚下山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下山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过组织生活,二是上门还债。他一笔一笔地还债,一张一张地销欠条。2010 年11 月,李国楚颤抖着双手撕掉了最后一张欠条,他终于连本带利还清了全部8 万多元的债务,捧着一堆撕碎的欠条,李国楚老泪纵横。2011 年9 月20 日,李国楚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诚信是处世之本

诚信不但是一种自尊、自重、自爱,更是真实的自我、坦荡的自我、诚信的自我。这是一种光荣。有了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有了诚信才能立足天下。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说人如果没有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于世、立足于社会,就像是大车没有了车辕与轭相连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接的销钉,它还可以靠什么行走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把与朋友交往、遵守信用纳入每天反省的主要内容之一。荀子则从家庭和谐的角度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在荀子看来,要想保持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的和睦,就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孟子更是把诚信提高到了“五伦”的高度,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对诚实守信为立身处世之本的人而言,诚信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韩非子》记载有“曾子杀猪”的故事,以教子的实例反映了曾子对诚信的重视。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要跟随。妻子便哄骗孩子说,你好好听话,不要跟我去,等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等曾子的妻子回家后,吃惊地发现丈夫竟然真的要杀猪,就赶紧阻止,说我不过是哄骗孩子罢了,你怎么还当真呢?曾子却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从父母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果父母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而且现在哄骗了孩子,孩子将来也不会信任父母。这样一来,父母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毅然把猪杀了。由此可见,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身教重于言教,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欺。

北宋的范仲淹青年时在睢阳读书,认识了一位姓李的术士。一天,那个术士得了重病,请人找来范仲淹说:“我这里有一个炼金秘方,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点金术给他,现在我把这秘方交托给你。”术士把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交给范仲淹,就病故了。几年后,范仲淹当了谏官,他找到那个术士的儿子,对他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长大,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记号还保存完好,没有被打开过。

在当代社会,同样涌现出一大批诚信楷模。孙东林是湖北武汉黄陂小有名气的建筑商。1989 年,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组建起一支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包建筑工程。20 多年来,孙东林守信如金,不论是对承包的工程,还是对农民工兄弟,都讲一个诚信,都讲一份责任。兄弟二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每年在年前给建筑工人结清工钱。孙东林常说:“我也是农民出身,农民工兄弟跟咱辛苦干了一年,还拖欠他们的工钱,怎么能说得过去呢,明年谁还跟咱干呢?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绝不能影响工程质量、绝不能拖欠农民工兄弟一分钱。”2010 年2 月9 日,为了抢在春节前将农民工的工资发放到位,哥哥孙水林连夜开车从天津赶回黄陂,却在南兰高速河南兰考段遭遇重大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为了替哥哥完成遗愿,孙东林带上事故车上的26 万元钱,驱车15 小时返乡替兄发放农民工工钱,钱不够发,孙东林毅然从自己的账户上取出6.6万元,仍然不够发,70 多岁的老母宋腊梅把自己的养老钱1 万多元拿了出来。由于孙水林已经遇难,农民工的工资清单已不知去向,孙东林就根据农民工凭良心报出的钱数,报多少给多少,终于赶在除夕前将33.6 万元钱足额发到60 余名农民工手中,完成了感天动地的生死接力送薪义举。孙东林当选了中央电视台2010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1 年9 月20 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将诚信视为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讲求诚信的历史故事更是比比皆是。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宁失千金,不失诚信”。然而,反观现实生活,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说假话、办假证、购买假发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明星逃税、设法骗保、虚假广告、网络诈骗……正是这些不诚不信现象的反复出现,使人们充满了怀疑、猜忌和不信任感,从而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反身而诚”,重视诚信对人的塑造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诚信是立业之基

除了对个人品行的塑造以外,诚信在成就事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论语》记载了子张问学的故事。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孔子看来,信与恭、宽、敏、惠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共同构成了“仁”的基础,成为建功立业、赢得众人拥护的前提。荀子认为诚信可以促使经济发展、商业兴旺、国家繁荣,他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

反观中国历史,各个朝代都有一些依靠诚实守信而取得巨大成就的著名人物。春秋战国之交的“陶朱公”范蠡,三次经商均成巨富,而后又三散家财。后世许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尊其为“中华商祖”。范蠡经商过程中非常重视诚信,流传后世的《陶朱公商训》《十二戒》《经商十八法》等集中体现了以诚聚财、以德致富的经商思想。古代中国商人以“儒商”闻名于世,儒商的基本价值观就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货不二价。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在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总结经商经验教训的书籍,如《三台万用正宗》《生意世事初阶》等。这些书对诚信的论述可谓不惜笔墨。零散呈现于地方志、家规族谱、文艺作品和个人文集中的反映经商诚信的故事、实例、训言更是比比皆是。

中华民族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在新时代依然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2022 年,一则新闻登上各大网站热搜,在浙江丽水,有一位90 岁的老奶奶用了10 年时间,还清了2077 万债务。这位老奶奶叫陈金英,在20 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在丽水创办了一家羽绒服厂,取名“兴华羽绒”,意为振兴中华。她以3000 元起家,艰难创业,工厂经营20 多年,营收一度突破千万元。但在2008 年经济危机过后,企业遭遇困难,欠下了2077 万元巨款。有朋友劝陈金英破产清算,时年已80 岁的她却表示要自己承担。为了还债,老人将厂房低价转手,又卖掉了名下的两套房子,还了1800 万元,还剩下欠款277 万元。之后的10 年,陈金英选择重新创业,清还债务,这并非易事。她没有因为年龄大而畏难,不分严寒酷暑,她坚持5 点起床,骑车出门摆摊卖羽绒服,脚步踏遍了丽水的大街小巷。10 年如一日的坚守,老人勤勤勉勉,一笔笔债一笔笔还,终于在90 岁时还清了全部欠款。也正因她的诚信、坚韧、勤勉,铸成了最好的金字招牌,许多人向她伸出了援手,也有许多暖心市民特意关照她的生意。2022 年1 月,陈金英获评2021 年度“浙江骄傲”人物。评委会在给她的颁奖词中说:“羽毛虽轻,可以承载千斤信诺;还债路远,不及十年步履不停。白手起家,高龄创业,人生奋进如此。有债必还,迎难而上,不忘乐善助人,你以坚韧抒写典范,你用诚信铸就丰碑。”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黄金资产。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诚信,才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的“通行证”,资本才可以有序有效流动。因为诚信是灵魂、是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失去诚信,企业必将衰亡,市场经济也无从持续。百年老字号六必居酱园秉承“黍必齐,曲必实,湛必洁,器必良,火必得,泉必香,京华古都传统,必严必信”的古训,以诚信铸造金字招牌,历经沧桑而常青不衰。明清时期,晋商、徽商、浙商、粤商都以诚信传家立业,引领商业风骚数百年。今天中国的金融经济,规模达到几十万亿,每笔交易都是信用在流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诚信经营,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那些不守信用、不讲诚信的企业,即使一时兴盛,也终将会因信用“赤字”而被淘汰出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守信义、讲信用而闻名于世。诚信是企业和员工应具备的基本道德,有了诚信,企业和市场的经济活动就有了精神支持。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表现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人类一切生存活动之中,它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个人失去它则无立身之本,企业失去它则无立业之基,其后果不堪设想。坚持“诚信”是人生最伟大高尚的品质,是做人和企业经营的基本准则,是生产生活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家的生命,也是经营者争取和吸引客户的磁石。

诚信所表现出来的不单单是一种口头的承诺,在某种程度上更代表了一种责任与义务,成为一种制约机制的法则,当这种法则成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时,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往往成几倍数的在扩散;这种制约机制遭到破坏时,小到个人的失信、家庭的破裂,大至国家的沦丧灭亡。从哲学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能在现代法治社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五、诚信是为政之要

诚信在政治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信用,是国家的宝物,是保护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论语》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上级官员能够以信任待人,民众就没有敢不真情相待的。荀子说:“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君主地位尊贵,但是如果不真诚就会受到鄙视。荀子还强调:“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政策法令取信于人民的,国家就会强大;政策法令失信于人民的,国家就会衰弱。《贞观政要》说:“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君王保住基业的根本,只有讲究诚信,树立了诚信,天下才没有与君王离心离德的人。

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取信于民。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政府要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秩序井然的社会,在处理与民众的关系时就要以一定的道德原则来对待民众,为政者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子贡曾请教孔子治理国家之道,“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人民的信任三者之间,如果必须去掉一项的话,先去掉军备,再去掉一项的话,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一旦失信于民,国家就会垮掉。可见,孔子是把“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孔子告诫人们,“言必信,行必果”,说话首先要讲诚信;“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要以金玉为宝物,而要以忠信为宝物。

《史记》记载了一则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秦孝公时期,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令,让老百姓遵循,就必须要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于是,商鞅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命人把三丈高的木头立在国都的南门,说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的赏赐。百姓感到非常奇怪,哪能这么容易就能得到十金,所以就没有人去搬这根木头。随后,商鞅又发布命令,搬者赏赐五十金。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政府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让秦朝民众相信商鞅的言而有信,从而使新法得以顺利实施。宋代王安石有诗赞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东汉时期“郭伋待期”的故事同样也是从政者重约守信的典范。郭伋为官清廉,信义为先,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他任并州太守时,一次到西河郡美稷县巡查,当地数百名骑竹马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聚集在道旁欢迎,并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这里,我们到时还要来迎送。”郭伋计算了日程后,就把日期告诉了孩子们。由于公务非常顺利,郭伋比原定的日期提早了一天。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就在野外的亭中露宿了一夜,直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伋以太守身份,对小孩子在道边说的话,都不肯失信,宁可露宿野外也要在约定的归期与孩子们再见,可以说是做到了守信的极致。

“小信诚则大信立”,治家也好,理政也罢,都需要讲信用。实际上,民众对政府的诚信往往只有一次。只要有一次丧失了诚信,民众的信任度就会下降,甚至还会出现所谓的“塔西陀效应”,也就是说,当你出现信任危机、失去社会公信力时,不论你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哀莫大于心死,一旦到了这种地步,是非常可怕的,老百姓就会与你离心离德,而不再与你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所以,不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许诺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实现,信守承诺是取信于民的第一要素,它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表现了从政者对自身的尊重。

从政者应该精诚于内,行为世范。《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只有精诚发于内,方能感动他人,进而影响社会。古今中外,凡是从政者情操高尚,重视信誉,社会的风气就正,国家就会兴旺;反之,诚信缺失,人心涣散,社会道德就会走下坡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丧失诚信的反例。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20 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要召集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当得知这是君王为博一笑的花招后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再应召而来。后来,西戎大举攻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诸侯不以为令,都按兵不动,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六、守诚信是赢得人民和社会信任的政治智慧

古语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欺,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百姓就会诽谤朝廷、国家就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年少的就不怕年长的,高贵者与卑贱者就会相轻视;赏罚没有尺度,不讲信用,则必须就容易犯法,政令就无法实施;交友不讲信用,就会互生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是何等之大!

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也是齐家之道,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四分五裂。诚信还是交友之基,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诚信建设,把诚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正确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家形象。

总之,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是国家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道德支柱。政府诚信作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发挥着主导和推动作用,政府更须以自身诚信为表率,引领社会诚信建设,这对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实现社会稳定、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诚信
诚信城市
什么是诚信?
浅谈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诚信社会有赖诚信政府引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