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茶事二则

2023-02-07 02:11杨多杰
月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老道潍县板桥

◎ 杨多杰

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

—〔清〕郑燮《紫砂壶》

上期聊了郑燮《李氏小园》一诗,从而探讨了诗文背后的独特茶学审美。其实板桥与茶的掌故趣闻很多,今天就再选其中的一两则,结合着茶诗聊一聊。

这首题为《紫砂壶》的作品,可视为板桥先生的又一首经典茶诗。此诗见于民国年间的《阳羡砂壶图考》,当代学者卞孝萱、卞岐编《郑板桥全集》时亦收录。关于这首七言绝句的来由,还有一则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

话说郑板桥在科举道路上,绝对算不上一帆风顺。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举人,乾隆朝的进士。好不容易金榜题名,可又排队等候了数载,才靠着干谒当上了个知县。板桥先生的故事,绝对有拍成励志片的潜力。但县有穷富之分,所以虽然名义上都是级别一样的知县,实际上也是高低甘苦有别。郑板桥这种出身,富庶之地肯定是轮不上了,最终分给他的,是在清代山东非常落后贫苦的范县。这个县在黄河边上,荒凉的县城里只有四五十户人家,也就是个村子的规模。

其实艰苦一点也没什么,因为清代官场中像板桥这样进士出身的官员,一般在县令这样的基层岗位干上几年就可以提升了。可是郑板桥在范县苦干了五年之后,又调去了潍县上任,一干又是三年。他在《自咏》里写道:

潍县三年范县五,山东老吏我居先。

一阶未进真藏拙,只字无求幸免嫌。

板桥为何混成了“一阶未进”的“山东老吏”了呢?

答:不贪。

不贪财,就没钱行贿;不行贿,就没法升官。作为才华横溢的画家,作为文思泉涌的诗人,板桥在公务员的位子上可谓是痛苦万分。到最后他辞官不做回转扬州,就以卖字鬻画为生。这首《紫砂壶》,就写于板桥辞官回到扬州之后。

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与郑板桥是多年的好友。这位卢大人官阶是从三品,算是扬州城里最大的官了。有一次板桥去看望卢见曾,但是刚到了衙门口就被看门的拦了下来。

郑板桥说明来意,希望门口的差人给通秉一声。可这时的郑板桥已经不是朝廷命官了,穿的也是朴素的长衫。一位帮闲的门吏,根本没把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放在眼里,就是故意拖延不给通报。

无巧不成书,这时街上有人把郑板桥认出来了:“哎呀,这不是咱们扬州的名士郑板桥先生吗?”郑板桥呢,也赶紧跟这几位“粉丝”打招呼。可是这位帮闲的门卫,就是信奉“以貌取人”的准则,根本不相信大名鼎鼎的板桥先生会穿成这样。

于是乎门卫对板桥说:“你说你是郑板桥?我怎么那么不信呢。”郑板桥只是苦笑,毕竟那时候也没身份证啊。门卫接着说:“我听说板桥先生非常有文采,可以效法曹植七步成诗。既然你自称郑板桥,那就给我们现场写一首诗,让我们看看你学问如何?”

板桥莞尔一笑,说道:“请问小哥,这首诗以何为题呢?”门卫正在喝茶,于是顺手一指桌子:“就以这紫砂壶为题吧。”板桥看了看紫砂壶,又瞧了瞧小门吏,脱口而出:

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乍一看,确实句句写的是紫砂壶。尖嘴为壶流,大肚为壶身,高耳为壶柄。泡茶,本就有“不宜广”的原则。紫砂壶作为茶器,通常容量也就是二百毫升左右。要是吃工夫茶的小泥壶,容积则更是只有百余毫升,说是“量小不堪容大物”,不可谓之不贴切。至于两三寸注入壶内,自然要涤荡茶叶,掀起阵阵香涛。板桥爱茶,自也懂壶,句句写到了精彩之处。

再一读,分明就是在写这个门吏。刁钻刻薄是嘴尖,养尊处优才肚大,傲慢无礼耳偏高。量小无德,滥用职权。有眼无珠,不识真佛。板桥是一语双关,明是说壶,实是损人,惹得现场的人哈哈大笑。正巧卢见曾路过此处,顺口便说:“风流间歇烟花在,又见诗人郑板桥。”

您可能会觉得,这哪里是茶诗,简直就是段子嘛。您别急,我再给您讲一则板桥先生关于茶事的趣闻,就更有意思了。

话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官时,一次陪着一位外地来的朋友到县城北门外的玉清宫游览。玉清宫也叫北宫,据说元代时丘处机还曾住过。2012 年到潍坊出差时,我还专门去探访过,只看到残垣断壁而已了。

基坑开挖的技术安全措施上,施工人员要清楚采用何种开挖措施,开挖前采取何种开挖方式,以及会产生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都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坑进行开挖必然会产生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土方运出的场地,各类施工机械距基坑、边坡和基础桩孔边的距离,应根据设备重量、基坑、边坡和基础桩的支护、土质情况确定,堆载不得超过设计规定。现场施工人员要有明确的目标,切记现场堆放,造成人为的高边坡。

在板桥当政潍县时,玉清宫香火旺盛,也还有出家的道士居住。老道也是个势利眼,没把轻衣简从的板桥放在眼里,便爱答不理地说了声:“坐。”回头对着小道童又说了句:“茶”。

郑板桥也没在意,一边陪着朋友参观,一边充当着讲解员的角色。以郑板桥的才学、玉清宫的历史渊源典故趣味,自然是滔滔不绝了。老道在旁边听着,觉得这两位香客穿得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可谓谈吐不俗,相比也不是寻常的百姓。于是,老道转而对板桥二人说:“请坐。”接着又对小童儿说:“敬茶。”

正在此时,有几位乡绅恰巧也到玉清宫上香,一眼就认出了郑板桥。于是争先恐后,过来给县太爷见礼。老道一看,原来这是县令大人,赶忙招呼说:“请上坐。”然后催促着小童子说:“敬香茶。”

板桥带着朋友参观完了玉清宫,转身准备离开时,老道却早已准备好了文房四宝。他知道板桥不仅是县太爷,更是远近驰名的书法家,便想借此机会请板桥先生为道观的山门题写一副对联。板桥也不回绝,淡然一笑,提笔就写: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一副对联,把玉清宫道士前倨后恭、看人下菜碟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是北宋禅僧黄龙惠南在《赵州吃茶》里说得好: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茫茫谁辨满瓯花。

茶友之间,意气相投,同好相聚。您若是偏要牵扯上官位大小、职称高低、财富多寡这些个杂事,那再好的茶,到嘴里也得变了味儿。清代的官场,充斥着这些势利小人。跟这些人在一起,连杯茶都喝不踏实。如此看来,郑板桥最终辞官不做也绝非偶然。

其一,板桥机智幽默。其二,板桥酷爱茶事。

板桥任职潍县时,可谓是如坐针毡。才华不能施展,理想不能实现,这县令当得也实在无趣。他在《青玉案·宦况》中写道:

十年盖破黄绸被,尽历遍,官滋味。雨过槐厅天似水,正宜泼茗,正宜开酿,又是文书累。坐曹一片吆呼碎,衙子催人妆傀儡,束吏平情然也未?酒阑烛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

人人都说当官好,可您若问郑板桥,当官是什么滋味呢?想必他一定说苦,而绝非甜。屋外雨过天晴,就是当你满心欢喜烧水泡茶时,又被公务所累。当了领导,不愁没有好茶喝。可没有了那份品茶的心境,要再多的好茶又有何用呢?谈着业务喝茶,想着工作饮茶,那就难免是鲸吸长虹、牛饮三江了。

板桥的确爱茶。他在谈论自己理想生活时曾说过:“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用碎砖铺曲径一条,以达二门。其内茅屋两间,一间坐客,一间作房,贮图书史籍、笔墨砚瓦、酒董茶具其中,为良朋好友、后生小子论文赋诗之所。”我总是觉得,知堂老人八成读过这段文字,所以后来他在《吃茶》一文里才写道: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知堂老人,也只是将郑板桥的话,用更凝练浅白的口语重写了一遍而已。

官,不当也罢。

钱,够用就行。

有茶,有书,有好友,便是好生活。

猜你喜欢
老道潍县板桥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板桥情(外一首)
关于《潍县大观》档案的几点解析——从地方志层面考究
“松竹”图里话板桥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五回孙老道创新“辟瘟散”闻香药击败东洋丹
郑板桥智断案
板桥河
王丰摄影——惜别老道外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