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裸苗移栽田间管理技术

2023-02-07 16:44金艳艳
园艺与种苗 2023年7期
关键词:豆苗间苗中耕

金艳艳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 阜阳 236065)

1 我国大豆栽培现状

大豆古称“茙菽”,原产地在我国,公元前就已传布至东南亚邻国,直到18 世纪才开始在欧洲种植,19 世纪传入美国,此后扩展至世界各地。历史上我国大豆生产一直稳居世界首位,20 世纪50 年代后,美国大豆一跃领先,而我国大豆生产则逐渐呈下降趋势,目前,大豆年产量已排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1994 年前,我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其后,由于我国油脂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大豆进口一直呈增加趋势,1994 年进口537 万t,2004 年进口2 023 万t,2014 年已经达到7 140 万t,2020 年累计进口大豆达10 033 万t(首次突破亿吨)。仅2020 年,大豆进口总额就达到395.28 亿美元。

近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豆单产一直没有明显提高。据统计数据,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从1957 年的1 275 万hm2到2015 年只剩650 万hm2。2016 年后国家对大豆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对种植大豆施行奖补政策,大豆种植面积有望回到1 000 万hm2以上,但是由于这几年“症青”(大豆长至成熟期时,仍是青绿叶片,不结荚或很少结荚,几乎没有产量的症状)危害很大,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大豆种植面积可能还会继续下降。所以大豆高产栽培、绿色增效是我国大豆科研人员攻关的主要课题。

各地多次试验证明,大豆苗移栽后可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所以大豆苗移栽后的田间管理技术也是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大豆裸苗是指不带土或带有少量泥土的大豆苗。裸苗来源于大豆田间间苗,为保证成活率以便增产增收,间苗后需立即选取根系、子叶、芯芽等比较完整的壮苗用于移栽。现将夏大豆裸苗移栽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2 平整地块及施肥浇水

2.1 整地、施肥

犁后的田地土坷垃大,需要2~3 遍旋耕,在旋耕之前按照450 kg/hm2的量,给旋耕机肥料斗内装上N、P、K 配比为15-15-15 的复合肥(现在新式旋耕机有这样的装置),如果是小颗粒状有机肥,则按300~500 kg/hm2一同装入肥料斗内,杀灭地下害虫的农药也可以一并放入。第2遍或第3 遍旋耕时则不用再装肥料。

2.2 灌溉

经平整施肥后的地块,如果天气晴好,需在移栽的前4 d 给地块浇足水分。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微喷,便于后期给大豆浇灌。如果有雨,则考虑雨后移栽,且雨后间苗也易于操作。

3 栽苗、定根

3.1 间苗移栽

调配好人力,间苗移栽同时进行,使用机械移栽则更加方便。人工栽植的株行距按14 cm×40 cm,先用拖拉机按40 cm 的行距冲沟,然后每12~15 cm 的距离定植1 棵,封好土即可。每公顷定植18 万株左右。

3.2 浇水定根

土壤相对湿度大于80%不必浇水定根,土壤相对湿度在80%以下则需浇水定根,如果天气晴好干燥,次日上午再浇1 次水(如安装有微喷,则很方便),第3 天或第4天再浇水1 次,即可保证98%以上的成活率。

3.3 成活期管理

定植后1 周是成活和壮苗的关键时期,若天气干燥,可在浇水3 次后,用0.2%尿素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或在定植后7~10 d,结合中耕除草每公顷用2 250 kg 三元复合肥和675 kg 尿素混合撒施,追肥不仅能有效促进壮苗,而且能较大幅度提高后期产量。定植10 d 后是蹲苗时期,此时若天气晴好7~15 d,则根系发达,苗粗壮;如果连续阴雨,必须及时清沟排水。

4 清沟排水与灌溉

大豆是需水量较大的植物,大豆祖先——野生大豆多生长在沟渠边就是例证。据测算,每1 kg 大豆干物质的形成,需要耗水600~1 000 kg,在一定范围内大豆产量随着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大豆生长适宜土壤相对湿度为60%~80%。现在,夏播大豆生产上都选用抗旱、抗涝、抗倒伏较强的高产稳产优势大豆品种,但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仍然不可避免:大豆生长期间连续高温干旱超过15 d,就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连续2 d 以上涝害,大豆就会减产。所以栽植之前要检查维修灌溉系统,规划好排水沟,确保能及时清沟排水;连续干旱超过10 d 就要及时喷灌1 次。

5 中耕除草与施肥

5.1 中耕锄草时间与中耕深度

栽植后1 周左右需对大豆田间进行1 次中耕锄草,中耕深度为行间5~10 cm,苗根附近3~5 cm。可在锄草前撒施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物10~15 kg。7~10 d 后,再进行第2 遍中耕除草,行间深度以8~12 cm 为宜。第3 遍除草在封垄前,深度7 cm 左右。封垄后,田间无法下锄,主要是人工拔除马泡、青葙子、野苋菜、田麻、苍耳、旱稗等超出大豆植株的较大型杂草。

5.2 化学除草

当前大豆地多采用无人机化学除草,根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推荐,以下药品混合使用,具体用法如下:在大豆苗长出2~3 片复叶、杂草2~5 叶时用5%精喹禾灵乳油1 000 mL/hm2、44%克莠灵水剂2 000 mL/hm2、3%甲维盐100 mL/hm2,3 种药剂同时对入600~800 kg 水中,搅拌均匀。然后用无人机喷雾,快捷方便,节省人力成本。3 种药剂中,精喹禾灵主要针对禾本科杂草;克莠灵可除去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甲维盐是广谱杀虫剂,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可防治大豆卷叶螟、斜纹夜蛾、尺蠖等害虫。

5.3 人工清除漏网杂草

无论是人工除草还是无人机化学除草,在大豆封垄后,田间无法下锄时,都必须要人工拔除漏网杂草,上面5.1 文中已述及。

6 “症青”现象及其防治方法

6.1 “症青”现象

近几年,大豆“症青”危害严重。“症青”现象,即大豆光长秸秆不结荚,或有荚无实,且叶片青绿色较重,叶片皱缩,花芽发育不足,花而不实,或者结成簇状不发育的幼小豆荚,或豆荚发育不良,不长豆粒,植株长期青绿色等特征。“症青”发生的原因,现在普遍认为是在高温多湿天气下,点蜂缘蝽、蓟马、烟粉虱等刺吸式昆虫对大豆幼嫩茎叶和幼荚的叮刺,并向大豆植株释放某些毒素或某类病毒,致使大豆发生“症青”现象。具体致病机理,现在仍在研究中。

6.2 结合追肥防治病虫害与“症青”

前几年黄淮地区许多地方,由于病虫害防治时期不当,曾大面积发生“症青”,甚至有些地块因“症青”导致绝收,对农民种豆的积极性影响很大。2019 年5 月,黄淮地区大豆症青防治工作会议在阜阳市太平洋大酒店召开。会议公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豆所和全国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上百位专家经过5 年的试验研究成果,为大豆症青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一“症青防治成果”总结如下:

6.2.1 开花前防治。夏大豆一般6 月中旬播种,7 月上旬还未开花,在花前要进行1 次化学防治。大豆出苗后,无论实生苗还是移栽苗,都不时有病虫的危害,例如茎枯病、根腐病、地老虎、蛴螬、卷叶螟、斜纹夜蛾等。近年来都是用3%高氯甲维盐乳油1 500~1 800 mL/hm2兑水600~800 kg无人机喷雾。如果发现叶片出现菌斑,则间隔3~5 d 用多菌灵或肟菌·戊唑醇等进行防治。此次防治宜早不宜迟,必须在7 月10 号之前进行,否则就有可能发生症青。

6.2.2 花荚期防治。此次可以结合根外追肥,同样是用3%高氯甲维盐乳油1500~1 800 mL/hm2兑水600~800 kg,再混入硼砂450 g、钼酸铵225 g、磷酸二氢钾750 g 搅拌均匀,无人机喷雾。如果大豆长势过旺,可以去钼酸铵、加入多效唑控制大豆旺长。

6.2.3 鼓粒期防治。此时,大豆开花已近尾声,是大豆干物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高温多湿,病虫害极易发生,所以很有必要防治1 次。这几年我们多用溴氰菊酯乳油(添加磷酸二氢钾和尿素作为根外追肥)无人机喷雾进行虫害防治(和大豆追肥);病害严重时间隔3~5 d 再喷1次抗菌药。大豆鼓粒期是大豆干物质积累最多的时期,决定着大豆结实率、粒重、品质和后期产量,所以,此时的抗旱防涝、叶面追肥、防治病虫害等,尤为重要。特别是鼓粒期前期,需水量较多,最怕干旱,晴1 周以上就必须浇水1次;此时也怕涝害,如遇多雨天气,则必须立即清沟排水。

7 小结

自2019 年5 月,防症青工作会议之后,用以上的田间管理方法进行栽培处理,不仅移栽苗地块几乎未出现“症青”现象,常规播种地块也极少出现“症青”现象,大豆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高。周边的种植专业户,在我们的技术指导下,也取得了防治病虫害、防治“症青”的胜利。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大豆的绿色增效、高产创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豆苗间苗中耕
不同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割豆苗
豆苗儿家的门辩论会
间苗与掐花
豆苗儿家的辩论会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浅谈如何做好大姚核桃中耕管理工作
摆动式间苗机器人锄刀优化设计与试验
历久弥香的友谊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