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设计视角下的丘陵山区乡村建筑风貌提升探索

2023-02-09 04:01陈伟旋郑俊禧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3年1期
关键词:丘陵红砖房屋

陈伟旋,郑俊禧,王 凌

(1.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 NG7 2RD;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

1 概述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提出,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乡村规划。乡村设计是乡村规划的有力技术支撑。乡村设计是在以人的需求、体验以及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建设活动对乡村环境中进行优化和调节,重塑当代乡村的公共生活[1]。相较于具有成熟发展路径的城市设计而言,乡村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优化乡村发展格局、建设宜居乡村空间。这要求乡村设计突破工业化的技术思路,实现生态化的地域设计。

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5%,分布有全国近一半的乡村[2],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沿海[3- 4]、盆地[5]和平原[6- 7]地区的乡村设计,针对丘陵山区乡村设计的研究十分匮乏。丘陵山区的地域环境特殊,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生态脆弱等等的压力,使得丘陵山区的乡村建设需要考虑更多的运输和工程费用,导致乡村设计方案不能实施。因此,有必要对丘陵山区乡村的空间进行探究。本文将地域设计理念应用于丘陵山区乡村建筑风貌提升,以连州市盘海村作为研究案例,梳理了其地域特色,并对其进行提炼和强化形成策划设计方案,最后整合并进行设计实践,以期为我国其他丘陵山区的乡村设计提供参考。

2 地域设计理念

地域设计这一理念由日本千叶大学学宫崎清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张通过营造传统、自然、富有人情味的乡村,使其能够在保留传统的情况下发展。地域设计的“域”一般定为部落、村庄或是乡镇[8]。地域设计是完全以地域特色为基础来判定其发展方向并进行修正的活动,在寻找解决方案时,将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其所有的一切资源都在考虑范围之内[9],包含“人、文、地、景、产”,即居民、文化、自然、景观、生产5类资源[10]。在设计过程中运用这些元素,有针对性地强化某些特征,让设计成果最终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可辨别性,以实现特色风貌的延续和提升[11]。

宫崎清于1995年文艺季文化·产业研讨会演讲中将地域设计分为5个步骤,分别为创作团队界定、确定地域特色、策划设计方案、设计实践和宣传成果。根据Rob Roggema对设计阶段的划分[12],创作团队界定属于设计前阶段,确定地域特色、策划设计方案和设计实践这3个设计阶段属于设计阶段,宣传成果则属于设计后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地域设计理念的技术路线

“确定地域特色”是基于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梳理场地的现状资源。地域设计可以由居民、企业、产业方或是行政人员发起,发起者需要尽可能集中所有居民一起探讨地域包含的所有资源,发现地域的特色与亮点。场地的独特性来自于某些特征的凸显,例如独特的地形地貌、传奇的文化变迁、丰富的历史更迭等。通过对场地背景和现有条件的梳理,了解场地中可以利用和需要提升的部分,为后续针对性的设计做好准备。

“策划设计方案”是对梳理后的场地信息进行特征提炼萃取,得到最主要的场地特色,并在后期的设计规划中对其特点进行强化,按照设想实现所需时间将方案分为即时、中期、长期3类,最后考虑必须的准备条件、实现方式等,制定详细的方案。在适应场地的基础上,提升场地的景观和生活生产质量,并突出场地的可辨性。

“设计实践”是对所有设计内容的整合。场地的设计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在对每个提升项目做完设计策略后,需要对总项目进行整体的梳理与整合。地域设计在得出方案之后应快速着手实施,即便物资准备不够充裕,垃圾清理、宣传普及等工作都可以先行展开。在解决场地问题的前提下,通过聚敛项目核心来凸显场地地域性特征,实现设计的有机统一。

3 案例研究

星子镇所在的广东省连州市位于东北部,是广东的“北大门”,北接大路边镇,西与湖南省蓝山、临武两县交接,东与湖南省莽山风景区相接,南和连州市龙坪、保安两镇相连。盘海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乡村,位于星子镇的西北部,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地势陡峭,高差较大,最高海拔至1590m,为粤北特色的喀斯特地貌,村内共有220户811人,村庄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丘陵山区乡村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性。

3.1 确定地域特色

在建筑层数上,现存建筑主要是一层到三层半,建成时间较长的建筑主要以一层为主,有少数老式二层建筑,新建建筑的层数以两层半和三层半居多。从功能上看,主要以人居为主,也存在少部分商住两用建筑、用于养殖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等功能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单一;商住两用的形式主要存在于沿街的建筑,底层作为杂货铺等;用于养殖的建筑主要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家畜;公共服务功能的建筑,如厕所、小学、村委会、卫生站等。从材料上看,建成时间长的建筑由当地常见易取的生木、竹木、沙石等材料砌成,其结构基础一般采用大块的红砂岩、青石板、河卵石或者青砖,墙体大部分为砖石清水墙,小部分为泥樁墙;新建建筑的外立面材料主要为瓷砖贴面或砖和砌块砌筑,顶面主要为水泥并用瓷砖装饰,性能较好,比较美观;在建筑年代方面,历史建筑主要始建于清代,发展于21世纪初。目前保留下来的主要建于清代和20世纪50—70年代,如祠堂、门楼、炮楼等;老式人居建筑主要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长年自然因素腐蚀和年久失修,大部分倒塌或空置,至今只有少部分有人居住;新建筑主要建于21世纪初,大部分为砖结构的人居建筑。总的来说,部分老建筑具有当地特色,外观独特,但绝大数外观有待改善;新建筑使用的瓷砖色彩款式大多不统一,整体建筑群色彩杂乱,侧墙大多为裸面墙体,风貌较差。

3.2 策划设计方案

以建筑构成为分类依据,从墙体、屋顶、门和窗4个结构中提取出可供设计的元素,见表1。通过对要素的分析与提炼,为建筑的整治提供设计参考。

表1 盘海村建筑元素

场地中的大部分建筑为砖瓦房,砖的类型主要是青砖或红砖。部分建筑为夯土嵌石墙体,或是石灰抹墙。由此,可以从中提取出“青砖墙”“条石墙底”“石砌墙”等要素。其次,不同位置的墙面上还可以提取出其他精彩的设计元素。例如,建筑转角处的红砖立面,是由表面有倾斜角度黑色纹理的红砖与普通红砖搭配形成的;再如,山墙檐下的白色纹饰图案,让当地的建筑充满了独特的历史韵味。现状场地中的传统建筑均为黛瓦坡屋顶,而宗祠、门楼等重要建筑则有飞檐翘脚以及防火墙。由此,可以从现状建筑中提取出“瓦质”和“坡屋顶”的元素,形成修建灰瓦坡屋顶的整治思路。村楼中的建筑大多为木质双开门,提取这一基调元素,在设计建筑整治方案时可以采用木质或带有木质颜色的金属双开门。原场地的窗户多为传统条形木质窗,由此可以提取出竖条状木栅格和木质栏杆要素。另外,盘海村的特色窗型为拱形窗和叠涩三角窗。拱形窗具有减少窗的受力、加大窗宽等特点,而叠涩三角窗由于利用青砖造型而具有类似窗楣的作用,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特色元素和传统元素的提取和结合,为建筑的整治思路另辟蹊径。

3.3 设计实践

基于前期提炼的建筑元素符号,本文对盘海村现有的裸面红砖房屋、裸面灰砖房屋、混凝土结构房屋和砖木结构房屋4种类型的建筑进行建筑风貌提升,形成完整有机的整治方案。针对裸面红砖房屋和裸面灰砖房屋,保留灰瓦坡屋顶,清洁整理屋檐脱落瓦片,破损严重的房屋采用原色砖块进行加固。建筑转角处采用黑纹红砖进行加固,而破旧窗主要采用木制窗户进行修葺,同时在窗框上方架设拱形装饰,如图2—3所示。针对混凝土结构房屋,通过对清水泥或裸露红砖墙面统一粉刷为灰白色调的方式,对建筑立面进行改造;同时,墙面及细部可以采用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图案进行装饰,窗口上檐处加设拱形装饰。对贴瓷砖墙面进行重新贴砖的处理,其中主要采用仿古灰砖的贴面。门窗、檐口采用木材进行装饰或进行深褐色涂装,使其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如图4所示。针对砖木结构房屋,保留灰瓦坡屋顶,清洁整理屋檐脱落瓦片,并对墙体表面进行清洁和找平。脱落空缺的部分使用红砖填充加固,并在表面涂抹天然土黄色,维持墙体色彩的统一性,如图5所示。

图2 裸面红砖房屋元素提升

图3 裸面灰砖房屋元素提升

图4 混凝土结构房屋元素提升

图5 混凝土结构房屋元素提升

总的来说,山地丘陵类村庄的建筑应依山而建,与自然呼应。新建村居应紧密结合传统村庄建筑的特征,在立面形式、屋顶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建筑特色;并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进行功能更新、户型改造和建筑形式创新等;严格按照原有建筑形式与风格进行修复改造;采用原有建筑材料进行修复;鼓励召集当地工匠进行共同参与建设。

4 结语

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可辨性的地域因素。然而,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地势的限制,较高难度的建设与高昂的成本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村内建筑的风貌别具特色,但在乡村营建中缺乏重视,导致乡村整体风貌特色不显著。在进行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的过程中,应挖掘可辨性因素来进行差异化的地域设计,即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元素进行提取,形成建筑要素符号提升的设计策略。基于此,丘陵山区建筑风貌提升在实施层面的施工和技术问题是后续有待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丘陵红砖房屋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房屋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红砖白石五店市
红砖及砂浆强度试验方法探讨
吉祥猫事务所 红砖楼的秘密
胡丘陵《栽树》
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