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运用于运河城市建筑保护更新的探索
——以淮安地区为例

2023-02-09 04:01邢依明唐可歆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3年1期
关键词:类型学淮安传统

邢依明,唐可歆

(1.贵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2.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1 淮安传统建筑面临的现状

1.1 传统民居

淮安自秦时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作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的传统建筑,见证和经历着历史的发展[1]。受到运河申遗成功的影响[2],作为运河上重要的一个节点,淮安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批的传统建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典型的代表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郎静山故居等,这些被保护起来的传统建筑大都是作为当地特色的旅游景点,管理部门也会定期对这些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总的来说,被开发为旅游景点的传统建筑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还有一批传统建筑因为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修缮,已经处境堪忧。典型的代表有王遂良故居、杨士骧故居、许氏中医宅等,这些传统建筑现状十分破败,以王遂良故居为例,如图1所示。这所建筑原本是一位民国实业家的宅子,如今则成了廉价的出租房,整个院落爬满了各种藤蔓与电线,如果不是那些破旧的充满年代感的柱子以及一些古朴的木雕,很难让人了解到它的身世。虽然文物保护单位立了标识牌,但实际修缮工作并没有,靠近道路一侧的墙体变形严重,二楼的木质隔断与柱子在风雨的侵蚀下显得摇摇欲坠。跟王遂良故居处境十分相似的还有杨士骧故居,作为晚清重臣的杨士骧,其故居在解放后曾被织袜厂占用,如今织袜厂不在,却被新的小作坊所租用,从建筑方面来看,院子也是搭满了违建,屋顶严重变形并且有很大的洞口,柱子已经霉变,另一间厢房更是不忍直视,浑浊的空气里全是嗡嗡的机器声。如今的杨士骧故居连地图上都找不到,文物保护单位也只是立了一个牌子,如此保护方式令人痛心。

图1 王遂良故居

1.2 新兴仿古建筑

在传统建筑“区别”保护的同时,许多仿古建筑也开始兴起,但是质量上却是参差不齐,这些仿古建筑的用途主要是作为当地旅游名片的仿古街区和用作部分商业场所,在这些仿古建筑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认真考虑传统建筑的一些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没有遵循淮安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使得在造型上的地域性没有体现,建筑整体尺寸与体量上也是有所偏差,这类仿古建筑的其中之一代表就在淮安清江文庙旁的文庙新天地。

文庙新天地位于淮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中心,紧邻京杭大运河,附近的文庙、慈云寺、花街等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在此兴建仿古建筑群本是极佳的选择,然而因为规划与建筑本身的原因,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批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群。从整体布局上来看,显得缺少章法,不同朝向的建筑随意地拼建在一起;在建筑体量方面,单体建筑体量都过大,比例失调严重,部分建筑东西山墙造型也不统一,有采用当地青砖的,也有进行白墙粉饰的,并且加上了马头墙点缀,马头墙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防火的,一般在徽派建筑中比较常见,对于淮安来说,马头墙不是典型的本土建筑元素,如图2所示。

图2 文庙新天地中的马头墙

另外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在门窗细部处理上,门的类型和色调没有统一规范,缺少比例上及形式上的规范;窗的问题更明显,淮安传统建筑一般来说山墙是不开窗的,如今随着时代的不同,山墙上开窗也无可厚非,但是缺少统一的规格和形式,则会破坏仿古建筑群的美感。屋顶方面,淮脊挺立的特点未曾得到体现,瓦片选用的色调过于暗淡,由于屋面的面积太大,瓦片的铺装上显得过于密集,加上屋顶的望板没有采用木质,而是用水泥制成,视觉上过于厚重,使得整个屋面缺少了一种轻盈感。总的来说,淮安传统建筑的风味在此处难以得到体现。

从淮安传统建筑现状来看,建筑的保存情况不容乐观,仿古建筑的兴建也是褒贬不一,我们迫切需要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以及对仿古建筑提供参考依据,而类型学的方法也许可以提供了这样一种更新与保护的方式,其对于仿古建筑的修建工作,也可以提供思路与指导,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2 建筑类型学

其实,传统建筑保护与仿古建筑的兴起并非偶然,上世纪初的第一代建筑师大多留学海外,学习了先进的建造知识,归国后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使传统建筑的优良工艺和民族精神得到继承和发展,当时的建筑师有意识的掀起了“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3]的讨论与实践热潮,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当代的这股风潮的兴起则是对西方理论的传播和对传统建筑文化已经遭到破坏的弥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泛滥的趋势[4]。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思考,易于消失和变化的物质实体下,是否存在可以长久不变的内容,在建筑发展中通常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通过建筑自身的规律、特点来丰富其内涵,这就是本文所要用来作为分析手段的“类型学”。

“类”在我国古代逻辑学中被作为推理原则的基本概念和手段而存在[5]。现代意义上的建筑类型学主要是由西方发起,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重新对现代建筑进行的反思,声称要把建筑学从消费成员中解放出来,改变其在工业城市中被技术经济力量埋没的地位[6],而阿尔多·罗西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杂交温度的选择是 ISH 杂交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科书上推荐的 RNA 检测的杂交温是48 ℃;各 miR 探针因 GC 含量不同,其理论推荐的杂交温度差异较大。从理论上分析,若反应温度低于杂交温度 10~15 ℃,碱基顺序高度同源的互补链可形成稳定的双链,错配碱基对减少;若反应温度再低(低于杂交温度 30 ℃),虽然互补链之间也可形成稳定的双链,但互补碱基对减少,错配碱基对增多,氢链之间的结合更弱;调整杂交温度可使它们之间的杂交率变化 10 倍,因此在实验前必须首先确定杂交温度。

罗西注重类型学的分析作用,强调人所在的文化塑造出的“型”,这一客体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在居住类型的选择上,积极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经验联系,激发人们对传统生活与记忆的联想,关于类型学运用于传统建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新老建筑的对比,找寻当地人生活实践中的固有产物,从中提取出共有的“原型”,即是简化建筑的现实形态,抽象并还原得出的产物。当这种被提取出的元素被表示成简单的图形时,通过大量的比较又可以得出其中变化和不变化的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属于某一地区建筑的“基因”,由这种基因所设计出的方案具有多样与统一的特点,是具有历史文化、地区特色的建筑,这也是类型学运用于传统建筑的一大意义。

3 淮安地区传统建筑类型

3.1 大运河对建筑营造的影响

淮安旧时地处黄淮之扼冲,京杭大运河与里运河穿城而过,是明清时期交通重地,一度极其繁盛,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的美誉。漕运总督府、淮安府署的设立,淮盐业的繁荣,使得当时一度权贵云集,大量徽商、苏南地区的人也带来了当地的高超技艺,加快了地方建筑技艺的发展。

虽然当地普通民居擅长以蒲苇建屋,但留存至今的仍是以技艺更高的大户人家的家宅为主[7]。而受运河带来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极具地域性,整体上来说既融入徽派古民居竭尽雕饰的手段,同时还汲取了扬州民居轩昂峻拔的风格,不同于苏南地区的纤巧秀丽,也不同于徐州地区的奇伟大气、连云港的粗犷,吸收了大量的高超技艺,却也摒弃了繁复的风格,更加朴质和具有实用性。

3.2 建筑特点

无论哪个时期的淮安传统建筑,他们都有以下的特点:

在外观上,大多是不做粉饰,直接展现建材的原色,即选用青砖灰瓦,很少像徽派建筑一样将墙体粉白,外围护结构仍以墙体为主,重视冬季保温。淮安传统建筑造型一般都是硬山屋顶,不做举折或变化较少,这种屋顶建造工艺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正脊多用砖垒砌线脚,脊的两端向上翘起,形式简洁大方。立面造型方面,正立面一般都是由一个大门加上两边各一扇窗户的一门加三雨搭形式,如图3所示;或者是一层都是木门二层都是窗子,主要是为了便于生意往来,形成了上宅下商式[8]如图4所示;也有的一层建筑整面都是木门扇的,形成了开敞式如图5所示;也有正立面只由砖石和大门组成,没有开窗,形成了无窗式。另外淮安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梯状向上收缩的门额形式,用普通青砖砌上或是将这些砖头外形进行加工,形成一种卷云状、如意状;更讲究的,则雕刻有精美的花纹,正中并刻有图画故事,如鲤鱼跳龙门等,但这样的建筑在淮安也是不多见的。

图3 一门加三雨搭形式

图4 上宅下商式

图5 开敞式

结构方面,受材料的影响[9],保存至今的多是砖木结构,硬山顶为抬梁式木构架如图6所示,以砖为主体,木结构的梁柱为辅助,主屋一般都是三间,间与间之间用木板隔开的,起到隔断空间作用,淮安传统建筑屋顶大多是梁柱结构,不使用斗拱,既有经济成本的原因,更多的是等级制度的原因[10],由于没有斗拱的使用,整体建筑的受力都由梁柱承载,而淮安的木材多来自外地,少见高大的木材,出于安全考虑,很少对梁柱进行雕刻装饰,这也是难得一见的原因。

图6 抬梁式木架构

4 淮安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运用

从淮安传统建筑所探讨的类型学思想角度出发,我们注意到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遵循现代建筑的发展规律,能为现代人所使用,要在传统的继承延续与建筑设计创新中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换句话说,就是在遵循现行建筑规范的前提下,为建筑注入传统元素,而这也是我们通过学习建筑类型学的思想所希望能掌握的。

在当地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类型学设计模式批判的继承淮安传统建筑的元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淮安传统建筑文化的氛围:

4.1 建筑整体

对于建筑整体做到灵活根据环境来改变建筑的朝向和大小,坚持青山绿水、灰墙月瓦构筑成的主色调,色彩要求统一,与建筑环境融洽结合,可根据需要结合现状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再遵循传统尺度来加以设计。

4.2 空间形态

在空间形态上,考虑传统的单院单进或单院双进地基本形式,进行自由组合成四合院形式或呈现“品”字型或“目”字型组合如图7—8所示。淮安传统院落的纵横比在1.2~1.5之间,可以在该尺度内进行合理的自主设计。

图7 “品”字型布局(淮安都天庙)

图8 “目”字型布局(淮安郎静山故居)

4.3 建筑立面

立面造型上,侧立面上根据院落大小形成“人”字形屋顶和“一”字形外墙相结合的形式,内立面则可以兼顾保温与采光,合理组合门扇与窗槛,在大门的形式上,与外墙、门楼、山墙等都不需要追求极强的造型感,选用较为朴素的实体形态即可,如可采用印方门或如意门的衍变形式。

4.4 屋顶

对于屋顶,仍可以沿用层次感极强的坡屋顶,根据建筑的尺度来调整屋顶铺材料如瓦片的大小,材料可以使用现代材料,质感上也是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屋顶的角度需要统一规划;淮脊通常镂空且修长,可以以此用现代材料参考仿效;对于木、砖、瓦不选用粗大的材料,在装饰上不追求奢华,以简单精致为佳。

4.5 建筑细部

细节方面,例如在建筑的墙面处理上,可以仿照传统灰砖的尺度,把灰墙组织成砖面尺寸划分的横向肌理,也可仿照淮安传统民居的砖墙纹理,通常是与三种砌墙方式有关,分别是侧砖顺砌、平砖顺砌和席纹式,如果是用于修缮和保护古建筑,则可完全按照这样的方法砌砖,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样式及风格,若是用于新建的建筑,可以通过仿照砖墙纹理的贴纸等进行装饰,另外,在尺度上把握好构件和整体建筑的关系,若是建筑尺度做的比较大,相应的建筑的构件也要增大,这样才不会产生不和谐之感。

在墙角的过渡上,巧妙运用“拐弯抹角”,即在建筑拐角突出的地方将90度的角抹成圆弧形,可以减少他人走到这里时碰伤,这也是当地建筑的特征之一,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也是表达了古代人和人之间的友好和相互尊重的美德,如图9所示。通过基于类型学基础之上的现代设计表达,不仅对传统建筑的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当地“仿古”建筑的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相应参考,建筑文化形成有序地传播,能够呈现出既具有统一规划又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

图9 “拐弯抹角”处

5 结语

类型学的思考方法使得居住的传统意义得到延续,亦是帮助人们在如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找到了精神的依托。我们在将这些联系抽象化成简单的二维图形后,还应该对其进行转化与更新,而不是直接的强加运用,不是诸如文庙仿古建筑粗糙地进行建设,而忽略了对于适用于当地城市空间肌理延续方面的探索。建筑类型学不能指导建筑设计,但是却提供了一种思考角度,如何将其合理运用,把握住传统建筑的深的精髓,使这些建筑即使是变了模样,其中的魂依然能长存,才是我们能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类型学淮安传统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