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瓜”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2023-02-10 07:07黄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先民葫芦诗经

⊙黄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诗经》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先河,如同一幅包罗万象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纵观整部《诗经》,许多篇章都出现了包括动植物在内各种名物的身影,且其种类之多数不胜数。这些名物经过先民们的情感创作活动进入诗歌中,成为诗歌的细胞——意象。作为意象之一的“瓜”,为后世人们走进《诗经》,寻访先民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宝贵的钥匙。

一、《诗经》的“瓜”意象

清代学者顾栋高统计了《诗经》的植物种类,其中“花果十五种”。虽然与草、木相比,所提及的瓜果的种类不多,但在《诗经》的三百零五首诗中与瓜相关的篇目就有十一篇,出现“瓜”及其同义词汇共十二次。其中《幽风·七月》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与《小雅·信南山》的“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都明确提及了“瓜”,而其余篇目如《卫风·硕人》《小雅·瓠叶》《豳风·东山》《大雅·公刘》中出现的瓠、匏、瓜苦、瓜瓞等也均可与“瓜”同视。

瓜,在《说文·卷一》中为:“苽,雕苽。一名蒋。从艸瓜声。”又名木瓜、昆仑瓜、匏瓜等。瓜是“苽”和“蓏”的本字,其本义是挂在藤上的葫芦状果实,后引申为形状如瓜的饰物、兵器之类的器物和瓜成熟、瓜分等含义。除“木瓜”外,《诗经》中的“瓜、瓠、匏、壶”基本都可看作葫芦科植物的果实。

考古资料显示,瓜因其食用价值早就在中华民族的菜谱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采摘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先秦,瓜维持着先民们的生存和繁衍。他们不仅仅将瓜当作果腹的食物,而且在日常的种植、采摘、祭祀等活动中,也不自觉地将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甚至把瓜纳入到自己的情感创作活动里,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当“瓜”成为一种审美意象,也就意味着被打上了幽微的文学意蕴和深远的文化色彩,并且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内涵。

二、“瓜”与先民的生活愿景

上至贵族,下至普通劳动者,从灶台到祭台,都不乏“瓜”的身影,正因为它与先民们的生活这般亲密无间,才有机会成为他们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除了食用外,瓜独特的外形特征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寄托着朴实的生活愿景。

(一)后代绵延

先秦时期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归结为两件大事:自身的生存与部族的繁衍。《诗经》中很多作品都表达了先民们对部族绵延、后代兴盛的美好期许,其中就有通过“瓜”这一意象来表达的篇章。如《大雅·绵》的“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是一首周部族的史诗性颂诗,一开篇就用“绵绵瓜瓞”起兴,引出周部族生生不息的成长、发展历程。瓜藤顺着架子蔓延而上,柔软而坚强,瓜蔓上挂满了十来个小巧的瓜,在空中来回摇曳,积蓄着、沉淀着,彰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而且先民们还将这种自然迸发的生命力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对它产生崇拜、敬仰之情。除了起兴,这里还有比喻的意味,《毛诗传笺》云:“绵绵,不绝貌。笺云:兴者,喻后稷乃帝喾之胄,封于邰,其后公刘失职,迁于幽,居沮、漆之地,历世亦绵绵然。”先民们看到瓜蔓缠绵、硕果累累的样子,自然而然地便把部族后世兴盛、子子孙孙无穷已的愿望寄托在瓜上了。“绵绵瓜瓞”在后世的流传中也成为家族兴旺、子孙众多的代名词或祝福语,有如“瓜瓞绵绵盛,箕裘代代新”(高一麟《贺胡梦宸诞曾孙兼呈乃郎锡九、桥梓》)之句。

又如《卫风·硕人》: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这是一首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而作的诗,在此篇的第二章中,使用“比”的艺术手法,借洁白又整齐的葫芦籽来形容诗中女子的皓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女子的美貌,表达了对美人庄姜的喜爱、赞颂与倾慕之情。此外,葫芦多子的特点彰显其强大的原始生命力,这里将女性与繁殖力旺盛的葫芦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子孙后代众多、兴盛的期望,也寄寓了先民们向往生命繁衍不绝、生生不息的情感要素。

(二)爱情婚姻

《诗经》中有的诗篇体现了瓜与婚姻、爱情的密切关系,如《邶风·匏有苦叶》。

这是一首婚恋题材的诗。虽然《毛诗传笺》云:“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但现代学者李湘则认为此观点“全是附会,无可取者”。若单从诗歌所叙述的内容来看,讲述的确实是一位女子在渡口对爱人以及自己的婚姻翘首以盼,诗中女子对爱情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章先以瓠叶起兴,此处的葫芦瓜不再是一种食物,从“济有深涉”中可推测这是舟。庄子的《逍遥游》也有“以匏济水”的描述。女子站在渡口边,焦急中充满期待,内心不由得催促爱人以匏作舟,甚至希望他提衣涉水,快快前来结为良姻。

此外,葫芦瓜与婚姻还有一层特殊的联系。据《礼记·昏义》,当男女结为婚姻时,要“共牢而食,合卺而醑”,“合卺”即破匏而再合之,意思结为夫妻时就是要共同吃一个牲畜,再把葫芦切成两半,各执一半来饮酒,用两瓣葫芦来象征夫妻的结合。虽然现在已经鲜少看到用葫芦作为酒器,但“夫妻饮合卺酒”这一习俗至今都还有所保留。

《邶风·匏有苦叶》开篇即以“瓠”起兴,其实就暗示着这位女子并非在等待一般的人,而是想与之结为婚姻的心上人,全诗体现了先秦女子对婚姻和爱情的期待、喜悦又焦急的心情。

除此之外,男女之间也可以通过瓜来传情达意。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从中可见,投瓜、赠果是一种朴素而真实的求爱方式。诗中女子将自己的情感附着在瓜果上,通过“投”“抛”“摽”等一系列动作,传递给自己的心上人,结合前文所提到“瓜”后代绵延的文化内涵,这种情感除了单纯的爱慕,同时还有开花结果,以求绵延子嗣之意。而选择瓜果之属,闻一多先生认为,这是在自然农耕环境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在这里,“瓜”已然是一种具有文化象征义的符号,更凝聚了人们单纯而深切的感情,体现了瓜在农耕文明下独特的文化意蕴。

(三)朋友和乐

除了婚姻和爱情,《诗经》的很多燕飨诗中也表达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其乐也融融的主题。在其中的某些诗篇中,就有使用“瓜”这一意象来表现此主题的。如《小雅·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在宾主宴请客人的聚会上,“瓜”也承担着一个重要角色。瓜叶飘飘,瓜香袅袅,主人摘了瓜、做了菜、煮了汤。瓜虽然不能算是珍贵的食物,甚至带着苦涩,普通的农夫也能“采之食之”,但在这里,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虽然只是粗茶淡饭,可因为主人待客之情真而变得尤为难得。或者说,正是因为饭菜的简陋,更加能衬托出主人与朋友之间的情深义重。因此这里的“瓜”就带上了朋友之间和谐欢乐的意味。

又如《小雅·南有嘉鱼》: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毛诗传笺》云:“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大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此诗前两章先以游鱼起兴,借鱼与水衬托出主人与宾客在宴会上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在如此欢愉的场面中,忽然目光上移,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缠绵着几根葫芦藤,葫芦藤又挂着大大小小数十只葫芦,清风拂过,大小葫芦摇曳碰撞,宛如银铃。由物及人,想到主人与宾客,也正如葫芦与大树一样亲密无间,在宴会上觥筹交错,相谈甚欢。如此良辰美景,怎不让人手之足之,舞之蹈之?

三、“瓜”与先民的价值观

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瓜”,进入了人们的情感创作活动的“瓜”,承载着人们思想情感的“瓜”,其实也在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

(一)生殖崇拜

在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在认识自然界和一些自然现象如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敬畏感。虽然他们没有实际推理能力,也不具备任何科学知识,但是其感觉能力和想象力却是活泼而超群的。当他们发现人的生殖功能,可以一直延续种族的繁衍,便由此生发出对人类生殖能力的向往、尊敬与赞美。

土地能繁衍出生命,从古至今,华夏民族都尊大地为母。大概正因此,周人在土地上茁壮生长的植物中,很容易看到子孙众多、部族兴盛的希望。先民们很早就把葫芦与人类的生殖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殖崇拜。一方面,葫芦的外形与女性的外阴极为相像,同时也与孕妇受孕而腹部隆起的体型类似。另一方面,葫芦多子,人们喜欢将之象征为子孙众多、部族兴盛。直至今天,葫芦瓜依然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闻一多先生也在《伏羲考》中指出伏羲与女娲的原型就是葫芦,原因就是“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在《诗经》,这种由“瓜”而兴的生殖崇拜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大概就是《大雅·绵》: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瓜瓞”也就是葫芦瓜,“绵绵,不绝貌”。葫芦瓜繁衍不绝,显示出强大的生殖繁衍能力,创作者以多子的“瓜”来起兴,其实就暗含着对强大生育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崇拜与赞美,以及周民世世代代繁荣昌盛的祈愿。

这种对生殖的崇拜与更早一些的原始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思维模式——物我相融是有莫大关系的。他们从花草树木的生长、凋零中敏锐地感知到了一种生命的律动,再结合事物的客观形态,主观上无意识地形成对自身的观照。《诗经》中的葫芦、嘉木如此,《楚辞》中的香草亦如此。

(二)以农为本

中华文明源于土地、发于土地,能够延绵不绝数千年也是因为紧紧依靠着土地。在中华民族伊始,便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中华文明实则就是农业文明。作为农耕民族,无论是千年前的先祖还是今天的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都深深扎根于土地中,无法割舍,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都被打上了农业文明的印记。

悠久的农业历史在《诗经》的农事诗中被生动地演绎出来,反映了先秦人们重视农业的思想观念。农事诗是《诗经》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周人将自己的始祖与农事生产联系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农业在周人的生活中显现的重要性。而瓜类作物,在当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先民们生活的黄河流域土质疏松、阳光、水源充沛,因此瓜的种植很快便发展起来,且瓜可作果食,亦可为菜烹,所以是一种很重要的农作物。如《豳风·七月》: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在风诗中,《七月》是篇幅最长的一首诗,它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先秦时期一位农夫一年到头的农事劳作过程以及生活状况,包括种田、养蚕、纺织、酿酒、凿冰……一年不间歇的辛勤劳动需要能量的补给来维持。这时作为食物的瓜、壶不仅让先民们得以果腹,更让其基本的生产生活可以顺利进行。《豳风·七月》全面地反映了周代先民们一年里从事农业劳作的过程。从一月到十二月,每个月份都有应忙的农事,可谓“不误农时”,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先民们种瓜、摘瓜、食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瓜”带来的实用价值的满足感逐渐上升到对于个体生命的抽象思考和情感共鸣。他们把自身的生命节奏与瓜的成长历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生命兴衰起落的一个自然的缩影。春种、夏生、秋收、冬藏,先民们依时而作,顺应着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从中也反映了在当时人们已经学会探索自然规律,体现了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尊神敬祖

先秦时代,祭祀活动一直都是人们生活的重心。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大雅》与《颂》中的祭祀诗,或叙述部族的缘起发展,或赞颂先祖的丰功伟绩,总而言之皆为歌功颂德之作。而出现在《诗经》中的植物,大多都与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它们的文化形象自然也带着浓重的原始宗教意味。在众多植物中,瓜的原始宗教意味是较为明显的。学者李湘经过调查后指出:“葫芦生人、葫芦先祖是远在母系氏族社会之母体崇拜时期传下的一种古老神秘观念。”如《大雅·生民》是周人以其部族的先祖后稷极具神秘色彩的诞生以及他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为内容的祭祀诗。在第四章到第六章中,讲述的是后稷在农业上做出的杰出贡献,从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到其生长周期都有详细的叙述。瓜与荏菽、麻、麦等重要作物同时被提及,不仅说明种植时间之早,更显示了瓜在周人祭祀、生活,以及心理上的重要地位。还有一首提及“瓜”的祭祀诗是《小雅·信南山》: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

从“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可知唱这首诗的场景是在祭祀祭祖。为什么不选其他的植物而选择瓜呢?《毛诗传笺》曰:“献瓜值于先祖者,孝子之心也。”在他们看来,用瓜入馔来祭祀,可以向先祖表达自己的孝心,以祈求保佑,此观念很有可能是葫芦生殖崇拜的一个延伸,而被写进祭祀诗中的瓜,因而具有了深厚的祭祀文化意蕴。据《周礼》中记载,在诸侯和士大夫的祭祀上,会设有“甸师”司专门“共萧茅,共野果、瓜之荐”。可见,瓜在祭祀中是一种重要的祭品。但是,相较于殷商时期,先民们的原始宗教信仰从狂热逐渐变得冷静,呈现出一种典雅、中和的发展倾向。

四、结语

《诗经》 中的一草一木,甚至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瓜”,在融进了先民们的思想情感、被寄予了期待与向往后,也成为《诗经》文化中一抹熠熠闪烁的星光。先民们的心理愿景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精神与价值观,以一个小小的物象——瓜,在表现丰富文化意蕴的同时,成为华夏子女最为坚硬的脊梁骨。

猜你喜欢
先民葫芦诗经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诗经
现代诗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现代诗经
宝葫芦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