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式的探析*

2023-02-10 14:59黄云慧牛慧芳杨世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服务社会专业学位导师

郭 飞 王 静 黄云慧 牛慧芳 杨世昌

1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新乡市 453002; 2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3 新乡医学院

随着健康中国等国家卫生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国家和社会对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需要能力更加全面的精神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之服务[1-2]。另外各省市和地区也在积极筹备和建设区域精神医疗卫生体系,目的是提升本区域内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大量知识扎实、业务过硬、素质和能力全面的精神医学专业人才为之奋斗[2]。而河南省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数量相对不足,每10万人中执业(助理)医师仅为1.9名,低于中西部地区不低于2.8名的目标,与北京5.57名差距甚远[3],因此需要积极推进本区域内精神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4]。

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阶段,而研究生根据培养重点不同又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对于两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经费投入具有一定差异,因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能较快地投入工作中,并能快速地解决一定临床问题,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例逐年增加。如何系统地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更好地为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和本区域精神卫生服务质量提升提供更全面的人力资源保障,这已经成为各医疗机构关注和探索的重点。本文将结合以往的培养经验,结合现有的培养方案和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和提出建议,并为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国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5],但经过各高校和培养单位的努力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基于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的特殊性和社会需求的迫切性,现分析其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环节。

1.1 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精神疾病的诊疗是对患者综合评价的过程,不仅要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生理生化检验检查结果等临床“表象”进行分析,更要透过表象发现其所具备的临床意义[6],此过程的转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但多数培养过程中只注重了学生的使用,忽视了该能力的培养[7]。高层次医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奉献精神等医者仁心的培养[8],但现有课程设置中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融入环节和元素相对单一,如仅在理论课堂上简单融入,而实践教学中缺乏相应融入。精神疾病的诊断多是通过问诊过程获得有效信息,因此需要医生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9],另外良好的诊疗过程需要医患共同的努力,但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处理医患关系等相关技巧的培养[7]。

1.2 培养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多呈现重临床、轻科研,重实践、轻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模式,因此造成各培养单位的考核机制主要重视考核学生的临床技能[10],而且考核形式相对单一,如集中在出科考核和结业考试等,同时忽略了学生临床思维和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评价。另外基于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引导倾向,多数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相对欠缺,只是以完成相应论文和科研任务为目的,过程中学生存在投机行为,进而可能影响科研诚信等,同时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提升相对较慢。

1.3 导师结构和遴选制度有待完善 优质的研究生培养需要完善的导师结构和较强的育人能力,现阶段该专业导师依然延续单一导师制度,尚未纳入临床导师或科研导师等双导师制度。另外导师能力的评价仅局限在课题数量和成果产出等硬件指标,对导师师德师风和个人魅力等的评价相对较少。

2 提升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完善其保障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提升临床能力为基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过程,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服务社会为导向、协同合作为方式和内涵提升为引领,实现特色化培养。另外其培养质量是健康中国战略和本区域精神医疗发展水平潜力的重要标志和外在体现,是关系到高等医学教育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系统的培养方案、合理的考核制度和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如何完善相关细节是各培养机构和单位关注的重点。

2.1 完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兼顾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医疗服务等多种任务的高等医学教育过程,因此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综合制定,可从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临床实践、科研训练、学位论文、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以增强理论知识为前提,以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服务患者为导向,以联合校外导师为途径,以相关政策为动力,以区域精神卫生建设为契机的精神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课程设置模块化和多形式化[11],加大实践课程、行业前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12]。课程内容设置的目的是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和本区域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实践课程的设置应突显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应用、重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另外课程设置和住培等过程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如微课[13]、慕课和碎片化教学[14],同时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5],并编织成相应教学教材、讲义或视频等[15],以供多单位多学科进行交流。课程设置不仅要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德医风等意识形态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高度提升,教学单位可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并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点,从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

2.2 提升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评价机制 应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评价机制,机制的建立要合理分配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医德医风和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占比,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巩固,思想高度的提升和技能水平的完善,并由培养单位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并实施。其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从现有的公共必修课、学科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和自选课等课程的成绩,增加学生出科考试的形式,并结合形成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过程考核与毕业考核的优点形成系统的考核体系。

思想领域的评价应结合现有的思想政治和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并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学习态度与科学作风、遵纪守法与劳动纪律、团结协作与人际关系、集体观念与文明礼貌等方面细化考核制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服务意识。

学生尚处于学术技能和学术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初级阶段应注重能力提升的过程,培养末期可以提升学术成果的占比。初级阶段是应以学术活动、阅读文献数量、参加文献汇报和发言次数等简单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培养末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学术基础,可适当采用发表文章数量和质量、学术会议发言次数等较高的标准进行评价。采用此类灵活多样评价标准,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广度和认知深度得到较大提升,更能完善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学术交流能力。

临床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第二导师”和导师组的综合评价,考核内容可从岗前培训、医疗法规、医院管理制度、医院诊治流程、医院感染防控、医德医风教育、基本诊断技术、临床处理问题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医疗文书书写能力、医疗安全防范意识、患者人文关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多当面进行制定考核方案。

探索和完善学生毕业标准和精神医学就业标准,学业设计上,要从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和安排,以学生身临其境、实地操作的目标去优化和组织实践教学活动,重视通过学生评价和社会反馈进行优化相关教学环节和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2.3 健全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评价机制和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学生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为提升和完善培养单位导师结构,弥补部分导师学术强临床能力弱或临床能力强学术弱的不足,培养单位可积极引入社会导师参与学生培养和培养目标设计,目的是创建多维度、多领域、多培养单位协同的教育环境和“双导师”导师遴选机制。培养单位还可依托现有导师评价和筛选机制,在综合评价和吸收校外导师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导师评价机制和信息沟通平台,通过严格的准入和排除机制、合理的奖惩激励措施,提升并完善导师和指导教师的结构和质量。

纳入的校外导师或第二导师可参与专业学位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培养项目的综合设计和顶层设计[10]、学生培养方案的调整、新项目的论证,以及从用人单位的视角参与学生的招生工作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另外校外导师制度的建立的同时,应综合考量校外导师的不足之处,如其为兼职、责任心不够、不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和要求、过程参与度不足,以及与培养单位之间缺乏相应的信息沟通机制。因此为弥补校外导师的不足,提升校外导师的参与度,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培养过程的导师给予各项奖励,对在培养过程中表现不足的导师可取消导师资格等,以达到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度,优化导师结构,提升导师实力的目的。

2.4 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精神卫生应用型人才,为弥补其培养时间投入多在临床,科研思维和水平的提升较弱的缺点,可以在教学查房过程中所遇到为问题进行科研转化,科研分析,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并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查阅,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成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11]。鼓励学生形成文字性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另外完善临床教学和学术交流形式,如教学查房时,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并完善各科室的有效联系,其中包括与医、技、药等部门的教学信息沟通和前沿知识的分享。

学术交流除现有的读书报告、课题汇报和学术讲座,可积极组织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术能力促进平台,并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可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完善,文献查阅、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形成,以及统计学知识的培养;第二阶段主要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初步形成科研设计及相关评价指标,写作技巧的形成;第三个阶段主要是课题的实施、完成以及文章的写作和投稿。

2.5 完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管理制度 除上述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考核方案制定和导师机构完善,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除对学生严格要求,管理层应建设鼓励学生创新发展的培养体系和教学基地,优化导师研究方向,增设符合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和立项。整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病例剖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增设或完善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基础或实用课程教学,如循证医学和药物治疗学。

在原有三级管理制度(学院、临床学院和导师)下,组建各科室教学或科研小组,同时细化相关考核方案,以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学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学生质量的有效保障,团队成员可从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临床技能等方面进行遴选。除完善教师结构外,还应完善教师成长和培养方案,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1]。

3 远期目标及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符合服务国家战略,适应医疗服务公益性,明确精神卫生社会责任,满足区域医疗发展需要,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医疗基础和保障。对于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强化培养体系中顶层设计和全局设计。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制定为国家健康战略和区域精神卫生发展相配套的理论课程和培养体系。重视相关前沿领域的普及和初步认知,了解精神医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增强学生认知度和学习激情。通过完善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过程,培养出真正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服务社会专业学位导师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