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知识内在逻辑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023-02-11 18:52严彪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数据分析

严彪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据分析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苏教版教材“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从研究学情、巧用情境、顺应逻辑、结构处理、质疑思辨几个方面,谈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建构认知体系,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关键词]折线统计图;内在逻辑;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2-0060-03

数据分析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概念之一,數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并以此为抓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数据分析。以“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除了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还要让学生亲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对折线统计图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促使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

一、研究学情,精准定位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法则等知识时,一般结合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思考,理解新的知识并逐步将其纳入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生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与已有知识相似或相近的新知识。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情,思考知识脉络、理解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在统计的基本步骤和数据的描述方法上有了一些经验。基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能看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会分析数据的含义,并能根据统计图做出判断。

二、巧用情境,调动心向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寓理于情,就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情境,以相关数据为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的兴趣,令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片段1】

出示(将例题中张小楠6~12岁每年生日的身高数据用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6岁116 cm,7岁118 cm,8岁121 cm,9岁126 cm,10岁132 cm,11岁141 cm,12岁144 cm。

师:第一眼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觉?

生1:信息很多也很杂。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从数学的角度去统计和描述,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2:制成统计表。

生3:还可以制成统计图(如图1)。

师:同样的信息,用统计图表示与用统计表表示有什么不同吗?

生4:统计表能有序而清晰地表示数据。通过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高低,我们能直观、形象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巧用例题情境的数据,激活学生关于统计的旧知,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和分析的过程,并沟通统计图表之间的联系。该教学自然地调动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

三、顺应逻辑,自然创生

教材的文本信息是静态的,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揭示数学知识或思想方法,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选的素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知识体系的高度,审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厘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就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新知。教师要关注不同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以已有的条形统计图为基础,让学生描述数据的变化情况,以遵循数学内在逻辑的问题链为抓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抽象,再辅以课件的动态演示来实现学生的想法,演化并完善直至形成折线统计图。

【片段2】

师:如果想知道张小楠几岁到几岁身高增长得最快,你打算怎么办?

生1:用前一年直条的最高点和后一年直条的最高点进行比较。

出示图2:

师: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点与点之间相差得最多或最少呢?

生2:把点连起来。

师(用线段把点依次连接,如图3):这样就得到了一条曲曲折折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图上的点各反映的是几岁生日的身高?怎么才能让信息和相应的点一目了然?

生3:再竖着画一些直线。

师(出示图4):画了直线后,确实更清楚了。

师:还能不能进一步完善这张折线统计图?

生4:折线的下方空得太多。

师:折线被顶在上方,看起来不舒展,也不清楚,可以怎么改进呢?

生5:可以将没有变化的部分折叠、隐藏起来。

师(出示图5):现在这样就可以清楚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了。

科学合理的学材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让课堂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以“清楚反映身高的变化情况”为抓手,引导学生思考纵轴数据的合理设计,逐步探究、完善,得到完整、规范的折线统计图,为学生后面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埋下了伏笔。

四、结构处理,凸显本质

本课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将两者结合,在比较异同、突出本质的过程中,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清晰,并形成整体认知,从而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

教师应该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得到规范的折线统计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问题,然后结合数据分析发现、提出合情合理的数学问题。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事物的客观性,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乃至多角度解答。

【片段3】

师:对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都有标题、制图日期和数据。

生2:横轴、纵轴表示的信息一样。

生3:条形統计图的直条和折线统计图的点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生4:从折线统计图中还能看出数量变化的情况——上升的线段倾斜度越大,数据增长得越快。

生5: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越长,数据变化越大。

学生在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时,感受到两者在结构、制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有它独特之处,即通过点反映数据的同时,用线来呈现增减变化的情况。在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中,在读图、画图、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生都能逐步领悟折线统计图的这个特点。

【片段4】

师(出示某地7天的气温记录,略):请在学习单上完成折线统计图。

师:开始画时,第一步做什么?

生1:描点。

师:为了一眼看出数据,第二步做什么?

生2:标出数据。

生3:最后,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

师(板书,如图6):我们依次通过描点、标数和连线这三个步骤,便能完成折线统计图。

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处理,帮助学生重组、整合零散的知识点,学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学生改变数学学习碎片化的状况,进一步提高了数学素养。

五、质疑思辨,发展观念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发展数学的思维能力,体现深度思维的数学课堂是有思辨的课堂。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深度思考的表现,是一种数学学习的态度,也是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

充分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后,学生已经将折线统计图自主纳入原有知识框架,此时可能会单纯地以为“折线统计图最好”。那么,今后分析数据是不是都要用折线统计图呢?适时的追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比如让学生解决如下数学问题:要统计某天一家人摘的水果数量,如果制成统计图,选择折线统计图合理吗?说说理由。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会对数据进行审视,在体会不同统计图优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进一步养成数据分析的观念,提升数学素养。若思辨环节在课堂中无法完成,也可以作为课外研究的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将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已经成为一种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就是数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切实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要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可以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丰富信息;了解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要根据问题的背景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以旧知识联系新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新旧知识的结构化学习中领悟到折线统计图的本质内涵,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切实提升数学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改革”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监测数据提升区域薄弱学校数学学科教研方式转型实践探索”(2021JY14-CSFX-ZA11)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数据分析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我校如何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解决男生引体向上这个薄弱环节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基于读者到馆行为数据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建议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