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价值增值的路径研究
——以A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为例

2023-02-12 12:11颜莉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环球市场 2023年3期
关键词:内审人员

颜莉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5G、云计算的飞速发展,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模式。大数据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家治理的信息基础。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其中也包含内部审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技术已服务于金融、商贸等多个行业,但在内部审计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在风险控制与价值增值中发挥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

(一)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环境方面的风险

1.大数据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尚未完善

在《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推进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广泛运用数字化审计方式,但是在现有的内部审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却没有具体的业务指引。目前在公司的《内部审计章程》等制度体系中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的规定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传统审计准则不能解决大数据审计中的问题;另外,大数据审计作为新兴审计模式,传统法律法规可能无法制约现有审计模式下的潜在犯罪行为,应制定防范大数据审计相关的制度规定,降低大数据审计模式下的潜在技术风险。

2.大数据背景下的内部审计流程尚未建立

目前很多企业依旧沿用传统的审计流程,这对实现传统业务流程具有指导意义。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内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已经离不开数据信息化环境、数据分析平台、软件的支持。传统的审计流程已不适用于大数据审计,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大数据审计流程,规范大数据审计程序,以此来提升审计效率,为大数据审计质量提供保障。

(二)大数据背景下内审审计客体方面的风险

1.审计数据量大,真实性与安全性难以保障

在大数据时代下,各行各业的数据量都在爆发式增长,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量也是如此。在企业里大量的审计数据往往来自多个业务系统,数据零散、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比如会核算系统、各业务部门平台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基于使用目的、统计口径不同,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保证数据的统一;基于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会从很多部门单位采集海量数据,其中也包含一些潜在的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机密的信息,比如支付系统的用户名及其密码,这些数据如果保存不当,或者受到恶意的攻击、人为窃取,数据的安全性就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数据有全过程的保护,提高审计数据真实性与安全性。

2.审计数据分析存在风险,审计效率难以保证

复杂的数据给数据分析带来了困难。为了满足事中审计或者持续审计,需要高效、能进行实时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审计单位现有的审计工具与软件难以满足海量增长、类型众多复杂数据的分析需要,造成了数据分析的风险;开展大数据分析也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与工具,市面上大数据分析平台有很多,如何选择合适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尤为重要,内审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如果数据分析平台与方法选择不当,会降低审计效率,同时也很难保证审计质量。

(三)大数据背景下内审审计主体方面的风险

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升。经过调查,传统的内部审计人员除了需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还需要具备知识、技能、其他能力三方面的素质。传统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中并未提及大数据技术分析和运用能力,只提及了计算机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审人员在面临数据分析时,只能简单地用工具去记录或查询数据,仅依赖于传统的审计经验来发现审计异常,常有错审、漏审等现象发生,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均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提高内审人员的大数据分析与运用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价值增值的路径研究——以A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为例

A企业是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该公司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下的审计监督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和董事长汇报工作,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该内审组织负责集团及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采购专项审计、人力资源审计、高管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大额资金收支审计、互联网事业群广告业务审计、汽车贷款、小额贷款业务流程审计、第三方支付账户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

该公司共有审计人员5名,其中具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有2人,2人均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其余3人从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其他业务部门抽调而来。近年来,A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根据互联网公司线上业务的特点正在实施内部审计转型,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该上市公司从内部审计环境、内审审计主体、内部审计客体几个方面进行了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实施路径之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环境角度

1.制定完善大数据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

大数据审计是大势所趋,现有的与内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大数据审计,内审工作人员工作缺乏指引,审计效率与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审计过程中能够获取大量被审计单位信息,如果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可能会引起数据流失,甚至信息泄露。制定完善大数据审计相关的制度势在必行。

公司根据在现有的内部审计准则——信息系统审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公司大数据审计的相关制度。公司以制度的形式设置登录、访问门槛、保留登陆痕迹、限制查看权限、分级授权等手段,实现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保证大数据审计工作有制度可依。同时,还通过制度的形式建立相关监督与处罚办法,实行绩效考核与问责制,从而达到提高数据信息保密的可控性。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子数据管理办法和保密制度,统一并规范大数据审计证据的种类、要素和取证方法,明确取证程序,审计证据归档使用保密手段进行留存,为本公司大数据审计工作提供了制度指引。

2.建立大数据内部审计流程

原有的审计流程未涉及大数据的分析与运用,因此公司在现有审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审计实施阶段根据大数据审计的需要新增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等,对已有审计流程进行完善补充,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如图1所示。

图1 大数据审计项目实施流程图

在审计准备阶段,实施审计调查时,应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数据在组织内的分布和应用的总体情况。应包含软硬件系统、有关技术文档情况、系统管理员的配置情况、数据系统的功能、系统数据库的情况等。

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数据采集环节上,公司将审计数据采集进一步分为调查、提出审计数据需求、确定所需内容与数据采集的具体方式。在实践中,常用的方式是请被审计单位将指定数据转为通用的、便于审计组织采集分析的格式;也可以通过ODBC方式连接,直接进行审计数据采集;完成数据采集之后,由于数据可能存在重复的、不完整的、不正确等问题,导致数据质量不高,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可采取数据转换或者数据清理的方式,实现数据预处理,并不断地进行数据验证,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与完整性。在实践中公司常采用核对总金额、保持借贷平衡、钩稽关系、审计抽样等数据验证方法。

在审计项目终结阶段,需要对审计资料归档,传统审计大多数为纸质材料,但大数据审计中,拥有海量的数据,对现有的存储技术提出了挑战。A公司采用云计算平台进行审计大数据存储与管理。

(二)实施路径之大数据背景下内审审计客体角度

1.搭建集中统一的数据中心

大数据环境下,被审计单位会存在海量的数据,比如A公司有来自财务部门财务数据,有第三方账户平台的账户信息数据、有CRM系统的和客户与合同数据、有不同的互联网产品后台数据,这些数据涉及的平台累计100多个,采集数据时需要分别申请访问权限,并登录多个平台逐一采集数据,审计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该公司审计部门建立了集中统一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访问与采集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电子数据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分析数据来源,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抽取、过滤,确保数据真实有效。该公司数据中心平台界面操作简单、快捷易懂,能够便于内审工作人员上手操作,并且会定期进行更新升级,以满足内审工作需要。

2.多举措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确保审计效率

公司内审人员选择多种数据分析技术,除了传统的数据分类、数据聚类、机器学习等用于大数据分析,也借助智能技术,比如多媒体数据(图像、视频等处理技术)、图文转换技术等。内审人员还自主学习云计算、分布式系统、可视化技术等关键技术。例如利用可视化审计分析形式能够更好地呈现结果,帮助审计人员从大量的数据中更快更准确发现线索。A公司内审人员在审计互联网金融业务时,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的关系,最终总结出不良贷款的客户特征,这有助于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决策。

(三)实施路径之大数据背景下内审审计主体角度

1.招聘与大数据分析处理相关的人员,壮大审计队伍

大数据背景下,要实现内审增加价值的目标,就必须打造综合素质强、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队伍人员分布中,不仅要拥有传统的审计、财会人员,还要有懂业务、懂管理的人员,更要有懂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的专业人员。因此A公司从人才市场上招聘了1名大数据分析的相关专业人员,专注于研究数据挖掘、数据模型、数据分析与处理。

2.加强原有内审人员培训,胜任新的工作要求

善于利用现有审计人员,通过开展审计培训、审计后续职业教育、轮岗实践、审计行业交流等形式帮助内审人员实现自我提升,从而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猜你喜欢
内审人员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提高企业管理体系内审工作质量的建议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跟踪导练(四)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