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高校中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苏A高校为例

2023-02-12 05:53柏东良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柏东良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诞生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红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与时俱进,是重要且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域,红色文化在高校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现状

姜海东[1]通过调研指出当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多元化培养、信息化应用、体系化联动、传承方法创新、文化本位中心思想和教学应用等六方面的举措。宋子齐[2]认为环境也是育人的元素之一,应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隐性育人功效,基于此理念提出构建融合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校本历史的校园景观设计策略。赵桂君等[3]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强大的育人功效。刘紫如等[4]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可转化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铸魂育人的功能。梁婷[5]提出以红色文化以“三进”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刘新月等[6]提出运用新兴媒体丰富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构建融入红色文化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路径。樊青美[7]认为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要从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打造具有红色印记的校园文化等方面采取创新举措。

当前红色文化在高校中传承还未形成体系化的传播路径,传播载体较为单一,社会优质资源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等,制约了红色文化在高校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如何让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如何让青年接触、接受、接收红色文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意义

红色文化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在学校层面,有助于导正高校办学方向、创建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高质量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生层面,有助于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提升人文素养、养成正确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有利于导正办学方向

社会主义学校办学方向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阶段,是社会主义教育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步。在育人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进入思政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浸润红色底色,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良品格,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

红色文化作为优秀教育教学资源,是通过实践磨砺出来的,有大量生动的实例,实践属性强,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论属性强,可以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

(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和发展,可以形成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三观”和良好品格,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并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形成一个高度文化自信的群体,激发青年学生内生动力。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发展路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红色内涵建设

1.将红色基因注入校园文化的内核

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深入挖掘校本文化内涵中的红色特质,加强学生“红色品质”“红色素质”在内的学生核心软实力培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促进传承“红色文化”成为行动自觉。

以江苏A高校为例:学校凝练形成“军校文化、煤炭文化、建筑文化”的校本文化核心理念,承载着军校文化的起床号、出操号、熄灯号等一直延续至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煤炭文化中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塑造了学生的优良品格。撷取徐州地域红色文化精华,凝练出极具建筑行业特质的“爱国敬业、精技强能、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建筑文化内涵,重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做到德技并修。

2.将红色元素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显性载体具有隐性的育人功能,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可以成为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道路楼宇的命名、雕塑小品的选择等,都可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使红色文化基因植入到每个校园景观,育人于无形。

以江苏A高校为例,建设了红色特质鲜明的“军校路”“八一广场”“观德亭”等校园文化景观,着力打造了教室文化、公寓文化、食堂文化、楼宇文化,全方位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

(二)加强红色文化育人阵地建设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程拥有成熟和完备的知识体系,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红色文化是长久以来通过不断实践凝炼出的优秀文化,具有生动的实践性。将思政课的理论性与红色文化的实践性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程的生动性,使严谨的理论更接地气,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依托课程思政,充分研究、掌握新时代青年学生个性特点、成长规律,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教育的适配性,不断拓宽红色文化育人途径。

以江苏A高校为例,在加强思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展共同备课、思政技能大比武等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探索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模块,制定并实施强化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课程思政引领课程项目建设,教师参与热情高,学生反馈良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充分激活第二课堂的红色文化育人活力

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其形式灵活多样而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红色文化浸润艺术元素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全新的载体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青年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品味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

以江苏A高校为例,红色经典咏诵会、红色故事宣讲会、我和我的祖国合唱大赛、重走长征路、红色校园舞台剧等校园红色文化品牌活动,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深受师生喜爱。学校遴选出一百余部红色经典影视,校园周末影院每周播放两部,每场观影人数都超过一千人,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大舞台。大学生红色故事宣讲团连续多年进乡村、进部队、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宣讲红色故事,通过宣讲、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向近万人宣讲了红色故事。一批批学生自发踊跃加入宣讲队伍,从红色文化的接受者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

3.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红色文化资源

发挥学校所在地各种红色场馆、基地的育人作用,拓展红色文化育人阵地,常态化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

以江苏A高校所处的徐州为例,区域内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李超时纪念馆、王杰纪念馆、马陵山宿北大战纪念碑亭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常态化地开展师生红色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与淮海战役烈士陵园结对共建,学生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播红色文化。与王杰纪念馆和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结对共建,让王杰精神走进校园,让广大师生走进英雄王杰的日常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王杰精神的伟大。通过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广泛的双向互动,让师生在实践中受感染、受启发。

(三)加强各育人主体的协同作用

1.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红色教育的主体,是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如何将红色文化的内涵讲得有意思,将红色精神的深层次道理讲透彻,需要下真功夫,下大力气,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红色文化教育尤为必要。

以江苏A高校为例,连续多年派遣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赴延安、井冈山、遵义、嘉兴、红旗渠等地开展红色主题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中备课,组织课程思政示范引领课程公开课。以红色文化为传播载体,在元旦晚会、教师节,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红色经典咏诵会、红歌大合唱活动,引领教师感悟红色文化,深扎信仰之根,重温育人初心,提高教学本领。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红色文化育人的对象是学生,要使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既要做受教育者,又要做传播者,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由红色文化的接受者主动转变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以江苏A高校为例,针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系统化规划、项目化推进、体验式融入,组织学生拍摄《传承》《不忘初心》微视频,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淮海战役纪念馆、王杰部队、开山岛等红色教育基地,探访战场遗址,走访参战老兵,查阅参战老兵口述史、回忆录,实践团队师生在实践过程中被感动、受教育、获启迪,并将一腔热情投入到红色故事的创作中去,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查阅史料,精心打造出《红色故事读本》汇编;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为情境创作《总书记来到咱身边》《我们都是追梦人》。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调研和创作活动,挖掘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崇尚红色文化,并在实践中自发地努力践行红色文化,切实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

学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要善于协同社会各类优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做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将优秀的红色文化活动引入校园,借助社会优质力量协同做好红色文化育人这个大课题。

以江苏A高校为例,先后引入大型红色史诗话剧《雨花台》、党史纪录片《重生》、以淮海战役为创作主题的梆子戏《母亲》、音乐剧《淮海儿女》、《拥抱新时代》、折子戏等优秀剧目进校园。邀请周恩来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淮海历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秀讲解员入校开展红色故事讲解。让学生自觉自愿接触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实现价值观塑造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高度一致。

(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终端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强,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为青年学生营造一个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新的机遇与挑战。

1.创新网络传播方式

互联网是新时代宣传教育主战场,学校要牢牢把握互联网这个重要宣传阵地,创作红色文化短视频、红色故事展播平台,借助MR、VR、AR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编排沉浸式红色文化舞台剧,用新技术赋予红色文化崭新的形式,开设红色文化宣讲栏目,依托微信、微博、QQ、抖音、H5、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创作、传播红色正能量信息,扩大红色文化的有效覆盖。

以江苏A高校为例,建立校院两级新媒体矩阵,加大学生新媒体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信息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占领微信、QQ、抖音、B站等学生主流网络信息渠道,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创新信息载体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全面覆盖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做到全面的宣传效果。

2.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由思政辅导员、学生干部、青马工程学员等组成的网络工作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乐于发声,筑牢网络传播阵地。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新时代“网红”,进入学生主流的信息来源渠道,主动撰写红色正能量信息,把学生关注点引导到正确的、向上向善的主流观点上来,守护好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网络大环境。

以江苏A高校为例,建立校院两级新媒体队伍,形成新媒体矩阵,制定新媒体工作章程,明确岗位工作职责。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新媒体队伍业务能力建设,提高新媒体产品的创作能力和网络舆情的判断力和处理能力,重视意见领袖的培养,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沃土良田。以江苏A高校为例,研究了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发展和创新实践的路径,即通过加强校园红色文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协同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提高网络宣传的话语权,以此构建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要素协同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