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02-12 09: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贺珊珊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美术图像情境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贺珊珊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意义

(一)强化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有利于强化其审美意识。对于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从图像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对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美术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可以吸取多元化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的同时能感受多种风格的艺术魅力,切实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很多作品都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经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学生能总结出色彩搭配的技巧,并进一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分析不同作品。这凸显出图像识读能力对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起到的积极影响。

(二)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图像识读能力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主要依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会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了解更多教材中没有涉猎的内容,起到开阔眼界的作用。当学生通过分析图像获取一定信息后,便能在现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或实践,潜移默化中促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美术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要求学生将获取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并加入适当的想象与联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可见,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创作过程中应用图像中收获的信息与素材,切实保证美术作品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图像识读意识

1.创设欣赏性审美情境

小学是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最佳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的班级氛围中感受和认识图像。对于小学生而言,接受系统性美术教育的时间较短,还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且鉴赏经验也不够丰富,很难透彻理解图像内容。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欣赏性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气氛中感知图像内涵,以此激发他们的图像识读意识。以苏少版四年级上册《海洋怪兽》为例,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博物馆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海洋生物,鱼的标本,很大的鱼,远古的鱼的化石”等答案可能会层出不穷,在自由发言中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接着,教师继续展示两张3500年前古希腊陶罐的图片,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辨别陶罐上的图案。很快便有学生给出答案:“章鱼”,以此顺利引出本课主题。在欣赏性情境中,教师利用丰富的图片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实现激发学生图像识读意识的教学目标。

2.创设生活性审美情境

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这就意味着,美术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生活性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为图像识读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如果留心观察不难发现,美术教材中很多作品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场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捕捉平凡生活里的美好,逐渐提高他们图像识读意识。以苏少版四年级下册《鸟和家禽》为例,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个谜语:有个医生技术高,尖嘴好像手术刀,啄开树皮把病瞧,叼出蛀虫一条条。并告诉他们,谜语的答案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生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纷纷动脑思考问题,很快便得出“啄木鸟”的答案,同时也意识到本课所学内容与鸟类有关。接着,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鸟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识别不同种类的鸟,包括巨嘴鸟、金刚鹦鹉、鹈鹕等。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在图片中快速识别各个品种的鸟,有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形成全新认知。

(二)引导有效观察,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不是简单地用眼睛看,需要一定的方法、角度和目的。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不具备完善的自主观察技能,教师要对其提供适当的帮助,引导他们展开有效观察,以此提高图像识读能力。从专业角度来说,观察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可以使用夸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捕捉到的信息更加完整,从而促进图像识读能力的提高。以苏少版五年级上册《水墨山水画》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徐希的《江南喜雨》,一边观察一边引导学生思考:“它运用了哪些水墨画的表现技法?绘画的步骤是怎样进行的?”引导他们多角度观察与发散性思考,在勾写造型、变化墨色、着色方法、背景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在图像中剖析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以及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从中追寻美的踪迹。如此一来,经过有效观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图像识读技能,经过不断摸索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开展多元活动,提高学生图像识读品质

1.借助问题引导,提升学生图像感知能力

美术学科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鉴赏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的认真观察以及审美素养的支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身份,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用专业语言描述作品内涵美和形式美。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导,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主动加入图像识读中,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各抒己见中提高图像感知力。以苏少版五年级下册《藏书票》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第一枚藏书票,随即提出思考问题:“藏书票是什么时候流传到中国的呢?它有怎样的特点和用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图像,发现藏书票的颜色比较丰富,而且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具体内容,小小的票面不仅可以传递某种思想,还适应不同画种和制作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认真观察图像内容,实现感知力和辨别力的共同提升。

2.引导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图像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美术素养相对薄弱。为了高效完成课堂任务,合作探究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也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行观察图像,通过对整体与局部、色彩与造型、形式与肌理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组内成员依次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任务,达到提高图像理解能力的目的。以苏少版六年级上册《印花布》为例,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纸版画、木版画和印花布三种类型的代表作,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总结出答案后与组内成员共享学习成果。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意识到民间染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正迅速地衰败,大家在享用现代机械化生产的机器印花布和现代技术制成的纺织面料时,不要忘记传统的民间染印,对本土传统民俗文化形成全新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图像识读能力获得共同发展,自身美术核心素养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是一项冗长的工作,教师不应急于求成,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学情后组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给予他们正确的提示和指导,从而实现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者的身份,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生活性和欣赏性情境,要带领学生认真观察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通过设置疑问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锻炼他们的图像识读能力,为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美术图像情境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有趣的图像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