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理与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

2023-02-12 12:0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概论建党弘扬

张 洁

(1.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2.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

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提出的一个标志性政治宣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简称“新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育资源与宝贵精神财富。如何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新思想概论”课),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青年大学生易理解、易感受、易认同的具象化存在,继而教育引导他们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既是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传承的现实需要,也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的应有之义。

一、在“新思想概论”课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青年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坐标,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在“新思想概论”课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课程性质宗旨、教学内容、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彰显课程教学的党性原则、优化内容供给、强化立德树人功能。

(一)导向:彰显课程教学的党性原则

党性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起着本源性、规约性、导向性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员立身、立业、立德的逻辑前提。“新思想”内蕴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开设“新思想概论”课就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掌握理论、增强党性、推动实践、创建功绩的融会贯通、协调统一。因此,讲授这门课,坚持党性原则、把准价值引领的政治方向是最基本的前提。

伟大建党精神诞生于党成立伊始,作为“精神之源”,其涵养了百年来党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道德标准、价值追求等党性实现要素一以贯之的坚守和践行,“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体现了对全体党员的党性要求”[1]195。青年大学生是党的后继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始终跟党在一起,以党的原则为圭臬,以党的精神为引领,才能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行。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内在地具有党性教育的要素,是彰显“新思想概论”课意识形态属性的鲜明体现。只有在该门课程中落实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教学要求,任课教师才能更好地把准政治关,在学术逻辑和政治逻辑的辩证统一中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所固有的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价值面相与课程性质宗旨的契合点,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实现固本培元,继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党性观,自觉用“新思想”反对错误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

(二)赋能: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供给

“新思想概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教育的关键课程,教学内容涵盖“新思想”的整个理论系统,教学重点包括“三个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教学难点是讲清楚“新思想”的原创性贡献。[2]把握好该门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不断优化内容供给,需要明确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创新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深刻领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彰显课程价值引领之间的辩证统一。

从课程教学的内容供给不难看出,“新思想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时代性。但它并不是抽象的政治理论宣传,也不是空洞的价值观说教。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灵魂旗帜和精神引领,虽具有高度抽象的理论特质,但同时也是可辨识、可感悟、可践行的具象化存在。在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重要人物,蕴含鲜活的案例与生动的故事,还有标志性革命纪念场馆、红色革命物件、红色出版刊物等,都是其具象化呈现的现实表征。这充分表明,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思想”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是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钥,不仅蕴含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之中,而且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一经形成即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并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党史故事、党建经验和治国理政规律,能够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供给。

(三)铸魂:强化课程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7“新思想概论”课教学的立德树人之道,突出表现为用党的最新理论铸魂育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地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大学生。他说:“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4]64现实地看,当代青年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5]338,这使得其思想意识领域存在许多风险隐患,如无理想、无信仰,或者说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将“爱国情感”建立在极大的偶然性基础上,抽离了其所蕴含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顺境则勇、逆境则衰,缺乏有斗争精神的担当;重小德、轻大德,滑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6]16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力量的青年大学生们,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风貌的凝练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和道德情怀的深刻抒写,目前正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磅礴的凝聚力激励我们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必须“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7]8。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要求内在契合,与课程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旨向一致。因此,讲清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逻辑,依托该课程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发展,有助于激励青年大学生把理想的大厦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之上,把对祖国的热爱同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高度统一起来,把逆境中的困难与挫折当作人生的历练,把奋斗的平台放在祖国伟大的事业上,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在“新思想概论”课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目标指引

“新思想概论”课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助推青年大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自觉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树立爱党为民的情怀。

(一)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重点解答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灵魂归属问题,要求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也是对时代新人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6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理论。当前,坚持“新思想”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在讲授“新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历届主要领导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来厚植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其理性认识党的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阶段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之间的逻辑关联,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逻辑必然,从而准确把握其所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增强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学习和工作的自觉性。

(二)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引导学生自觉肩负民族复兴重任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实践。进入新时代,这一使命任务历史地落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肩上。从党的二十大关于新时代新征程总的战略安排来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正逢人生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2050 年,他们已然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中流砥柱。换言之,当代大学生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参与者、亲历者,也是梦想成果的获得者、享有者。这就使得如何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大学生的初心使命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因此,在讲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所反映的一代代青年在党的旗帜下贡献青春力量、谱写青春乐章的生动实践来强化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使其正确认识建党精神的理论张力与民族复兴的现实实践、个人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以及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之间的密切联系。更进一步,教师还应在时间轴上通过历史与现实对比看,对学生讲清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意义轴上通过理论与实践关联,对学生讲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进而推动青年大学生将表层感受向行动担当深化,自觉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和民族强盛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三)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引导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信仰信念而奋斗的英雄气概,要求始终不畏牺牲、不惧艰险,在敢斗善斗中谋生存、求发展。这既是由党的革命性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客观世界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和斗争所决定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任务,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8]171。而“革命”必然意味着英勇斗争,也必然会有流血牺牲;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4]5。青年大学生既是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后继力量,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这就使得如何以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成为“新思想概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回顾中国共产党100 多年的历程,每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每一次重大胜利的夺取,都交织着英勇斗争与牺牲奉献。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号召。因此,在讲授“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以中国共产党同各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现象进行坚决斗争的鲜活实践及其在这个过程中所彰显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志,向学生讲清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色,也是管党治党新局面得以迅速打开的精神密码,进而引领青年大学生把斗争作为一种内生精神动力,规避“躺平”“佛系”“摆烂”等放松斗志的状态,主动在行动上“自找苦吃”。再比如,在讲授“全面加强练兵备战”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以2022 年8 月2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为切入点,系统阐述我军在震慑“台独”分裂行径中所展开的一系列针对性军事行动及其蕴含的“能打却不打”的斗争智慧和策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是好斗、乱斗,而是增强斗争勇气和提高斗争本领的有机统一,进而推动学生把理性认识向具体实践转化,自觉加强斗争历练,时刻作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等重大考验的准备。

(四)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引导学生树立爱党为民情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尽忠、为民造福的价值旨归,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统一。

从课程教学的章节安排上来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承上启下、前后衔接。这就从总体教学设计上建构了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爱党为民情怀的逻辑节点。故此,教师要在讲深讲透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学生提出的尖锐敏感问题,如“党性和人民性哪个大”“领导核心与人民中心是否相矛盾”等。一方面,“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9]1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的重要观点。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熟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另一方面,要以党的伟大精神背后蕴含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真实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作为案例支撑讲清楚领导核心与人民中心并不矛盾。我们说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但只有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的群众才能自觉地创造历史。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能够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的黏合剂。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与领袖人物在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所具有的开创性、引领性作用[5]439并不矛盾。循此继进,任课教师应有理有据做好相关理论阐释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在深刻的思辨中厘清认识误区、夯实思想定力,进而真正使爱党为民情怀成为人生成长的精神引领。

三、在“新思想概论”课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民族复兴伟业的加速推进,其科学内涵与具体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因此,要依托“新思想概论”课,通过创新课堂讲授、拓展实践教学、加速信息化进程等有效路径,在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发展的同时彰显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

(一)创新课堂讲授,提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力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新思想”的重大理论话语,是贯穿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一条精神红线,但因其所具备的高度概括性,导致与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表达存在一定的社会距离。再者,伟大建党精神跨越的时间尺度长达百余年,这也使得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其缺少深刻感悟。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需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丰富课堂讲授方式,助推伟大建党精神时代化大众化,以便更易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认同接纳。

第一,科学使用案例式教学,构筑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叙事表达。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基于百年发展历程孕育的精神源泉,一经形成即引领构筑了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盖翔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为在课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有理有据的教学资源。因此,要立足新时代的实践创造,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系列精神谱系背后蕴含的鲜活案例内核。如在讲授“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以习近平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一路走来始终心怀国家、心系人民的工作历程作为案例支撑,启发学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的现实体现,真正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进而构筑起以当下“切身体验”为补充的伟大建党精神叙事延展。

第二,学习习近平的用语智慧,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话语阐释的生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释疑解惑。这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相关内容的阐释,可以通过生活化表达、数字化呈现、年度式对比、国与国间比较等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实现理论阐述的通俗化大众化。如在讲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内容时,既可以从纵向上将抗击“非典”精神与伟大抗疫精神相关联,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在连接历史与当下记忆中树牢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又可以从横向上将中国的抗疫与美国的抗疫相对比,启发学生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与“百万之殇、抗疫之败”的鲜明比照中切实领悟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6]17,中国人民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6]18,更加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伟大精神指引前进道路。

第三,适当借助影视叙事、党史故事等赋予伟大建党精神“有血有肉”的形象与价值符号。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主旨,选取能够完美展现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优质短视频融入教学环节。如在讲授“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有选择地播放党在百余年接续奋斗中铸就的相关伟大精神短视频导入课程,让学生在音、形、色、意的有机融合中更直观、更深刻地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三个来之不易”,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另一方面,要通过“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实鲜活的党史故事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写照与具象化表达,也是课程教学最宝贵的资源。如在讲授“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毛泽东百读《共产党宣言》”“习近平上山下乡认真阅读《资本论》”“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等故事巧妙地融入其中,彰显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执着、热爱真理的情怀、传播真理的担当,以此启迪学生,即便是党的领袖、党员中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也是通过勤学苦读才弄通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二)拓展实践教学,强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

无论是“新思想”,还是内蕴其中的伟大建党精神,如果只停留在理论认知阶段,其强大实践指导力将无处释放,也就实现不了引领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因此,拓展课程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弥补课堂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的问题,营造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行为习惯与浓厚氛围,使青年大学生将精神伟力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

第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讲授的有机补充,可有效避免单一理论讲述的“硬灌输”“一言堂”“被动听”等弊端,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继而对“新思想”及蕴含其中的伟大建党精神在进行持续的理论自觉的基础上生成实践主动。如在讲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时,除了教师的理论阐述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鼓励他们自主讲述几个反映党为人民谋幸福或者党与人民鱼水深情的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思考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弘扬,踔厉践行。

第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新思想概论”课教学团队要突破部门壁垒,与校团委、学工部以及其他学校思政教育资源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与课程内容高度关联的校园实践活动,营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文化氛围。如在校内开设伟大建党精神“宣讲堂”,把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这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典型代表纳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邀请他们与学生近距离地讲解和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在促进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和践行“新思想”的内在需求与渴望。

第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认识,并不只是局限于学校小课堂,而是着眼社会大课堂,强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10]。以此为方法论指引,“新思想概论”课要实现从理论提升到实际行为的转化,引导青年大学生争当伟大建党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掌握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注重处理好教学重难点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衔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探访总书记瞻仰过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诞生地和纪念场馆,于现场体验中感悟总书记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建党精神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自信,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相融相通中不断提升课程学习的参与度、获得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紧扣教学目标和要求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引导他们近的远的、好的差的都去看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如在讲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内容时,可动员学生去参观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结合自身观察感悟参与设计制作能够直观展示“中国奇迹”“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短视频、微电影,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事实和成就的认识与理解。

(三)推进课程信息化进程,塑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信息化”“智慧城市”“教育数字化”和“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等作为中国发展的愿景,标志着“互联网+”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与此潮流同频共振,必须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提升伟大建党精神传播质效的同时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一,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效能。一方面,“新思想”的创立有其独特的国际背景,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这片土地,其正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影响。对此,“新思想概论”课教师要主动学习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应网络时代对其素养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伟大精神与历史成就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11]317。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增进了青年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但同时西方文化传播对他们意识形态的塑造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授课教师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国际化政治素养,强化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历史辩证地看待外部世界。

第二,打造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云”教学体验。无论是以“新思想概论”课塑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力,还是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新思想概论”课的育人实效,都需要顺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自媒体平台、智能移动学习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推进二者的互融互通。对此,任课教师要找准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知识点的逻辑联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虚拟现实系统全方位还原中国共产党为了信仰信念不畏牺牲、不惧艰险的客观史实,增强课程教学的体验感、沉浸感、代入感,在弥补学生因不了解时代背景而产生理论理解困惑的同时满足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强烈好奇感,深化对党的伟大精神实质的深刻认识,继而以更为主动的精神状态勇当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接续奋斗者。

第三,构建伟大建党精神网络教育阵地。“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12]318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已然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新思想概论”课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新思想概论”课教研室要根据教学专题安排建设伟大建党精神数据资源库,开辟伟大建党精神网上论坛,开通师生留言、互动讨论等功能,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智能化、鲜活性以及便捷性,对课堂上不能够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后续的反馈、答疑、分享观点等,形成正确的网上舆论导向,使教学知识的内化以及伟大建党精神的涵养成为一种长期的持续性活动。

四、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连贯性和传承性,既是过往历史实践的总结升华,也是未来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依托“新思想概论”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准确把握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引、有效路径,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贯彻“新思想”的过程中搞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及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进而推动他们把情感认同向理想信念升华,把理性认识向具体实践转化,立志做新时代的好青年。

猜你喜欢
概论建党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