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父郑律成

2023-02-13 02:06王婉晴安徽
党史纵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进行曲雪松延安

○王婉晴(安徽)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耳熟能详的歌曲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歌歌词铿锵有力、旋律激昂雄壮,伴随着人民军队的一路成长,其曲作者便是郑律成。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被誉为军歌之父。他的作品淳朴、奔放、洒脱,旋律中能感受到一颗跳跃的赤子之心。2009 年,郑律成入选“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榜单。

年少离乡 辗转赴华

1914 年,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的一个小康之家迎来了这个家庭的第十个孩子。此前,家中的5 个孩子都夭折了。父亲盼望这个新生命能在这飘摇动荡的年代有饭吃、有衣穿,便为他取名郑富恩。

彼时的朝鲜,从1904 年被日本入侵,到1910 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人民越来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鲜语言和文化被法律所禁止;只有日语被允许在学校、政府和商业用途中使用;只有日本人可以拥有土地和持有政府的官方头衔;朝鲜最好的农业食品,如大米、海藻和肉类都被出口到日本;无数妇女被迫成为日军的慰安妇。

尽管时事艰难,但这个家庭还是给了孩子最大的温暖与庇护。在3 个哥哥的陪伴下,小富恩的童年是温馨的。他小时候患有轻微口吃,但是却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音乐天赋,听到别人唱歌,很快就可以模仿得字正腔圆,节奏、音调分毫不差。五六岁时他就跟着姐姐学会了六弦琴,能够一边演奏一边唱歌。他还经常到附近的教堂学习弹奏曼陀铃,也是在教堂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钢琴。对音乐的酷爱使他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于是改名为郑律成。

全罗南道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角,光州人在朝鲜以热血著称。1919 年,光州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年幼的郑律成目睹了侵略者的残暴和起义者的英勇,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随着时光的推移,父亲的教导启蒙以及朝鲜人民被统治被奴役的现状,深深地印在了郑律成的心里,这成为他日后致力于反抗侵略、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力量来源。

1933 年,一艘商船从朝鲜出发,载着一批朝鲜进步青年向着中国的方向扬帆前进。两个青年站在甲板上,默默注视着越来越远的祖国海岸线,然后在海风中缓缓转身,望着茫茫无垠的大海,思绪起伏。他们是19 岁的郑律成和他的三哥,二人要去中国追随另外两个哥哥抗日的脚步。

投身革命 锋芒初现

一路颠簸,郑律成跟随这批朝鲜进步青年到达了中国南京,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并参加了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等抗日组织,开始了一边革命一边学习的生活。

1934 年毕业的,多数同学被派回朝鲜或在东北地区搞军事斗争,郑律成则因为有较高的日语听说水平,被派到南京鼓楼电话局,负责监听日本人的电话、收集情报等工作。为更好地掩护身份,组织上决定资助他去上海学习音乐,他的音乐才华开始日渐崭露。

在上海,郑律成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苏联音乐家克里诺娃。郑律成经济拮据,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克里诺娃看出他的窘迫,又怕伤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便告诉郑律成:“对于天赋很好的学生,不需要交学费,每次授课带鲜花一束即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克里诺娃很喜欢这个正直、勤奋、有天赋的年轻人,便对他说:“郑,你的天赋不应该被埋没,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推荐你到意大利继续深造,相信我,那里会给你提供更好的音乐学习发展空间。”但郑律成不愿抛下尚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更不愿背弃当年离开家乡时与哥哥们的抗日约定。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在一次聚会上,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两人非常投缘,一见如故。当时的冼星海已经在乐坛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谱写出了《游击军歌》等广为传唱的抗日作品。相识后,两人很快开始合作,创作电影歌曲、灌制唱片。

国破家亡的伤痛和中国的抗日烽火使郑律成日趋成熟。他越来越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决心到延安寻找中国共产党,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37 年10 月,在爱国人士李公朴的资助下,郑律成背着曼陀铃和小提琴,带着一本《世界名曲集》,穿越道道封锁线,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

奔赴延安 创作军歌

郑律成到达延安后,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延安火热的生活、乐观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信仰而战的中国军民、从各地奔赴而来的各界人士,都极大地鼓舞和充沛了郑律成的创作热情。在延安的每一天,他都被热火朝天的战斗热情所感染,被反抗侵略的高昂士气所鼓舞,整天处于兴奋状态,用后来他的词搭档莫耶的话讲就是“走路想跳,开口想唱”。作为一名音乐人,他被激发的创作灵感全部化作笔下汩汩流淌的跳跃音符。

1938 年的一个傍晚,郑律成和鲁艺的师生在参加完一个群众大会后,一起来到山坡上。此刻,在金色夕阳的映照下,远处的群山、巍峨的宝塔、滚滚的延河都被笼罩在一层金色的雾霭中,一切是那么壮美、那么宏伟、那么引人遐想。这时,一队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唱着嘹亮的歌曲列队而过……这幅画面深深地打动和震撼了郑律成,他感觉自己的心脏突然被什么击中了似的,一股无法描述的激情和热流在心中冲撞,需要一个出口。郑律成一路小跑来到词作家莫耶的身边,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大声对她说:“莫耶,你快看啊,延安真的太美了!你赶快写个歌词吧!我要作曲,我要作曲!”莫耶也被这景色打动,更被郑律成的激情所感染,不禁文思泉涌,她立刻席地而坐,掏出纸和笔,一串串字符立即跃然纸上。最后,莫耶在周围人的注视中郑重地写下题目——“歌颂延安”。一直在旁边默默等候的郑律成一把拿起歌词,迅速浏览后兴奋地大喊:“太好了,写得太好了,我马上谱曲!”经过几个昼夜的不眠不休,郑律成将自己到达延安后的满腔激情与赞美都融入了这首曲谱。

郑律成在延安

几天后的一场晚会上,郑律成和唐荣枚第一次用男女二重唱的形式在公开场合演唱了这首歌。郑律成的声音洪亮高亢,唐荣枚则婉转清亮——“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刚一唱完,参加晚会的毛泽东便带头鼓起掌来。整个会场的听众都被这首歌打动了,掌声持续了很久。从此,这首后来改名为《延安颂》的歌曲就成了革命圣地延安的音乐形象。

1939 年,郑律成的老朋友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公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和强烈反响。受此鼓舞,郑律成向诗人公木提出邀请:“咱们也来合作写一部八路军大合唱吧!”按照作曲的惯例,公木在一周之内创作了好几首词,每写一首,郑律成就加以谱曲。在反复的斟酌创作中,郑律成表现出了艺术家孩子气的一面——因为没有钢琴,他经常自己哼唱伴奏,还会用碗和盆配合节奏;有时连碗和盆也没有,那就拍大腿,兴之所至,甚至会围着木桌转圈。如果正好和开会或集体活动撞车,他就会一个人跑到延河边去继续思考创作。一开始《八路军进行曲》的第一句歌词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但郑律成在谱曲过程中反复斟酌,总觉得第一句缺了点什么,经过几个日夜的尝试,他决定在开头第一句之前加上了“向前,向前,向前”这样的句子,这首歌马上有了磅礴的气势和似潮水拍岸的力量。

郑律成和丁雪松在天安门观礼台上

1939 年冬,《八路军大合唱》在延安中央大礼堂进行了专场演出,郑律成亲任指挥。这组合唱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就是《八路军进行曲》。每一次演出,台下的观众都会加入进来跟唱,场面是那样热烈激昂。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 年,该曲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圣地结缘 情定雪松

郑律成很快就成为延安的明星人物。他不但能担任大型合唱的指挥,还是很少见的歌唱家,音调在男中音、男高音之间转换,每每在大型集会上一展歌喉,总能引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他的作品《延安颂》获得了极大的好评和关注,很多人都认识了这个中国话说得不那么标准的朝鲜小伙子。

舞台上,郑律成是光芒四射的明星。他表演的节目很特别——用铁丝把口琴缠挂在嘴前吹奏出悠扬的曲调,怀里抱着曼陀铃弹出动人的旋律,脚下踩着打击乐器打出有力的节奏,同时演奏3 种乐器却一丝不乱;有时他还会用洪亮抒情的男高音引吭高歌;有时他会走上前台指挥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大合唱。

郑律成还担任抗大的音乐指导,定期到抗大去教唱歌曲。当时的抗大把女生单独进行了编组。八大队女生队队长丁雪松作为骨干和其他人一起经常跟着郑律成学歌。丁雪松是重庆妹子,漂亮大方,圆圆的脸庞上一双水光潋滟的大眼睛。随着接触变多,两个人慢慢熟悉起来。丁雪松发现郑律成只要提到音乐就会变得健谈而开朗,其他时候则有点腼腆和内向。丁雪松还知道了郑律成的两个哥哥已经在抗日斗争中牺牲,便常常主动和他聊天,请教他音乐上的问题,有时候晚饭后还会和他一起在延河边散步。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有一天,丁雪松回到自己的窑洞,发现窑洞被打扫得很干净,桌上还放了一束干花。过几天,又是如此,她觉得非常奇怪。直到有一天,她发现房间又被打扫干净,花束旁还放了两本当时非常流行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茶花女》。丁雪松又惊又喜,拿起书,看见里边有张字条:送给小鬼女军官,署名郑律成。在那个年代,这已经算是非常直率的表白了。就这样,二人的情感水到渠成,互定终身。1942 年春,在鲁艺的一间大平房里,他们举行了简单而热闹的婚礼。

喜迎解放 再谱新曲

抗战胜利后,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停办,全体人员按义勇队编制进入朝鲜。郑律成与丁雪松随队赴朝。回到朝鲜后,郑律成更加勤奋创作,以歌颂解放、歌颂军队为己任,他创作的红色歌曲很快响彻朝鲜大地,深受朝鲜军民的喜爱。郑律成出任朝鲜保安队俱乐部部长,投入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筹建工作,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东海渔夫》等10 余部作品。郑律成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谱写两个国家军歌的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方面安排郑律成和他的母亲撤离。郑律成到达北京后,加入中国国籍,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1950 年12 月,郑律成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成员,再赴朝鲜,受到朝鲜方面热情接待。他创作了《歌唱白云山》《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等诸多作品。这些旋律欢快、音调昂扬、节奏轻捷、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曲,成为激励志愿军指战员克敌制胜的精神武器。

1956 年,郑律成调到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室作曲。新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情和不断取得的巨大成就鼓舞激励着他,党和国家也给了他最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他的创作热情达到了高峰。他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广收博取,常年采风在工厂、农村、边防,足迹踏遍祖国大地,到处寻找新的创作素材,吸收新的作曲元素,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有讴歌工人的《采伐歌》、赞美农民的《幸福的农庄》,有歌颂解放军的《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前进,人民空军》等,也有写给孩子们的《和平鸽》《快乐的童年》等。这些作品曲风活泼、清新,充满生活气息,旋律欢快,至今仍然传唱不衰。

在大庆体验生活的郑律成(右二)

在发掘、整理、推陈出新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和音乐作品方面,郑律成也作出了突出贡献。1962 年,他到广西、云南一带采风调研,深入白族人民中收集民歌、民谣和曲调,根据云南大理的一个古老传说写出了白族歌剧《望夫云》。这个故事一波三折,矛盾激烈,感人至深,最终以“化云”的悲剧结尾。郑律成则用动人的旋律表达了各族人民冲破封建束缚、追寻自己爱情的大无畏精神。

在40 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郑律成对党忠心耿耿,无私无畏。无论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在革命圣地的延安,还是在艰苦的太行山上;无论战争环境多艰险、生活如何困难,他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最能代表郑律成的音乐成就和他对革命事业的一腔激情与热忱的,仍然是那首铿锵有力、气贯长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优秀的革命战歌,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和蓬勃向上的气势,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猜你喜欢
进行曲雪松延安
A FRACT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ARY DELAY SYSTEM DRIVEN BY A HEMI-VARIATIONAL INEQUALITY IN BANACH SPACES∗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赵雪松书法作品
牛雪松教授简介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赵雪松书法作品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