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庭燧:科学岛上归国科学家

2023-02-13 02:06赵菁奇安徽
党史纵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内耗

○赵菁奇(安徽)

葛庭燧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毕生致力于金属物理学的发展,与同时代国际最著名的金属物理、材料科学家并驾齐驱。他创造性地发明了被国际科学界命名为“葛氏摆”的内耗测量装置,并成功地利用该装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葛氏峰”,奠定了滞弹性理论的实验基础,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滞弹性内耗领域创始人之一,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从1949 年回国至2000年在合肥去世的50多年时间里,葛庭燧坚持不懈耕耘在科研第一线,除了在内耗领域不断开拓外,还根据国家发展实际,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固体缺陷与力学性质及相关实际应用,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葛庭燧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回国的科学家,他具有无比的爱国热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无我无私,热血报国

1913 年5 月3 日,葛庭燧出生在山东蓬莱潮水镇大葛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良。192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投考北京大学理预科。1930 年,葛庭燧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富国强兵”和“科学救国”的思想也在他的心中开始萌芽。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对内独裁和对外不抵抗主义。1935 年,葛庭燧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任中队长,与章文晋、武衡等创建“实用科学救国会”,向民众宣传科学,呼唤国人团结起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1938 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学,担任物理系助教。同年秋天,他闯过日本宪兵设置的道道关卡,进入晋察冀边区冀中分区,帮助八路军部队建立无线电台并进行自制地雷实验,研制火药,通过秘密渠道为抗日服务。1941 年,葛庭燧与何怡贞在上海结婚。何怡贞也是著名物理学家,是中国科技界“何氏三姐妹”中的大姐,两个妹妹分别是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和植物学家何泽瑛研究员。1941 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扫荡”,葛庭燧与组织失去联系后去了美国。1943 年,他以论文《不可见紫外光源的研究》获博士学位,研究成果被应用到美军收复南洋群岛时的侦察工作。

1949 年2 月,“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在芝加哥成立分会,葛庭燧担任理事会主席,他号召和发动留美同学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葛庭燧不顾美国朋友的挽留与劝告,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他不仅自己回来,还致信钱学森,希望钱学森“能很快回到国内来,在东北或华北领导航空工业的建立”。钱学森曾在给葛庭燧的信中感慨地写道:“我绝不会忘记,是您启示我早日从美归国,为新中国服务!”在我国的革命、建设进程中,葛庭燧一直恪守“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条,是一位具有高度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的学者。

科学卓越,原创引领

在美期间,葛庭燧还参加过美国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远程雷达研究,并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1945 年,葛庭燧工作于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这个所刚筹建,人员很少,也没什么高级仪器设备,但葛庭燧使出自己的“牛劲”,一门心思在这个领域不断钻研。他自己动手研制设备,发明了金属内耗测量装置“葛氏扭摆”,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葛氏峰”。他发明的仪器和研究成果被世界各国科学家广泛应用,推动了这门学科在全球的发展。1989 年他荣获甄纳奖,至今全世界只有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1999 年荣获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协会(TMS)学术最高奖——梅尔奖,这是自1921 年该奖项设立以来,亚洲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英国、法国及日本的著名科学家在推荐信中写道:“葛庭燧教授的名字和材料科学中的内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是一位最负盛名的材料科学家”“葛庭燧是内耗领域的国际权威”“葛庭燧教授极富创造力……他长期献身科研一线的精神举世无双,在中国和世界得到了公认。”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导向下,葛庭燧也对“上山”与“下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下海”固然是市场经济需要的,“山”也是必须要攀登的。“山”在这里指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认为这是高新技术的先导和源泉,是科技开发的后盾和储备,如果光靠“拿来主义”,终有一天会被人卡住脖子、任人宰割,谁忽视了基础研究,谁就会断送未来。这点与今天我们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要重视基础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葛庭燧与何怡贞

吃苦耐劳,听党安排

1949 年8 月,葛庭燧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之后在此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研究室。1952 年10 月,他响应国家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号召,举家迁往沈阳,参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筹建。1980 年7 月,为响应国家建设合肥科教基地的号召,他又前往合肥筹建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简称固体所),提出了“摸爬滚打、勤俭建所”的口号。他带领科研人员从粉刷实验室、砌实验台、研制仪器设备开始,将“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实验室”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固体内耗研究的平台。从北京清华园到沈阳金属研究所再到合肥科学岛,葛庭燧为科技事业的发展、研究所的建设和年轻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他说:“我是属牛的,性格的确倔强得像牛。我认准的路,就坚决走到底,所追求的目标,一定要实现,决不半途而废。”

1979 年,葛庭燧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申请书上写着“余生交给党安排……”。入党后,葛庭燧为祖国科学事业发挥着自己全部的光和热。1985 年6 月,在美国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内耗和超声衰减学术会议上,葛庭燧报告了实验室里青年学者用自制仪器取得的“关于晶界内耗和位错内耗”的科研成果,令与会专家惊叹不已,会上当即决定4 年后的第九届国际内耗和超声衰减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葛庭燧抱病完成了58 万字的专著《固体内耗理论基础——晶界弛豫与晶界结构》,为后辈学者继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系国家,服务人民

20 世纪60 年代初,沈阳金属研究所职工大多生活非常困难,“肚里没有四两粮、身上缺少御寒衣”是常态。葛庭燧就拿出自己的1 万元积蓄放在财务科供大家临时周转,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解决了许多家庭的燃眉之急。面对20 世纪90 年代的出国热,葛庭燧有别样见解:“出去是为了报效祖国,还是为了个人镀金,这一点要明确。”“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不能总是眼睛向外,应该有中国人的志气。我之所以这样大的年纪仍坚持工作,就是要为我们中华民族争气。”他还用自己的积蓄支援家乡建设,为灾区捐款捐物和周济困难群众。1998 年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涝灾害,葛庭燧把中科院给他的2 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合肥分院实验室和子弟学校。他还把自己获奖的奖金作为基金,设立“葛庭燧奖研金”,以奖励在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方面作出贡献的中青年研究人员。

针对国外宣扬的关于像葛庭燧这样的科学家都是在外国培养的、成果也是在外国出的论调,葛庭燧很是不服,他立志一定要在中国的土地上、自己的实验室里取得一流科研成果,培养杰出科研人才。

1982 年,刚从德国回来的葛庭燧风尘仆仆地从沈阳来到合肥科学岛,着手进行固体所筹建工作。建高水平研究所,离不开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葛庭燧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联系相关人员,了解他们目前的专业和取得的成绩,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来固体所工作;另一方面,不断与安徽省委组织部、省科委联系,商讨调人事宜。建所初期,工作千头万绪,葛庭燧经常晚上才有空往市中心的省直机关跑,常常弄到半夜三更才回到位于郊外的住处。当时的人员调动程序是:先物色好人选,征得对方同意后,再给省人事局科技干部处写报告,获准后才发调令。而当时省人事局科技干部处每3 个月才研究一次调人事宜,就是说如果想调的人恰好错过这次调干研究,就要等3 个月以后了。这样的办事程序和效率,让葛庭燧特别着急:如果这样,一年能调进几个人呢,建所工作和科研工作不能等!1983 年春节,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来科学岛上看望科技人员,在与葛庭燧交谈时,特别请他为安徽多物色一些科技人才。葛庭燧让在场的姜文学汇报了固体所在调人中遇到的困难。黄璜当场表示:可以特事特办,今后固体所选调人才,可以先调人,后补办手续。姜文学立即在本子上记下了黄璜的话,并请示说:“如果我记的没有错,书记能否在本子上签个字?这样我就可以向省人事局汇报了。”黄璜随即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署上了日期。从此,固体所选人、调人一路绿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所就从上海、陕西、四川、辽宁等地调来十多位科研骨干,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在培养青年骨干方面,葛庭燧常告诫大家要适应艰苦的环境,要有攻关不畏难的拼搏精神和团结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他的指导下,这批研究人员都非常努力,工作也很有成效,为固体所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经过20 多年的艰辛探索,葛庭燧带领固体所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拓宽科研发展方向,紧跟国内外科学前沿问题,率先提出新的学科领域——非线性滞弹性,这一新的理论体系和半个世纪前的“葛氏扭摆”“葛氏峰”一样,闪烁着科技工作者智慧的光辉。

2013 年,固体所研制的缓冲拉杆材料为“嫦娥三号”软着陆作出重要贡献;2019 年,缓冲拉杆再次被应用于“嫦娥四号”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2021 年新一代高效吸能合金保障“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表面;同年,由平均年龄34岁的11名青年人员组成的“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成立……这些也许是对葛庭燧最好的告慰。

“辛勤白发人,事业永年轻,八十而后知不足,学无止境,为振兴中华勇攀高峰拼搏,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人间正道是沧桑,凯旋辉煌得后生。”这是葛庭燧写给自己的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壮志豪情。虽然他已离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辈前行。如今,沈阳研究所建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葛庭燧楼”,国家实验室设有“葛庭燧奖研金”,合肥固体物理所里竖立着他的纪念铜像。他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协同、育人的薪火传承,已经成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他是泰山上的一棵青松,是激流中的一块磐石,他“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科学精神和“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内耗
如何摆脱精神内耗
远离“精神内耗”,守护孩子“心灵之门”
本期导读
材料作文“精神内耗”导写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总觉得“累” 可能进入“精神内耗”了
如何停止精神内耗
如何走出精神内耗的漩涡
天下
机关内耗:组织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