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网络·社会:泛在性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

2023-02-15 05:05李朔菲
教育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体建构学习者

李朔菲

近年来,指向非正式学习的变革逐渐深入人心,对学习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儿童提供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因此,一种更符合当下学习理念、更适应当前教学需求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亟待构建。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催生了在线教学模式,学习空间在原先有限的、实体的空间基础上拓生出多元的、虚拟的网络空间。面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新需求,5G、大数据、物联网的出现支撑起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布局优化与技術创新,“互联网+”的渗透使非正式学习进一步丰富,同时涵盖了学习中的社会性交互。因而,借助情境感知的技术手段,可以尝试将实体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以及社会学习空间互通互联,形成实体、网络、社会三维融合的泛在学习空间,优化非正式学习服务,强化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交互有效性,实现“无缝学习”。

泛在性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新路径

泛在性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便捷而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非正式学习空间与资源的创新——

一是空间结构的交叉融合。在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的基础上加入社会空间,学习者可以借助情境感知技术和移动设备同时享受来自三个空间的教育服务,提高学习资源流转效率,深化无缝学习程度。

二是学习关系的多维交递。学生以自主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开展学习探究,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修正等。教学关系由原先线性的知识传输转变为教师与学习团体的多维交互,知识在师生、生生的讨论与探究中实现夯实与巩固。

三是学习资源的时空泛在。泛在性非正式学习空间打破传统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形成“互联网+”学习资源的形态,汇聚来自全互联网的知识与社会资源,使得学习者能在任意的时间、地点,获取各种形式的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学习资源的种类,给予学习者强大的资源支持。

四是学习过程的个性自由。融合泛在的学习空间理念可以支持个性、自由的学习模式转型,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和定位,在不同学习空间中自由切换,身处真实的学习场所,选择适切的学习资源,享受优质的学习服务,得到即时的学习指导。

五是供给模式的跨界开放。作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供给体系,泛在性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供给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资源,还包括智力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学习服务。不同学校、区域甚至城市、国家的智力资源都可以借由网络平台和社会网络实现汇聚,再根据学习者需求进行个性化分配。

泛在性非正式学习空间模型

泛在性非正式学习空间整合了实体、网络和社会学习三类空间资源,以情境感知技术为接口,实现三大空间内的学习资源流转与学习服务互通,从而推动学习活动精准、高效开展。其中,实体学习空间主要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发现学习问题;网络学习空间主要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以支持学习者完成相关知识建构;社会学习空间主要提供社会交互机会,以满足学习者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社会交互需要。

实体学习空间建设

实体学习空间以校园、教室、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景为依托,向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形成学习目标,其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区域分割、学习资源标注两部分。

学习区域分割即整合实体空间内所有可被利用和学习的资源,按其所在位置、教学功能等依据分割成不同的资源区域,作为后续的资源标注和情境链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按名称、类别、属性等维度对学习资源进行标注,综合各维度下的标注信息,对所有实体资源赋予唯一编码,为其分配对应的网络学习资源,形成“实体—网络”资源对接,匹配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师与专家,提供即时的社会交互支持。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网络学习空间旨在建设一个庞大的知识资源和学习服务库,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知识资源库的建设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汇聚与实体环境内所有可学内容对应的网络知识资源,在资源汇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筛选,过滤掉错误、无效、冗余的知识资源,再对其进行分解与整合,使之成为一个个独立的资源模块,依据学习者特征和所处环境进行组合,既能在学习者需要认知支持时随时呈现,还能规避繁多的学习资源导致的资源利用率低下问题。学习服务库主要将学习服务集中整合,按需提供给学习者。针对学习发生的具体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者偏好等,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如知识讲解、内容答疑、认知诊断、方法指导、成果评价等,实现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个性化精准支持。

社会学习空间建设

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与群体协同建构的产物,学习的发生与人际关系的构建密不可分。随着交互的进行,学习者之间会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相同学习兴趣和爱好、交往频繁的认知网络,即社会知识网络。学习者通过该网络,能够同时获取学习所需的内容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要在融合泛在的学习空间中融入社会学习要素,构建起社会学习空间。学习者在实体学习空间中进行知识建构时,可以直接与身边角色进行交互,保证学习能持续推进;但现实情境中的交互资源毕竟有限,又受到时间、空间限制,此时,学习者还可以得到一个由教师、同伴、专家等社会资源组成的社会知识网络,获取社会交互资源,完成知识建构。

基于情境感知的三空间联结

在实体、网络、社会空间搭建的基础上,还需要实现三空间的互联互通,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利用部分情境感知手段,如红外遥感、二维码识别、无线射频等,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切换。在情境感知系统中建立实体与网络学习资源的“键—值”模型。针对一个确定的学习主题,围绕实体学习空间中可用的学习资源,在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中整合对应的资源与服务,形成简单的属性列表,学习者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可随时调用,获取与当前情境相关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在知识建构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回到实体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夯实学习成果。

万物互联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不断呼唤新型学习空间的设计与构建,以更好适应学习者在泛在学习模式下的各项学习需求。本文提出的实体、网络、社会空间一体的泛在性非正式学习空间,可以为学习与探究全过程提供情境、内容、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学习过程的连贯性,是一种更符合时代特征和教学需求的新型学习空间。

当然,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还需侧重解决以下问题:一要进一步促进虚实空间有机融合,在基于情境感知的虚实融合方法上进一步迭代优化,寻找更加便捷、高效的实体与网络学习空间联结方式;二要关注网络空间教学服务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提升泛在学习空间下的教学质量;三要重视社会交互对认知的支持作用,在泛在学习空间设计中融入社会交互支持工具,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充分、有效的社会交互支持。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实体建构学习者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