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2023-02-16 01:49张倩侯东辉孙晨晨
农业与技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村民老年人空间

张倩 侯东辉 孙晨晨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乡村建设在我国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规划战略(2018—2022)》,战略中提出振兴乡村不仅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要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宜居的美丽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成为乡村建设的关键领域。我国在传统乡村社会时期,乡村的公共空间充分体现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村民在田地间、林间和池塘边等进行着日常娱乐、交流、红白喜事等重复性较高的活动。由于传统时期的乡村社会封闭性较强,村民又可自给自足,因此这个时期的乡村公共空间一直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所反映出的乡土情怀与生活场景最为真实。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乡村社会也不再封闭,村内的公共空间变得更有活力。村民的交流地点不仅仅局限于田间水边,村内的棋牌室、小商店、农药店等成为了村民日常休闲、自由交流的主要空间,此时期的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异质化、现代化等特点,成为了乡土气息的主要载体。近些年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侧重空间形态特征、物质空间的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更新、演变重构等方面研究[1-5]。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现存的由面状空间和线状空间所组成的乡村公共空间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正地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空旷的大面积活动广场,村民对其的使用积极性并不高,没有了往日在池塘边、大树下的活力,所寄托于乡村公共空间的乡土情与归属感也逐渐弱化。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对实现美丽乡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深入探究与思考新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为实现美丽乡村打好基础。

我国在2003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关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乡村留守老人关于养老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虽然在近年来乡村公共养老的制度与资源在不断优化增长,但在适老性方面仍有大部分的发展空间。公共空间内的适老设施缺乏,同样缺乏的是体育文化精神,健身器材设施破旧,不利于老年人的户外运动,因此乡村老年人在闲暇时间的日常活动一般是打牌、在家看电视。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的功能以及内部设施应为村中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养老设施与养老环境,村内的留守老人较多,外出机会少之甚少,乡村的公共空间也为老年人提供了除电视机以外的获取外界信息与分享事件的场所。让老年人走出家门,走出年龄上带来的不自信,不再局限于家门口、街道上和商店前的交流娱乐,同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的需求,可以及时沟通、疏导心理、调节不良情绪,使其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拥有积极心态,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养老空间。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建设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提高了乡村的养老水平,使老年人通过社会活动获得参与感。不仅如此,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建设对乡村振兴和缓解我国因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1 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

乡村公共空间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村民可以自由进出,进行日常活动和社会交流的公共场所,既体现在实体层面又体现在精神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对居住村民的生活观念、精神信念等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其同样承载着乡村文明与历史文化,村民们的情感与精神也寄托于此。建设科学的乡村公共空间,为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等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更是为村民提供了社会交流、情感交流、获得认同感的机会。公共空间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动力与活力,对传承本土文化,维系村民感情,增进社会交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公共活动与场地特点,将乡村公共空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生活型公共空间

乡村的生活型公共空间是村民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是村民居住、消费和社会性活动的聚合体,其意义在于乡村的宜居性与村民的居住幸福感。与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相比,生活型空间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且具有地域性特征,村民居住、休闲娱乐和交流等活动都离不开生活公共空间。此外,还有为满足村民日常需求的公共建筑、服务设施、道路等空间营造手段,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特征也会打造出特有的生活公共空间。优化乡村生活公共空间是打造宜居乡村的前提,应着重关注并结合村民的需求。乡村内留守老人较多,由于其健康运动意识薄弱,日常缺乏运动、抽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行为,更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加强完善空间内的各项功能,使生活公共空间的居住环境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生活空间景观同时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乡村文化和活力的景观因素。

1.2 生产型公共空间

乡村生产型公共空间是指能够为村庄所需发展各个类型产业所提供承载功能的物质场所,是乡村公共空间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也能够体现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生产空间在形成背景、功能属性等方面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公共空间,具有专门性特征,是村民在一定的区域内从事生产活动时,进而形成的特定功能区。不同地域的乡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因此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道德情感等,演变成独树一帜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伴随着生产活动的始终,而人又是构成生产空间的核心基础,两者是乡村生产空间必不可少的因素。村内老人曾是村内的主要劳动者与参与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变成了需要依靠与保障的较弱势群体,但在非遗的文化传承、农业种植的技术等方面,村内的老年人便成了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关于社会活动的参与机会的减少,使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满足感也随之降低。要适当地开展适合老年人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社会活动,提高其参与空间,为其创造更多的社会参与的机会,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同时代背景的生产方式、手段、功能等都有所不同,所以要准确解读当代乡村生产空间的运行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产业的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升级,顺应乡村经济发展趋势对其场地空间、经营模式、整体结构进行调整,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3 公共事务型公共空间

公共事务型公共空间是指处理与维护乡村的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对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建立秩序,进行整合的场所,主要是包括村委、政府等管理空间。公共事务型公共空间所产生的政治通常是以非正式的方法解决村民之间产生的纠纷与矛盾。对于发展文化教育、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等各项事物也由此负责。公共事务型公共空间的合理建设使村民有了表达自身意愿的机会与平台,以开会这种有组织、有制度的公共活动表现出来,在村内引入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后,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具有秩序性特征的乡村公共事务型公共空间。

1.4 乡村服务型公共空间

乡村服务型公共空间是指为村民提供日常交流、健身、休憩等各类娱乐活动的空间。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闲暇时间增多,对娱乐空间和娱乐方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科学的乡村娱乐空间是建设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部分,公共服务空间的建设影响着村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同时对村民生活的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结合不同年龄段对于娱乐的需求不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感知系统方面,老年人的听力、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神经系统方面,老年人的记忆力与注意力也大不如前,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容易变得疲劳;在身体骨骼方面,骨骼因为老化从而使老年人变得行动缓慢且容易骨折,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运动。老年人常年劳累,直至晚年伴侣离世且子女不在身边,没有进行情感交流的对象,因此会产生孤独感与无助感,这对老年人的心理与精神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这些问题会促使一大部分老年人患上精神障碍与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较低,应在村内进行适当的健身活动,调整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以此提高睡眠质量。在乡村地区,关于精神类疾病的关注与帮助并不多,对于老年人来说精神上的压力与空虚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所以村内的老年人更需要一个适老性的公共空间来缓解其精神压力,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丰富多样、内容健康的服务型公共空间不仅可以放松心性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社会交流的机会。走出房间,离开电视机,在不受结果约束的环境下建立关系与表达情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村民从中感觉到信任、关怀与理解,进而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2 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以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为起点,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还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居民和独特的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不同的乡村风貌。方案中还要求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广场、戏台、礼堂等公共文化设施,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乡村振兴的建设求好不求快,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中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参与到建设中,加强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获得感,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2.1 文化视角

文化根植于乡村,经过历史的发展与岁月的洗礼,不同地域的乡村存在着不同历史与本土特色的文化,既体现在风俗习惯、观念、孝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6],又体现在民俗工艺制品、农业文化、山水风貌等物态文化层面。同时对乡村的民俗、历史、农耕等方面提取文化元素并进行文化宣传,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以此来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世界。

尊老爱幼不仅是乡村文化,更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村内老人占据村内总人口的大部分,儿女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照顾,这种情况是我国乡村出现的普遍现象。规划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时更应该使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其完美融合。在生活型公共空间、乡村服务型公共空间等场地的道路都进行适老化的设计[7],如无障碍道路、全程无障碍扶手、适老性健身器械、农耕文化展示等。为了提高村民对公共设施的认同感与使用率,在进行设施设计时要使其与公共艺术相结合,使村内景观中的石头形态、木材颜色结构等都赋有特有的公共艺术特征。不仅如此,在村内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与文化体验中心,将村民组织到一起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对留守老人与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心。这些改造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使村民受到熏陶,在老年人走出家门时,使其感受到温暖与关心[8]。

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乡村农业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乡土民间性和历史传承性,其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展示出辛苦劳作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村民面对大自然时的自力更生与敢于创新。将公共艺术与乡村文化融合,表现出时代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村内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都可与公共艺术相结合,从而在乡村文化景观设计中展现出特有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在乡村公共空间打造农业景观与农业小品,顺应乡村农田的肌理进行景观改造,利用农产品、农作物等做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景观。为保留乡村原有的朴素乡风,凸显独特的乡村特色,在规划文化景观时应与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与民俗文化相契合。开展传统农业文化中心,打造农产品工艺活动中心,采用本土村民废弃的农耕用具进行景观小品改造,提取特有的农业元素进行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独树一帜的乡土气息,也是象征着当地代表性的农业文化。

2.2 旅游视角

推进乡村农旅融合发展,驱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的优美风景、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资源,在无障碍旅游与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以休闲旅游度假为核心,进一步构建特色乡村,同时对乡村的人文文化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传承保护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升乡村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价值,村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发展,尊重村民的建设意愿,同时也让村民参与到本村旅游业的经营中。带动经济发展,保护传承本土文化,形成文明乡风,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无障碍旅游是指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专门服务与专项设计等,使其提高在旅游活动中为其所带来的便利。在乡村公共空间建造无障碍环境与无障碍设施,如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标牌等[9]。乡村旅游会带来与城市旅游不一样的体验,会使旅人感受到亲近自然、回归纯真。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交活动,无障碍旅游模式的开发形成为弱势群体增加了愉悦身心、社会交流的机会,提升其社交能力,使其增强了战胜困难与问题的勇气。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一部分游客而言,乡村的生态自然与简单朴实,村内的特色美食,是其进行乡旅活动的原动力。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与农业资源,使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所需不同,为其提供不同类型的农业体验[10]。农耕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休闲类活动最显著的体现,在进行农业劳动的过程中,同时也能体现出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使游客有了更近距离了解农业、体验农业的机会。乡村与城市的繁杂忙碌不同,在乡旅中的农业体验使体验者由内而外的产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愫。在农业体验区为游客提供种子、肥料等各类农业用具,游客根据季节的不同在田间进行播种、采摘、收割,充分体验其中的生活乐趣。

3 下薄村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下薄村位居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东南方向的黄沙坨镇,主要居住民族有汉、满、朝鲜、回族等,人口大约49000人。其属辽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多以黑土为主,气候特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足,适宜玉米、水稻等作物生长,粮豆总产量一直维持在5万t左右,是台安县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村内主要农产品有小胡萝卜、美洲南瓜、油桃、红苹果、黄椒、红椒、黄豆芽。下薄村东北部与辽中县于家房镇为邻,东南部隔浑河与海城市高坨镇相望,南部与高力房镇接壤,西部紧靠盘山县沙岭镇,国省干道库二线、鞍羊线贯穿全境,交通便捷。下薄村历史悠久,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人杰地灵,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与自然亲近,独享一方宁静。这里是辽河文化、闯关东文化、民俗文化、绿林文化、农耕文化等综合文化体验圣地,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多业态的乡村旅游景区。

3.1 传统居民区

此区域为下薄村村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场所,对生活公共空间的景观小品、文化展示等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文化视角出发,深入挖掘下薄村的传统文化与农耕文化,打造文化展示墙,见图1,通过利用废弃农具与特色乡村物品对街巷进行改造,见图2,从中体现出下薄村独特的民俗风情与农耕文化,创建良好的村民生活环境。同时下薄村的自然风景、朴素民风、特色美食等独特气息也吸引着城市旅客到此游玩,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

图1 文化展示墙

图2 街道景观

3.2 旅游景观区

依托于下薄村的千亩农业生产面积,在村内开展传统农耕体验、传统农耕技术与农作物耕种体验等活动,开展农耕体验游,见图3。园区内设有有机蔬菜种植区、美洲南瓜种植区、油桃采摘区、红苹果采摘区等,使外来游客在村民的指导下充分体验到农耕的完整过程,在体验丰收喜悦的同时,了解到更多农业知识。在村内也会建造无障碍景区,开发无障碍通道,见图4,为坐轮椅与腿部不方便的游客营造出便利空间,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也进行多样化设计,使弱势群体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旅游带来的愉悦心情。使村内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增强乡村旅游模式,进而促进下薄村的整体经济发展。

图3 农业体验区

图4 无障碍旅游区

3.3 公共服务区

此区域为下薄村的服务型公共空间,搭建便于村民参与村内事务的治理平台,开展村委大会、社会组织等活动,见图5,以此调动村民参与村内事物的积极性,进而增强村民对本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村内老人较多,为了提高村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与社会参与感,在空间内建造老年人活动中心,见图6。活动中心设有景观观赏区、健身区等,另设有户外桌椅,方便老人在休闲时间打牌下棋,既可以使村内老人感受到关心与温暖,更是充分体现出下薄村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文化。

图5 服务中心

图6 老人活动中心

4 结语

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村庄的空间形态和村民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优化策略需更深层的探索。从村民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不同年龄段的村民的需求不同,主要围绕村民的日常生活、民俗观念与生产活动等方面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设计营造。本文分析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与特征,从文化视角与旅游视角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鞍山市台安县下薄村为例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结论如下。

本文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与特征进行研究,将乡村公共空间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生活型公共空间、生产型公共空间、公共事务型公共空间、乡村服务型公共空间,也由此体现出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地域性、专门性、秩序性与服务性的特征。

从乡村资源进行分析,探讨了乡村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使其分为乡村传统文化、农业文化、休闲农业游与无障碍旅游4种类型。从传统文化尊老爱幼的角度探讨了适老化设计、景观特征,以及关于村内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从农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其内在特征与农业的景观因素分为农产品、农作物等农业小品。从无障碍旅游的角度探讨了无障碍环境与无障碍设施,如坡道、盲道等。从休闲农业游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使游客更近距离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文化、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本文以鞍山市台安县下薄村为例,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对场地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下薄村的各类资源,将文化与旅游设计融入进村内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分为传统居民区、旅游景观区与公共服务区3个分区,各个分区内分别设有不同的景观节点,为下薄村营造独特的乡村风貌。

猜你喜欢
村民老年人空间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创享空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