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外合作专业导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究

2023-02-17 02:17季守成赵李媛陆俊杰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数控机床课程思政

季守成 赵李媛 陆俊杰

摘 要:新时代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深化合作,面对国际多元化的文化潮流,中外合作办学规划务必要加强课程的思政建设。以上海某高校的中外合作专业——数控机床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教师素养、教材选取、专业技能、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究数控机床“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激发学生立志为新时代我国高端机械制造产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数控机床;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教育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家大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深化合作,面对国际多元化的文化潮流,中外合作专业务必要加强课程的思政建设。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成效颇丰,包括“2+2”“3+1”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一致认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顺利完成国内外阶段的学习后,绝大部分主动选择回国就业发展,立足个人专业本领,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本文以上海某高校的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数控机床为例,基于课程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特点,探究如何在课程中导入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心和使命。

1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难点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特点是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举措。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

1.1 中外合作专业外方教师和教材的特殊性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来说,中外高校协同实施教学工作,会有部分课程由外方教师进行教学。由于外国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导致外教的“选用教材”其实是融合各方理论后整理而成的电子文档或复印资料。外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国际发展和最新技术,但其选用的知识体系零散,这种随意性的教材安排使中方合作院校很难及时发现教材中隐含的思政问题。并且外教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的中外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建设会出现较大的不足。因此,在外教和教材的选择方面需要主动加强工作,以免学生受其影响出现价值观偏离的情况。

1.2 国际文化多样性对学生的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英语优势,会主动通过电脑等互联网渠道了解国际动向,社交平台的发展和多样性都让学生不出屋就了解天下事,但是这样的传播环境也让学生本身面临着国际多样文化的冲击和洗礼,不同的文化历史、不同的风俗习性和宗教信仰等,使得缺乏阅历的大学生难以准确辨别是非,无法冷静地思考某些事件和声音背后的缘由。这也是培养国际视野的学生时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更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个自信”,做新时代共产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1.3 专业外语较复杂,学生的兴趣比较匮乏

以本文所选的数控机床课程为例,机械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不够直观,学生较难理解,内容枯燥,且课程里没有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无法深刻地掌握专业技能。因此使得本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考虑以后的出国交流或留学所需要的外语技能,因此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思政元素的学习和理解,或者仅仅简单了解,以便应付考试考核。所以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足,思政教育不够深入,需要重点加强,培养具备“中国梦”的学生。

1.4 课程思政设计不足,时空受限其教学方式待完善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现有的思政课很多都是大班教学,课程设计均统一安排,没能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相关的调整。而在专业课程里,课堂里的思政教学形式单一,基本是在绪论等个别课时里进行简要介绍,没有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法加深学生的认知。另外,受时空因素影响,中外合作专业基本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邀请外教到本校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也没有安排实践等教学环节,使得学生没有余力关注专业知识以外的内容。导致思政教育比较浮于表面,无法与专业知识融合,学生的印象和认知不够深刻。

2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究

新时代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国际的交流逐步加深,中外合作办学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新时代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上,善抓重点,攻破难点,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本文上海某高校的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数控机床为例,探讨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为相似的课程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控机床课程是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美国合作院校的培养目标设置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工科应用型的高端人才为目标。本课程开设于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授课对象为中美合作班的学生,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控系统、加工方法、机床、数控编程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控机床的设计和数控编程,掌握机械零件的数控化加工方法、解决加工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安排中方助教辅助教学,发挥助教的思想引领作用

数控机床课程是由外教教学,选用的教材为外教自主整理的资料包,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建设,安排了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助教,负责思想引领的作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而中方教师是关键。中方助教本身也是担任中文课数控机床的老师,对课程体系较熟悉,可以辅助筛选外教选用的教材资料,避免价值观不正确的理论传递给学生。在部分课时由助教教学的过程中,其能够将自身的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在课外交流时,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合到交流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随时保证接受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通过这样双教师的教学模式实现外教教授专业理论,助教引领思政建设,保证课程教学全程处于有效的监管过程中,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懈奋斗的高科技人才。

2.2 教学设计注重中国元素,增强“四个自信”

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但是基础是首先要让学生认同祖国的优化文化,能够基于自身的发展去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其抵抗国际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以数控机床为例,在制订其教学大纲时,将中国古代的工艺发展史纳入纲要里,如始于东汉龙骨水车,把水汲到高处,流入田地里,灌溉庄稼,因其制造工艺简单,经济实用,目前仍在世界一些地区可见到它那舒长挺拔的身影,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中国制造2025》是首次站在国家战略层次提出了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新时代的教学设计里,要注重中国元素的导入,中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合作办学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思考中国特色,强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3 加入实习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应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前期受课时的限制,导致实践课时不足。在新的教学大纲里,合理安排了实习实践的课时,用于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能力。基于上海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端智能制造的环境下,带领学生参观行业一流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先进技术,提升学生深入实践、了解国情民情的能力,提高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例如本专业与上海某芯片公司深度合作,通过实践参观,了解芯片的制造过程和技术重难点。虽然中国芯片产业受到国外技术的封锁,但是始终不忘自主研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将生产制造技术一点一点地提升,促进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由此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也对芯片制造行业兴趣浓厚。在此基礎上,部分学生毕业后积极投身于芯片事业,主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事业与国家需求融合到一起,具备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使命感。

2.4 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将专业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受到地域时空的限制,更需要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如文献、图片、视频等,由老师筛选或同学们自主查询,通过网络平台如雨课堂、微信群等共享资源,不仅能够让理论更加生动活泼,也让学生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保持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以本数控机床课程为例,外教录制了网课视频,提供了许多机床设计、加工和编程的案例,中方助教也收集发布了中国芯片制造、机床设计等最新成果,并通过邮件、聊天群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通过课堂集中教授来互动解决。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巩固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时代的使命感。

3 结论

新时代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本文研究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理工科应用型专业,在教学规划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大力弘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精神和“明德、明学、明事”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至今已经为社会培养了诸多人才,但也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新的障碍和挑战。中外合作专业的任课教师,尤其是中方的党员教师,应该在其中承担思政建设的关键性作用。在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国元素,通过实践学习参观新时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工匠精神的学习和传承,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培养更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创新型人才。新时代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建设还需结合时代发展、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巫晓洁,贾子懿.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8,(19):191193.

[2]张珂,郑中华.基于课程层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2(1):104106.

[3]徐钰清,颜正恕.基于“课程思政”模式的中外合作专业课程建设探究——以物料管理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49):157158.

[4]侯佳音,林宇,张德强,等.生物技术(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实验实习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1,39(4):3941.

[5]杨立平,赵立红,黄雪梅.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2):110112.

[6]张康智,毕永强,曹鹏飞.《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研究[J].2020(12):1318.

[7]刘巍,何玉安.《数控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41):1920.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数控机床课程思政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数控机床的节能应用
高档数控机床数据采集应用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PLC在数控机床中应用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