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山来龙寺迎神赛会与祭祀仪式剧

2023-02-17 05:49
戏友 2023年6期
关键词:礼县影戏陇南

师 阳

普光山季代久远,来龙寺万古民传。在甘肃礼县窑上组村庄最高处,当地的普光寺(现为来龙寺)有着神奇的色彩。来龙寺是神释道融合之地,苍柏直耸,神像生威,寺内一进三院,六座大殿。

据记载,普光寺在宋元时期经过一次大地震遭毁灭性破坏,明朝永乐年间当地又重修此寺。多年来,寺庙香火旺盛,城关镇、石桥镇、罗坝镇三镇交界的48 个村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举行庙会,祈求神灵护佑一方风调雨顺。

一、普光山来龙寺庙会的神诞祭祀

“中国传统的、功能比较齐全的庙会,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大致起于隋唐时期,就最初的功能而言,主要是用于娱神。”①晚唐至宋元,甘肃各地寺庙、酬神乐楼并起,但专以唱戏为主要内容的祭神报赛习俗,却要追考到北宋以后。两宋时期,宫廷十分重视商业城市建设,木偶、杂剧、影子等各种技艺全都从农村涌入城市,它们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而且还被原封不动地搬进寺庙。元明以后,甘肃民间庙会活动可谓如火如荼。尤其明代,宫廷不断敕封历代功臣名将为神祇,甚至不惜拨付巨资诏令全国大建神庙。因而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到了清代,随着皮影、曲子戏、木偶以及秦腔大戏的形成,甘肃境内凡设有神龛的村落,不论大小,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名目的唱戏酬神活动,并且还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一套祭神报赛规制。

贾胡窑村普光山来龙寺的迎神赛会是礼县当地的旧俗,每逢农历四月初六把神像抬出庙来游行,并举行祭会,演出影戏娱神,以求神灵消灾赐福、护佑一方。

来龙寺迎神赛会有着固定的时间与严格的仪式。据贾胡窑村惯例,每次庙会一般持续4 天。大致流程为:第一天举行安神仪式,也叫请神仪式,第三天为正会,第四天举行送神仪式。庙会期间,陇南影子腔都在庙内演出。下面,将主要仪式程序整理记述如下:

第一天请神,当地人称“接爷”。早上8点,庙会会首率领众村民先后到云雾山和卧牛坪请八海龙山、黑池龙王和菩萨三位神祇。请神仪式较为简单,众人先给众神灵敬香叩拜,然后由一人用红布把神像头部遮盖起来,由众人抬至轿中,轿夫们便抬着神轿一路摇晃着向山下跑去。

在山下,乡民们把三顶神轿分别安放在两辆车上,先是用树叶给神轿掸尘,再用红被面盖在神轿上,点香且持香不灭。除迎神的两辆车上四角插旗,其余车辆均插两面旗。中午11 点35 分,乡民放鞭炮,请神队伍出发,敲锣人走在队伍最前方引路,其余车辆紧随其后,迎神的车夹在车队中间。

请神队伍路经许多村庄,每到一村当地村户都会鸣放炮竹、摆放供品“接爷”。

下午15 点30 分,请神队伍来到目的地窑上村,即来龙寺所在地。锣鼓喧天,彩旗飞扬,浩浩汤汤的请神队伍一路向山上疾走而来,六个轿夫在山路上疯狂地颠着神轿,兴奋地呼喊着直奔会场。

乡民“接爷”

下午16 点,来龙寺举行“安神”仪式。锣鼓和铙钹齐鸣,众村民列队把三位神祇迎进庙内,由一位长者依次安置神祇的次位,并给他们一一整理衣冠,然后众人齐跪庙前焚香叩拜。仪式结束后,云顺班便在大殿正对面的戏台开演第一场影戏《五福堂》。

第二天筹备正会用的供品。这一天云顺班演出两场影子腔,午场《孙膑学艺》和晚场《界牌关》,中院则有道士做多场道场。

第三天正会。这一天是整个迎神赛社的高潮,四邻八村的乡民都来赶庙会。这一天的仪式规程也较前两日复杂一些。首先,在鸡鸣前给庙里的每个神祇献饭。献饭的材料主要是豆腐、菠菜、辣椒和粉条,当地有一说法是“神三鬼四”,即给神献三碗,亡魂献四碗。来龙寺前后共六座大殿,每个殿需三份献饭,加上天坛、灶王与庙门旁的土地庙和天地,共27 份献饭。献饭的人员共9 人,分别是献饭1 人、茶酒1 人、锣1 人、唢呐1人、铙钹1 人、祭祀者4 人。凌晨4 时8 分,云顺班演出敬神戏《八仙上寿》。演出一结束,献饭仪式就开始了,顺序是从后院往前院依次祭献。每来至一个大殿,唢呐、锣、铙钹便一起吹打起来,献饭者便开始上香、敬茶酒、献饭、递筷、叩首,在整个仪式过程中禁止喧哗。凌晨5 点25 分,天色未明,庄严而神秘的献饭仪式在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中结束。

正会这一天,云顺班早中晚连演三场影戏,四面八方的村民蜂拥而至,善男信女们云集一处,大有普天同庆的气氛。

第四天送神。早上9 点,云顺班演出神戏《赵颜求寿》后,送神仪式便开始了。首先是村民们把大殿中挂的神像一一用黄布包裹起来,然后由会首率领众村民手持长香跪在大殿前,掷茭请示神灵,得到“圣茭”便是神灵的赐示,紧接着在院子里铺上红布,依次把神轿从庙里抬至红布之上并绑上轿杆、系上红绸,这期间唢呐声响彻云霄,锣声、铙钹声震耳欲聋,随着一阵清脆的鞭炮声,送神队伍便起轿了。沿着村庄小道,送神队伍一路来到窑上村口,当地村民等候在此摆着供品,焚香送神。祭拜完毕,村民们便把神轿分放在车上,随着车辆慢慢向前行驶,神轿也渐行渐远。晚上20 点,云顺班演出最后一出神戏《七熊盗宝》。

神秘与古朴的贾胡窑村迎神赛会文化历经数百年风雨,散发着浓郁的古朴气息和独特魅力,已逐渐成为当地百姓一种精神的依靠和情感的回归。它源于历代勤劳朴实的人民对它的呵护及其历史文脉的传承,源于景观、人文、历史巧妙的融合,源于更加动态、开放、广阔的发展,它承载着太多重要的文化信息,为生长于斯的民众带来了心灵寄托。

二、祭祀仪式剧:陇南影子腔

民间戏曲的演出,俗称“唱神戏”。广大民众之所以奉戏为“神戏”,原因在于“神”这个字眼,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似乎都有一种超常的威慑力。人们普遍把自己的生死安危与神的喜怒无常系结在一起,希望“神”能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于是,戏曲成为取悦神灵的最佳供品,戏与“神”便成了长久伴侣。虽然娱神这样的演剧随着时间推移,娱神或宗教功能不断弱化,但其中隐含的仪式性依然非常明显。在今天一些偏僻地区,仍然可以看到那些被称之为“戏剧活化石”的仪式性演剧。

影戏《八仙上寿》

那么,究竟何为祭祀仪式剧?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戏剧种类的划分。

由于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因而形成了各种独具特色的地方语言和民族语言,以及各种民间歌舞,而这诸多因素又造成了民族戏剧和地方戏曲的丰富多样。但是,如何划分如此数量庞大、形态多样的戏剧种类?麻国钧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分类与戏曲层次新论》一文中对传统戏剧做了重新分类:一是戏曲,二是祭祀仪式剧(目连戏、傩戏、赛社戏),三是民族民间歌舞戏,四是傀儡戏。

麻国钧的这种分类是科学合理的,它便于更加明确有条理地研究不同的戏剧形态。因此,笔者决定沿用这种分类法来介绍甘肃祭祀仪式剧。那么,何为祭祀仪式剧?简言之,就是在节庆、庙会期间配合祭祀礼义演出的戏剧,其性质会因演出时间、空间而有所异趣,却同样成为仪式中的部分构成。可见,祭祀仪式剧与节庆、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普光山来龙寺庙会上演出的祭祀仪式剧是陇南影子腔,又称“陇南灯调”,是甘肃省古老的戏剧形态、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年代无考,从搜集到的传统剧目有清初抄本的事实可判定,陇南灯调在清初已在西和、礼县一带流行,音乐取材于当地的民歌和说唱,行腔和咬字都运用当地方言土语,因主要在农村活动,很少进城演出,故有“影子不映城”之说。

(一)影戏剧目选择

自古以来“戏台与庙宇共生,戏曲与祭神同舞”,戏曲等文化活动是庙会上既娱神又娱人的重要内容。普光山来龙寺庙会演剧只有陇南影子腔一种,演出场地在来龙寺前院大殿正对的戏楼上,其演出类型一般有祈福戏、还愿戏、庙会戏、娱乐戏等。

陇南影子腔的演出活动,主要以祭神酬神为主要宗旨。在这里,庙会仍是戏曲展演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舞台,演出空间多选在庙宇附近。虽然演出时很少有人观看,但演员都会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细节,剧目则多为神仙道化剧。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调研组观看并拍摄了一批明代、清代、民国年间的陇南影子腔手抄本,如《沙陀国》《万寿图》《慈云庵》《苏护送女》《铁兽图》《下南唐》《五福堂》等经典皮影剧目。

(二)影戏剧目特点

庙会演剧和迎神祭神仪式不可分割,正因如此庙会演剧形成了迥异于世俗戏剧的演出特点。演出时自始至终充满祭祀仪式色彩,整个演出结构也灵活自如,使得庙会演剧自成一家。

其一,具有宗教祭祀性。庙会演剧的宗教祭祀性特点在民间迎神赛社仪式戏剧里表现最为明显,祭祀仪式剧因为某种宗教目的而产生,宗教仪式过程框定了演剧内容及形式,演剧本身也带有浓重的祭祀色彩。

迎神赛会本身是一种宗教活动,人们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其中,整个活动都是为驱凶纳吉的宗教目的而服务的。由于人们对神过分崇迷,在他们心目中,不管是哪路神祇都具有人的品格,也会喜怒哀乐,像人一样过生日,因而每逢神诞,民众就会赶往神庙祈求祭祀,并送上钱财物品进行供奉和酬报,最主要的还是送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普光山来龙寺庙会都会演出陇南影子腔。

其二,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戏曲一直在传递以真善美、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陇南影子腔剧本中,孝悌美德是常常出现的题材。如在影本《鸾亭山祭祖》中,兴隆国庆王的三公主妙善,屡次遭父绞杀,但在庆王患病急需亲人手眼救治时,妙善不计前嫌舍手眼治疮庆王。最终庆王悔悟,佛祖封妙善为救难观音菩萨。故事通过孝女的遭遇博得观众的同情,从而树立了一个高尚的道德人格。

整理神轿

魏力群指出:“自古以来,任何戏曲的戏文都是以传播伦理道德为目的,而民间大众的许多传统观念,也大多来自戏文,正所谓‘民不知书,独好观剧’(清·王宏)。”②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其观众多是普通民众。虽然影戏剧作家在创作影戏时,会写入一些文雅的词句,但考虑到受众的文化程度,便力求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进行教化引导,这便常常造成影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脸谱化,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形象设置,这使观众能更快更容易地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道德观念。

其三,具有实用性。庙会演剧具有实用性,或因春祈秋报,或因求子、求学、求福、求财等。为了突出这种功利目的,演员在演出中的行为非常灵活自如,而这些行为在城市商演中是绝不允许的。如在四月初八,陇南影子腔演员就在原剧目内容中加入了来龙寺捐款者的名单。像这些在演出活动中出现的“纰漏”还有很多,但观众们对此毫不在意,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演员不只是在演出,他们是代表神祇送吉祥、驱邪祟。

(三)影戏民俗与禁忌

“三尺纱包罗天地,一盏灯照亮人间。”陇南影子腔古老、浑厚、质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间活动、文化节日往往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普光山来龙寺的迎神赛会就无不渗透着民间信仰活动。每年四月初八都要举办庙会,影戏演出无疑对礼县民间信仰起到了强化作用。

岁时节令伴随戏曲,戏曲点燃节日。“庙会中的戏曲演出并非单独的艺术存在,而是与一定的经济、文化、信仰和时政等社会因素具体联系在一起的。”③因此,神戏演出有很多严格固定的规制,比如说演出时间、数量、戏价和演出时的禁忌等。

下面笔者将列举一些陇南影子腔中的传统民俗与禁忌。

1.供奉戏神“庄王爷”的风俗

中国是个多神教的国家,宋代以来,受佛教、道教造神意识的影响,行业之神也应运而生。中国的戏剧艺人,随着技艺的精进,队伍的壮大,行业意识也不断得到加强,自然而然就为自己创造出尊奉的戏神。戏神是一个特殊的神祇,加上各地民间戏曲名目繁杂,所供奉戏神也就各有不同。如昆山腔供奉的是唐明皇,广东的粤剧班供奉的是华光大帝,秦腔班大都供奉的是庄王爷,但不同戏班又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楚庄王,有的说是唐玄宗,还有的说是唐五代的唐庄宗,等等。

礼县的皮影戏箱里,也敬奉着一位戏神,就是“庄王爷”,当地人说是楚庄王。为了以示对“庄王爷”的恭敬,在礼县楚山村庙会中,不能演出影戏《伍员逃国》,因为该剧讲述的是:楚平王无道,父纳子妻,伍奢诤谏,反被下狱,又恐奢子伍尚、伍员为患,命奢下书棠邑,召二子进京同戮。因楚平王是楚庄王之孙,故此剧目在该地禁演。

2.悬挂皮影的位置讲究

礼县人把影戏表演中的所有物件都称为神物,所以皮影的悬挂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在陇南影子腔的班社里,皮影的悬挂位置一般是“抱灯人”(即“戏母子”)左边文官,右边武将,中间帝王,神灵跟在人后,武将下方挂动物、道具、无头影。所谓“左文右武”,这和《老子》中“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的说法是一致的。需说明的是,无头影(没有安装头部的皮影)是不能放在亮子上的,一般放在所有皮影的下面。环县的道情皮影戏在悬挂人物时不能面对面,说是为了避免相互“争吵”,这一点礼县影戏班虽未提及,但笔者猜测应该也是有这个习俗的。

3.影箱习俗

据当地人说,在民国之前戏箱、道具都是由私人保管的,之后便转由寺庙保管。陇南影子腔的戏箱好似九宫格,生旦净丑、神佛精怪、砌末道具等分放在每个格子中,严禁人们足踏或坐在戏箱上,以免招来祸患。

4.影戏演出的习俗

除了上述的影戏种类外,礼县皮影戏还有三类演出:卧箱戏、春台会、驱疫戏。

卧箱戏,即封箱戏,据说民末之后再无演出。影戏班社辛苦奔波了一年,在年末休息前演出的最后一场戏,具体演出形式及剧目已无人知晓,只知道要演出一整晚,结束后便收纳好所有影戏物件,封箱休息。

春台会,一般在正月初二、三演出。据当地人说,在会期的最后一日演出时,影戏班要将影人姜子牙提前插在神仙斗中供奉,待到其上场时,“抱灯人”便把他从斗中取出完成封神仪式,演出随即结束。

驱疫戏,顾名思义就是驱逐病虫灾害的戏。每遇村镇发生瘟疫饥荒时,乡民们都要请皮影戏班演出影戏《柴胡草》。因柴胡有祛邪举阳之功效,故用此剧来驱邪逐疫,祈求人畜平安。

陇南影子腔的演出中还有一些民俗和禁忌,如影戏班社里不要女性成员;开戏前,所有乐器不能响动,大锣敲击三次后,其他乐器方可响动,否则演出不顺;演出时要求“三口齐”,即拉四弦的发音口、“抱灯人”的口、皮影的头要在一条线上,只有如此“抱灯人”才会演唱得更轻松,影戏也就更好听。

总之,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信仰习俗为影戏的演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从而使其得以传承千余年而不衰。而影戏的演出反过来又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为其增添声色。

注释:

①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00 页。

②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

③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年版,第144 页。

猜你喜欢
礼县影戏陇南
清末民初影戏于茶业之振兴与漠视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力助“礼县苹果”进京推广
驰援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礼县人大志》出版发行
陇南记忆
圆梦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