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协同联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探索

2023-02-18 03:08赵芷婷罗慧琪
关键词:高校学生防疫协同

蒋 滔,赵芷婷,罗慧琪

(中山大学,广东 珠海 5190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为什么开展青年工作,怎样开展青年工作展开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深邃,立意高远。高校作为青年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首要任务便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2019 年12 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给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阻碍。2020 年3 月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2],各高校陆续分批复学,3 000 多万高校学生回到校园。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成为高校面临的新问题。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防疫意识松散懈怠,校园管理责任艰巨

目前,国内疫情取得了良好的控制,社会运转进入了平稳向好态势,经济进一步复苏,但疫情依旧在小范围地区爆发。由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多所高校根据教育部、属地政府的相关防疫要求和自身实际发布了“暂缓开学”“暂缓返校”“提前放寒(暑)假”“取消期末考试”“暂不返乡”等通知,高校的运转呈现出随疫情而实时调整的动态性。由于学校处于中高风险地区或自身处于中高风险地区而无法返校学习,或由于家乡处于中高风险地区而无法返乡探亲,均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当学生面临自身无法返校但其他同学在校正常学习的情况时内心产生的压力不容小觑,这种无法参与到集体当中开展学习生活的时间越长,心理问题也会更突出。

出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学生防疫意识松懈,未按照疫情防控政策严格落实。2020 年2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分别对违反学校规定提前返校的学生进行了相应处分。2020 年12 月,华南农业大学对私自前往辽宁沈阳的1 名学生进行通报批评。2021 年1 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私自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2 名研究生进行了通报批评。2021 年9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没有落实学校疫情防控政策的4 名研究生给予了纪律处分。校内出现疫情给学校运转带来较大影响,也给学校日常管理带来较大风险。

(二)第二课堂形式单一,实践育人开展受限

在高校推进“五育并举”,构建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背景下,学生第二课堂同第一课堂互补互促,成为育人的又一重要阵地。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引领、学术科技、体育竞技、文化艺术和劳动实践五大类,分别对应育人理念中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

受疫情影响,大部分第二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局限在校内。严格的校园管理加大了校外人员入校授课、交流、学习的难度,“非必要不离校”的管理制度给学生带来的厌学心理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学生出校开展红色素拓活动、参访行业相关企业、参加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等均受到限制。相关活动的减少、出校审批流程的复杂和疫情蔓延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在教育部“严防校园聚集性疫情发生”的要求下,高校严格控制大型活动数量和人员规模,很多诸如校运会、文艺演出、校园马拉松、歌舞戏曲等看起来较为常见的活动也由于疫情而暂缓展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第二课堂丰富度不够,形式较为单一,在严格控制校外活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学生第二课堂有了新的活力,因此更需要提升学生内心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升学信息渠道受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新时代发展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和疫情冲击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毕业后升学深造。据统计,202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11.4 万人,而报考人数高达377 万人,报录比超过了3∶1。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无论是考研还是保研,良好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轻松的环境氛围都至关重要。从研究生招生周期来看,每年的6~7 月保研学生会自主选择参加各高校大学生夏令营,9 月参加研究生预推免,10 月正式推免,12 月考研学生参加入学统一考试,次年3~4 月参加考研复试,4~5 月考研调剂,在疫情的影响下,除考研统一笔试外,其余活动更多以线上形式开展。单一的线上活动减少了学生实地参观意向学校、深入了解意向专业、当面请教意向导师的机会,给学生有针对性选择升学深造带来阻碍,也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3]。据教育部官方报道,2022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 076 万人,比上年增加167 万人。受疫情的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破产或人员需求萎缩,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非必要不离校”、严格控制学生跨区域流动限制了毕业生外出实习和求职途径;半封闭的校园管理让用人单位进校园开展宣讲和招聘变得困难;网络招聘、网络面试等形式增加了网络诈骗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疫情下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就业帮扶指导均成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多维协同联动方法的内涵及可行性分析

多维协同联动结合层级理论、协同理论和联动机制于一体[4],是以“全面覆盖、细致落实、密切衔接”为特点,建立的纵横交错、双向沟通、实时动态跟踪的一种管理模式。层级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各层级职位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义务和权力利益,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严守组织程序。协同理论是指尽管各个系统或系统之中各个部分的属性和特点存在差异,但在整个环境当中,系统与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往往会相互影响并存在一种相互合作或竞争的关系,若能够发挥积极的协同效应,系统的效益就会大大提升。联动机制则旨在通过各单元进行一定形式的协调合作,双向反馈,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许多常见的社会现象也体现了多维协同联动的运用,如单位内多层级的管理联动,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干扰和制约,不同主体之间的配合协调等。多维协同联动方法具备精细化、系统化、多样化等优势,在企业和社会中已广泛运用,对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也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多维协同联动方法作为一种精细化管理手段,能够打破传统模式的桎梏,有效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学生工作的要求,成为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强有力武器。如今高校学生主要由“95 后”或“00 后”组成,学生主流思想乐观向上,表现欲强,将学生群体纳入多维协同联动体系,能够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升各类工作创新率和效率的同时通过落实各维度、各层级责任人,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担当意识。通过将日常工作管理任务分配至各层级,使得辅导员等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更贴近管理群体,得以实现迅速跟踪学生流动情况、双向反馈,有助于厘清管理思路,构建精细、高效的管理路径。通过多层级的协同联动,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层级的学生群体开展活动,每次活动的最小单元或群体不一样,在机动性强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多维协同联动和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基于校园防疫管理的多维协同联动实践

为解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学生流向跟踪难和学生心理状况不稳定问题,提高学生防疫工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通过多维协同联动方法建立相应联动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校园防疫管理的多维协同联动机制

1.“防疫部门—校—院”协同联动,实现教卫融合。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学校、学院应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防疫部门”)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安全健康为核心,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和学校的卫生资源,建立集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学生管理为一体的“防疫部门—校—院”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院校协同积极落实疫情防控重大政治责任,学院配合防疫部门、学校全面摸清排查学生旅居史和健康状况。日常情况下,学校卫生管理部门(如“校医院”“医管处”等)可联合防疫部门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进行每日健康监测、体温上报等,并动员学生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实现应接尽接。若发现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并采取三向反馈方式,使防疫部门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学校可以及时对所在城市的疫情态势有所了解并迅速作出响应,学院也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授课形式、日常生活管理作出动态调整。紧急情况下,如学校所在城市出现确诊患者或校内出现密接等,学校、学院应配合防疫部门,迅速形成合力,防止疫情扩散,同时组织学校工作人员、学院学生志愿者开展核酸检测,确保在校学生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在返校高峰期,为保障学生顺利返校,学校、学院应在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共同完善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及疫情应急突发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严格落实防疫工作要求。

2.“校—院—级—班—宿舍”五位一体,落实精准防控。在遵循“非必要不出校”的原则下,“校—院”层面应相互配合,建立管理联动机制。学校应在满足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下便捷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定符合校情的管理措施;学院应向学生及时传达和公布属地政府及学校发布的疫情防控最新政策和要求。为落实“非必要不出校”的防疫原则和动态跟踪学生流向,学院可每周定时收集未来一周申请离校学生名单,上报学校审批,并作好备案,让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提前作好自己的外出计划。其次,学院要通过“年级—班级—宿舍”联动,实现全面覆盖,实时跟踪学生流动情况。针对每日健康申报、旅居史紧急排查、健康状况监测、宿舍晚点名等工作,利用年级、班级、宿舍层层联动,相互配合执行学院日常的疫情防控工作。通过设定年级防疫级长、班级疫情防控联络员、宿舍长等,层级推动,学院各项通知通过“学院—年级长—班级联络员—宿舍长—宿舍成员”自上而下迅速落实,上报工作则自下而上形成反馈机制,通过精细化管理落实每位学生的动态,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3.“家庭—学院”形成合力,构筑坚实堡垒。学院和家庭要互相配合、共同发力。疫情防控期间,相较于同学、班级等力量,家庭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家庭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往往影响着学生的防疫意识。因此,家庭应助力提升学生防疫意识,与学校一同倡导学生积极响应“非必要不出校”等防疫政策,不因家庭聚会、探亲等流动性活动而要求学生离校,学院则可以通过在学生申请离校时附加家长知情同意书的方式使家长明晰学生去向。在特殊情况下,学生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参加集体活动或无法返校学习,此时授课教师应关注此类学生的学业进展,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的模式落实课程教学,学院也应积极与家庭、学生联系,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共同疏导学生由于无法返校而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二)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的多维协同联动实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提高第二课堂的开展质量,可以用多维协同联动方法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培育链条,通过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联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的多维协同联动机制

1.全面覆盖,打造思政教育立体化。学院可以通过“党—团—班—马克思学习主义小组—宿舍”五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由党组织统一领导,团组织具体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建在班级,团支委、班委成立工作小组,范围覆盖全体学生。同时,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网络思政建设和基层团组织建设。学生在日常思想心得交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班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或宿舍为基本单位进行线下交流,既能够灵活机动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可以落实好疫情防控政策。党组织、团组织定期与部分学生进行线下交流,确保将入党启蒙教育和学生培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立崇高理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搭建桥梁,助力学生能力专业化。学院可以依托团支部和班级建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更好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学生学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升学术造诣、增强创新与应用能力搭建桥梁。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可以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面向学院学生举办学术、科技、文化等活动,也可多次、小范围、全覆盖地组织开展“午餐交流会”及“经验分享会”,搭建“研究生—本科生”“导师—学生”沟通的桥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引导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早接触科研、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

3.模式转变,实现文体活动多样化。学校学院可以将范围广泛、成员众多、时间集中的校运会、校园马拉松等活动转换为成员分散、时间战线长的体育月活动,在“校—院—班/团支部—宿舍”协同联动下,通过学生个人锻炼打卡、提交可计数或可计时类的竞赛视频,在校园内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可充分挖掘校内文艺资源,联系博物馆、校史馆等人员作线上的介绍和分享,丰富学生参观形式。同时,可以设置云上竞赛,如党史在线答题、校园宣传类视频制作、学习生活记录比拼、笔记分享、专业图文介绍等,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在疫情防控形势较为良好的情况下,可在校内小范围举办线下文体活动,也可以班级、团支部或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为单位有组织有规划地安排参与校外文体活动。

4.贴近生活,推动劳动实践大众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可通过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团支部—劳动实践小组—宿舍”五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以主题党团日、文明宿舍月等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并严格控制活动人数,最小可以个人为单位开展。在校外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可以更多根据时政和实际情况开展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如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接种疫苗志愿服务活动”“大规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活动”、疫情防控知识集中宣传活动等;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展学业帮扶活动、经验分享活动、竞赛指导活动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劳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形成全员参与的劳动氛围。

(三)基于升学与就业发展的多维协同联动实践

为畅通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学生升学就业渠道,通过建立多维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升学信息共享平台,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形成学生、学校、企业共赢局面(如图3 所示)。

图3 基于升学与就业发展的多维协同联动机制

1.“校(院)—校(院)”互动交流,拓宽信息渠道。学校(学院)应积极打通“学校—学校”“学院—学院”沟通渠道,通过和不同院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搭建信息获取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困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院可通过学生学业发展中心联动其他院校,搜集整合相关资源,定期更新保研考研等数据,构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准确的意向院校、专业、导师等信息。学院也可联系其他院校协同开展“线上—线下”游校园、校园开放日、线上问答日、研究团队介绍、院校共建交流等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入了解意向院系和专业方向的渠道。学院可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升学深造开展指导建议,在防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前往其他院校进行线下交流。

2.“校(院)—企”深化合作,形成共赢局面。学校(学院)应以职业发展中心为纽带构建“学校(学院)—企业”就业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院企融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学生提供良好就业渠道,为企业输出优质人才资源,打造合作教育发展道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学院)应整合用人单位、校友、导师、辅导员等力量,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搭建平台。学校、学院、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可以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安全主题教育,与学生个人合力构建多层次就业安全屏障。疫情防控状态较为良好时,可以在校园内固定场所多次、小规模地进行线下行业化、特色化的现场招聘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就业宣传,为毕业生营造更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环境;也可以协同联动在学校所属地附近的、与专业契合度高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通过提供先进设备、实习机会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校企可以通过合作搭建校内实训场所,开展专业实践训练,让高校学生更熟悉专业技术要领,更了解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防疫协同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