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导向机制研究

2023-02-18 03:08
关键词:舆论导向舆情舆论

杨 松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通过移动终端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分享个人观点、表达情感和宣泄情绪,其中高校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的主力军,已成为社交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互联网中浩如烟海的信息真假难辨,极易造成部分受众的认知偏差与缺失[1],引发各种网络舆情事件。近年来,高校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给高等教育部门带来巨大压力和负面影响,并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高校网络舆论导向机制的研究,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

舆论是影响人们情绪、社会思潮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2]。2018 年4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导向问题,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健全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以及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大,截至2019 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 002 万人[3]。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论导向机制的研究,挖掘目前高校舆情事件频发的主要因素,结合生命周期规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演化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高校主导、政府监督、媒体助力的舆论引导协调联动体系,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其平衡矛盾、消除冲突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的作用[4],降低不良网络舆论给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高校决策者处理突发舆情事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网络舆论导向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舆论环境复杂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各种网络数字媒体大肆兴起,部分媒体为追求信息点击率和阅读量,经常会发布充斥着倾向性或煽动性的舆论,严重影响主流思想的传播,进而引发社会舆论生态的失衡,误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给高校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此外,部分媒体和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师风师德、学术不端、师生安全等领域事件制造网络舆情,意图破坏中国高等教育成果,抹黑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媒体发达的社会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意识引导到传统主流思想上来。

(二)网络舆情防范意识松懈

舆情是社会心理的“风向仪”和“晴雨表”[5]。舆论引导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然而部分高校对网络环境下舆情影响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对周围舆论环境的变化、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日常工作矛盾积累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片面地认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属于偶然的社会现象,缺乏“防患于未然”的责任意识。当网络舆情出现时,消极的态度和做法往往会错过舆情管控的最佳时期,而当网络舆情升级为网络事件时,处理的难度和代价都是相当巨大的。高校舆情防范意识松懈具体表现为缺乏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舆情事件的预警,同时高校关于大学生网络主流思想意识的引导工作做得不足。

(三)网络舆论引导创新不足

目前,高校面临疫情防控、招生就业、教学改革、贫困生群体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在工作中各种矛盾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种网络舆情事件。首先,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往往都采用“封堵”的方式,这会导致网络舆情问题的进一步扩大,不利于舆情事件的解决。其次,缺乏舆论主动权的把握能力,难以掌控舆情事态的发展和走向,导致高校舆情事件会持续不断地发酵。再次,日常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不足,平时的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对当下学生心理及其情绪波动特点了解不深,容易诱发形形色色的网络舆情事件。最后,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不足还表现在高校、社会和媒体等多方之间缺少协调联动机制,缺少与媒体沟通交流的技巧和经验等。

(四)网络舆论管控主体不明

部分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上存在主体不清、制度不建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尚未明确落实舆情管控的责任人,导致网络舆情管控工作得不到保障,丧失舆论导向的主动权;欠缺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研判、引导等机制,导致舆论引导工作无的放矢;缺少专业的网络信息监测队伍,导致高校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束手无策;高校网络舆情管控部门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导致网络舆论引导的效果差强人意;缺乏正常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场所,导致问题长期搁置,学生只能通过公共网络媒体发泄情绪和表达诉求等。

二、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与特点

生命周期概念被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领域,适用于模拟反映各种客观事物的阶段性变化过程及其规律[6],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同样遵从事物的生命周期规律。在自媒体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的释放和增强,同时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间、地域和群体性质等的限制。网络舆情一般起源于个体事件,随着网民转发和评论带动信息的快速扩散,在此过程中消极负面的评论迅速占据社会舆论顶点,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随着舆情事件处理结果的公布,舆情事件热度逐渐下降直至平息。高校网络舆情演化经历萌芽、发酵、高潮和平息四个阶段,在不同的演化阶段舆情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一)网络舆情萌芽阶段

舆情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但其影响力是潜在的。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激情活力,部分学生遇到问题喜欢通过网络来分享和表达个人观点。舆情萌芽阶段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分散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网络舆情信息源分散和网络舆情传播分散。舆情信息源分散是指引发舆情的信息初始少量地出现在微博、论坛、贴吧和微信等媒体中,往往不容易引起高校的注意。网络舆情传播分散是指没有引发舆情信息的大面积聚集,即舆情尚未进入到快速传播阶段,大多数高校尚未察觉舆情事件的苗头。

(二)网络舆情发酵阶段

随着互联网信息扩散,舆论信息被广泛传播和放大,社交媒体开始出现明显带有偏激感情色彩的言论,更有一些具有网络影响力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对事件添油加醋,对舆情事件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舆情传播速度非常快,长则数天,短则数个小时,负面舆论引发社会群体的共鸣,并开始占据社会媒体。此阶段高校能够发现舆情事件,并且意识到舆情发展态势的严重性,开始紧锣密鼓地调查事情的起因及涉及人群,同时高校会暂时对外封锁消息,防止舆情的进一步扩大。

(三)网络舆情高潮阶段

社会舆论处于全面爆发阶段,传统媒体的加入与网络媒体形成有效互动、互为补充的舆情发展态势。各种媒体的实时跟踪报道促进相关舆情焦点的形成,同时部分专家学者也纷纷站出来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社会舆论往往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高校面临公共舆论的压力骤增。在高校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时,政府和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开始介入,高校一方面应付来自于外部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着手调研和准备事件的处理方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影响。此阶段高校如果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会引发社会舆情的多次震荡甚至事态的扩大。

(四)网络舆情平息阶段

随着舆情事件的解决,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度逐渐转向其他热点事件,但在整个网络舆情事件过程中形成一些反映事件主要责任人或情节的流行语,将会长期地流传开来,同时在人们心中形成的讽刺模型和负面典型将会改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知和判断,也会对涉事高校和地区形象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而抵消和转变这种影响需要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舆论平息并不代表社会公众对此事件完全不关心,如果高校后续处理不当,仍会引发新一轮的网络舆情。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网络舆论引导策略能够规范网络秩序。针对不同的舆情发展阶段,作为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主体,如何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舆情背后的规律和特点成为高校一门必修课。这里主要围绕目前高校舆论疏通工作、检测手段、明确舆情责任、积累舆情处理经验、加强多方协调联动等方面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舆论疏导工作

针对敏感事件,要事先做好预案,提高思想认识,做好事先的思想引导,对于有苗头的舆情,要主动开展教育疏导工作,促使舆论整体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深度剖析舆情事件产生的背景与根源,防止网络舆情发展成为高校的公关危机,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解决创造良好氛围,获取舆论导向的主动权,降低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高校容易产生网络舆情的关注点如表1 所示,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容易出现舆情的工作,高度关注,提前做好思想疏导,同时保证反映问题的渠道畅通,例如开通书记校长信箱,设立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的开放接待日等。

表1 高校常规舆情关注点

(二)利用数据监测手段,降低网络舆情风险

通过大数据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开展24 小时网络舆情监测,高校舆情监控关注点如表2 所示,运用大数据文本语义识别技术及时精准地发现可能会出现网络聚集效应的网络信息,自动对相关信息的舆论焦点、情感态度、传播路径、涉及媒体、衍生话题、用户画像等方面进行同步综合分析,为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特点,梳理网络舆情事件发展变化的脉络与趋势,便于高校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管控。

表2 高校舆情监测关注点

(三)组织严查问题真相,采取相应积极措施

首先,高校应对舆情产生根源开展深入调查,以解决舆论核心问题为主制定周密的解决方案,切实维护高校学生的根本利益,处理过程要做到公开透明。其次,对于网络舆论中偏执观点以及违背客观事实的言论,高校应及时通过官方媒体予以澄清,同时应积极表明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立场,重建社会对高等教育权威性的信任。最后,高校要加强自身舆论的正向引导,使师生客观地看待舆情发展过程,逐步接受和认同高校的处理态度和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具有负面影响的流行语。

(四)做好舆情事件善后,汲取舆情处理经验

在网络舆情事情平息后,高校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高校务必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冲突限期整改,避免相同网络舆情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借助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工具对舆情事件保持连续跟踪,防止网络舆情的“死灰复燃”。其次,高校要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借助舆情分析工具制定可视化图表和报告等,分析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特点,为未来高校舆情工作的预测和研判提供决策依据。最后,高校要逐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将其纳入到整个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框架中,保障网络舆论导向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强调多方参与合作,加强多方协调联动

在建立和健全网络舆论导向机制的过程中,高校必须与多方加强合作。高校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事件处理情况,并主动接受其监督,确保舆情事件向正确方向推进;高校职能部门要开展学习研讨,对容易引发学生舆情事件的工作进行改进,从根源上消灭网络舆情滋生的土壤;加强教师、辅导员与学生群体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其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提前做好正向的引导工作;加强高校与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正向引导策略,引导媒体将网络舆论转移到利于解决矛盾、利于化解危机的氛围上来,促进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解决。

四、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正能量的社会舆论能够发现高等教育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能够促进和监督高校的整改过程,使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负能量的社会舆论会引发高校的各类舆情问题,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要始终清醒认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准确掌握网络舆情发展演化的规律和特点,牢牢掌控高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降低社会舆论给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高校校园持续安全稳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试析新闻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论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舆情
浅谈新常态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