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研

2023-02-18 20:03朱进虎
成才之路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问题教学法双减

朱进虎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问题教学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學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文章分析“双减”政策与问题教学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双减”政策下问题教学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推动问题教学法在小学高段数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双减”;问题教学法;小学高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4-0053-04

小学高段数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双减”政策落地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部分基础牢固、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高段数学的教学内容,而部分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均较差的学生,在面对课堂教学时间缩短、课后作业减少的时候,无法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影响了数学素养的提高。问题教学法是很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将其应用到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弥补“双减”政策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遵循启发性、指引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引导其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双减”政策与问题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双减”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提出的一项政策,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教师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后作业方面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高效地消化课堂知识,在实践方面要求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可以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问题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问题驱动、问题牵引的方式,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此外,教师通过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专注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小学高段学生的心智并未发育成熟,无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加上部分高段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师的讲解时间相对较长,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不仅如此,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少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使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部分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和个人特点,而是一味地坚持自己以往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部分教师缺少创新精神,教学观念仍处于“故步自封”的状态,不愿意主动接受新鲜事物,只是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甚至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完成大量重复性的数学习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深陷题海,降低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成为只会做题、不会思考的“学习机器”。

三、“双减”背景下问题教学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设计问题的难度,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小学高段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法时并未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设置合理的数学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降低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存在的差异,教师应合理设计问题的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提问,才能确保高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解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计算能力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以问题“一本书7.8元,买5本书需多少钱”为例,针对计算能力和学习情况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如果不想用小数计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计算呢”,引导学生将7.8元转化为78角,通过“78×5”的方式算出答案,随后再让学生将答案中的角转换为元,得出答案。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如果7.8不是钱数的话,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计算7.8×5的答案呢”,引导学生转变思路,让学生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后再进行计算。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又能为后续小数乘小数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针对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7.8×5、7.8×0.5、7.8×10.5”等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2.构建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问题可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有趣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以发挥问题教学法的积极作用。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结合图片、视频、微课等方式,提高问题教学法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空快递盒,以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想将这个快递盒重新包装一下,在外面包上蓝色的包装纸,但老师不知道应该准备多少蓝色的包装纸,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如何确定蓝色包装纸的数量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当学生提出“先将快递盒展开,分别计算六个面的面积,随后加在一起就是快递盒的表面积”这一解题思路时,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进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参与到后续的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计算完快递盒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将快递盒的大小同比放大,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想往快递盒中填土,但不知道需要填多少土,现在多媒体设备上有三个选项,谁可以告诉老师哪个选项才是正确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在学生计算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选项中的土倒入快递盒中的结果,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3.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问题教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讨论、分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培养数学思维,提高问题理解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使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并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课堂表现情况将其进行分组,如2名数学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1名数学知识掌握得一般的学生与2名数学知识掌握得相对较差的学生组成一组,以平衡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确保在后续的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这里有小明同学0岁~10岁的身高,需要大家小组合作,画出小明同学身高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并在绘制后与大家分享。”在学生绘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你们小组成员是怎么分配工作,又是由谁负责的”的方式引导各小组合理分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发挥数学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的优势,带动数学知识掌握得相对较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帮助其逐渐理解和掌握折線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在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组内分工情况进行提问,如针对统计数据的学生可提问“小明在几岁的时候长得最快,长了几厘米”,针对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学生可提问“你觉得小明的年龄和身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4.转变课堂提问的方式,提高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在“双减”背景下,尽管部分小学高段教师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但在实际提问过程中,并未从根本上挖掘提问的精髓,始终采用结论性提问,这无法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上作用也不显著。与结论性提问相比,探索式提问更符合“双减”政策对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要求,能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提高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例如,“可能性”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哪些事情是会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并学会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在里面放入5个红色球,随后告知学生:“同学们,请你们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老师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的,大家相信吗?”在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教师说出这个球的颜色是红色的,随后通过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老师能准确猜测摸出的球是红色的呢?当我们确定事情会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袋子中的球全部是红色的,使学生得出“用‘一定来描述确定会发生的事情”的结论。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如果老师想要从袋子里摸出一个白色的球,大家觉得可能吗?为什么呢?当我们确定事情不会发生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无法在全部都是红球的袋子中摸出白球,使学生得出“用‘不可能来描述确定不会发生的事情”的结论。教师还可以在袋子中加入5个白色的球,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上讲台摸球,在学生摸出不同颜色的球时,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让我们来猜一下,下一个摸球的同学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当我们不确定某件事会不会发生,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描述呢”的方式,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思考,使学生得出“用‘可能描述无法确定会不会发生的事情”的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5.结合实际生活提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高段的数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便于学生理解的问题,使学生在解答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关于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科室里一名老师的小车车窗被人打碎了,现在他想去换一块新的车窗玻璃,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怎么计算车窗玻璃面积的大小呢”,并将车窗玻璃的样子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展示。在学生得出“车窗玻璃是梯形”这一结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的方式计算车窗玻璃面积的大小。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又能让学生在体会梯形面积计算的同时,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准备若干个由不同形状组成的风筝,随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准备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风筝供大家课后玩耍,但风筝还没有上色,请大家结合本课的所学知识,计算出风筝的面积有多大,计算正确的同学可以将风筝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活学活用”。

6.适当延伸问题,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强调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探讨和研究类似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巩固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需引导学生检验延伸问题答案的正确性,提高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位置”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位置问题进行适当延伸,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讲解完本课的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小明和小红想要去海洋馆游玩,但小明的门票出了点问题,小红只能先进去。小红进去后先向正西走了300米,随后向正北走了400米,再向正东走了700米,假设起点在海洋馆门口,那么现在小红在小明的哪个方位呢?谁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解答方法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数对等方式,逐步确定小红的位置和方位,了解学生对位置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延伸问题“小明解决了门票问题后出发去寻找小红,他先向正北方行走了100米,随后向北偏东方向行走了500米,如果此时小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且周围都是空地,那么这个时候小明可以看到小红吗”,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图上用数对标注出小明的位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位置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问题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计问题难度、构建有趣问题情境、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转变课堂提问方式、结合实际生活提问、适当延伸问题等策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进而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强.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7).

[2]林道貴.“双减”视域下问题教学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11).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 Teaching Method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Zhu Jinhu

(Pingquan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1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issues that educators need to focus on. The problem-based approach is a teaching model that has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It can improve the vividness and rich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study, explore and solve various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n improve the classroom learning effe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the problem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problem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problem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Key words: mathematicsteaching;"doublereduction";problem teachingmethod;upper primaryschool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问题教学法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