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精神的艺术诠释与时代表达
——以大型原创话剧《突破·北纬十七度》为例

2023-02-18 23:01高耀志乔伟丽罗研
关键词:阿甘农垦橡胶

高耀志,乔伟丽,罗研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大型原创话剧《突破·北纬十七度》,由姜永波导演,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出品。该剧讲述了中国三代农垦人军垦植胶、科学种胶和海外拓胶的感人故事。该剧以恢宏的场景、动人的形象、诗意的语言再现了我国七十多年悲壮辉煌的天然橡胶发展史。话剧六幕十九场的情节设计,带领观众在逼真的视觉中感悟史诗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打破西方的封锁,以陈金为代表的特林师官兵们挺进莽莽雨林,他们满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开荒种地、劈山植胶、屯垦戍边,用坚定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以大林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和以邱翔文为代表的爱国华侨们凭借自己的专业与执着,冒险从海外引进高产橡胶良种,并最终打破天然橡胶“只有在北纬十七度以南才能种植”的国际学界共识,将巴西三叶橡胶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创造了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以阿甘为代表的新一代农垦人,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克服种种困难在海外拓展橡胶事业,他们把海外拓展橡胶事业打造成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创造了我国由“橡胶大国”到“橡胶强国”的发展奇迹。

一、恢宏场景中展现的农垦精神

随着序幕开启,舞台前沿纱幕上播放的抗美援朝战争高清视频直接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的全面封锁和禁运,让我们无法从海外进口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为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橡胶需求,1951年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成立。

当“部队首长”为站满舞台身着已去掉军衔服装的“特林师官兵”作完动员讲话后,“为国植胶,不负使命!”的声浪扑面而来,久久回荡。随着舞台光线渐暗,激情的音乐响起,一束光照在一排垦荒战士的雕像上,他们有的手握镰刀,有的挥动锄头,有的肩挑水桶……在观众眼前浮现的仿佛是百万大军“放下手中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的历史画卷。

垦荒之苦,只有垦荒人知道。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和农垦精神的缔造者王震将军曾回忆道:“在中国农垦创业的初期,几十万大军开进瘴气弥漫的热带丘陵地区,开荒生产,种树种草,建设农场,其条件之恶劣,生活之困难,现在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1]剧中阿甘有一段独白:垦荒人员要常年忍受高温高湿的气候,恐怖的瘴病、疟疾、蚊虫、毒蛇、野兽像幽灵一样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没有路,垦荒人员就靠手中的砍刀开出一条条小路;没有车,他们就靠自己的两个脚板走;没有房,他们就风餐露宿,或用树枝杂草搭建简易棚屋;没有床,就砍树搭“马架”或睡荆条编的“纲林床”。军垦战士们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吓倒,他们以苦为乐,将枯燥繁重的生产劳动演变成为美妙的“垦荒舞”,担水、除草、耕田、浇地、扛木……宏大的劳动场面和极富张力的舞台表演,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息:精神可贵,劳动最美。

种胶之难,只有种胶人清楚。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巴西三叶橡胶树只适合种植在南纬10 度与北纬15 度之间的热带地区,生长极限不超过北纬17 度,而我国海南岛陆地最南端也高于北纬18 度,正如阿甘所说: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先天被排除在橡胶种植区之外。但是,不屈不挠的农垦人经过科学的探索和反复地实验,最终克服了风灾、寒灾等气候伤害,硬是将橡胶种植区最远推至北纬24 度。剧中林院长(老年大林)那段语重心长的话,一直在激励着阿甘和农垦人。他说“勇于开拓,就是农垦人的行事风格。农垦事业就是开拓创新的事业,创业者披荆斩棘,按照国家需要,在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突破橡胶生长禁区,不是靠蛮干和胡来,而是要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践。”当时的华南垦殖局,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林院校师生、拥有橡胶种植经验的归国华侨和国内为数不多的“土专家”,他们操着南腔北调走到一起,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跳出遗传学界“米丘林学派”与“摩尔根学派”之争,成功解决了我国橡胶选育种问题。舞台星空背景下隐约可见的无边无际的橡胶林海,引起观众无限遐思。

王震在为《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所作的序中写道:“什么是中国农垦创业者的精神呢?我以为,最主要的,一是艰苦奋斗,一是勇于开拓。”[1]这是对农垦精神最精炼、最权威的表述。在《突破·北纬十七度》中,场景的设计、音乐的烘托、舞蹈的展示、阿甘的独白以及人物交织、情感充沛的对白等,都强化了观众对农垦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二、悲情叙事中蕴藏的大爱情怀

《突破·北纬十七度》讲述了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但这里面也包含有悲情元素。班长陈金既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垦荒植胶的英雄,还是大林的精神引路人,他为抢救堤坝、保护胶种而英勇牺牲,他的事迹可歌可泣。新一代农垦人的杰出代表阿甘,他热爱橡胶事业,工作认真负责,长期坚守在海外,日夜思念国内的母亲、妻子和女儿,然而忘我工作的他却在临近回国前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把生命留在了那片他亲手栽种的橡胶林里,但他的事迹和精神传回国内后感动着每一个人。剧情铺展不是直接表现陈金、阿甘他们多么“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而是通过营造各种矛盾、冲突,塑造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关注到他们作为常人的情感寄托和心路历程的同时,也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和关键时刻顶上去的决心与勇气,诠释了农垦人“为国植胶”的大爱情怀。

陈金在剧中不是脸谱化的英雄,而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面对台风暴雨和汹涌的洪水,他奋不顾身壮烈牺牲,闪耀着英雄的光芒,但英雄也是普通人,陈金身上也有着平凡的人性的温暖。他关心战友,野外驻扎时总是睡在门边,为战友们挡寒防风,结果自己得了严重的风湿病;他关爱刚来报到的大学生,为除去吸附在大林身上的山蚂蝗,拿出自己治风湿的全部药酒帮他,结果深夜腿疼得难以入睡;他思念家乡和亲人,时常独自一人用口琴吹奏家乡特有的沂蒙山小调,以疏解自己七八年不曾回家的游子情。他尊重知识和人才,因为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而特别羡慕大林等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由于注重了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挖掘,增加了这些生活化场景,陈金这样的英雄就变得特别温暖、鲜活和人性化。

阿甘是本剧的灵魂人物。他热爱橡胶近乎痴迷,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橡胶,在马来西亚种橡胶和办橡胶学校,然后又被广垦橡胶集团派到柬埔寨组建新公司开发橡胶。他对橡胶有情,情深至计划弥补蜜月旅行想去的也是雷州、琼崖、勐海等种橡胶之地;他种橡胶用心,心细到四万多亩橡胶林里每一株橡胶树他都给起了名字;他收橡胶非常尽责,哪怕对方用枪顶着他的头也绝不收不达标的干胶。剧中阿甘有大量的独白,而他讲的每一段话都离不开橡胶,他是妻子米子娟口中的那个“整天和橡胶泡在一起的橡胶人”。然而,这个“橡胶人”也是一个心中有爱且情感细腻的人。他和米子娟是同学,热恋之中的他得知要赴异国他乡垦荒植胶时,因怕恋人会受两地分居的痛苦而左右为难;他常年在外,每每想念远在广西老家的母亲时都情难自已,潸然泪下;他疼爱女儿,因不能在身边陪伴她成长而满怀自责,愈加牵盼。但他的家人是懂他的,这也是他在心存愧疚的同时还能毅然决然去做“必须要做的事”的底气所在。他有亲情和大爱,两者交织凝结为最深沉的情愫,电光石火间穿透时空,将阿甘的形象深深地刻入观众的心中。

三、时代变迁中绵亘的精神传承

只要一谈到农垦事业和农垦精神,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南泥湾,因为“树高千尺必有根,水流万里终有源”,南泥湾是中国农垦事业和农垦精神的发祥地,是源头所在,根脉所系。农垦精神传承了南泥湾精神的红色基因,是农垦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序幕中部队首长在为垦荒官兵做动员讲话时才会强调: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发扬南泥湾精神,不怕困难,为国植胶,不负使命,圆满完成为国植胶的新任务!农垦创业者“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同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拼搏”[2],就是有这样的南泥湾精神,农垦人才能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种出了大片的橡胶林,为后人留下了厚重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为核心内容的农垦精神,不仅属于过去,属于农垦创业者,也属于现在,属于农垦改革者,更属于未来,属于一代又一代的新的农垦事业接班人。以陈金、大林、邱翔文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农垦人,他们打破了北纬17 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铁律”,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了传奇的橡胶故事。当阿甘带着学弟学妹走过校园农垦创业者雕像群时,他深情地讲起农垦前辈拓荒植胶的感人故事,他说:“相信我,那是一个美好而传奇,很多人想都不敢想,却有那么多人不假思索努力为之奋斗的奇妙故事。那是一个,不,是属于一群理想主义者的瑰丽人生。”正是这样一群人夯实了中国橡胶事业的根基,帮助我们的国防、工业挺直了腰杆子。他们的故事在校园广泛流传,他们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的青年学子。

农垦精神在阿甘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阿甘深受老师林院长的影响,热爱橡胶事业并愿意为之付出一生。林院长兑现了当年对陈金的承诺,一辈子研究橡胶,教授学生橡胶知识,并种出了成片的橡胶林。阿甘兑现了对林老师的承诺,像老师一样热爱橡胶,种植橡胶,并将橡胶事业发展到了海外。当林老师得知他要去柬埔寨工作时甚是心疼他,“那可是从零开始,会很苦啊。”阿甘笑着回复老师的是“那还能比您年轻时苦?”老师又跟他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不一样的。”阿甘的坚定回答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师生两代人各自承担起自己的种胶使命,同时实现了农垦精神的薪火相传。

农垦精神以其巨大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它“是农垦系统的光荣传统和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教育我们的青年一代,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传统,把老一辈开创的农垦事业一代一代发展下去。”[2]以江一飞为代表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坚持传承农垦精神红色基因和优秀内核的同时,也为农垦精神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因子。学子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奋斗,他们开拓创新,开发了机器割胶的新设备、新技术。他们推动了农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农垦精神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四、结语

时代变迁,人们无法回到当初农垦创业者开荒种地、劈山植胶的劳动现场,但话剧《突破·北纬十七度》中师生演员们的倾情表演,还是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了那种亦真亦幻的历史情境之中,大家在这一兼具舞台性、对话性、直观性、综合性的艺术作品中切实感受到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农垦承担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努力把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3]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汇聚起推动农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话剧《突破·北纬十七度》用艺术手段完成了精神传递,是传承和弘扬农垦精神的有效载体。

猜你喜欢
阿甘农垦橡胶
偷运橡胶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橡胶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成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阿甘正传》
固特异与橡胶
点“土”成金 农垦改革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藏在心底的自责
一种闭孔发泡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