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3-02-19 05:42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融合

潘 倩 李 浩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媒专业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的空间有了新的拓展。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对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不断探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真正适合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1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国教育大会更要求高校“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数字化媒体、物联网、“互联网+”、元宇宙等新媒介强势扩张,推动“融媒时代”向“智媒时代”转变。传媒专业需要主动持续深化应用型传媒教育改革,构筑全新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和创新生态。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工作应统筹考虑,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具有融合知识技能素养的智媒人才[1],打破不同学科壁垒,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协同达成科学知识、素质、能力和人文素养综合培养的教学目标。传媒教育和媒体行业也要互补、合作,共同培养掌握“采、编、播、摄、照、演、服、道、化”等多方面技能的跨专业、跨领域的传媒人才。

2 产教融合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生态圈结构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驱动,而规划引领和政策创新是促进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指高等院校以自身为主体,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与行业产业在产学研等方面开展深入的战略合作[2]。根据研究的整体思路,笔者进行了模式的初步构架,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模型

政府、高校和企业行业应紧密合作、协同育人。统筹协调主体是政府,推进主体为高校,参与关键主体是企业行业,三者应以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为目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传媒专业融合办学模式。基于政府政策支持,学校与企业行业开展深入的战略合作;学校学科专业对接企业行业,传媒专业与行业同步发展;各二级学院与业界行业开展合作育人,形成“产—学—研—用”的联动培养模式,助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实现人才引领、产业创新、经济发展相互贯通、协同促进[3]。产教融合的生态圈建构过程中,媒体和教育行业分别承担着自己的重要任务。媒体行业提供各类技术平台、技术资源、实践案例和业界师资指导资源等,是检验传媒教育效果的重要评价者;教育专业则是人才培养基地。

3 产教融合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3.1 优化传媒专业培养,组建跨学科课程集群

为适应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传媒专业需要构建彼此独立又密切联系的课程群。衡水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传媒类专业设置“影视创作”“短视频创作”“媒介创意设计”“影视理论”“新闻史”“播音创作”等课程群,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知识体系+实训”的以培养传媒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短视频创作课程为抓手,课程组联动,串联起传媒类新闻采访、视听语言、导演基础、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对应课程,建设高质量可推广的短视频创作课程群。同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集群的建设、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思政、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新闻传播学科短视频及其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设路径,全方位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并且该课题组一直积极进行协同育人教改课题研究,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整合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媒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多次参与服务地方的短视频实践活动,相关课程内容获得业界认可,和衡水地市级媒体一起指导学生策划完成了《冀州的雪》《年画绘党史》等短视频作品,探索传媒专业中社会实践类课程的范式。

3.2 双主体共建传媒人才课程体系

高校和行业双主体应共同参与专业内容建设,在政府协调的基础上,高校和行业应在师资、技术、资金和平台多层面协作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协同打造符合行业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设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对接企业行业和综合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比如,衡水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根据行业发展,与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新型互联网传媒机构、传媒行业企业等深度融合多主体共同修订课程建设体系(见表1),形成以世界观方法论引领、国家价值引领、行业特色引领、马克思新闻观精神引领、学生关切引领等“五引”为导向的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方案。

表1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3.3 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格局,健全网络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媒体必须坚守传播本质,有责任的媒体才有公信力,才会在舆论引导、文化传承和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在此背景下,传媒人才必须要具备三个基本素养,即政治素养、职责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首先,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应深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守政治立场,并且要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担负起“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引领。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注重思政教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线上线下教学中深度挖掘思政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课程内容融合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不断积累实践教学与主题教学经验。例如,衡水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和编导专业都开设了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根据媒体融合变革中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在其课程思政实践中编订了课程大纲,并跨专业组成影视创作课程组(见表2)。课程组教师根据学生学情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再次,高校传媒专业应坚持“党性原则”,培养具有“把关人”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使人才“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坚守为国为民的舆论导向[4]。

表2 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思政内容

3.4 打造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机制

首先,可将传媒教育和传媒产业之间的实践逻辑与行动逻辑有效对接,建立教师、企业、学生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可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实习实训共同指导,行业企业对接和综合实训类课程的评价机制需要校企双方多样化考核,并且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多样化评价。其次,课程考核可依托灵活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全过程、多维度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以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突出传媒教育和企业行业多主体的联合评价模式,激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5]。例如,衡水学院在电视栏目策划课程考核评价及学习反馈方面,建立了多元化、全过程和多主体的考核方式,综合统筹课外业、在线学习、课堂速测、课程小论文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全面评定,以增强实践化教学效果(见表3)。

表3 电视栏目策划多维度多主体评价方式

3.5 以“OBE”为导向,打造实践教学形式

OBE(Outes-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策划、案例研究等教育实践后取得最终的学习成果,强调学生的“学”,以及“学习结果”的生成,关注学生是否已经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以此为导向,高校应以行业企业实验资源、数据技术、实训赛事等为依托,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和实训实验项目,并通过项目实施,形成“跨界融合”“开放联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系统,强化学生综合素养,适应社会发展。比如,衡水学院短视频创作课程组建立了“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短视频创作实践训练。具体来说,依托课程组,展开地方校企合作,校内举办短视频创意比赛,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调查、策划案撰写、节目制作、完善作品,最后依托行业专家进行展示评比。另外,还依托课程组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大学生广告大赛学院奖比赛,“以赛促学”,在2022年春季比赛中最终完成参赛作品42项,涉及冰泉、锐澳、豆本豆等九个企业命题,以及短视频、影视广告、广告文案和营销策划四个类型。

总之,打造更为生态化的“政校企”多元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产出导向。高校需要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主动拥抱媒介业态变革,推动传媒教育的融合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融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