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个体语言经验,建构童话文体知识

2023-02-19 17:34张占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装新衣皇帝

张占营

《皇帝的新装》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经典的童话作品,由19世纪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于1837年创作的。由于该童话故事极其“经典”,相信很多热爱读书的学生在小学阶段都阅读过,已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那么,再指导学生读这篇课文,该学什么呢?如何让学生的学习体现增量?如何让学生的阅读由浅层走向深层?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童话故事的代表作,我国语文教科书将其编入语文教材近百年历史。其经典在哪儿呢?

其一,丰富的想象与荒诞的夸张。想象与夸张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作家通过想象,先是虚构出一个“非常喜欢新衣服”的皇帝,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亦为夸张之笔。再以骗子要献于皇帝一件无比神奇的“新衣”,神奇在“最美丽”,神奇在“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真乃想象之笔!于是乎皇帝马上让骗子织出这种布,从而推进故事的发展,于是乎老大臣、官员、皇帝轮番看新衣,最后皇帝穿着所谓的“新衣”参加游行大典,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可谓想象奇特,荒诞离奇。在作者笔下,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非凡的想象力。现实中,有如此的皇帝吗?有老大臣、官员、皇帝都去巡视,竟不露一点儿破绽,甚至所有的百姓如此一致地赞美“新装”吗?这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夸张艺术。尤其是“看新衣”情节中所描绘的人物所见事实与口中之词的反差、游行大典中小孩揭破真相后皇帝照常游行下去,都可见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魅力。

其二,逼真的描写与反复地叙事。文中有多处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作者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进而让读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三次写老大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却什么也看不到,可谓滑稽可笑,却一本正经、装腔作势地大夸新衣“美极了!真是美极了!”生动表现出老大臣的自欺欺人、虚伪狡猾。更为美妙的是,这篇童话运用反复叙事的艺术手法以连贯情节、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深化主题,并彰显出叙事的节奏之美。反复叙事是童话写作核心的语言策略。文中三写骗子骗取财物,三次写骗子“装作”,三次写老大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反复写“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类似的话语,反复写“空织布机”,反复穿插百姓对“新衣”听闻表现等。最为突出的是三次看新衣。着力表现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表現出来的“统一性”与“丰富性”。老大臣、官员和皇帝都统一表现出心口不一、自欺欺人的特点。又由于人物身份不同,在对待同一件事时,其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又略有差异,彰显艺术群像的丰富性,给人以文学审美的愉悦之感。

其三,多重而深刻的主题。《皇帝的新装》作为一篇童话,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而不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是基于本篇童话有着多元而深刻的主题的考量。学生初读这篇童话,一望而知的主题是“讽刺了统治者的愚蠢、虚伪、爱慕虚荣”“童话教育我们要诚实,敢于说真话”,其实深入探究还可以读出安徒生想告诉读者的诸多创作意图。为何一个小孩子都能够识破真相的简单问题,到了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老百姓这里,竟然看不破呢?一个个齐刷刷睁眼说瞎话呢?他们都是在为自己考虑啊!童话反映了每个人都存在私心的人性本质:此其一。故事情节主要由“成人世界”编织,仅仅在童话即将收笔时由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呈现出这篇童话最为明显的篇性特征——“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主要矛盾,成人们有了成见失去了童心,意在呼唤孩子要永葆纯真的心灵,不要被世俗湮灭了天真:此其二。最为深刻的主题则隐含在最后一段。皇帝在“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情况下,依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认识真相、改变“不说谎”是多么艰难,尤其是有了一定权位的人要改变自己的错误很难很难,因为心底里的自私、自大、虚荣,若要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此其三。当然,很多语文专家还有其他的主题解读。基于学生的认知,我们至少让学生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再爬“两三个坡”,实现思维的进阶,凸显这篇经典童话的教学价值。

经典课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常教常新”“以体而教”。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化学科实践,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加强知识学习与个体语言经验的关联,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质量”第四学段中这样描述:“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备课时就致力于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获得良好的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最终建构童话这一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统编教材在第六单元“单元导语”中四次讲到“想象”:“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本单元课文“都富于想象力”,“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在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中也讲到“这篇童话想象奇特”。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在其著作《论童话》中指出:“幻想是童话的依据,童话是附在幻想上,而充分运用幻想的一种文体。”由此看来,想象(包括幻想与夸张)是童话的主要特征。

如何建构这一知识呢?

首先,引导学生调取已有的阅读经验,让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在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童话富有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其次,给出学习任务——“想象和夸张是童话的主要特点。请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有关内容进行阐释。”“快速阅读”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做到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努力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圈画关键词句、带动整体阅读。“阐释”的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立足文本感受想象之美。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这种想象极其夸张,开篇就让读者认识到一位虚荣愚蠢的皇帝,激发阅读兴趣,接着顺理成章地叙述了整个骗局故事。在行骗中,骗子说新衣服有“愚蠢的人看不见”这种神奇特性,于是,牵引出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异口同声、自欺欺人的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真是漂亮!”“真合他的身材!”成百上千的人都如此称赞,这是超乎异常的,这是作家的大胆想象。通过学生的“阐释”,结合文本内容进行“信息输出”,理解了“想象是童话的主要特点”这一知识。但这还不够。

第三,还要思考探究:“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神奇的衣服吗?”当然没有。“真的有这样一丝不挂游行大街的皇帝吗?”当然没有。“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真的连一个人都没有勇气说出真相吗?”那不会的。现实生活中绝非如此。想象本身就是一种不存在,就是一种虚构,一种象征,一种比喻……童话就是用这种不存在来反映存在,用虚构来反映真实。通过思考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用“假”来反映“真”,这是一种艺术手段,是一种艺术上的法则和规律。进一步深入思考:《皇帝的新装》反映的“真”是什么呢?“皇帝的新装”就是外表虚美的伪装;“皇帝的新装”就是虚荣自私的人性;“皇帝的新装”就是一切掩盖真相的伪饰的象征。

第四,迁移运用知识。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基于学生阅读获得的语言经验,要及时迁移运用,在强化中深入理解核心知识。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满足的人的衬衫》(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阅读题)、《送给青蛙的大海》(2020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阅读题)、《向前行的小龙虾》(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阅读题)中的一篇童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童话用想象表现真实生活”这句话的理解。例如《滿足的人的衬衫》,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王国的王子拥有一切却不快乐,于是国王听从最有学问人的建议去找一个对一切都感到满足的人的衬衫,将这个满足的人的衬衫与王子交换,王子就会感到满足而快乐起来。有这样的衬衫吗?这是一种想象。国王在一次次的寻找中,虽没有找到物质意义上具体的“衬衫”,但是真正理解了“衬衫”的象征意义,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精神的满足快乐要比欲望的追求更能让人快乐;满足是人的自我感受,权利、地位、物质等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以真正的满足、幸福与快乐。这是真实的人生课题。丹尼尔L·施瓦茨的《科学学习》曾论及:“利用类比来学习的关键在于,要从外表看似迥异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的内在共通原理。”如此,通过《皇帝的新装》与《满足的人的衬衫》《送给青蛙的大海》《向前行的小龙虾》的关联阅读,丰富、发展学生的个体语言学习经验,最后梳理、探究、建构童话的文体知识(童话是一种“用‘假来反映‘真”“用想象表现真实生活”的文学样式),进而提炼出阅读此类文学作品的策略性知识。

《皇帝的新装》还要学什么?反复是童话最基本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了解童话的结构特点——反复,如果只是让学生找一找《皇帝的新装》哪里使用了反复手法?是怎样使用了反复手法?这还停留在浅层理解。应该再“深挖”一下教学内容:童话运用反复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反复”中为什么还讲究“变化”?言语形式和表现内容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反复”的表达作用,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童话的文体语言特色就是童化。童话是最适于朗读的一种文体,安徒生就很喜欢给孩子们朗读自己的童话故事。朗读也是走进文本、亲近语言的美好方式。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走进美妙的故事情节,使得课堂的“文”和“质”达到统一。那么,教师需要下功夫备好“成形”的朗读指导方案。

老大臣去看“新衣”:

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

朗读设计:读好人物的“想”与“说”。读“想”的时候,读出人物心理的不安,恐惧,把声音压低一些,要读得慢一些,读出自言自语的味道。还要注意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如两个“决不能”,反复。破折号后面的“不成”,表示考虑成熟,很快地读出来,读得果断一些。读“说”的时候,读出言不由衷,读出虚假之态。“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两个“极”读得夸张一点,突出强调。“哎呀”读得越夸张,人物的性格越鲜明突出。

大臣看“新衣”:

“我并不愚蠢啊!”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朗读设计:诚实的官员的“想”要读出怀疑,读出困惑。读“说”的时候要读出赞美、肯定、口是心非!他的“说”实际上是想掩饰内心的惶恐,因此读“说”要读出那种夸张的虚假。

皇帝看“新衣”: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 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朗读设计:读“想”的时候读出惊恐万分,读出内心的虚弱。读“说”,读出虚伪之至,读出赞美至极,也是恶心至极,读出他要比所有人都聪明!重读“骇人听闻”“最可怕”。口是心非的话,读得夸张一点,以鲜活的语言读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个人做同样一件事——去看“新衣”,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一致的——都没有看见什么东西还都在夸口称赞“新衣”真的美极了。学生通过朗读模拟角色,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鲜明的形象,这将会促进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审美体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探究童话“反复叙事”的表达作用,则水到渠成,顺势而就。

《皇帝的新装》中三次看新衣,运用“反复叙事”有哪些表达作用呢?

第一,起连贯情节的作用。用不同人物的出现来连贯情节。让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一个接一个去“看”,故事情节连贯,符合儿童阅读心理。《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四根火柴,由四根火柴想象到的场景也把故事情节连缀了起来。

第二,起到推动故事的作用。不同人物的出现来推动情节。前面有老大臣、官员的“看”,后面才有皇帝的亲自视察。老大臣和官员的“看”推动着故事情节逐层升级,连皇帝都说谎了,于是“成就”了童话中所有人都“说谎”的惊人事实。

第三,起到塑造形象的作用。反复描叙人物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都表现出口是心非、自欺欺人的一致性,这就是童话中人物形象的“统一性”特点。但反复中又有变化,由于身份、年龄、地位的不同,在用词上又略有差异,不同人物的每次叙述都有全新的内容和更加强调个体自我认知的夸张化表达,体现了童话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第四,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童话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站在自我言说的舞台中央,强化自我的语序、语气、语调,用夸张性的表达,力图使不存在的事件在自我的言说中显得更加真实,增强了讽刺效果,凸显了主题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如上所论,针对童话运用“反复叙事”的手法,教到“表达作用”的层面,让学生领悟到表达艺术之美,则是实现了教学的增量。笔者认为,为促进对“反复叙事”的理解,还需再走一步,以“1+X”阅读教学理念,再一次利用文本《满足的人的衬衫》,强化对“反复中有变化”的理解,从而建构童話知识。在多篇童话的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品位。

任何一种艺术,必是生活的反映。任何一种艺术,必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童话艺术也是这样,它一定要在生活中进进出出。童话有一条内涵的规律:真→假→真。前面那个“真”字,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中间的“假”字,说明童话主要通过想象与夸张的文学手段进行艺术处理。最后的“真”字,是目的,童话最终反映“真”的真实的生活,它的艺术创作的过程,才算真正地完成。童话与其他文学样式反映真实生活的要求、标准不一样。童话是通过“假”处理来反映真实生活的,它是一种折光式的,不是反射式的反映真实生活。它所反映的生活,在表面上似乎并不像真实的生活,而它的内在却揭示了真实生活最本质的深层。于是,我们才能够领会安徒生说的“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这句话的含义。安徒生的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的,也是写给大人的。安徒生的童话对于成人世界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重视。

阅读安徒生的童话,要指导学生深入领会童话的思想意义。最能够深刻揭示《皇帝的新装》思想意义的则在结尾部分。精读结尾部分,可以理解、建构这篇童话多重而深刻的主题。

余映潮先生说,“精段”的教学,不管是在课文内容理解上,还是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还是在课堂知识的积累上,都可以说是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倘若教学中进行精读训练,以“这一处描写很重要”为话题,聚焦对结尾部分(33-37自然段)的品析,则可达成对童话主题的深度理解。

以下是笔者备课时,仅就《皇帝的新装》结尾部分而写的近2500字的“精读品析”。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这一处场面描写很重要,最能够表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它凸显说假话的人之多——街上的人与窗子里的人,“都”夸赞皇帝的新衣非常漂亮。谎言虽很容易识破,但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一事实,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所有百姓的自欺与欺人。

“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这一处语言描写很重要。“乖乖”“真是”“多么”“真”,都是夸张式赞美。“后裙”为结尾“托后裙”埋下伏笔,形成很微妙的写作线条。连用四个感叹句,以强烈赞美的语气大喊,这是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完成上自皇帝下自百姓形象的塑造,反映出整个社会人人说谎、心口不一、自欺欺人的社会风气。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这一处描写很重要,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道出真相,使童话故事的情节陡转。“最后”一词,富有文学的魅力。前文极力蓄势,一切正常发展,大臣、官员、百姓都称赞皇帝的新衣如何美,故事安排最后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造成强大的反差,用一个小孩子的话嘲讽了大臣、官员、百姓们的虚伪愚蠢。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这一处“叫”的动作描写很重要。它生动真实地表现出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活泼稚气,感到稀奇好玩,让读者想象出孩子不假思索“叫”出来时的天真情态。“叫”又表现声音很大,于是引出下文大人之间的“低声地传播”等情节,所以说“叫”为下文做铺垫,使童话故事推向高潮;一声“叫”喊醒了很多装睡的民众,从而深刻表现主题。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此乃惊叹之语,表现“爸爸”听到孩子说出真相的惊慌。“上帝哟”,既表现爸爸听到这句大实话后震惊的心理,还表现出成人世界的虚伪;又带有祈求上帝原谅这个幼稚、不懂事的孩子的味道,作为爸爸带有几分对孩子的保护——我的孩子少不经事,说了句傻话,害怕别人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愚蠢的孩子,甚至因此牵连自己,遭受祸患。要读出爸爸的复杂心理。“爸爸说”三个字非常重,引出“大家”说,推动情节的发展。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一处语言描写很重要。这是成人中第一个发声者,因为有人开始说了,其他人就不怎么怕了。“并”和语句的感叹号,肯定语气强烈,反复写“没有穿什么衣服”,道出真相。生动的一笔是“有一个小孩子说”,生动表现大人忐忑的心理活动,深刻揭示成人世界人性深处的自私,面对事实,充分做好推脱责任的准备,可见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在敢说真话与不敢说真话的问题上,大人与小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加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儿童无畏,出自纯真的天性,成人世界出于种种考虑,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怕别人嘲笑等等,总之有了自己的成见,为了自己的面子,要有意识地“包装”自己,蒙蔽事实。一句话道出两个世界,两种人生境界。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这一处语言描写很重要,说明“所有的百姓”已经觉醒,都明白了这一真相。“实在”一词,凸显皇帝没有穿新装的铁的事实。开始由小孩子说,再是爸爸说、一个人私下低声说,到最后所有的老百姓说——“实在”没穿衣服,通过语言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出百姓内心的波澜,逼真展现出真相被传播、被揭露的过程。皇帝的新装的实质,是伪装。“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这句语言描写揭示了一个真理:事实总归是事实,一切事物最终会还原它本来的面目。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这句动作与心理描写很重要。“有点发抖”的动作可见其心虚,“似乎”表明开始怀疑自己和大臣,认为老百姓讲的是对的,但不愿意承认事实真相。按照鲁迅先生讲,开始怀疑了,“一个转身”,或许能够面对现实。这句话真实地表现了皇帝的复杂心理活动。皇帝“有点”发抖,“似乎觉得”有点动摇,但还不能够真正面对,用词之精准很高明地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这一处心理描写很重要。“不过”“却”,写出事实与想法的错位;“必须”一词,表现经过心理斗争之后做出的最终选择,不敢承认事实。写荒谬的想法为写荒诞的闹剧做铺垫,从而揭示滑稽闹剧的产生在于人不能够面对真相,故而一错再错。深刻揭示出当权者最虚荣,也最不愿意做出改变,深层次表现皇帝的虚伪和愚蠢。这一笔深刻揭示出“皇帝的新装”讽刺喜剧的心理根源,同时照应了开篇皇帝非常喜欢“新装”以及“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

“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裾”这一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很重要,最具有讽刺力度,对虚伪人性的揭示最为深刻。“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在真相面前,垂死挣扎,以夸张的笔法继续让皇帝丑态毕露。越“继续游行”,越显得滑稽可笑;越“骄傲的神气”,越显得愚蠢自大,不可救药。与其说“更骄傲”,不如说更“厚颜无耻”,但为了虚荣,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威,让人认为自己是“称职”的皇帝、聪明的皇帝,就自欺欺人地坚持“装”下去,硬装也要装,故用了一个传神的动作——“摆”。“摆”就是虚假的,因为虚假,所以才“摆出”。“托”也极为传神,没有新衣,哪有后裙,真是荒诞离奇得不靠谱。虚伪谄媚的内臣们照样“装”下去,煞有介事、一本正经,无比庄严圣神。最后即将谢幕的“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的定格镜头,把荒诞可笑推到了极致,大大增强了讽刺效果。这一处描写,最能够揭示这篇童话的主旨:谎言、社会的丑陋面,在真相揭露后还不会马上消失,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篇童话,至今有着很丰富、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最重要的两处描写:一是小孩子“叫”的那句语言描写,揭示真相,让情节突转,让情节向深處发展;二是皇帝硬装、继续游行的那处描写:“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裾”,最有表现力,最深刻地表达了主题。

相信学生也会做出高水平的品析。通过“精读”,使学生深悟、建构童话的思想意义:

(1)反映了人性共同的弱点(虚伪、自私)。

(2)讽刺、鞭挞了互相欺骗、自欺欺人的社会风气,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悲剧。

(3)孩子们要永葆童心,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把天然的真纯遗失在喧嚣的世俗社会里。

(4)说真话需要勇气,还原真相需要漫长过程。

同时,感受到这篇经典童话高超的艺术手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场景描写

情节突转 对比手法 夸张手法

反复手法 蓄势渲染

通过上述备课,笔者设计了“三读三思”的教学简案。

教学铺垫:了解作者安徒生,认读字词。

实践活动一:速读指导,理解“想象”

(一)速读指导: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努力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圈画关键词句,带动整体阅读。

(二)思考探究:想象和夸张是童话的主要特点。请快速阅读课文和《满足的人的衬衫》,结合有关内容进行阐释。

实践活动二:朗读指导,理解“反复”

(一)“朗读”指导:分组朗读第10、12自然段,第17自然段,第21、22自然段。

(二)思考探究:从三个片段中发现童话叙事的表达规律,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实践活动三:精读指导,理解“主题”

(一) 精读第33-37自然段。话题:“这一处描写很重要”。教师给出示例,学生品析,交流分享。

(二)思考探究:这篇童话的主题。提示: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全文;多角度探究。

结课: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建构本课所学的童话知识。

猜你喜欢
新装新衣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挑新衣
初春,为肌肤换新衣
新年穿新装
mothercare:新年将至,快来搭一套美美的新装吧!
三件久侯的新衣
开关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