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同游,参乎造化
——《登泰山记》《游惠山记》《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2023-02-20 02:34戈冬莹
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姚鼐袁宏道惠山

□戈冬莹

【教学目标】

1.积累三篇典范游记散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丰富文言文素养。

2.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及艺术效果,涵养语言读写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欣赏精彩片段,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

2.领略山水之美,体悟作者寄寓山水之情趣。

【教学媒介】

多媒体

【教学方法】

研讨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设置)

近期,我们学校的旅游社团制定了本周的活动主题:“与古云游,参乎造化”,即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与古人同游,欣赏大美自然。

社团同学分别选择了三个旅游目的地:山东泰山、无锡惠山和杭州西湖。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们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社团成员准备在今天进行项目推介,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精彩宣传。

二、一景摄心,一文遗情

师:为了更加契合本次社团活动的主题,也增加旅游活动的文化底蕴,成员们分别选择了姚鼐的《登泰山记》、袁宏道的《游惠山记》以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记》,他们将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景点的特色推荐。

(PPT投影)

泰山——姚鼐《登泰山记》

惠山——袁宏道《游惠山记》

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记》

三、与古同游,参乎造化

【任务一】请三个景点的推介员分别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本次宣传的主题。(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泰山游宣传组、惠山游宣传组和西湖游宣传组)

泰山:那日、那雪、那山

惠山:斩断三千烦恼丝,无逾无锡惠山景

西湖:五岳归来不看山,西湖归来不看景

师评:三个组的主题各有特色,泰山组的同学化用了歌谣《那山那水那人》,直接将泰山的“雪景”与“日景”放进主题,抓人眼球;惠山组的同学,则是以袁宏道先生的《游惠山记》为蓝本,突出惠山景对人的精神作用,展示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研读成果;而西湖组的同学们简单干脆,化用诗句,对西湖美景的绝对自信溢于言表。

老师要为大家的才思点赞,但真正的比拼现在才开始,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巧思,吸引更多的同学们加入自己的项目,一起云游。老师拭目以待。

【任务二:立足文本】各小组结合老师推荐的三篇游记散文,提炼概括景区特色,撰写文字简洁的文案,并推选宣传员进行旅游路线推介,展现景区的特色之景。

要求:每组推介不超过3分钟。各组要选好书记员,记录要点。

第一组:

惠山:斩断三千烦恼丝,无逾无锡惠山景

各位游客家人们:

我是本次云游无锡的导游,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无锡游胜景。

(掌声)

师评:“江南第一山”,无锡惠山是也。显山透绿,千情万种,似是被谁打翻了上帝的调色盘,绘制出醉人的斑斓美图,将惠山的美渲染到了极致。那结合袁宏道先生的《惠山记》,你们组还有其他特色景点值得推荐吗?

生(补充阐述):惠山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山中僧房,袁宏道先生在《游惠山记》中写到:“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一扫抑郁,欢迎大家来休憩,忘却尘俗三千烦恼丝,让灵魂得到净化。

师评:生活在尘世之中,我们偶而也需要灵魂的栖息,远离喧嚣,入山、听禅、打坐,不一样的生活,似也是人生的另一种选择,抛却烦恼,扫除不开心,又何乐而不为呢?为师颇为心动,期待你们接下来的更精彩的表现。

第二组:

泰山:那日、那雪、那山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云游泰山”项目推介会。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曰之姿;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文人骚客礼赞它,将其雄伟之姿尽收眼底,一吐心胸;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崇高精神的象征,泰山有摄人心魄的日出之景,有落雪如诗的雪景,更有独特奇异的“泰山九怪”。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加入我们吧!

在施工前就与业主、监理协商好,建立一个统一的测量、验收标准体系。在以后的施工、验收、各种质检站活动中用同一个基准来测量验收。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掌声雷动)

师追问:激情昂扬,对泰山的热爱也通过介绍泰山时的喜悦神情流露出来,我相信对泰山不是很了解的同学已经有了好奇心,那你能不能再给我们详细介绍下泰山的日、雪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

生(补充阐述):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花费了不少笔墨描写他登泰山观日出之景,并且将此摄人心魄的日出之景记录了下来: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之前,四周一片迷蒙,仿佛身处云端;日将出之时,色彩变换,五彩缤纷,令人心醉。日出之时,纯正的红色似朱砂一般,下面有红光晃动着拖着它,最令人心动。

师评:徐志摩在《泰山日出》中写到:“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令人只能生出“奇伟壮美”之感叹,人之一生,又如何能错过此番景致呢?同学们,还在等什么呢?

生(补充阐述):泰山之日,更有夕照之景,令人怦然心动。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所记:“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涞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夕阳西落,映照泰安城,汶水、徂涞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处的云雾,又像舞动的飘带一样。风景如画,仿佛人间仙境,只等你来!

师评:日落、青山、流水、城郭、白雪,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夕照图”,可谓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生(补充阐述):雪落泰山分外浪漫,泰山雪景,荡涤人心。“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虽然只有八个字,但是道尽了雪景之精髓。比喻修辞的使用,更是突出雪之纯净,上下通明一片冰洁,令人心动。

师评:非常好,关注修辞,点出特点,体现了我们同学的素养。每一场雪都是一场惊喜,雪花飞舞,让人感觉便是人间仙境,立身泰山之巅,听雪轻轻落下,万籁俱寂。

我们泰山组的同学非常专业,泰山景的介绍更是令人动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吸引呢?压力给到我们最后一组西湖组的同学,能否将被惠山、泰山吸引的同学拉回来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西湖组的推介员。

第三组:

西湖:五岳归来不看山,西湖归来不看景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欢迎来到我们的西湖推介会。染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绝色优雅,芬芳流年。“苏堤春晓”,薄雾迷蒙,垂柳初绿,尽显西湖旖旎的柔美气质;“曲院风荷”,映日荷花别样红;“平湖秋月”,秋月当空,湖光山色;“断桥残雪”,雪后初晴,日出映照,断桥向阳;“三潭印月”,岛中有湖,湖中有岛,传统花木构成色彩绚丽的景致,岛内外水光云天相印,恰似蓬莱心境。西湖之美,天下皆知,你若错过,岂不痛哉!

(掌声)

师评:西湖之美,天下皆知,我们同学的语言也似这西湖的美景,令人沉醉;西湖美景众多,还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介绍下呢?

生(补充阐述):刚才泰山组的同学重点推荐了泰山的壮美雪景,那我们组给大家推荐的也是雪景。只不过不像泰山之巅看雪景,内心汹涌澎湃,我们请大家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内心是静谧宁和的。张岱这样写雪后的西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大家很向往童话世界吧,那你就一定不能错过雪后的西湖,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整个世界安静、纯洁。

师评: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此景、此境实属难得,感谢西湖组的同学们的走心推荐。

师过渡:为了充分利用老师推荐的三篇游记,同时也凸显“与古同游”的主题,让同学们不仅仅感受到视觉的美感,更让今人体悟古人游览之时的幽思,也让我们对景区之景的鉴赏更深一层,请三组同学深入挖掘项目背后的人文价值与意义所在。

【任务三:情感挖掘】请三组同学深入研读文本,小组合作讨论,联系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游览之中的感悟,挖掘景点之后的人文价值与精神意义所在,加强宣传力量。

(PPT投影):一景一物总关情

袁宏道《游惠山记》

生:我觉得用一个词来形容袁宏道先生就是“随性”。首先他天性豪放不羁,有和苏东坡、王安石同样的癖好:“宾客山水”,在山水之间游玩。其次,他说自己喜欢读书,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等畅心之书,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所以他都不看。整体来看,就是随心所欲,过得很快乐。

(PPT投影补充):东坡、半山之癖

东坡: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至后,苏轼饮酒品茶吟诗,纵情山水,先后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黄州山水处处皆有其踪迹。

半山:王安石,退隐江宁(南京)后,骑驴游山玩水,随心所至。

师:这篇文章标题叫《游惠山记》,请问开篇有没有提及或者体现“游”呢?

生:没有。主要交代了自己的生平读书喜好,还交代自己大病初愈。为第二段“游惠山”做铺垫。

师:作者心情如何?用文中词语来概括,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心情。

生:“厌”,厌恶,心烦意燥。因为自己喜欢读的书,都读烂了,没有书再让自己读;再一个自己大病初愈,没有朋友相伴。

师:所以,刚刚同学说,第一段为第二段“游惠山”做了铺垫,由此可以理解。作者大病初愈,又没有爱的书,再加上没有朋友相伴,孤独寂寞,自然是“厌”的。在这时候,什么就成了令他开心的事?

生:游惠山。

(PPT投影)袁宏道“厌”的背景(知人论世)

袁宏道仕途颇为不顺,科场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颇多自伤不遇之感;后中进士,但没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职;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袁宏道被选为吴县(今属江苏)县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断,与民方便,颇受地方拥戴。然而也招致当道者的不满,加上吏事繁杂,难得清闲,他觉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因此,第二年他便托故辞职。万历二十五年,在两次“乞归”后,他终于辞去吴县县令。袁宏道离开吴县后并没有立即回乡,而是遍游东南名胜,徜徉于佳山秀水间,与友人诗酒酬答,奇文共赏。同时,他也是明代反对文学复古运动的主将,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师总结:由此可知,袁宏道内心的“厌”,不仅仅是文本上之理由,更多的是他仕途的不得意,郁结于心,难以排遣,于是他希望借山水来一舒心结,于山水中寻找畅快与消遣。那他游过惠山之后,又有何感觉?

生: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师:心有厌来,携兴而归,惠山的山水,扫除了袁宏道的尘世烦恼,除厌得兴。山水不仅是袁宏道人生乐趣的源泉,也是他自由展现独立自我的舞台。

张岱《湖心亭看雪》

生:我觉得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张岱,那就是“痴”。

师追问:你觉得这个“痴”是什么意思?

生:怪。

师追问:“怪”在哪里,或者说“痴”在何处?

生:我觉得他看雪的时间很奇怪:“更定矣”。大概是晚上八点这样,冬天本来天就黑得早,8点天应该是非常黑的。

生补充:看雪的天气也很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暴雪三日,没有鸟兽就罢了,还专挑没有人的时候,可见他不想遇到任何人,希望一个人看雪,有点怪。

生补充:还特别强调自己一个人撑着一叶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此景致,理应邀请朋友,他却独自前往,有点“痴”。

师评:我们三位同学围绕一个“痴”字分析了张岱看雪的心境,并且将其理解为“怪”,暂且不论“痴”是否等于“怪”,还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根据大家刚才分析的文本,你觉得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老师,我想到一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感觉张岱是一个遗世独立、孤傲却也孤独之人,内心应该是有心事吧?

师:这位同学用了一个问句,表示自己也不确定。那老师想问你:这篇文章标题叫《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却有一半的篇幅在写人,为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张岱不单单是来看雪景,他是为了在此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或者想一些事情,所以他特地找了一个很安静的晚上。

师(PPT投影补充):张岱其人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

师:张岱对于故国的怀念,也恰恰解释了文章开篇明已灭亡,却依然用明朝纪年。张岱是在这西湖雪景中梦故国、梦故园、梦故人、梦故事、痴情说梦。那你们还觉得“痴”是怪的意思吗?

生明确:执着、迷恋。

姚鼐《登泰山记》

师提醒:《登泰山记》文本容量颇大,写景较多,请大家着重欣赏姚鼐登泰山重点观看之景。

生:姚鼐登上泰山,着重写了自己等待看日出之景的过程,首先登上山顶非常不容易,但是他还是冒着风雪严寒,无惧千级冰滑的石阶,义无反顾地攀登,可见张岱心志之坚定;

生补充:写日出的过程相当详细,等待日出,日出之前,日出之时,日出之后,整个景色壮美,令人震撼。

师追问:那你觉得姚鼐为何突破这么恶劣的条件也要登上泰山顶去看日出呢?

生:因为泰山日出值得(学生笑),很壮美;而且根据注释,姚鼐仕途不顺,且对仕途心生退却之意,这也是他登泰山的一个原因吧,希望能从泰山日出之景中获得力量。

(PPT投影补充):姚鼐其人

姚鼐科举之路,坎坷异常,四次落第,开始八年仕宦生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姚鼐升任刑部郎中。科举选士之标准脱离社会现实,刑法严苛的社会现实,与姚鼐实施仁政的政治理想发生直接的尖锐冲突,仕途的失意与失落,让姚鼐两次心生隐退之意。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师:根据老师补充的作者生平经历,再读作者登泰山之艰难,以及等待日出、看日出的过程,再思考,作者一行人为何在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之下,执意登顶看日出?

生:不因为环境恶劣而有任何惧怕,表明作者孤高之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泰山的日出之景,壮美,让人内心能收受到震撼,充满力量,作者希望自己也能相那太阳一样,冲破重重阻碍,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掌声)

师按:“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尚书今古文注疏》)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山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曾在这里“一览众山小”。泰山因文化圣人而成为文化圣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山。

且文本中提及泰山的“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都昭示了泰山与众山不同的文化意义。而我们也可据此大胆猜测作者登泰山之理由。

四、宾客山水,欣于所遇(小结)

清康熙年间,性好山水的文人潘耒,在为明代旅行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作序时,曾有这样一段论述,揭示了怎样才能尽享山水之乐的秘籍(PPT投影):

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肢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称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其意,虽游犹弗游也。

赏山水,而不滞于山水,用本我之心体味山水之真切,方能游得深广、见得瑰奇。古人的山水游记中,不是名山,却可驻足;不是名水,仍可凭栏。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玩心与情趣,或许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三篇游记所获得的今人“山水之惑”的正解,而不是仅仅将风景局限在手机与相机中。

三位古人观赏游览理由各不相同,但都从山水中找回了自我,借用《兰亭集序》中的话:“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是也,他们是用心去看山品水,得到的也就是山水真谛。

食得人间烟火,赏得湖光山色,感谢三组同学的精彩分享,现在选择权交到了大家的手上,欢迎本周都来参与我们同学们的社团云游,让我们古今一心,宾客山水,欣于所遇。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姚鼐袁宏道惠山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端行肃纪 法治护航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掠影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
袁宏道吏吴期间交游考述
扇画惠山古镇情
《晚明风骨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