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科教育路径

2023-02-20 12:37姚丽亚王春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通识文科应用型

姚丽亚,王春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而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用型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既是应用型高校的新时代奋斗目标,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眼于文科教育的价值内涵,以文科教育在应用型高校中的现状为起点,以文科与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为支点,以文科教育创新的关键路径为落点,提出通过提振文科教育推动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文科教育:应用型教育之“殇”

应用型高校以1999年以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为主,2015年10月获得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政策支持后,开始快速发展。近10年来,应用型教育建设成效显著:应用型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清晰,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强调“应用”、执守“应用”并努力实现“应用”的过程中,应用型教育呈现出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表现之一是文科教育空间萎缩。

文科的学科内容多与人类的教养、文化、智慧和德行有关,与能快速带来显著回报的自然科学相比,它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无用性”。当下的文科很容易因为不能带来实用的知识和立竿见影的具体好处而被丢弃或闲置,因此,在应用型高校中,文科逐渐让步或隐退,直至“缺席”。再把研究的视野放大,文科危机并非我国应用型高校所独有,也绝非近年之事。早在16—18世纪,自然科学崛起并逐渐在学科价值、方法论、学科规制等方面成为整个科学世界的范式,就为文科衰落埋下了伏笔。而随着西方实用主义思潮兴起、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商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文科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既不复诞生之初的荣光,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1],其劣势愈发明显。二战以来,自然科学通过信息革命与新科技革命“主宰”当代世界,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直接宣称文科“死掉了”[2]。几乎与文科在科学世界中的衰落同步,全球高等教育中的文科逐渐没落——近20年来,美国持续削减对人文学科的拨款[3]、日本国立大学的“去文科化”改革[4]、我国清华大学取消文科专业引发的文科“存废之争”等,无不表明文科危机是一场全球危机。

无论从文科自身的学科特点来看,还是从文科在全球发展大势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当前,弱化、淡化、边缘化文科教育既是应用型高校谋求自身类型发展的应然之策,也是应用型高校顺应世界学科发展规律的不得不然之举。

二、高质量发展:应用型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以2021年3月印发的《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界,此前可视为应用型教育的粗放式发展阶段,此后可视为应用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尚无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性内涵,但无论如何界定,都应包含抓稳应用型教育的特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终生成长之意。

在理想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重在奠基,职业教育重在尚技,高等教育重在培思。但从近年来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来看,用“尚技有余”“培思不足”描述似乎并无太大不妥。应用型高校主要进行技术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强调岗位技能学习、保障就业服务,助力学生成长,对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阶段就业难的问题功不可没。也就是说,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应用型教育中“应用”的主要内涵是“技术技能”。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前述以“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就显得单薄,高质量应用型教育应时而出。

高质量应用型教育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面向终身教育体系和人的全面发展。由此观之,过去以“技术技能”为主要内涵的“应用”就属于短期、低端的“小应用”,高质量的“应用”应转向致力于人的终身成长和幸福、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大应用”。这样的“大应用”至少包含“精神(思想)”+“技术技能”双重内涵。精神(思想)能够涵养人的心灵,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技术技能是应用型教育的根本和基础,要坚持不变。因此,即使时代变换,只要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在,技术创新就不难实现。一言以蔽之,在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既要工匠,也要工匠精神,而能扛起精神培育大旗的,非文科教育莫属。如前所述,文科并不致力于为人们提供现世的答案,而是潜移默化、旷日持久地培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理想的文科教育应是人格修养、审美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塑造的“灯塔”,可能在不经意间为学生镀上思想的光芒,但足以为学生提供长远、持久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技能扎实,而且内心丰饶。

三、理念、实践、融合、通识: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科教育路径

当前,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和方向大体明确,但因应用型高校各自的基础和优势不尽相同,具体举措和章法就不同,本文提出以下四个进路。

(一)创新学科价值理念和文科的时代内涵

1.笃信文科学科的价值,充分认识文科价值的内涵,提振文科学科自信。应用型高校在执守“应用”的同时,要改变近代以来学界以工科、理科为尊的观念,在理念上对文科足够重视。其实,关于知识有用和无用的讨论,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书中早有论述:“在整个科学史中,最终证明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伟大发现,并不是由实用愿望所推动的。”“我更赞同废除‘实用’这个词,并赞同解放人类精神。”[5]我国的陈寅恪在1919年有过这样的见解:“今则凡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其希慕富贵……而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极,只成下等之工匠。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复能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实用。至若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6]在此意义上,文科恰恰可能因为不太考虑立竿见影的应用和效用而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也正因为如此,文科是短期无用和长期有用,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要彻底放弃以“有用”和“无用”区别知识的理念,在学科的价值层面,借鉴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中的观点:“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7]因此,文科不再是工科和理科的对立面,而是应用型教育整体中不可分和不可少的必要组成部分,可被落实到应用型高校的具体实践中,给予与工科和理科同样的地位与对待。

2.创新对文科的新时代内涵的认识。事实上,文科在近代走弱,与其“空心化”不无关系。作为大学学科的文科,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抽象理念和超然精神,更是有着具体而实在内涵的学科实践。因此,应将应用型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文科发展的“具体前提条件”,充分认识并实现文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价值。当代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国内国际双循环”“后疫情时代”等教育关键词都为文科学术传统与时代问题相结合、让文科介入更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提供了空间。科技快速进步与产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焦虑”“技术恐惧”伦理边界等问题,都是文科大有可为的探索领域和空间。

(二)由“唯技术之习”转向“与体验并重”,创新文科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教育的优势和关键所在,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高质量应用型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教学基于真实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培养学生与岗位对接的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种以岗位技能为基础,以学生的“身”“手”为中介,让学生身体力行的教学方式。以技术技能习得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对于工科和理科专业来说,符合学科的学习规律,又具有操作性,无疑可取,对多数文科专业来说,也尚可行,但对文史哲艺等相关学科专业来说,则存在严重缺陷,因为它忽视了文科教育的本质。

文科教育最终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彰显的是一种“体验之知”的学科风格。作为精神科学,文科传达的是对价值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德国哲学家韦尔海姆·狄尔泰在其《人文科学导论》一书中论述了文科重体验的特点。在他看来,自然科学的对象是可以看到并触摸到的依照机械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而文学乃是与人的精神打交道,其对象是“有意识和愿望的,感觉着、想象着”[8]的价值和观念。文科既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意义,又通过实践过程赋予世界以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学习者只有凭借个人的感觉、思想、情感、经验进入自己和他人的内在世界,理解生命,把握意义,才能抓住文科学习的精髓和真谛。以此为标准观之,当前以技术技能训练、动手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文科实践教学还远远不够。今后的文科实践教学应由“唯技能之习”转向“与体验并重”,在保证技术训练的前提下着眼于文科的特殊性,积极倡导和关注文科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灵体验、情感经验、价值判断。具体来说,文科实践教学在让学生深入各行各业生产建设一线、深入职业岗位各个环节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引导学生一展身手,锤炼技术,蒙养心灵,强化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心灵感受,用常情与常理去观察和理解职业,理解社会,用鲜活的职业体验磨炼现实生命的感受力,建立岗位、职业与个人心灵的联系。这个过程是始于职业、熟练技术的过程,也是理解他人、感通社会的过程。唯有如此,文科实践教学才能不止于一种以“身”“手”为中介的技术技能实践,而且包含以“心灵”为中介的个人体验、价值实践,从而成为具有鲜明文科主体意识的实践教学,并与技术技能一起构成应用型高校高质量文科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三)重“基础”强“特色”,做好文科学科融合

提及文科学科融合,新文科是绕不开的语境。学界对新文科并无统一的定义,但对其具有交叉、融合性质的观点则无太多异议。人类学科发展史本身就是学科不断分合的历史——当分则分,当合则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现在新文科强调融合,只说明学科分离久矣,这既是国家政策倡导,也是文科自身对当前学科划分过细、学科门类“各自为战”的一种“反拨”。而由于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相关学科发展迅速,文科融合的着眼点才多从技术角度出发,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现代信息技术结合,通过增加文科的技术含量推动文科创新。融合文科与现代信息技术对应用型高校来说并非难事,但考虑到应用型高校的文科教育及学生的素质,至少要加强以下两方面的融合。

1.文史哲艺等传统文科内部的融合。文史哲艺等传统文科内部的融合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融合,也是最容易被忽略和被遗忘的融合。所有学科的基础都深深地根植于基础学科,文科更是如此。以文史哲艺为代表的文科基础学科最能体现文科的学科精神、品质和风格,也最能滋养人心,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不绝的动力。从2020年开始,我国在部分高校进行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虽说这主要是致力于选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但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高校也应考虑立足本校实际进行拔高、拔尖,从而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高校生源人文底子薄,人文素养弱,因此应用型高校的文科融合不可忽视基础学科的融合,要让文史哲艺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的学科魅力成为学生固本强基和行稳致远的思想底蕴。

2.文科与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融合。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保留文科,不仅是为了保留文科,而是因为文科是构成各种学术教育体系的必要部分。而重理工、轻人文是多数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见长的高校,其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可能专业技能扎实,但人文基础薄弱,也影响其长远发展。因此,应用型高校可积极探索文科与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融合,基本进路有两个:一是以工科模式培养具有工程思维的应用型文科人才,二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在进行此类融合时,要注意处理好融合带来的主次问题,即无论采取何种融合方式、融合到什么程度,都要保持文科学科自持,坚守其关心人类价值与精神世界的学科理想旨趣、致思方式,避免其因为融合走向自然科学化和工科化,导致学科萎缩。概言之,文科与工程技术类专业融合,不是其他学科拯救文科,而是文科发挥自身的优势向其他学科渗透。

(四)探索多元切入点,创新通识教育

通过创新通识教育提振应用型高校文科教育,促进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从性质上看,文科教育是与通识教育相对的专门教育,二者的性质对立,何以相通?”事实上,古今中外,从“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通才诉求到“隔行如隔山”的专家标准,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之间的联系从来未中断过。通专之分作为一种学科规制,更多的是人为分类的结果,二者在知识上的联系从来不曾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仅表现为人类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所有学科,如果向前追溯,可以统一于古希腊时期的“episteme”(知识),而且单就人文学科的发展史而言,文科其与通识教育的渊源也颇深。“人文学科”一词最早可追溯至西塞罗在论述雄辩术时所创立的“Humanitas”,意为培养自由公民而实行的全面的文科教育。在经历了中世纪大学里被作为预科性质训练、文艺复兴时期褪下神学外衣、工业革命时期受到“有用的知识”冲击后,狄尔泰于19世纪初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学科理论,但此后因为实用主义思潮在世界上更加广泛地传播,人文学科受挤压的状况并未好转,被分裂为不同的学科,“一部分保留在19世纪兴起的以古典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为主体的古典学中,另一部分则体现在通识科目中,成为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通识教育”,这表明西方通识教育的来源之一就是文科教育。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与文科教育的渊源更深。我国古代的文科传统深厚,更主要的是古代学科有着长期混沌不分的特点,所有学科统一于经学中。经学包含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各类学问,现今大学里的学科分类是近代西方“分科立学”思想东渐、中西学术融合的结果,至今不过百年,也正因此,才有“中国重综合,欧美重分析”和“中国重通人,欧美多专家”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传统的文科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识教育。但是,目前多数应用型高校并未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识教育多被等同于公共课,虽然它是高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往往流于应付。因此,推进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以文科建设为契机,重新设计包括文科通识教育在内的通识教学模式,具体切入点至少有两个:一是将国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的传统文科本就是通人之学,国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留着珍贵的文科精华,提振文科教育,必然要在与古人相往还、与先贤共吐纳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大的文化传统绵延为一体。二是探索书院制。提倡书院制并非是对研究型大学或西方大学的简单模仿,而是作为一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文科开放的学科品质一致。目前。我国实行书院制的高校多推行通识教育,应用型高校可适时探索,一方面充分发挥文科的优势,一方面借力其他学科,从而更好地发挥将人作为“整体的人”的教育力量,减少学生因接受分科教育可能带来的价值判断偏差,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四、结语

提振文科教育,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高校文科教育改革,举措不尽相同,本文提供了从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学科融合、通识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路径。首先,要创新学科价值理念,充分认识文科价值内涵,提振文科学科自信;其次,创新文科实践教学,技术技能习得固然重要,但实践训练过程中的心灵体验、情感经验、价值判断也不能忽视;再次,做好学科融合,在打牢基础的同时突出特色,文史哲艺等传统文科内部融合与工程技术类专业融合并重;最后,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探索书院制。文科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成效的取得又需假以时日,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将文科教育改革早日提上日程。

猜你喜欢
通识文科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豆文科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