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乳术与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早期乳腺癌效果分析

2023-02-21 14:10陈威丽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1期
关键词:残腔整形术保乳术

陈威丽

(濮阳市妇幼保健院 乳腺外科,河南 濮阳 457000 )

乳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原因尚未清晰,一般认为与遗传、性激素异常、不良饮食习惯有关。该病发病早期一般无明显特征,随肿瘤组织体积增加、肿瘤细胞远端转移、淋巴结转移,可引发腋窝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器官组织病变,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尽早接受针对性治疗[1]。保乳手术治疗为早期乳腺癌主要治疗方式,通过保留患者乳房外观、切除乳房内病灶组织,以满足治疗需求。但单纯接受保乳术治疗,病灶切除后存在残腔,对乳房表面皮肤支撑作用丧失,会出现乳房下垂、乳房外观明显改变等情况,影响患者外观形象,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2]。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指在手术治疗期间,利用患者自身腺体组织进行残腔修复的治疗方案,可弥补残腔组织缺失对乳房外表美观度影响,但此种治疗方式会增加术中创伤,增加并发症发生率[3]。为此,本次研究选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48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探究保乳术联合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对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16 年1 月至2020年12 月期间48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随机分为A 组(24 例,保乳术治疗)、B 组(24例,保乳术联合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24)

续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24)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病理组织诊断确诊为乳腺癌;②临床分期Ⅰ、Ⅱ期;③年龄≥18 岁;④单发病灶,病灶位置与乳头、乳晕距离≥2 cm;⑤保乳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恶性肿瘤;②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③多发病灶;④既往放化疗治疗史、乳房手术史;⑤凝血功能障碍;⑥男性乳腺癌;⑦研究期间失访。

1.3 方法

A 组(保乳术):①设计手术切口:结合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等设计手术切口,乳头上方肿瘤,手术切口为Langer 线平行弧形切口;乳头齐平病灶,手术切口为横向切口;乳头下方肿瘤,手术切口为乳房下方放射状切口;腋窝下切口,即在背阔肌前缘、胸大肌外缘皮纹做弧形切口。②腋窝淋巴结清扫: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术中同步开展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于无明显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检测结果为阳性患者,进行Ⅰ区、Ⅱ区淋巴结清扫。③保乳术治疗:首先切除肿瘤组织及肿瘤周围1~2 cm 范围内腺体组织,缝线标记切除边缘,病理组织活检切缘为阳性患者,继续扩大切除范围,直至切缘为阴性;创面放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加压包扎。

B 组(保乳术联合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手术切口、腋窝淋巴结清扫、保乳术治疗方法均与A 组相同,保乳术病灶切除完成(切缘为阴性)时,乳头处理中,乳晕为中心进行双环秒回,双环内去表皮后;游离残腔周围腺体,即将腺体组织与胸大筋膜层、皮下脂肪层充分游离,形成腺体瓣,并通过旋转、移位进行残腔填补;对于残腔周围腺体不满足填充需求者,侧胸部带蒂脂肪组织或腹直肌鞘带蒂脂肪膜组织填充;乳头旋转对层缝合;放置引流管后,加压包扎。两组术后8~10 d 拆线后,均进行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TAC)方案化疗。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②术后1 个月,比较两组乳房美观度,以欧洲癌症SOMALNET 标准[4]进行其乳房外表美观度评价,包含乳房对称、表面平整、皮肤效果、皮肤色泽、手术瘢痕、乳头移动距离6 个评价条目,0~7 分/条目,各条目评分相加获得总分,分数与乳房美学程度呈正比;③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④疼痛感受:术前、术后7 d、14 d、28 d 时,以疼痛视觉模拟法(VAS)[5]对其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⑤生活质量:术前、术后1个月,对其以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6]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包括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等8 个条目,各条目评分相加获得总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计算过程由SPSS 26.0 软件完成,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 组并发症发生率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1,P=0.296)。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24,n(%)]

2.2 两组乳房美观度比较

术后1 个月,B 组乳房对称、表面平整、皮肤效果、乳头移动及总分均较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乳房美观度比较(n=24,,分)

表3 两组乳房美观度比较(n=24,,分)

2.3 两组肿瘤血清学指标比较

术前及术后1 个月B 组CA153、CEA、VEGF水平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肿瘤血清学指标比较(n=24,)

表4 两组肿瘤血清学指标比较(n=24,)

2.4 两组疼痛感受比较

术前B 组VAS 评分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时B 组VAS 评分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28 d 时B 组VAS 评分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VAS 评分比较(n=24,,分)

表5 两组VAS 评分比较(n=24,,分)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术前B 组SF-36 中各评价条目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 组SF-36 量表中各评价条目评分均较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n=24,,分)

表6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n=24,,分)

3 讨论

早期乳腺癌肿瘤病灶较小,病灶切除后残腔较小,因此在常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多未进行残腔处理,单纯通过残腔内渗出液进行填充,患者术后易出现乳房畸形、扭曲、塌陷等情况,影响其乳房外表美观性。而乳房为女性第二性征,出现双侧乳房差异增加、乳房外表美观性下降时,会明显影响其情绪状态及社会功能,影响其生活质量恢复能力[7]。

肿瘤整形保乳术,指在乳房肿瘤切除过程中,通过进行乳房整形修复治疗,与传统乳房术后整形重建技术相比,术中乳房整形可减少患者二次手术创伤,减少其手术痛苦感受[8]。其中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指在乳房病灶切除后,将残腔周围腺体组织通过游离、翻转等方式填充,满足乳房完整性需求,但此种技术在我国应用相对较少,且与传统保乳术治疗相比,手术创伤相应增加,是否会增加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切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仍有待研究[9]。

本次研究中,对B 组进行保乳术联合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与A 组4.17%相近,提示联合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考虑原因为,本次研究所选患者病理分期为Ⅰ、Ⅱ期,其主要特征为病灶体积较小,术后残腔较小,尽管在进行残腔周围腺体游离过程中,可能会增加软组织损伤,但因填充组织较小,所需游离带蒂腺体较少,并不会明显增加患者手术相关创伤,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可控,治疗安全性理想[10-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个月,B 组乳房对称、表面平整、皮肤效果、乳头移动及总分均较A 组高。考虑原因为,常规保乳手术治疗中,利用残腔内渗出液,包括血液、纤维蛋白等进行填充,但术后易出现乳房扭曲、畸形等情况,特别对于乳头下方、乳头内下方等部位缺损修复难度大等情况,术后与健侧乳房相比易存在明显畸形改变,影响术后乳房美观度;联合应用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中,乳头处理中,以乳晕为中心进行双环秒回,双环内去表皮后,切除肿瘤后进行腺体瓣游离,后应用旋转对层缝合,可保证患者乳头外形外整形;对于游离腺体不满足残腔填充需求者,利用侧胸部带蒂脂肪组织或腹直肌鞘带蒂脂肪膜组织填充,可避免填充不足而出现塌陷情况,因此可保证患者术后乳房外表美观性,提升其乳房美观度评分[12-1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及术后1 个月B 组CA153、CEA、VEGF 水平与A 组相近,术后7 d时B 组VAS 评分较A 组高,术后14 d、28 d 时B组VAS 评分与A 组相近,提示联合应用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修复残腔治疗,术后早期会存在明显疼痛感受,但随其生理功能修复,疼痛感受逐渐减轻,且对肿瘤切除质量与常规保乳术治疗相近。考虑原因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CA153、CEA、VEGF 水平上升情况,而在保乳术治疗过程中,通过残腔逐级扩大治疗,在保证切缘为阴性时停止组织切除,而B 组患者手术治疗中,为建立在保乳术基础上的治疗方式,两组手术治疗中对于病灶切除范围相同,因此术后两组肿瘤血清学指标水平相近;而联合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游离腺体组织进行残腔填充,部分残腔较大者,需要继续游离周围腺体组织,因此会增加其术后疼痛感受,但随其残腔愈合、皮下组织自我修复完成后,疼痛感受程度随之下降,因此术后14 d 开始两组VAS 评分相近[14-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 个月SF-36 评分相近,考虑原因与患者疼痛感受减弱、乳房外表美观度更理想有关,可改善其情绪状态,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进而可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实施保乳术联合腺体组织瓣转瓣整形术残腔治疗,术后早期疼痛感受明显,但可提升患者术后1 个月乳房美学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对肿瘤组织清除效果理想,且未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残腔整形术保乳术
Cinderella“灰姑娘”削足适履整形术
肺上叶切除术后胸内残腔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肝脏膈面肝包虫手术后残腔引流方式对术后患者的影响
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临床对比研究
整形保乳术与常规保乳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比较分析
保乳术在早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保留残腔与缝闭残腔的临床疗效对比*
眼科整形术后开展质护理会
阴道松弛整形术的护理
鼻部整形术的观察与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