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命运与历史变迁环环相扣

2023-02-21 17:37陈华文
书屋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历史

陈华文

《中国的运河》是我国历史地理学领域的重要著作,该书作者史念海(1912—2001)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他与谭其骧、侯仁之并称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三杰”。史念海先生二十世纪就读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后一直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古都学会会长等职,其主要学术著作有《河山集》、《中国的运河》、《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中国疆域沿革史》(与顾颉刚合著)等。

优秀的学术著作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中国的运河》就是如此。该书初版于1944年,当时出版时,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处于初创阶段,能有这样的著作问世,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幸。在抗战岁月能出版此书,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河山的认同。后来,史念海先生根据四十多年的野外实地考察所得,大幅增补书的内容,甚至重述,成就了如今的这个版本。新版《中国的运河》,除修订差错遗漏外,对书中四十七幅地图全面精修,增加了书的学术分量。

《中国的运河》以运河变迁为切入点,网罗历史事件与其中的朝代更迭,让我们看到了运河那交织着无数赞歌和悲剧的历史。史念海先生也以此书跨出传统沿革地理研究,展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与地理变迁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运河与自然河流是相对的概念,运河主要是依靠人工修建的河流,其中也包括对自然河流的疏通和利用。古代社会里,水上船舶运输较之陆地上的车马运输经济而又省力,只要河流抵达的地方,无论路途多么遥远,统治的权力就可以触及那里。先秦之前,统治者就意识到河流之于统治的深远意义。另外,在各地的经济生活交往中,河流扮演的角色也同样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统治者纷纷开凿运河,但当时开凿运河的长度和规模都不大,加上时间久远,这个历史时期留下的运河遗址并不多见。中国最早的运河修建于何时?在《中国的运河》一书初版之前,对此众说纷纭,即便是久负盛名的《史记》中都没有提及。

有人认为,从江苏淮安到扬州的邗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史念海先生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认为最早开凿运河的地方应该是楚国,也就是现在湖北江汉平原的北缘,当时的这一区域属于古云梦泽,是沼泽之地,开渠修建运河有天然的便利条件。书中,他引经据典,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和推理。

不仅如此,史念海先生还对淄济运河、成都城中的运河、鸿沟系统中的运河等的起源、用途进行了科学论证和分析。先秦时期开凿运河,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当时各地相互征战,运河的作用主要用于战争中兵粮的运输,而非经济之间的互动。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少条运河,运河的长度和起止地点,都无法进行准确的回答,这还有待考古学的深入推进,才能有更完整、清晰的认识。

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秦朝统一中国后,特别是到了隋唐时期,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运河的真正作用才开始凸显。某种程度上讲,运河的修建、维护和利用,与历代王朝的“国运”相连,历史越是往后发展,运河在社会进程中的地位越是重要。

本书《隋代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一章中指出:“运河的开凿固然可以促进全国的统一,而统一之后更需要运河来构成交通的系统。”众所周知,隋朝的统治才短短的三十七年,但是开凿运河用力最多,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朝代。但在运河开凿中“用力过猛”,也直接导致王朝的崩溃。

隋朝和唐朝都定都长安,为了便于统治和全国经济商品的流通,在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人工开凿运河,其工程量是巨大的,花费的钱财、投入的人力和时间更是无法具体计算。而且运河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运河遭受淤塞、阻断和荒废的厄运。可以这么讲,只有在社会安定的背景下,运河才能发挥其作用。在后来的历史时光中,运河在兴衰起伏中缓缓流过,运河的发展史,也是历史的变迁史。

隋唐之后,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漕运。在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体水道之后,漕运借助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便捷条件,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各个朝代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朝代的政治、軍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支撑着历代王朝统治的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运河漕粮成为支撑历代朝代军事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历代王朝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后盾的。

运河漕运对城镇盛衰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运河的开通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城镇随之兴起。漕运带来的交通便利与商品流动,促成了城镇的日趋兴盛,以及运河沿岸市场网络的形成。仅京杭大运河上,先后涌现出北京(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商丘、开封、郑州和洛阳共计二十一座大运河名城。运河沿线城镇的兴衰,多与运河的流畅与否、漕运的正常与否紧密关联。漕运盛,则运河旺,运河城镇也随之兴旺发达。近代以后,运河漕运逐渐衰败,运河运输功能日弱,运河沿岸城镇随之衰落。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交通技术日新月异、大型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加上自然环境的变迁,历史上流淌上千年的大运河的作用和功能不再像往日那么重要,曾经一度遭受“冷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充分意识到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现实的使用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于是大力重启运河的保护和利用。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二十七段,相关遗产共计五十八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2021年,中国运河迎来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实施方案,随后又出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保护规划,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加大管控保护力度,促进文旅融合带动,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推介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历史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