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时期杜甫寄赠诗的意蕴

2023-02-23 03:03杨文悦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6期
关键词:陶诗杜诗杜甫

杨文悦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关系圈,古时的人靠寄信、寄诗的方式来联系亲朋好友,所以大多数诗人都会写寄赠诗,杜甫也不例外。杜甫的诗歌众多,且涉猎广泛。在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寄赠诗有一百四十六首,约占杜诗总量的十分之一,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本文分别从读书游历与困守长安、陷落叛军与在朝为官、寓居成都与漂泊西南这三个杜甫经历的重要时期,论述不同时期杜甫寄赠诗的意蕴:第一时期,寄赠诗的内容主要是求官干谒,格调高昂;第二时期,寄赠诗的语言平淡,风格向陶诗靠近;第三时期,寄赠诗塑造的衰病形象鲜明,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一、读书游历与困守长安时期

读书游历时期的杜甫鲜少写寄赠诗,加之与困守长安时期的寄赠诗内容相似,大多是干谒诗以及赠亲友的诗,因此把这两段时间放在一个时期对其寄赠诗进行分析。青年时期的杜甫身上有着盛唐诗人的狂放之气。那时杜甫的家族还未落魄,在生活中,他除了读书就是与友人游历山水。因此,那时的他所留下的寄赠诗还较少,仅有两首《赠李白》和《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即杜甫写的五言排律,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反问、夸张等多种手法,热情歌颂了汝阳王李琎的才能德行。在诗中,杜甫将李琎喻为踏霜雪的千里骏、搏飓风的九霄鹏,并侧面衬托李琎的尊贵。而“已忝归曹植”一句,则把李琎与建安才子曹植相提并论。“谬持蠡测海”一句运用夸张,表现诗人对李琎的赞美以蠡测海,享受其赠酒如渑水一样多。虽然此诗带有干谒性质,但言辞婉转。其后的干谒诗与之相比,姿态更低,甚至有一定奉承意味。

在困守长安期间,杜甫共写了二十七首寄赠诗,仅有六首为七言诗,其余都是五言。可见这一时期杜甫的寄赠诗仍以五言为主。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些诗歌多半会出现两个形象,一个是寄赠对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最突出的是,几乎每首诗中都出现至少一个典故,如《赠翰林张四学士》中的“聚萤”即用车胤囊萤之典。此诗前五联称赞张垍才华出众、盛宠优渥,后三联尤其是“垂老独漂萍”一句,自叹如浮萍般无依无靠,以自身贫苦与张学士的春风得意相对比,体现杜甫求官的恳切。从内容上看,有十一首诗含干谒成分,数量接近此时所有寄赠诗的一半,且均为律诗,幾乎都是五言排律。可见杜甫在干谒时,酷爱用大段的排律来表达其求官的渴望。公元746年,杜甫写下了他人生中第一首干谒诗,即前文提到的《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随后开启了干谒时期,从此以后杜甫干谒的频率开始逐渐增加。

随着困居长安的时间越来越长,杜甫在生活上陷入了困境,因此他急于寻求显贵的帮助,以获得一个满意的官职。即使是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在求官之时也要放低姿态,对干谒对象有所奉承。首先,其诗中多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直接赞美寄赠对象。例如,在《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中,杜甫认为哥舒翰是“何人第一功”,哥舒翰虽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但真像诗中所说,是麒麟阁中第一功吗?更把哥舒翰与廉颇、魏绛等名将相比,夸耀其收复河西的功劳,用“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直言日月因其照耀,长空大地因其环绕京城。“勋业青冥上”一句,夸张地诉说其功勋高如青天。本诗前十五句都在对哥舒翰进行歌功颂德,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托田梁丘推荐自己入哥舒翰幕府参军效力。其次,其诗中也有运用典故委婉表达求官的。例如,杜甫用扬雄的《河东赋》来婉转地表明想要做官的心愿;或者借孙登等历代隐士之典,来描述其困窘境地,以期获取对方的同情。另外,其诗中更有直接乞求官职的,如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杜甫就呈现出一个骨瘦如柴的穷困儒生,在官府门前匍匐请求施舍的画面。这样的案例不少,当时的杜甫为了生活也有过摧眉折腰来侍奉权贵的时期。剩下的寄赠诗多是寄给其亲友的。杜甫是一个极重情义的人,尤其看重友情和亲情。因此,他也写下了不少寄给亲友的诗,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二、陷落叛军与在朝为官时期

陷落叛军时期的杜甫尤其想念亲人,所以此时他的创作主要是爱国题材的诗歌,寄赠诗较少,仅有二十余首。从体裁上看,除两首为七言外,其余均为五言,且以五律为主。寄赠对象主要是友人。安史之乱前的杜甫求官,除了生存所需外,更多的是济世之心。但在对亲友的慰问中,能明显感受到杜甫的济世之心快被消磨殆尽了。这一时期寄赠诗的内容大多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见面的期盼,顺便抒发一下生活上的贫困以及仕途上的不得志。

在内容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系列坎坷经历,隐逸思想在杜甫心中滋长,如寄给旧友旻上人的《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杜甫在其中回忆他曾时常带着棋具到山涧竹林找旻上人对弈。这位旻上人虽名不详,但通过“上人”“袈裟”等词可以看出是位年长的僧人,在同他的交往中,杜甫直接表露了其归隐之心。与其面对复杂的官场纠缠,不如“回首望松筠”,至少不会沦落到无人倾诉,只能借酒消愁的孤苦境地。

在风格上,不难看出此时期的杜诗,正向陶诗冲淡自然的一面发展,其整体呈现出质朴之风。在思想上,杜甫开始表达其隐逸之情;在叙述上,其诗则向陶渊明诗靠拢。因此可以说,杜甫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有所继承的。这首先体现在他时常在诗中引用与陶渊明及其桃花源有关的典故,如《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中化用“酒漉纱巾”之典。此外,杜甫还会在诗中直接化用陶诗内容,如《赠卫八处士》中的“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就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诗序》中的情节内容,正如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所说的:“陶潜《桃花源诗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远注:此段纯用其意。”在这首诗中,除对陶诗的化用外,其情感、风格也与陶诗相近。本诗由“人生不相见”发端,从战乱时亲友难聚转到片刻相聚、秉烛夜谈,自然地转到下句对人生的感慨,从相逢的喜悦转向沉郁。前十句以抒情为主,从“昔别君未婚”开始叙事。杜甫用质朴的笔调描写友人儿女的亲切有礼,他们对杜甫很恭敬,热情询问他从何处来。此处本可继续述说路途的奔波,就如杜甫一贯爱在诗中自叙惨状一般,可这里却用“问答乃未已”一笔带过。随后描绘友人的热情款待,冒雨剪来的韭菜、掺有黄米的米饭、自制的佳酿,无一不体现老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对食物的选取,也与陶诗对田园常见景物的选取异曲同工。后叙则描写主客畅饮的场景,二人连饮十觞皆无醉意,借此表现激动的心情。尾句用“明日隔山岳”照应开头“人生不相见”。杜甫沉醉于这短暂相逢后,很快又慨叹下次再见又是几时。纵观全诗,语言平易,层次井然。尤其是中间宴饮的部分,写得平淡真切,有陶诗那种浑朴的意蕴。

受隐逸思想影响,这一时期的杜甫在诗歌内容上向陶诗靠近,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也与陶诗相类似。尤其是语言上,都透露出平淡自然,用质朴无华的景物,层层递进。这显然与他们的身世有关,杜甫与陶渊明都出身没落的士族,昔日的家族光辉,使他们都胸怀大志,振兴家族的同时也造福百姓。可现实磨平了他们的入仕之心。他们都身处战乱时代,时局的动荡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风格。因此,杜甫视陶渊明为知己。

三、寓居成都与漂泊西南时期

此时期杜甫寄赠诗创作数量最多,接近百首。从体裁上看,众体兼备,除一首杂言外,五言诗有六十五首,七言诗有二十七首。绝句、律诗等形式均有体现,其中还有两首七言歌行。这一时期所有寄赠诗中,五言律诗出现最多,有四十七首。

在此时期,杜甫的诗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是形象鲜明,这些寄赠诗中突出表现了杜甫的衰病形象。其衰病形象的塑造,从求官时期就已显露,但那时的杜甫正值青年,与中年形成的风格有明显区别。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尤其是漂泊西南之时,杜甫开始大肆渲染其衰病。这里不乏其理想破灭后的自嘲与反思,但长期的战乱与漂泊经历确实折磨着杜甫,使其身体急速衰老,且疾病缠身。其次,这些寄赠诗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在杜诗中,多种风格是相辅相成的,如杜甫衰病形象的渲染有助于这一风格的形成。沉郁,即低沉郁积,主要是指杜诗中丰富深刻的内容及其浓烈深沉的感情;顿挫,即停顿挫转,是一种起伏变化、纵横开阖的势态。杜甫的衰病很大程度上是其为国家命运、百姓苦难日夜忧思的结果,这是杜诗表现的多种情感中最为深沉炽热的一种。所以,杜甫在诗中自叙衰病状态,表达其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沉情感,渲染一种低沉的氛围,让人不禁为其深邃情感而动容。而这种诗风作为杜甫独特的个人风格,使其诗歌更具张力,读起来错落有致。

在《赠别郑炼赴襄阳》这首诗中,集中体现了前文所述的有关杜甫的两种艺术风格。这首诗开篇“柴门老病身”一句,描绘了一个草堂前衰病的老翁形象。此时格调低沉,诗人以小见大,将身世坎坷的自己置于叛乱的大背景下。接着颔联“把君诗过日”一句,写出了杜甫在穷困潦倒之际,每日都要仔细翻阅友人的诗篇。借题目与背景不难判断,郑炼此次远赴襄阳是罢官归养,与诗人可谓是同病相怜,所以这次分别才让人“惊神”。颈联分别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尾联的思想情感最为复杂,看似是羡慕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的坚守,实际上是杜甫的归隐之愿,更像是无法施展抱负的故作逃避。明末清初学者黄生在《杜诗说》中写道:“庞公隐居不出,本以世乱之故,结法全不露意,只从首句映出,极浅极深,极近极远,极平极奇,然亦因其所往之地,姑借古人以寓意耳。”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的内涵深沉凝重。在艺术手法和写作角度上,此诗从时局到个人,从眼前到未来,从空间到时间,从现实到设想,跳跃腾挪,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含广阔多变的视域,达到回旋曲折、耐人寻味的效果。

此外,在寄赠诗中描写自己的衰老病态,也是促成杜甫顿挫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宗武生日》中,杜甫自称病到难以坐下,但接着又对宗武表现出作为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形成他顿挫的诗风。这一自我形象的描绘反映了杜甫自身心态的变化。而杜诗中的衰病形象与盛唐气象,是明显不符的。大历年间的诗人们将自身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进一步沉积为孤寂无助、进退失据的茫然失落感,莫名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发为衰世的哀鸣,自我的哀叹。可以说,杜甫这些描写自我衰病的寄赠诗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衰落及其诗风向大历时期冷落孤寂的转变。而沉郁顿挫的风格,又进一步促进杜甫对于衰病形象的塑造,使原本就衰病的形象,增添更为深沉的意蕴。

再者,杜甫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在表现手法方面,杜甫愛用典故委婉地抒发自身的情感。在这一时期的近百首寄赠诗中,仅有二十六首没有使用典故;有的甚至连用多个典故,如在《寄韩谏议注》中,杜甫连用赤松子、南极老人、周南太史公、张良四人的典故。此外,他还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使其诗歌语言丰富,内涵深远。在艺术手法方面,杜甫既运用直接抒情、借古讽今等多种抒情方式来表达其内心丰富的情感,又运用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方式使诗歌波澜起伏,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在语言上,杜甫喜欢将人生飘零、时局动乱等悲伤意蕴,用平淡浅易的语言来描述。例如,《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杜甫语言、手法上的特点。诗中未用任何晦涩生僻的字,就将丰富的社会生活展现在人们眼前,读之让人看到一个盛世王朝走向衰败的过程。本诗首先欲扬先抑,从王朝旧日的兴盛入手,反衬出如今的衰败;其次运用对偶手法,突出当时王朝的盛况;接着借落花与江南的好风景形成对比,而落花则象征着日益倾颓的唐王朝,表现了江山的摇摇欲坠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飘零之哀。

纵观杜甫这三个时期的寄赠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身上的锐气被慢慢磨灭,体会到其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值得关注的是,杜甫在其人生不同时期的诗风发生了明显变化,从青年时期的锐意昂扬,到慢慢趋于自然平淡,最后形成沉郁顿挫。这不仅是杜甫个人诗风的变化,也可以从中窥见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部分面貌。我们不但能在杜甫的寄赠诗中可以体会这样的变化,在杜诗其他类型的诗歌中也能感受到不同时期诗人心态、创作风格的变化。而杜诗还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开拓研究。

猜你喜欢
陶诗杜诗杜甫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杜甫改诗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篆刻杜诗记
杜甫与五柳鱼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