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与西安都市风景的话语建构研究

2023-02-23 08:19张雅馨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6期
关键词:贾平凹都市乡土

张雅馨

本文以“贾平凹小说与西安都市风景的话语建构”为核心,立足于进入新时期后西安都市风景(主要指人文景观)变迁背后所蕴含的公共话语空间裂变转型实质,并试图从话语中特有的连接客体“特定社会语境”与主体“人际沟通交往”,涵盖“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映射复杂生存因素坐标的建构功能入手,挖掘客观对象化的“景观社会”与主体本质力量在长期物质文化实践中与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相融、渗透,而形成的双向主客体互动关系。同时,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德波在《景观社会》中将受商品资本逻辑与内在权力关系控制的现代性景观社会的特点,概括为“内在权力关系下的‘看与‘被看”“生产者之外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的隐性控制”“表象的增殖与欲望合谋造成自我丧失的生存迷惘与救赎”等方面的观点,立足于“社会景观”与“社会的真实存在”处于“应然”与“实然”张力关系的定位,分别探讨“欲望”与“反欲望”话语(以《废都》为例)及“困境”与“反困境”话语(以《高兴》为例)与西安都市景观社会作为“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之间的有机联系。

一、西安都市景观社会及其发展历程

在贾平凹小说创作三大阶段中的具体映射

西安都市景观社会作为主客体交互枢纽之于贾平凹小说文本实践的话语建构意义,可以根据相关学者的阶段分层(叶澜涛将贾平凹各个时期小说群的评论范式分为“早期—感受式”“中期—创作范式和心理趋向”“当下—宏观多元批评史视角下批评与创作的互动关系”;李遇春将贾平凹的创作历程大致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1973年至1992年—以商州世界为重点”“第二阶段为1993年至2004年—以《废都》为标志的发展探索期”“第三阶段为2005年至今—以《秦腔》为标志的艺术成熟期”)作出如下讨论。

首先,以贾平凹《商州初录》《又录》《浮躁》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中蕴含着关乎商州乡土风景的“恋乡情结”,其作为20世纪80年代西安都市风景的参照,反映了以商州风景的边缘性象征域为枢纽,译解恋地情结下移民身份认同与拟象记忆模塑问题;其次,以《废都》为代表的中期小说中蕴含的“文人话语”“本能话语”“转型话语”“都市边缘话语”等话语群落,以作为心性结构寄托体的20世纪90年代西安都市风景象征域为枢纽,译解了“空间移动”与“地方稳固”张力关系下个体信仰层域断裂、集体地域文化向心力失语的精神性符码;最后,以《病相报告》《高兴》为代表的新世纪小说中出现的“生活流话语”“重复话语”等话语群落,以作为“天人合一”理念与日常叙事联结纽带的西安新世纪都市风景象征域为枢纽,译解了在高速矢量流动的现代时间中空间与地方边界趋于重组,内部身体从无能动性的“自然”客体层域上升至为主体心性认知建构提供媒介的“风景”层域,及“内风景”作为终极价值本质与日常实践对象中介的语义构型潜能。

二、西安都市景观社会中的“欲望”

与“反欲望”话语—以《废都》为例

在贾平凹第一部以“都市社会中景观对实体生活及人的身份价值认同的异化”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废都》中,“景观”这一“非生命之物的自发运动”在漂浮无根、凸显当下而悬搁终极、凸显感性直观而悬搁理性反思、凸显边缘而悬置中心的“欲望”话语建构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首先,“景观”表现为视觉表象与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结合,德波将其描述为“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观社会》)。其中,作为中介的“影像”首先以视觉性作为主导,而以“视觉”为切入点摄入具体社会关系中后,则会因为主体价值认同与期待视野的差异产生“看”与“被看”的分离。在《废都》中的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的“男尊女卑”“红粉骷髅”等糟粕思想,在“复杂性境遇伦理”的庇护下借尸还魂,女性成为男性视域中的“被看”方。在畸形的性别权力关系下,女性被物化为不涉及责任伦理的欲望工具,且男性只要遵守显性正常社会规范的“最低线”,在其余方面则可以无限充当权力关系的既得者。例如,庄之蝶与唐宛儿、柳月、阿灿保持私情,却极少受到人际圈内舆论的指责,恰是由于他虽有情妇却仍未取消妻子牛月清的“正室”地位,而牛月清之所以麻木地默认了丈夫的混乱感情现状,恰恰是因为她亦成了不平等性别秩序下,依赖于男性经验、缺乏自我主体认知的物化对象。二是“中心与边缘”关系的微妙逆转,造成了集体意识与个体诉求“看”与“被看”位置的变化。宏观公共意识的独白“看”方,逐渐发展为宏观公共意识与个体碎片式诉求依靠“互动”而互为“看”方,如《废都》中被其他人作为精神坐标的“西京四大名人”—庄、龚、汪、阮,无不是高度个体化、非体制性、不以主流所推崇的“伟光正”路径作为价值认同的闲散文士,但他们以此种“名不正言不顺”的边缘化处事风格获得了丰厚的象征资本。三是“理性反思”的深度性开始让位于“感性直观”的浅显性,“感性”在“后义务时代”的语境中获得了一定的将“理性”纳入统摄范围内的“看”方地位,并逐渐反噬着“理性”在社会组构中的应有空间。

其次,正如德波将“景观”作用于具体经验生活的形式归纳为非强制力量的隐性干预,再次结合前述的“景觀社会”致使“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往”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的观点,可以得知“景观”通过“非生命之物的自发运动”,即独立于人的主观活动之外的诸要素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结构,实现对人的隐性渗透式控制。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结构功能理论中揭示了“社会系统”控制的目标在于“消除差异与对立逐渐趋同”,并将“行动系统”归纳为“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行为有机体”的序列分布。故“景观”以“非生命之物的自发运动”达成隐性控制必须经历“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三大层次。

三、西安都市景观社会中的“困境”

与“反困境”话语—以《高兴》为例

走过20世纪90年代的“颓废”与“浮躁”后,进入21世纪的贾平凹再次回到乡土景观社会母本。但值得注意的是,乡土景观已在资源流失加速的现状下暂趋萎缩,其“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景观社会已由传统建立在大多数人农耕生产方式及血缘家族式身份认同上的“自然共同体”,转化为人力、物力大量流失,失去价值归属核心地位,沦为边缘,渐渐只能以“文化的象征体与人造物”方式存在的“想象共同体”。

首先,城乡的巨大张力表现在对峙“困境”与命运共同体建构“反困境”中。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启蒙受国家规划与“意见领袖”议程设置影响较深,而缺乏原生性、自然过渡性质的“市民社会”基础,即马克思所提到的随着近代政治性革命的推动,作为集体性意识形态的政治国家与以私有财产与实际需要为准则的“市民社会”渐趋分离。但由于西方的“市民社会”是建立在工业及手工业高度发展及“有物质而产生的精神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而作为东方国家的中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深厚的农耕生产传统及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家族式”社会关系,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可见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域”与“公域”并没有分离倾向,甚至是因“家族纽带”而粘连的,故不能称之为处于“公”与“私”之间的非政治领域性的“市民社会”。由此城乡“对峙”困境便油然而生,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不仅在空间上的“边界”日益退化,往往伴随着较为单一的生活生产方式,与都市形态所携带的以多元化、高效率、高转化率为特征的生活生产方式相对比,活力缺乏。但从某个层面来说,乡村景观历史性层累的文化认同归属积淀之所以被快速剥蚀,除却“都市”的话语权日益增强外,更多的是其内部本身分裂与矛盾的逐渐显性化,即乡村景观不可能在时代语境中再次成为主流,其必须与都市景观寻找共同诉求与血肉联系,建立命运共同体,方能摆脱当下“困境”,获得未来“救赎”。

其次,城乡的巨大张力表现在以“新都市人”身份最终确立为目的的身份认同“错位”困境与“修复”反困境中。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乡土景观社会已由“自然共同体”渐渐转化为“想象共同体”。故在都市景观为主流的社会整体语境下,乡土景观的功能体现为寻根性质的文化记忆溯源。在“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的相关理论中,阿莱达·阿斯曼将“文明的剩余物质”的作用视为“处于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之间的潜伏记忆”“一代又一代地坚守在在场和缺席之间”,坚信“文明的剩余物质”通过结合前景的重新发掘意义的途径后会生成“代表一些不可见的、不可把握的东西,比如过去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并将“记忆”视为沟通代际,促进“集体遗忘”由断裂走向新生的媒介。故“记忆”的最终指向为在当下维度下回溯“过去”作用于文化系统中“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阿斯曼着重强调了“地点”对于“文化回忆空间重构”的作用,即“体现了一种持久的延续……比起个人的和甚至以人造物为具体形态的时代的文化的短暂回忆来说都更加长久”(《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

综上所述,在贾平凹小说与西安都市景观社会间的话语建构(以连接客体“特定社会语境”与主体“人际沟通交往”,涵盖“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映射复杂生存因素坐标为实现路径)分析中,以“欲望”与“反欲望”话语、“困境”与“反困境”话语为例,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启示:一是由于西安都市风景(主要指人文景观)主要受人为实践活动所推动,是主观改造与原生性客观存在的结合,是符号与实在的统一,故应对“对象化存在物”背后的主体本质力量予以关注;二是由于西安都市景观社会缺乏原生市民社会基础与既成經验,而是建立于农耕社会这一以循环时间观、差序格局、家族血缘意识为特征的文化母本之上,故西安都市景观社会更像一个“过去”“当下”“未来”三者既有裂隙面又有共同面的试验期。且“当下”的践行与“未来”的预期不可悬置“乡土景观社会”母本及其在某种意义上的象征符号功能,其在社会发展实践层面的表现便是欲望话语在主流公共空间中从缺席走向在场、“进城”群体的身份认同困境与城乡命运共同体价值救赎亟待建构等。故需要将“西安都市景观社会”与“乡土景观社会”母本进行对照性研究,以避免“都市景观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根性”“边缘化”“同质化”问题,为“当下”的践行与“未来”的预期提供强有力的隐性母本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贾平凹都市乡土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西安这座城
月迹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