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3-02-23 14:48李萍
关键词:识字汉字传统

李萍

摘 要: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不断优化创新,引入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汉字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识字教学内容引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于汉字中领悟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价值,随即提出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旨在让学生于识字学习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文化传承,牢铸民族文化根基。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0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学生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热爱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更是根基。学生通过识字写字过程,将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体会先人的聪明智慧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结合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心。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了学生在识字学习中应该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能够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兴趣。由此观之,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能丰富识字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讲述与汉字相关的历史故事,并融入成语、诗词等文化元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多维地理解汉字的意思,在丰富的资源内容中了解汉字,学习汉字,感悟汉字文化的魅力,积极探究更多的汉字内容,领悟汉字背后蕴藏着的深层文化内涵,实现高质量的识字学习。

(二)有利于感悟汉字魅力

汉字中蕴藏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教师引领学生理解、掌握、欣赏汉字,能够让学生感悟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体会先人造字的智慧与精神,培养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意识。而学生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他们的成长将决定国家的未来。学生从小接触中华汉字文化,能帮助自身探寻汉字的来源,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传承汉字文化,并思考如何传承汉字文化。从对汉字文化的思考延伸至对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在丰富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学会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三)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

汉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正体字,展现了其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从多个维度着手帮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因素,于汉字文化中了解并认知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大幅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及人文内涵。中华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将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能够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形成文化自信,成长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探究字理,追本溯源

汉字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教师结合字理引领学生识字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汉字的历史十分久远,其中蕴含和积淀的文化信息是十分深厚的。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字理,追本溯源,就是要引领学生从构字的规律角度分析中华文化的内核,获得有关汉字的传统文化知识。汉字的构字归类主要包括指示、会意、形声。不同的汉字结构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各有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识字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探究相关字理。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日月水火》时,便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象形字,让学生从这四个字中了解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日、月、水、火的图片,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景象,找到对应事物与汉字之间的关系,明白象形字的演变规律,明确人类生活实践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均有密切的联系。

再如,教师在教学《口耳目》时,便可以联系第一课所学的“人”字,先让学生回顾“人”的甲骨文,明确“人”字的甲骨文就像是一个垂手侧立的人,从整体层面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人的局部出发,去认识口、目、耳等字,让学生完成字形抽象过程,明确这些字的字形均取自人身体上的某一部位。同时,教师也可以拓展其他的造字规律,比如梳子有“齿”、鱼有“腹”、螳螂有“臂”等。古人会用人的部位来表示某些物体,教师从中提炼一个核心思想:古人会将自身作为宇宙万物的尺度,以自身的认知意图来感知并建构世界,万事万物均是以人为认知主体,这展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由此,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起源,还了解了古人的思想,丰富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认知。

(二)系统识字,触类旁通

系统识字指的是教师通过多模块、全过程的方式,带领学生系统认知,从全局出发完成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随文系统识字,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造无处不在的识字语境,让学生于情境中认识汉字,感知其内涵。一种是拓展系统识字,教师以书本中的某一个汉字为基础,从横向或纵向延伸,形成一个“集合”,让学生系统学习这一汉字,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核。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学的汉字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系统识字的方式,触及汉字本源。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小青蛙》时,就可以根据这一课文中汉字的特点,挖掘“字族文”形成系统,带领学生研究“青”字族的相关汉字。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閱读课文,从课文中圈画出含有“青”的汉字,读一读。学生在文章中找到了“清”“晴”“睛”“情”“请”等字。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齐读,随文感受这些汉字的读音。而后利用多媒体一一出示这些汉字,让学生说说这些汉字的共同之处及不同之处。学生在交流中将发现这些汉字的右半部分都是“青”,左半部分偏旁不同。而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关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字典,通过画表格的方式展示这些汉字的意思。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将进一步明晓偏旁不同,所表达的字义也不同,自然所组的词也不同,以此加深学生对“字族文”汉字系统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探究“字族文”,找到更多相类似的汉字,进行整合,触类旁通,感受汉字的奇妙之处。

(三)引经据典,挖掘内涵

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由字组成词,再由词组成句,最后由句组成段,所表达的含义逐渐变得多元。“字”是其中最小的单位,却又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古人写诗词时,对“字”也十分考究,所以也有了语文古诗词学习中“炼字”这项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具体内容引经据典,让学生从语言、意境、韵味、情感等方面完成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想象及价值追求等素养,加强他们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山居秋暝》时,便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引领学生解读汉字。具体过程如下:

1.解字

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找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字。学生经过诵读,将找到“照”“流”“归”“下”。他们根据自己的诵读基础,也将结合字义对其作不同理解。比如,“照”字写出了自然景色在月光之下闪闪发光的样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之美;“流”字写出了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的美景;“归”描写的是竹林里传出来的阵阵歌声笑语,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下”描写的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的宁静。学生解释了字义之后,发现这些字均属于动词,这些动词或长或短、活动或静、或是写人或写景,几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美景。由此,学生便从整体出发,抓住了作者“以动衬静”的手法,凸显了“空山”的清幽。

2.引经

学生基于课内古诗词诵读的基础,领悟了作者“以动衬静”的手法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入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横向对比,让学生感受两位诗人“以动衬静”手法的不同。聚焦“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诗,抓住“破”与“弄”二字,体会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及“花”摇曳生姿之势,感悟作者的用字技巧,将云、月、花三种景物人格化,使之富有生命力。而后,教师还可以引入一首比较经典的“以静衬动”的诗词让学生加以领悟。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让学生聚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诗,仔细鉴赏其中的“绿”字,学生从整首诗的意境出发,领悟这里的“绿”其实是作为动词,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给人一种春意盎然之感。

3.据典

教师在让学生横纵比对两首古诗词的写法之后,便可以让学生从“字”的角度感受它们对整首诗词的意境营造及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获得对汉字内涵的丰富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古诗词,或者完成“换字”体验,进一步感悟字的价值。而后学生也将明白汉字可以根据个人表达的需要,成为某一种特定的形式,既可以静化动,也可以动化静,体会汉字的千变万化,奠定文化认知基础。

(四)触及书法,薪火相传

书法是对汉字审美情趣的延伸,汉字是书法的载体,通过对线条、墨法和章法的同构,能够展现对汉字形体的独特理解,所以书法文化也与中华汉字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作品,感受古人的意趣,比如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等。学生在不同书法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将提高对于汉字形体美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专题教学中,便可以结合具体内容,组织“书法作品鉴赏会”的专题活动。设计“赏一赏”“品一品”“展一展”等环节,让学生经历“赏—鉴—行”等综合学习过程,实现对汉字文化的薪火相传。比如,教师可以以《千字文》为基础,为学生展现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千字文》书法作品,比如王羲之的《集字行书千字文》和《集字草书千字文》、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颜真卿的《千字文》、怀素的《小草千文》、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文徵明的《千字文》等。教师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先整体展示每一个书法家的作品,而后运用“放大”功能,聚焦“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横向展示,让学生加以对比,直观感受不同书法家的书法功底,说出自己的鉴赏感悟。当学生完成了鉴和赏两个环节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书法练习,自选一个喜欢的书法作品进行模仿、练字。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将从理论走向实践,感悟汉字的形态美,提升学生的汉字审美认知能力,实现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五)链接生活,夯实基础

识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双减”政策的推行,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后探究时间,因此,教师的识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而是要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后识字,感受生活中的汉字。并以生活为载体,探寻更为深层的汉字文化,获得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认知。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完《姓氏歌》之后,便可以以《百家姓》为线索,让学生排列家人的姓,如自己的姓、奶奶的姓、妈妈的姓、外婆的姓,等等,学生先从《百家姓》中查到家人姓氏排在第几位,而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一姓氏的内涵,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线上平台,提交自己的调研报告,互相分享自己查阅的姓。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也能够了解到姓氏的普遍性,再一次感叹《百家姓》的丰富性与囊括性。同时,学生在搜索《百家姓》的相关资料时,将了解它的属性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内容没有文理,但是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好记。它从宋朝传承至今,流传深远,影响极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也将从《百家姓》的属性及价值中领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在生活中普及、运用汉字,挖掘更多的汉字文化,从课内走向课外,再将课外所获知识反哺于课内学习,持续深化他们的精神文化内核。

综上所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该重视中华文化的融合,要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汉字,学习汉字,建构对汉字的系统认知。教师先要从意识理念层面认同中华文化在识字教学中渗透的价值与作用,随即从探究字理、系统识字、引经据典、触及书法、链接生活等五个方面出发,逐渐优化教学策略,让中华文化在识字教学中得到更好普及,引领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認同感,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于识字学习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邸娜《传统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2021年第34期。

[2] 王凤《品读汉字文化  传承传统文明——论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新智慧》2021年第1期。

[3] 杨丽雅《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21年第1期。

[4] 翟秀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8期。

[5] 陈姝《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天津教育》2020年第19期。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识字
识字儿歌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