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结合路径

2023-02-23 20:30冯玉梅
关键词:古诗诗人诗歌

冯玉梅

摘 要: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发掘古诗中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民族情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传统文化与古诗教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再重点论述具体的结合策略,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古诗教学 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结合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14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典诗歌教学被称为“语文教学中最语文的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古诗教学,引导小学生深入研读古诗,挖掘古诗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使古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使学生亲近古诗,喜爱古诗,在古诗中感受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与古诗教学结合的意义

1.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古诗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古诗教学高度融合起来,可以进一步发掘古典诗歌的美,使古典诗歌更有内涵。将传统文化与古诗学习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于古典诗歌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古诗中有大量的吟咏山川风物的内容,学生通过诗人对自然之景的描绘,能够增加对身边美景的关注,提高学生对于自然风光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除了自然审美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古诗中体会诗人的人格之美,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之美,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形式之美、音律之美、文化之美,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2.加强学生道德修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世界形成基本认识的重要时间段,古诗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与道德情操,语文教师利用该教育时机,将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发掘古诗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古人或无私奉献,或坚贞不屈,或乐观豁达,或爱国爱民的高尚品格。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浓厚的教育氛围中受到道德的熏陶,自觉向古圣先贤看齐,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古诗教学不是单一地对古诗进行讲解,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古诗教学融合起来,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古诗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古诗自主学习、古诗合作探究、诗朗诵、诗歌讲演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古诗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能够提高知识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在合作与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学生在古诗中感受作者深沉的道德情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加强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传统文化与古诗教学结合的路径

1.寻找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古诗教学结合起来,就要先帮助学生克服诗歌理解上的重重障碍。古诗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内容背景等都与现代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困难。古诗具有凝练性,往往由简洁的几个字组成,教师要为学生辨析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倒装句式等,帮助学生扫清诗歌语言层面的困难,疏通古诗的意思,为学生感受古诗深厚的文化内涵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教师还要为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将诗歌的作者与写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一篇为例,教师需要对作者曹操的生平经历和此时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说明,学生了解到诗人曹操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在熟悉作者之后,更有利于站在当时群雄割据、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中,以诗人曹操的角度,体会作者在诗中借助描绘海上景色传达出来的雄心壮志,感受诗人深沉饱满、雄健有力的思想情感,体会该诗苍凉慷慨的艺术基调,有利于学生增进对于此诗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观沧海》的诗歌含义后,能够感受建安文学的艺术魅力,学习建安人物的道德修养与人文风骨,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2.传统音乐韵律与古诗教学结合

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音乐的艺术。古诗与音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初中语文教师要着重把握古诗的音乐性,开展古诗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

教师要为学生选取音调自然和谐、适宜吟诵的古诗作品,摒弃佶屈聱牙、古怪晦涩的诗歌。教师可以选择唐诗中短小的绝句或五律、七律等,便于学生记诵,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诗歌中作者传达出的文化情感。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中的《黄鹤楼》为例,黄鹤楼是盛唐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气韵连贯,铿锵有力,具有高度的吟诵价值。该诗虽是律诗作品却不拘于常规,破除了传统律诗严格的格律束缚,使全诗朗读起来行云流水,没有半点凝滞。其中双声词、叠音词的运用如“黄鹤”“悠悠”“历历”,使学生读起来妙趣横生,清朗和谐。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联想日暮时分黄鹤楼的场景,有闲云野鹤,有绿树芳草,有落日晚霞,锻炼自身的想象能力与文化鉴赏力。在诗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无处排解的浓浓乡愁与世事苍茫的人生感叹,感受古诗中营造出的诗情画意,学生在朗诵中就可以注入自身的情感,增强朗诵的表现效果,使诗朗诵更有感染力,更打动人心。

该诗语言淳朴自然,降低了学生的朗诵难度,学生在吟诵诗歌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古诗的音律之美,感受古诗通过音节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增加对于古詩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所蕴含的意境,所展示的旋律是不可忽视的。在分析诗歌音韵美的时候,一般可以从音、韵两点出发。其中,音就是上文所说叠音词一类具有音乐性质的表达,而韵之美是指诗歌中独特音律表达出来的意境美。以此课的《使之塞上》为例,对比《黄鹤楼》的人生感叹与落霞之美,这首诗歌具有边塞广阔、景色雄浑、壮丽辽阔之美。

在此诗歌中,从音的角度出发,教师首先结合诗歌音节,划分节奏。如教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节和音感划分节奏,得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音的表现。而从韵出发,教师可以利用边塞特有乐器,如胡琴、羌笛的音频,来引导学生产生对戍边将士的敬畏之情,描绘唐诗特有的韵律、意境之美。在诗歌中,意境韵律之美,不仅体现在让人流连忘返、深受震撼的大漠风光,也体现于“an”的押韵美。全诗“边”“延”“天”“圆”“然”都是压的“an”韵,且节奏整齐,富有音乐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便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古诗。

3.古诗与传统文化故事结合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古诗进行适度扩展,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古诗故事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传统古诗文化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文化内涵。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该诗之后,为学生补充诗人王昌龄与李白的交往故事,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将古诗中的人物、景色等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还原诗中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两位诗人之间的离别过程,通过逼真的情境感受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辅助有利于古典诗歌文化与现代教育模式相适应,促进古典诗歌的文化创新。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倡导学生续写古诗的形式,为古诗带去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对诗人李白与王昌龄的送别故事进行续写或改编,为古诗增添饱满的细节与完整的古诗情节。教师可以为原诗增加一个圆满的结局,如写两位诗人离别之后再次相遇的愉悦场景,也可以延续原诗的写作基调,续写诗人李白对于王昌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描述王昌龄在贬谪龙标之后的生活状况,还可以想象在王昌龄遇害后,诗人李白的心情是如何的悲痛与惋惜等。学生通过续写古诗,锻炼了自身的写作才能与艺术想象力,使古代的人物活起来,有利于古诗在现代社会迸发出新的活力,促進古典诗歌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古诗与家国情怀结合

初中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跳出课堂,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古诗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道德情感,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首先可以确立诗歌活动主题,如以“爱国”为主题,“爱国”是诗人的常用主题,同时爱国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教师将爱国主题的古诗与传统文化教育深深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广泛搜集展现作家爱国情感的古诗作品,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与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学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并针对这些爱国诗作准备演讲稿,开展爱国主题的演讲比赛,加强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浓厚的爱国气氛中。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除了开展爱国主题古诗的演讲活动,教师还可以以“修身”为主题,将苏轼的《定风波》、于谦的《石灰吟》以及刘禹锡的《秋词》等归为一类,开展古诗词阅读活动,体会苏轼在逆境中随缘自适、乐观豁达的处世哲学,感受于谦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行,学习刘禹锡奋发进取的人生品格。古诗阅读活动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表现出了更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使学生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形成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人生志向,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多样的古诗活动,通过古诗演讲、古诗阅读等形式,将“爱国”“修身”等传统思想文化融入古诗教学中,使学生在感受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强德育学习。

5.古诗与传统“墨”“画”结合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学生对古诗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教师要带领学生将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古诗学习中来,增强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形成横向的知识网络,深入理解诗歌,探索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可以与美术学科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之美。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竹里馆》一诗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情境展开想象,并绘制相应的图画。学生首先需要对诗人描绘的景物进行感知,如深林、幽篁、鸣琴、明月等意象,着重体会诗人选择这些意象的用意,了解意象背后传达的情感,为绘画奠定正确的情感基调。然后学生需要准备适宜的作画材料,如水笔、墨水等。学生可以选用清淡古雅的颜料,贴近原诗清幽淡远的艺术风格。学生在绘画中可以进行色彩处理与细节修饰,感受到我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还可以与生物、地理、哲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古诗中出现的诸多自然现象都与生物、地理等学科联系紧密,赵师秀的《约客》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现出植物开花受温度光照等因素影响的生物知识。古诗中也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为例,这首诗中暗含了丰富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就启示读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要对新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明了人生之路需要不断求知,上下求索,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的道理。

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可以使用跨学科、多领域的思维,从而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感受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哲学思想,深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古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内涵,将传统文化与古诗教学深度结合起来。初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克服理解障碍,使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开展古诗吟诵教学,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对古诗进行适度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作能力,举办丰富多彩的古诗活动,注意联系多领域的知识,促进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古典诗歌的深厚情感,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与喜爱,从而自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黄静《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与启示》,《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5期。

[2] 陈榕清《初中古诗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3] 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科技风》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