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02-23 20:30张瑞
关键词:中华历史传统

张瑞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的关键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本文首先深入探讨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融合的重要性。之后剖析了在融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教材内容的整合、学科交叉的难度等。最后,通过提出渗透策略,如挖掘历史教材、解析古代文明、结合历史事件以及跨学科融合等,进一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历史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37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愈发凸显。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瑰宝,而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历史观和文化素养的关键途径,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提升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策略,为促进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感和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公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此种融合可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学习历史中的文化,如古代的礼仪、思想、艺术等,学生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进而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构建全面而深刻的历史认知。

另一方面,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进而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总而言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进行合理选材和组织教学,以确保学生获得系统而全面的文化体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学生的学科基础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也是一个挑战。在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时,学生可能因知识储备差异导致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确保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因学科难度而被淡化。这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感受到文化的深度,又能应对知识的复杂性。三是,教育环境和评估机制的不断变化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带来挑战。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更注重考试成绩,传统文化不易在考试评价中找到相应的体现,从而影响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性。四是,教师专业水平亦是融入传统文化时面临的挑战之一。许多历史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历史教育理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了更好地实现融入教学,学校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跨学科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认知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挖掘历史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例如,在讲授古代历史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深入解析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和重要事件,将抽象的文化理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文化内涵。并通过组织课外阅读、研究性学习、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探索中,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之外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图片、文献、艺术作品等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在多感官的体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展示古代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历史。

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上述策略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授西汉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汉代的政治制度、法律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例如,教师通过分析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展现儒家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借助研究“文景之治”期间的经济政策、民间艺术和文学发展等,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社会特征。

再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汉代的艺术和建筑成就。例如,通过展示汉代墓葬壁画、陶俑、汉字书法等,引导学生欣赏汉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同时设计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課堂讨论和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就“文景之治”期间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撰写关于汉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影响的短文。借助此类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总之,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生不仅对西汉的历史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2.深入解析古代文明,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入解析古代文明以展现传统文化魅力,首先要求教师对古代文明如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历史时,教师可以着重介绍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的思想和历史影响,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将此类哲学思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感受传统哲学文化的魅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古代的艺术作品、建筑、科技成果等,如汉代壁画、唐代诗歌、宋代科技发明等,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组织模拟古代文化活动、历史剧表演、古文文学朗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刻的历史认知,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例,在运用上述教学策略时,教师应首先详细介绍唐朝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强调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开放和繁荣的朝代之一。教师可通过讲述唐朝的都城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情况,以及各国使节、学者、商人等在长安的活动来展开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朝在文化艺术、科技、宗教等方面的成就。例如,教师通过展示唐代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结合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唐朝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唐朝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具体实例,如唐三彩、佛教艺术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文化的影响。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模拟唐朝国际文化节活动,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国家的使节,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关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短文。通过这些互动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唐朝文化的多元和开放,还可从中领悟到文化交流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結合历史事件,弘扬民族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一方面可选择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以此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此类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这些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介绍历史人物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岳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忠诚和智慧,让学生从具体人物的故事中学习并领悟民族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中的民族精神与当代生活相联系,理解这些价值观在今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和价值观,以此保证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例,在讲授安史之乱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事件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及其对唐朝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一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历史事件对国家命运的重要影响。教师再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忠诚和英勇,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在国家危难时刻,个人应如何坚守。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从多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这一事件中所体现的精神和价值观。通过这样的讨论和思考,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需鼓励学生将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组织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这些正面的精神和价值观。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在当前社会中,如何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总之,通过以上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历史事件,而且能有效地将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4.活化历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活化历史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创新性地融合了多元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策略,提升渗透效率。

一是模拟重现历史场景的方法,如重现古代宫廷仪式、传统节日庆典或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使学生能够在模拟活动中直观体验历史,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唐朝的文会,让学生穿着传统服饰,朗诵古代诗文,体验古代文人的文化生活。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经历”历史事件,从而增强学习体验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长城的修建过程或丝绸之路的贸易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制作中,如书法、绘制古代地图、制作传统服饰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重现明朝的科技成就,组织学生制作与明朝科技相关的模型或展览,如朱棣时期的天文仪器、航海用的指南针等,增加学生对明朝科技成就的直观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利用VR技术或三维模型,引导学生虚拟参观故宫、长城等历史建筑,通过互动体验,更加深刻地感受明朝建筑的宏伟和工艺精湛。对于明朝的文学成就,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文朗诵会或小型文学研讨会,比如选择明代小说进行朗诵和分析,深入了解明朝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联系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

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教师应积极联系课程内容,实行融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创新性教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将历史课程的主题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引入当代教育理念,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评析,激发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使其在历史学科中体验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实际意义。

在教学《盛唐气象》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唐代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而思考盛唐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盛唐时期作为主题,通过讲述唐代的社会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进入盛唐的历史氛围中。然后通过解读盛唐时期的诗词、绘画,让学生感受到唐代文人的风采,引导学生理解盛唐文化的精髓。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借助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盛唐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而通过《盛唐气象》的教学,保证学生不仅对盛唐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借助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和当代教育的引导,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仍面临教材整合的难题、学科交叉的复杂性等挑战。总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构建更为完善的历史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的新一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初中历史教师还应通过不断探索融合策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将学生培养为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王颖、高怀举《初中历史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和策略》,《现代教育》2023年第7期。

[2] 行冬梅《初中历史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例研究——以〈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一课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23年第3期。

[3] 石婷《论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中华历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