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2023-02-23 22:08宋海蓉
关键词:美术传统评价

宋海蓉

摘 要:为了在初中美術课堂实现较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介绍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并进一步探究了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最后得出结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容性的文化,将其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美术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52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初中各学科教育优化的重要元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性质”明确提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不足,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国古人的审美,集成了“天人合一”“阴阳有序”“物我一体”等审美理念,具体到古建筑中,表现为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的优美意境、建筑中轴布局。将上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全方位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年代跨度较长、类别多样,记载着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也记录着人类的居住生活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历史元素,激发初中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促使初中生主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丰富美术视觉内容

视觉性是初中美术学科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图像、影像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基础是视觉,组合了色彩、外形、质感等多个元素,相关元素或源于自然或人工创造,或平面或立体,将其灵活展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美术学科的视觉内容,为美术视觉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支持。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

1.古建筑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

古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建筑历史。在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中贯穿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从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来看,涉及建筑的内容较多,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美好宜人的居住环境》和第五单元《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感受中国古代美术名作》等。

在多样化呈现古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讲授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区域古建筑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大多数初中生对区域古建筑具有一定认知基础,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对区域古建筑的认知,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发有教育价值的古建筑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到美术课程教学中,促进教材中的美术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整合,加深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

2.版画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

版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印刷工艺,将雕刻、绘画、印刷进行了有机整合。作为依托中国画特有水印渗透原理的版画,整合了刀刻痕迹与颜料,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比如,由我国明代十竹斋胡正言创造的木版水印版画,以“饾版拱花”曲直方圆、设色分版勾摹、刚柔枯润著称,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宝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版画独有的艺术韵味、精细雕刻的工艺、制作技法均可应用到课程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力。

比如,在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情趣浓郁 能工巧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增设版画模块,拓展美术教学资源,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趣味。具体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参考《十竹斋简谱》(明末清初胡正言编),提取梅、兰、竹、菊、荷花等内容。随后根据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目标,聚焦版画技法、细节,开展教学指导,为学生拓展课本以外的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乐趣,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书画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充分解读美术教材,结合课程内容,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向。书画是当前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古书画在其中占比较高。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书画欣赏与评述,开发优秀传统书画资源。在已有教材内容编排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每节课的主题,进行相关优秀传统书画文化的发掘,适当筛除重复性内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原则。

具体发掘书画文化资源时,根据“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借物寓意”“寄情山水”几个模块内容,教师可以突出审美性、应用性、文化性特征,适当取舍,比如,在“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模块,聚焦文化性特征,发掘与诗、书、画、印作用、特点相关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对传统绘画元素的认识,促进学生对书画用具工艺魅力的了解;在“借物寓意”模块,聚焦应用性特征,发掘与中国画主要类别、题材相关的元素,特别是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故事,丰富学生文化体验感,促进学生对中国画内涵的理解;“寄情山水”模块则聚焦审美性特征,搜集与山水画相关的知识,整合山水画常用笔法、常用墨色,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国绘画文化的了解。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

初中美术课程由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造型·表现几个学习领域组成。根据各学习领域特点,教师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应用目标的合理设置。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应用目标为: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与功能的关系着手,引导学生认识设计造型、媒介素材、色彩等要素。同时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元素,鼓励学生利用相关元素进行设计实践,促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等原理的应用。

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应用目标是:引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将本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对比,鼓励学生从多种视角利用语言或文字表达个体感受。同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比较、分析、描述方式,启发学生利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分析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在表达个体感受的同时完成简短评述。

在综合·探究学习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应用目标为:依托小学初中两阶段美术学科知识,发掘多种美术媒介素材,带领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同时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探究中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个性化意见。

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应用目标是:借助恰当的工具与媒介素材表现,促使学生主动记录自己在生活中接触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体验不同造型手法在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中的不同效果,可以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空间、肌理、明暗等造型元素,以绘画、立体造型等手段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2.选择恰当的应用角度

优秀传统文化依赖于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生存环境,基于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讲授方式,结合新课程特点,恰当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应用角度,由简单的画作鉴赏、临摹改为对中国书画部分的详细赏析和典型书画作品白描临摹,为学生提供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接触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并生成民族自豪感。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构图的作用》为例,课程主要通过带领学生欣赏不同构图作品,引导学生学习领悟组织画面的重要作用。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摒弃以往构图的展示方式,而是将中国画的详细赏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角度,带领学生集中感受中国画构图中的常用方法,包括居中取势法、均衡取势法、少而精取势法等,在加深学生对构图认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具体教学前,教师可以准备复印的《卧游图》(明沈周)、《渔父图》(元吴镇)、《渔樵耕读图轴》(清顾绣)以及墨水、细毛笔等。导入环节,播放一组漂亮的中国水墨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怎样组织元素的”,从而导入课程,带领学生总结国画的特征,顺利进入国画学习环节。进而利用师生协作探究的方法,了解《卧游图》(明沈周)等优秀作品的构图技巧,并鼓励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答案,为下一阶段的构图实践奠定基础。

3.应用多元教育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差异。教师应注重多元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确保教学方式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相契合,顺利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在基于优秀传統文化的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形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

形象教学法主要是在口头阐述的基础上,借助实物展示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可接触、可感知,帮助学生明确课程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本土传统文化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实地考察、实地写生等方式,带领学生直接触摸、欣赏传统文化所在环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相关文化的认知。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在课前导入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入课堂中,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独树一帜的中国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步辇图》(唐代阎立本)、《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复印件展示在讲台上,或者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视频“中国画的故事”,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并简单介绍中国画在中国书画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问题“在古代,中国画主要利用什么创作?”利用一个问题,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促进学生系统感知相关知识。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求在赏析美术画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扮演画作中角色,以第一视角演绎画作人物特定时期的心境,进一步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演绎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感悟,促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

比如,在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借物寓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展示《蔬果图》(清吴让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画作创作背景和画家经历,演绎图中柿子、白菜,从第一时间表现画家的精神追求,并在演绎中切身感受中国画借物寓意的理念。

4.注重多维美术教育评价

评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块,多维度评价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效果的保障。因此,教师应注重发挥外部评价的引导作用,整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等方式,从客观视角诊断、剖析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

评价过程贯穿课上活动参与、作业反馈的整个过程,以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角色扮演情况、诗词吟诵情况、古建筑模型制作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由学生利用美术学习任务单对个人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允许小组互相评价。随后将评价结果逐一记录到学生美术学习档案袋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档案袋质性评价的作用,整合学生过程性表现,为下一节课程中优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提供依据。

在开展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应请学生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材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指导质量评价,便于充分发挥评价促进教学优化的作用。在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明确性、清晰性、合理性的评价;在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时,学生可以从设计过程完整性、设计程序有序性、是否关联新旧知识、是否完整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面,学生可以从学习活动设计具体性、是否适满足个人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教材处理评价时,学生可以从是否化难为易、是否突破重点、引导是否及时、是否突出美术艺术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激发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方面的作用,结合现有教材,开发建筑文化、版画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在本土特色文化开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多媒体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形象教学等方法,将其应用到美术课程中,激励青少年一代肩负起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玉《地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年第19期。

[2] 任蕾《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福建茶叶》 2023年第6期。

[3] 孔国庆《我国美术教育教学中对传统审美意象的传达——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10期。

[4] 马丹《“视觉图像”与“文化意蕴”的融合——美术鉴赏课程核心素养的建构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5] 丛娜《从现代化融合角度浅析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评〈新编美术教育学〉》,《化学试剂》202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美术传统评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