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抓手

2023-02-24 00:40傅登顺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年1期
关键词:松脂归因船长

傅登顺

(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 浙江 杭州 311600)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要内容之一[1],也是教师要为之努力的教学方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落地落实的关键是用好揣摩这个抓手。文本揣摩是站在文本整体内容之上揣摩文字背后的思维方式、过程、方法与结果,从而提升和完善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思维结构。那么难道以往的教学就没揣摩吗?显然是否定的,但由于缺乏揣摩自觉,揣摩往往是点状、单项和不系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的揣摩是要通过文本架构起学生关联性、共生性、统整性、综合性思维结构和品质,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服务。

一、综合性归因思辨揣摩

综合性归因思维揣摩就是由事物的结果揣摩其导致事物结果的原因。之所以在归因思维前面加上综合性,目的是强调需要站在文本整体之上全面归因,防止片面归因而导致原因不正确。同时在强调归因全面性的同时强调原因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一)结果性归因揣摩

此方法主要是分析引发事物结果的综合因素的思维揣摩分析。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揣摩:是谁把船长的孩子引向帆船桅杆的最高横木,而造成极端危险的?是水手拿猴子取乐?是猴子放肆,拿船长的孩子取乐?还是孩子被猴子戏弄,为挽回面子肆无忌惮而爬上桅杆最高横木的?从单方面考虑似乎是,似乎也不是。说明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可以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并以水手三次笑(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为线索进行揣摩就能比较清晰地厘清各自相关的责任,分清主客观原因。如果揣摩以此为满足,显然还是不够。导致该事情的发生还有其他重要前提:一是由于是“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大家的心情比较放松而找乐子;二是“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才都聚集在甲板上。如果说前三者是直接责任,那么“回行”与“风平浪静”就是间接责任。

如果阅读教学中都能像这样细致入微分析导致事情结果的原因,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必然快速提升,同时也能从作者表达构思的缜密上得到有效启发。

(二)结论性归因揣摩

结论或道理是说理文的论断。那么怎样才能使说理过程思维缜密而令人信服呢?可以采取结论归因揣摩。一是事例广泛性中如何选材。说理文的材料代表性越全面越好,通常是从“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中挑选。那么在海选材料中如何与结论相一致呢?二是事例的贴切性如何确定。所谓贴切性,具体体现在典型性上,即既典型又贴切,把结论或道理说深说透。

如可以通过类似的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类型的课文,训练学生揣摩结论或道理的归因思维。课文论证的是自然科学研究结论的来源。为了确保事例的广泛性和典型性,首先是选择不同国度,分别是英国、德国、美国自然科学研究早先发达的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分别是化学、气象学、睡眠研究。典型性,即事例分别来源于不小心失误中的发现,如观看地图中的无意发现,观察儿子睡眠中的发现,说明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都能产生问号。而真理的诞生关键,是“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于是作者在遇到问号之后,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如何开展研究而得出结论的。同时为了确保文章结构的严密性,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文章开头用两个自然段解释结论和真理怎样才能获取,文章结尾也用两个自然段说明科学成果取得该怎么做,首尾呼应。这样的阅读揣摩过程,不仅揣摩了结论的归因,同时也揣摩文章题材确定与结构的安排,实现了阅读与表达双赢。

(三)条件性归因揣摩

这里主要指的是实验条件与实验结论之间的归因思维,实验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地控制了无关变量,从而找准科学依据。

一是生活实验归因。三年级下册《蜜蜂》一文内容通过生活实验来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即无论飞到哪里,它总能回到原处。实验者是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的呢?首先为了控制蜜蜂靠记忆来辨认方向,为此实验者“我”把在蜂窝里抓到的蜜蜂放在纸袋里,为了辨别实验样本与非实验样本的蜜蜂,“我”在它们身上做上白色记号,并带着它们走了四公里,才打开纸袋放出蜜蜂。实验结果,二十只蜜蜂采蜜后分先后飞回蜂窝中有十五只,它们是逆风而飞的,飞的是陌生路线。通过实验证明蜜蜂能准确无误地飞回蜂窝,靠的不是超常记忆的辨认方向的能力,而是当下还无法解释的本能。通过揣摩“我”的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结论,得出具体是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的结论,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统整思维。

二是科学实验归因。如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一个仿生学研究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发现蝙蝠夜里飞行,既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还不会与其他东西相撞,甚至极细的电线也能灵活避开。此实验需要通过多种假设实验后才能得出结论。那么,它与《蜜蜂》的辨认方向实验,有哪些实验过程与文章表达的不同呢?实验准备是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第一次实验就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屋子里飞,实验结果是飞几个钟头一次都没碰到绳子,铃铛没有发出响声。第二次实验在同样的屋子里把蝙蝠耳朵塞上,让其飞行。第三次实验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让其飞行。结果后两次实验蝙蝠像无头苍蝇似地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该文值得揣摩的是作者文章构思。首先,三次实验都是完整的实验,那么文章为什么只是详细介绍第一次实验过程和结果,而第二和第三次实验并在一起做简单介绍呢?因为第二和第三次实验,只是改变了实验中的一个条件,无须重复介绍,只需介绍改了什么,结果怎样。这就是表达上的惜墨如金,详略得当。其次,当三次实验后得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结论后,为什么不继续写蝙蝠的嘴和耳朵是这样配合的反复实验呢?考虑到实验的复杂性非专业人员接受不了,尤其是小学生,所以侧重介绍了蝙蝠嘴和耳朵配合的原理和仿生学的运用。这说明作者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和清晰的文体思维。

归因揣摩,包含反思性和元认知积极有效的思维成分,能有效培养学生关联、统整、共生等综合性积极的主动思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智慧性决策思辨揣摩

智慧性决策就是对事物能迅速作出有效的决断,并取得常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智慧决策很大程度是思维敏捷性的挑战。

(一)急中生智决策揣摩

急中生智考验的是思维的敏捷性,而思维敏捷性的关键是对主客观及其他条件做出迅速统整后的决断。如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要求学生揣摩: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后思考船长为什么会做出举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决断的?通过揣摩并讨论得出理由:船长的儿子长期跟父亲生活在游船上,熟悉水性,有跳水入海的勇气;船上有二十来个经验丰富的水手,及时下海施救孩子不成问题;船上有比较完备的施救设备;船长估计孩子从桅杆最高横木跳到海里距离上没有问题;孩子跳到海里是当下唯一的救生途径;同时还有容易被人忽视的风平浪静的天气,便于跳水,便于施救。通过这样的阅读揣摩与讨论,把学生思维带入了深度关联的情境,有效激发了思维主动性、积极性。教材中这类课文还有不少,如《自相矛盾》《田忌赛马》等。

(二)逆想生智决策揣摩

逆中生智,主要指在逆向思维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取得惊人的效果。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当西门豹通过走访了解到漳河边上的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根源是官绅与巫婆相勾结,借为河神娶媳妇为名搜刮老百姓钱财而造成。按常规思维,应马上抓来巫婆与官绅斩首示众而了事。然而出人意料的西门豹却说“下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西门豹与巫婆官绅沆瀣一气吗?揣摩西门豹内心是怎样想的?西门豹当时可能会想,如果仅仅抓住巫婆与官绅斩首示众了事很容易,如果老百姓还是认为巫婆和官绅为河神娶了媳妇而没有发大水是有功的,我这样做不就成了乱杀无辜,祸害百姓了。为此,心生一计,趁巫婆和官绅为河神娶媳妇,老百姓都在场之际,让巫婆与官绅来个现身说法,除恶与教育民众一举两得。为此,才有了课文中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精彩场景。通过走入人物内心的揣摩,不但梳理了西门豹的智慧思维,同时还用人物精神品质教育学生。

(三)运筹帷幄决策揣摩

运筹帷幄,是一种高智商的战略性决策,智慧与风险并存,必须有周密布局与细节精准。如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整体布局主要有“与周瑜立军令状”“请鲁肃帮忙”“向曹操借箭”三者浑然一体的有序布局。在细节上“立军令状让周瑜以为中计而窃喜”“请鲁肃帮忙神秘而不露痕迹,因鲁肃忠厚而贴心”“向曹操借箭胸有成竹过程细节安排”。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做到了天衣无缝,让人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知天气、懂地理、识人心天才般的智慧决策。但其实只要细读文本,深度揣摩,不难发现文章中11处写了诸葛亮说,其中10次用的是“诸葛亮说”,只有草船借箭的收官阶段,文中才唯一一次出现了“诸葛亮笑着说”。可见诸葛亮的整个决策与实施过程尽管布局和细节做到了天衣无缝,其实内心还是波澜不“静”。

智慧决策,考验的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整合运用,也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要努力的方向。

三、科学性推测思辨揣摩

推测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来猜想和判断不知道的。科学推测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是前提,联想与想象是推测的充分条件。所以在阅读科普类文学作品或科普文,要设法通过揣摩提升学生理性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的形象思维。在两者整合中提升科学思维品质。

(一)科学想象思维揣摩

考古发现,首先要有考古物件的发掘,然后才有科学联想想象而得出结论。如四年级下册《琥珀》一文,可以从琥珀发现后,揣摩科学家是如何依据现有的琥珀展开科学思维的想象并构思成文。该课文主要有三部分构成: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形成琥珀,琥珀的发现、形状与价值。琥珀的发现、形状与价值是实写。而松脂球变成琥珀和松脂球的形成是依据琥珀的猜想与想象。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以科学家展开想象和构思表达。松脂球变成化石和松脂球形成分两个层次揣摩:

一是松脂球变成琥珀化石。松脂球变成化石遵循化石形成的一般规律,一个是场景、一个是时间。课文采用的是略写。由地壳发生变化松脂球被深埋,在高温高压下经历漫长岁月而形成。如首先松脂球连同松树一起被埋,经过漫长岁月松树完全腐烂只剩下松脂球,又经过几千年,松脂球才完全变成化石。

二是松脂球形成的详细过程。松脂球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也是该琥珀价值所在: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苍蝇和蜘蛛了。教学中要从松脂球形成的必备条件揣摩,如形成化石需要的时间、当时的气候条件、地壳变化等。有了这些必要条件之后,科学家通过想象整合构思形成故事内容、情节和细节等详细情况。

学习该篇课文最大的收获就是跟着科学家学习思维,思维过程既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既有真实的依据,又有科学的想象。如果该课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了解和故事的欣赏,那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这是一篇训练学生缜密思维的好材料。

(二)科学联想思维揣摩

在科学推测中往往会受到证据、资料不充足的困扰,处于这样的境地又该怎样想象推测呢?这就需要通过有限的证据、资料进行联想而大胆假设推测,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成长中,需要培养的思维类型,因为想象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就是一种证据不够充分的联想性推测思维。如课文提出了“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有多大可信度。

一是采取仅有的依据而联想。如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才有了恐龙与鸟关联的假说。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进一步把恐龙羽毛与鸟的羽毛联系在一起,因为羽毛是鸟类最大特征之一,由假说变成了可能性,这确实为“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二是缺乏依据的假设想象。如果科学家只有具备有力证据推测,那么科学发明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科学家要在实证推测的基础上持续展开假设想象思维的推测,从而完善恐龙变成鸟类的可能性的完整假设。当然这种假设还需要有相关证据的进一步发现而认证。科学研究具有一定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其必然性,梦想成真是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这也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一种素养。为此,《飞向蓝天的恐龙》用了大量的篇幅假设想象推测恐龙进化为鸟的过程。

四、悲壮性形象思辨揣摩

在教材中描写悲壮人物的文本不少,如《军神》《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桥》《梅兰芳蓄须》《“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事迹内容、精神品质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过程追求的偶像。下文以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

(一)整理人物言行图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遇猛力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成功脱险,但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深渊的故事。在教学中,首先整理哈尔威船长言行图。悲壮人物最感人的是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这也是该类课文教学的切入口。当“玛丽号”与“诺曼底号”猛力撞击,“诺曼底号”严重撞伤,船上所有人奔到甲板上惊恐万分,一片混乱。此时哈尔威船长及时出现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从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当人们发疯似地挤上救生艇出现失控状态。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用简短语言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了解到撤离时间“够了”。为了防止不听命令情况发生,他命令大副“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当在船员撤离时又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当船员最后全部撤离时又叫道“快干!”。最后船长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就是哈尔威船长“诺曼底号”遇难时整个言行图。

(二)探究人物内心世界

通过人物言行走入人物内心,揣摩人物在事件中的整个心理历程,从而体悟悲壮人物高大人格。从客轮被撞击危险出现到船长与客轮沉入大海深渊整个过程,前后连贯地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目的是什么,经过揣摩深入人物内心。从宏观思维上哈尔威船长是想尽快使船上所有人有序撤离,确保生命安全。具体安排上首先把自己置之度外,从船上明明连他是六十一人,但他吼喝是“六十人”;组织撤离前就吼喝“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安排好撤离顺序,把危险留给船员的自我牺牲精神;面对人们疯狂抢着挤上救生艇的混乱,船长通过与机械师和大副简短对话来安定人心;考虑到可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于是就命令大副“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威慑而有序撤离;当船员撤离时不忘见习水手克莱芒,不忘记最后吩咐“快干”;明明有安全撤离的机会,却坚定地要与客轮共存亡。通过统整人物言行后揣摩人物内心的整体思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立体形象,领悟细节与人物形象间的紧密关系。

(三)彰显人物精神品质

彰显人物精神品质,主要是从文本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上揣摩。一是从人物悲壮的结局。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哈尔威船长完全有与船员一起撤离的机会,却坚定选择与客轮沉入大海深渊的悲壮。《狼牙山五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完全可以追随部队,却自愿选择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的绝路。二是情境渲染情感抒发。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当灾难发生瞬间,人们奔上甲板情境和海水倒灌轮机火炉被海浪呛的情境描写,采用了大量的短语、拟声词和拟人句,很好地渲染了紧张气氛。船长与机械师和大副的对话简短、铿锵,起到稳定军心作用。为描述船长镇定自若指挥撤离用上夸张与联想抒情的手法。文章结尾“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给予人物高度评价。这些描述把英雄的人物形象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揣摩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好抓手,当然策略也不局限以上几种。首先,揣摩有效促进了学生关联性、共生性、统整性等高阶思维的快速提升。其次,随着揣摩的广泛运用与熟练提升能有效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与禁锢,促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尽早落地。

猜你喜欢
松脂归因船长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松树为什么会产生松脂
松树为什么会产生松脂
松树为什么会产生松脂
松树为什么会产生松脂?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出发吧,船长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丢失
大学生外宿心理的归因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