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张奠宙先生:引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走向国际舞台

2023-02-24 10:43陈朝东宋乃庆
数学教育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

陈朝东,宋乃庆

追思张奠宙先生:引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走向国际舞台

陈朝东1,宋乃庆2

(1.四川大学 数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西南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 400715)

张奠宙先生是中国当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引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大力发展并走向国际舞台.2023年适逢张奠宙先生诞辰90周年,特撰文追思张奠宙先生,学习他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宽广的国际视野、广泛的国际影响,鼓舞学界同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际,努力推动中国数学教育立足本土发展,彰显中国特色,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前赴后继推动中国特色数学教育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

张奠宙;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国际化;民族自信

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先生是大家的良师益友,转瞬即逝,已离开大家5个春秋.今年适逢张奠宙先生90华诞之际,因曾蒙受过张先生教诲,深受他的影响和帮助,借此对他进行追思.2015年,宋乃庆教授邀请了李忠如、徐建星、夏小刚等博士、教授以及与张先生有交往的同事进行研讨,撰写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引领者——张奠宙先生”一文,曾以“博学、转身、创新”来叙说张先生的传奇.他受命于数学和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决然投身数学教育研究,是贯通数学、数学史及数学教育的“三栖学者”,具有博采众长、独立思考、民族自信的中国学者气派[1].张奠宙先生的学术思想、学者情怀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中国数学教育界同行.他曾在“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一文写道:“一百多年来,中国数学教育博采众长,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同行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数学教育正在大步走向世界.”[2]可以说,张先生正是中国当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开拓者,引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走向国际舞台.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数学教育同仁需要立足中国实际,站在时代前沿,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推动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张奠宙先生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宽广的国际视野、广泛的国际影响,非常值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学习、继承与发扬.

1 用世界眼光看中国 以国际视野做学问

张奠宙先生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的三栖学者.回望张先生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经历和成果,都能发现他始终用世界眼光看中国,以国际视野做学问,把世界的先进文化带到中国,也把中国的智慧传到世界.

与史为伴通晓古今中外,与大师为伍攀登学术高峰.张奠宙先生早年致力于数学史研究,与国际大师相识相交的故事传为佳话.1986年,他和赵斌合著的《二十世纪数学史话》作为国内现代数学史研究的优秀成果,为年轻学子打开了通向国外数学界的一扇窗.这本著作很快引起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重视.陈省身先生曾在给张奠宙先生的亲笔信中写道:“杨振宁先生送我大作《二十世纪数学史话》,读后甚佩,这样的书国外还没有,似值得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3]这本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张先生也因此与两位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的影响下,张先生陆续推出《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20世纪数学经纬》等著作,并与王善平合著《陈省身传》,这些著作都是中国现代数学史的经典之作.张先生正是秉承与史为伴、与大师为伍,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开阔了国际视野,使其始终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全球先进文化中博采众长.

勇担历史使命投身数学教育,兼容并包推动数学教育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张奠宙先生后来投身于中国数学教育发展,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构建数学教育理论,举办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编写数学教育教材,着力推动数学教育发展.1992年起张奠宙先生持续15年组织举办全国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该研讨班既立足本土研究与实践,成为国内数学教育界学术研究共同体;又放眼世界关注数学教育发展前沿,成为国际数学教育和国内数学教育交流碰撞的主要场所[4].2003年张先生年满70岁,“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审批管理权限转移且更为严格,他唯恐“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中断,与宋乃庆教授商量决定由宋乃庆教授以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名义继续向教育部申报,这也有效地保障了高级研讨班的持续举办.此后,在上海、重庆、宁波、澳门等地继续举办“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可以说,当时举办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对凝聚中国数学教育学术力量,带领中国数学教育学者立足本土实际、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数学科学的进步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如何发展中国的数学教育”历史地摆在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2004年,张奠宙先生与宋乃庆教授担任共同主编,联合全国力量编写出版《数学教育概论》.该书从一开始编写便定位于立足本土并与国际接轨,国际上普遍使用“数学教育”这一名词,而中国过去还长期使用“数学教材教法”,带有现成条规解释的性质,类似于“说明书”,缺乏学术形态,难以表述一门学科的科学内涵.为此,将书名定为《数学教育概论》,力图建立一门比较系统的科学体系[5].该书是以全新的国际视野阐述数学教育学特定的规律,以大量的中国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彰显中国特色,以“理论篇”和“实践篇”的分述帮助读者更好地走上教学岗位.其中,“理论篇”阐述数学教育的历史形成、研究领域、基本论题、国内外发展趋势等理论层面.该书的每一次修订都增加了最新国际动态,更加突显国际化、时代化.

在第三版修订时,该教材强调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一方面,兼容并包地吸取国外的先进数学教育经验,进行全方位地学习借鉴,同时也与极端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等偏激的国外教学理论保持距离,努力做出科学评价;另一方面,充分重视中国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独特视点和成功经验,正面阐述包括“双基”和“四基”数学教学在内的许多本土化理论成果.同时,还特别增加了两项内容.一则是介绍2012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突出国际数学教育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二则是介绍上海在国际学术评估项目的数学测试中连续排名第一,引起国际瞩目,突出中国数学教育大踏步走向世界.也正是这次修订,原有的“中国双基数学教学”一节改为“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6].

2023年8月,《数学教育概论(第四版)》正式发行,这也是张奠宙先生离开后,宋乃庆教授牵头组织全国数学教育力量对该书再次进行修订,由张奠宙先生和宋乃庆教授担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吴颖康、西南大学陈婷、张辉蓉担任副主编,这次修订进一步突出国际化、时代化,在扩大国际视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例如,在有关国际视野的论述中做了相应改动,进一步适应国际数学教育出现的新变化,特别是202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有一些新的举措;在“数学问题与数学考试”章节增加了有关“问题提出学”的内容,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数学改革成果予以学习借鉴与中国化;新增近年来兴起并快速成长的国际化领域STEM教育相关内容[7];同时,还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件大事,并基于此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拓展为“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丰富学生对中华数学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8].《数学教育概论》也先后列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宋乃庆教授和张先生还共同主编《小学数学教育概论》,也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也是第一套由国家规划的小学数学教育教材[9].张先生还聚焦数学教育理论构建著书立说,《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等著作都积极推动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建构,并对其走向国际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10].

2 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圈 着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脱离“国际化”的发展便是“闭门造车”.正是张奠宙先生积极投身到国际数学教育学术圈,并引领、支持与帮助中国学者参与其中,才使得国际数学教育舞台逐步形成了“中国队”.中国从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与者到组织者,中国数学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也越加显现.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是数学教育国际舞台的集中体现,中国数学教育在张奠宙先生引领下逐步融入国际数学教育的学术生态.1980年,中国大陆首次派代表(华罗庚、丁石孙、丁尔陞、曹锡华、曾如阜)参加ICME-4,华先生还作了题为“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经验”的60分钟大会报告,这也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该会议做60分钟大会报告.此后,从ICME-6起张奠宙先生便开始带队参与其中,不久便参与到ICMI、ICME的领导机构中来.1995—1998年,张先生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世界数学教育的领导机构,其后有华东师大王建磐(1999—2002年)、香港大学梁贯成(2003—2006年,2007—2009年)、北师大张英伯(2010—2012年)、华东师大徐斌艳(2017—2020年),2021年香港大学梁贯成当选ICMI主席(2021—2024年).同时,张先生也是首位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IPC)的中国人(1996年ICME-8在西班牙举办),其后有华东师大王长沛(2000年ICME-9在日本举办)、南京大学郑毓信(2004年ICME-10在丹麦举办)、华东师大鲍建生(2008年ICME-11在墨西哥举办)、华东师大李士锜(2012年ICME-12在韩国举办)、华东师大徐斌艳(2016年ICME-13在德国举办).2021年ICME-14在中国上海举办,华东师大王建磐担任该次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可见,正是在张奠宙先生引领下,中国学者持续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ICMI、ICME的领导机构,中国数学教育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关注数学教育研究,并参与国内外数学教育学术交流,例如2012年中国大陆学者走出国门到韩国首尔参加ICME-12约二百八十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学者积极投身国际舞台,同时也在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其中,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报告,尤其是在中国本土举办数学教育国际会议无疑是彰显中国数学教育国际话语权的突出体现.经过几十年奋斗,中国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11],这无疑是张奠宙先生引领全国数学教育同仁前赴后继、共同努力取得的突出成绩.

在此之前,有两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对中国数学教育发展意义深远,奠定了21世纪初中国数学教育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举办,这是该会议百余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将开幕式设在人民大会堂[12].该次国际数学家大会设有两个卫星会议聚焦“数学教育”,一个是由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王建磐教授牵头在西藏举办,另一个是由时任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宋乃庆教授牵头在重庆举办.重庆会议为“21世纪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宋乃庆教授邀请张奠宙先生担任大会主席,他和原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副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秉彝(Lee Peng Yee)教授担任副主席.鉴于张先生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影响力,这次会议邀请了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余名代表出席,其中有来自五大洲十多个国家(地区)的专家发言.到会的国外专家具有很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他们包括:时任美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起草小组负责人芒迪教授(Joan Ferrini-Mundy)(论文由张先生代为宣读),时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负责数学教育的官员桑雷博士(Judith S. Sunley),时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沙雷金教授(Igor Sharygin)(俄罗斯)、拉波达教授(Colette Laborde)(法国),时任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所学术领导人之一格类迈杰尔教授(Koeno Gravemeijer),澳大利亚教育部前小学课程设计专家斯蒂芬斯博士(Max Stephens),时任日本数学教育学会理事长泽田利夫教授(Toshio Sawada),韩国数学教育学会前理事长崔英翰教授(Young Han Choe).在大会上,各国专家广泛交流,汇集了包括美国、俄罗斯、新加坡、法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信息,这些报告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于各国后来的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13].

这次数学教育国际会议虽称为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卫星会议”,但可谓是有史以来中国数学教育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对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方面,这次会议得到了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ICM-2002组委会、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大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向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系统介绍并展示数学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此后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数学教育专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后任部长袁贵仁及时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祖修、副市长陈际瓦还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袁部长特别要求“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入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13],这也为后来立足“数学教育”成功申报“十五”国家规划教材起到了重要支撑,甚至对“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连续申报成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为提升中国数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学者关注中国数学教育,越来越多的中国数学教育学者走向世界.

3 走兼容并包的中国道路 树博采众长的民族自信

张奠宙先生是中国特色数学教育道路的引领者,他不仅具有国际胸怀,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所倡导的“国际化”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一种立足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兼顾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平衡,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立民族自信心,推动中国数学教育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应立足中国历史、中国现实回应西方疑惑.国际交流必然会因为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带来认识上的差异,唯有坚定民族自信,从历史的、现实的、国际的角度去分析,才能不畏质疑、不为所动,并能游刃有余地予以回应与解答.张奠宙先生曾指出:“世界认识中国数学教育,是从中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开始的.”从1989年开始,中国在该项竞赛中多年荣获总分第一,为世界瞩目.此后,中国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数学成绩始终位居第一.这一现象引起国外教育界的高度关注,1996年澳大利亚著名学者维金斯和别格斯由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华人学习者能够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但是他们的教学过程却看起来非常陈旧?”——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学习者悖论”.张先生认为,这并非不可解释的“悖论”,而是由于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数学教育的特殊道路,所以他们无法理解[2].中国数学教育发展既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又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从中华传统文化看,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儒家文化下的教育体系、考试文化下的科举意识等,无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数学教育.从中国教育的历史进程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国际数学教育运动等,无论是向苏联全盘学习,还是引进欧美教育理念,都对中国数学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4].中国的数学教育可谓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外先进文化中“摸着石头过河”.正如张先生所言,中国数学教育既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教育传统,又采取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扎根本土、勇于实践的态度.

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应平衡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2011年,宋乃庆教授和黄燕苹教授、杨慧娟博士撰写了“中国基础教育在改革、继承与自信中前进——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心声及启示”,通过与张先生的深入交流,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形成了一些认识,并认为“中国的课程改革以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把引进教育教学思想与研究本土教育相结合,注重挖掘、提升和传播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15].中小学提倡的建构主义、小组合作等都是直接从西方引进的,又直接应用于中国的教学.然而,热衷于引进与崇拜西方的教育教学理念,不结合中国实际,不能有效地实现“本土化”与“民族化”,必然给中国数学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基于此,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课程改革进程中需要先进的理论与理念,洋为中用固然是对的,但是必须坚持批判地引进,并根据中国现实国情实现有效地“本土化”与“民族化”,把引进先进的理念与中国本土的数学文化相结合,更好地继承和研究中国数学课堂中的特色与优势.这不禁令人回忆起“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源自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陈重穆先生与张奠宙先生的一次文字交往.陈先生到一所初中听课,发现学生在齐声背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具有深厚代数学涵养的陈先生认为不妥,他深刻地指出,类似方程定义的这种黑体字不重要,应该淡化.陈先生和宋乃庆教授共同撰写了“淡化概念,注重实质”一文,文章受到时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张孝达先生的支持,作了一些修改,然后投至刚创刊不久的《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将稿件交给张奠宙先生审阅,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赞赏.他联想到国外数学教学有“非形式化”(informal)的提法,与陈重穆先生的观点十分接近,于是建议标题改为“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是中外数学教育思想的一次交融,文章颇具新意.该文于《数学教育学报》1993年第二期发表[16],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反响,其后又发表了“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17].

1998年,“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篇论文作为唯一的数学教育论文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可见,张奠宙先生不但敏锐地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及时地“拿来”,而且与国内的正确理念相结合,一步步地使之本土化.数学教育的进步需要实行拿来主义,也需要洋为中用,与本土实际相结合.这在张奠宙先生的早期研究中已露端倪,在以后的工作中,那就更加自觉了.陈重穆先生的“GX实验32字诀”,张奠宙先生都倍加推崇,并反复倡导应把“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作为中国教学的经典数学原则加以发扬和继承.他多次指出:“‘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认知特点与规律的数学教育理念,对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确是金玉良言,是中国数学学科教育实践与理论的重大创新.”[1]

张奠宙先生是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发展的引领者.作为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三栖学者,他始终坚持用世界眼光看中国,以国际视野做学问,引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举办“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编写符合中国实际的数学教育教材;他积极投身到国际数学教育学术圈,引领形成国际数学教育的“中国队”,带领中国学者从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与者到组织者,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他大力倡导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应立足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平衡“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引领中国学者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立民族自信心,推动中国数学教育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当前,正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际,中国数学教育更需要立足本土发展,彰显中国特色,更需要面向世界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已从全面学习的跟跑阶段走向互学互鉴的并跑阶段,也正在朝着国际舞台的中心努力奔跑.这便要求中国学者更加坚定民族自觉、民族自信,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努力推动中国成为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

[1] 宋乃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引领者——张奠宙先生[J].中国教育科学,2015(4):40–49,231–232.

[2] 张奠宙.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J].中国教育科学,2014(4):58–77,238.

[3] 骆祖英.向读者推荐一本难得的好书《二十世纪数学史话》[J].教学与研究,1986(7):43.

[4] 张奠宙.建设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学的心路历程[J].中国教育科学,2015(4):2–39,231.

[5]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I–Ⅲ.

[6]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I–Ⅱ.

[7] 李业平.STEM教育研究与发展:一个快速成长的国际化领域[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3):42–44.

[8]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I–Ⅱ.

[9] 宋乃庆,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I–Ⅲ.

[10]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库——张奠宙[DB/OL].(2021–10–12)[2023–05–01].https://lib.ecnu.edu.cn/msk/zdzw1933w 2018w/list.htm.

[11] 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在上海开幕[DB/OL].(2021–07–14)[2023–05–01].http://www.moe.gov.cn/jyb_zzjg/ huodong/202107/t20210714_544575.html.

[12]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京举行江泽民出席大会开幕式并颁发菲尔茨奖[DB/OL].(2002–08–20)[2023–05–01].https://www.cctv.com/news/xwlb/20020820/378.html.

[13] 张奠宙,李忠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数学教育改革——21世纪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53–55.

[14] 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7–41.

[15] 杨慧娟,黄燕苹,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在改革、继承与自信中前进——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心声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9–11,36.

[16] 陈重穆,宋乃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J].数学教育学报,1993,2(2):4–9.

[17] 宋乃庆,陈重穆.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数学教育学报,1996,5(2):15–18.

In Memory of Mr. ZHANG Dian-zhou: Lead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CHEN Chao-dong1, SONG Nai-qing2

(1. College of Mathematics, Sichuan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65, China;2.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Mr. ZHANG Dian-zhou is a pione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propelling the vigorous growth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leading it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e year 2023 commemorates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Mr. ZHANG Dian-zhou’s birth, and this dedicated article is written to honor his legacy. It draws upon his unwavering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his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his widesprea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is tribute inspires the colleague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during China’s distinctive journey towards modernization, strive to promote Chi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ocal development to highlight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o the world. The initiative is committed to raising the global profile of China’s mathematics education by integrating diverse global insights and steadfastly contributing to position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global arena.

ZHANG Dian-zhou; mathematics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ization;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G40–055

A

1004–9894(2023)06–0001–04

陈朝东,宋乃庆.追思张奠宙先生:引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走向国际舞台[J].数学教育学报,2023,32(6):1-4.

2023–10–08

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招标制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06-28)

陈朝东(1989—),男,四川雅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数学文化研究.宋乃庆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校:周学智、陈汉君]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我们爱数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数学教育学报2023年6期

数学教育学报的其它文章
2023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