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十年德格土司研究述略

2023-02-24 19:41余小洪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康区德格土司

余小洪,牛 乐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德格土司是川藏交界地区辖区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大的土司之一,其辖区包括今四川德格、石渠、白玉和西藏江达全境,以及西藏贡觉、青海玛多部分地区,是联结川、青、藏的重要枢纽。20世纪初,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德格土司地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近年来,随着“边疆学”研究的兴起,德格土司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艺术研究产生了大批成果。本文通过回顾既往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德格土司地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德格土司地区的研究已近百年,成果较为丰富,可概括为三个阶段:民国时期、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至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

(一)民国时期

1906 年,赵尔丰借德格土司兄弟争袭事件,完成了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推动了当地社会发展,促进了川边史地学的兴起。随着川边地区的开发,李安宅、任乃强、欧阳无畏等学者根据《德格土司传》等藏文典籍、汉文志书、奏章、游记,结合民族学调查,奋发潜研,产生了大批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任乃强的《德格土司世谱》。任乃强根据德格土司次旺多吉仁增在道光八年(1828 年)编撰的《德格世德颂》(藏文版)[1],在李安宅、杨质夫的帮助下订正欧阳无畏的翻译版本,后询德格家臣、德格还俗喇嘛,并与谢国安、刘立千诸先生进行研讨,撰成《德格土司世谱》[2]一文,该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德格土司家族的兴衰。

在这一时期,《康藏研究月刊》《川边季刊》等刊物也刊登了大量关于德格土司地区的文章。例如,范仲三《西康德格土司政治形态的近代研究》[3]论述了德格土司的政治演变和政治组织体系。范昌源《德格土司描写》[4]从疆域、组织等多方面介绍了德格土司地区的具体情况,梳理了德格土司的发展脉络。主题、内容与该文相似的有1938 年文阶《德格土司的过去与现在》[5]和1943 年魏光文《德格土司之今昔》[6]。无畏《德格土司世传译记》[7]记述了德格土司的传承谱系。李安宅《德格土司的历史与人口》[8]叙述了德格土司的简要历史,指出土司和寺院间的因果关系。王子范《德格土司之岁入》[9]考察了德格土司复职后的岁入。任乃强《“藏三国”的初步介绍》《关于“藏三国”》和《关于格萨到中国的事》三篇文章,均论述了德格土司与格萨尔的关系。[10]

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包括德格土司的历史沿革,还大量涉及德格土司地区的宗教、社会等风土民情,为德格土司地区研究奠定了基础,参考意义较大。

(二)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至20世纪末

和平解放初期,为和平解放川西涉藏地区和西藏,许多学者积极献言献策,如任乃强通过对民国西康地区社会情况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和平解放西藏的建议。为解决进军西藏缺少地图的问题,任乃强主持绘制地图,为和平解放西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家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有关德格土司地区的内容详见《德格地区社会调查报告》[11]等,这些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记录了德格土司地区的相关资料,梳理和分析了德格土司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德格土司地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德格土司地区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这一方面专文研究较少,多是文内涉及德格土司,如:都淦《四川藏族地区土司制度概述》[12]、徐铭《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初探》[13]、李茂郁《试论清末川边改土归流》[14]、程贤敏《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15]等均涉及德格土司。二是德格印经院。谷川《德格印经院概述》[16]分别论述了德格印经院的历史沿革、经营管理、印制过程和版本情况等。三是土司辖区的宗教与艺术。杜永彬《德格土司辖区的政教关系及其特点》[17]通过分析德格土司的宗教政策和土司与寺庙的结盟,证明德格地区的政教关系是政教同盟。通拉泽翁、杨健吾《八邦寺暨历代司徒活佛》[18]简要介绍了八邦寺的历史和历代司徒活佛。杨健吾《藏传佛教寺庙经济的变化——四川甘孜、德格两县寺庙经济活动的调查》[19]论述了民主改革前甘孜、德格两县寺庙的经济活动状况及发展趋势。崔炳元《德格印经院的三份乐谱》[20]简单介绍了《查巴》《俄雍》《统钦》三份乐谱。李光德《德格印经院<兵舞>音乐及其他》[21]探讨了兵舞的音乐及表演形式等。卢光《德格藏戏音乐》[22]分析了德格藏戏的背景与音乐。

此外,1990 年杜永彬在《德格土司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3]中,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德格土司研究取得新进展,并涌现出一批水平较高的论著,并将其分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土司辖区宗教与艺术、德格印经院、汉藏文献整理出版、《格萨尔王传》与德格土司的关系五个方面,内容较为详细,本文不再赘述。

此后十年间,相关研究成果仍不断涌现,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土司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杜永彬《论德格土司的特点》[24]指出土司辖区内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特点,论述了辖区内政教关系是“政教联盟”。杨嘉铭《甘孜藏区封建农奴制下的政教关系》[25]以德格土司为例,探讨了甘孜地区封建农奴制下的“政教合一”体制。张江华《德格土司及其辖区的社会经济结构》[26]以德格土司为背景,探讨了辖区内的社会经济结构。

二是土司地区的宗教与文化艺术,大致又可分为宗教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等。第一,宗教文化方面:根旺《德格佛教文化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27]指出德格地区宗教事业发达与德格土司的培植、各教派的兴旺密不可分,分析了德格佛教文化中心的特征。杜永彬《德格土司辖区独特的宗教格局》[28]从地理、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德格土司辖区独特的宗教格局。刘先毅《藏传佛教的特异区域》[29]探讨了德格地区五大教派并存的宗教格局,并阐述了这种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政治的特殊作用。朱丽霞《试述宁玛派与西藏几大政治势力的关系》[30]和《浅析宁玛派在西藏中世纪的活跃因素》[31]论述了宁玛派与德格土司、五世达赖、颇罗鼐三股势力间的紧密关系。第二,艺术文化方面:张松琴《藏族艺苑中的奇花——四川德格藏戏》[32]叙述了德格藏戏的历史渊源和剧目、演出、剧团等内容。第三,民俗文化方面:噶玛降林《德格地区的禁俗》[33]简单介绍了德格地区的各种禁忌。除上述三类外,研究德格地区藏族文化的文章也有很多,如1993 年刘先毅《德格地区藏族文化的源流及特色》[34]从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土司文化、贵族文化和语言文字四个大类,全面认识德格地区藏族文化,它继承和发展了西藏优秀文化,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杨嘉铭《德格——雪域藏族文化中心论要》[35]论述了德格成为藏族文化中心之一,与《格萨尔史诗》的凝聚力、藏传佛教高僧的影响力、《甘珠尔》和《丹珠尔》编撰过程中的聚慧及精品效应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对藏族文化作出贡献。

三是德格印经院。索文清《德格印经院藏文典籍的印刷与出版》[36]对德格印经院的藏文典籍、印刷与出版进行了简单介绍。噶玛降村《浅谈德格印经院及其印版》[37]论述了德格印经院的建筑与制版历史、现存印版与画版、资料的整理与利用和印经院的维护与管理。总之,20 世纪最后十年的研究成果仍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方面。

值得格外提及的是,大量论著和档案的出版为德格土司地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德格土司传》(藏文版)的出版,使许多藏族学者撰写出大量藏文论著,如慈成仁钦《德格丹珠尔目录》(藏文版)[38]、噶玛降村《德格史话》(藏文版)[39]、扎西、项秋曲批、顿堆等合著《德格文史》(藏文版)[40],以及《国王修身论》[41]等藏文书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格土司的研究。同时,《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42]《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43]《清代藏事奏牍》[44]《元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45]《西藏档案资料选编》[46]等大量档案的整理出版,也有力促进了德格土司地区的研究。

与民国时期相比,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入,德格土司研究进一步发展,但研究的薄弱之处也较为明显,研究者多利用二手汉文、藏文文献,对于一手藏文文献利用不足,并且对于历代德格土司、德格地区文化名人、德格地区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德格土司与周边土司的比较研究较少。

(三)21世纪以来

21 世纪前十年,学术界提出了“康巴学”的概念,大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涉及德格土司地区。到第二个十年,由于边疆治理的需要,包括德格土司在内的边疆研究蓬勃发展。在这一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德格土司地区的研究进入深化阶段,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这一方面专文研究仍然较少,多是文内涉及德格土司,如:岳小国《清代鄂西与川边改土归流之比较研究——以容美土司与德格土司为例》[47]、贾霄峰《藏区土司制度研究》[48]、刘娇艳《清嘉庆二十五年至二十世纪末四川藏区的政区变迁》[49]、达巴姆《1950年以前之康区土司制度综述》[50]和陈潘《康区土司制度研究综述》[51]等。此外徐君《固边图藏:清末赵尔丰川边经营》[52]总结赵尔丰川边经营的经验,对现代建藏、治藏具有借鉴意义,是研究清末改土归流的重要著作。

二是德格土司地区的政教关系。这一方面专文研究增多,文内涉及德格土司仍较多,如:陶昕《民主改革与四川德格土司辖区宗教变迁研究》[53]介绍了德格土司辖区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宗教格局,论述了民主改革前的政教关系特点,并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变化与宗教变迁的关系。卓玛青措《权威与声望:康北地区土司制度下的社会机制考察》[54]从历史人类学视角,探讨林葱土司与德格土司之间的声望符号竞争,分析两大土司的“政教关系”,解读格萨尔文化内涵与这一区域声望竞争的社会机制。李艺琳《刚柔并济:德格土司内外策略的人类学分析》[55]从历史人类学视角,通过“外部策略”和“内部策略”两个维度,即对外与中央王朝、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对内德格土司通过更庆寺、印经院等名震一方,讨论德格土司“刚柔并重”的动态生存策略。卓玛青措《甲波的声望:基于岭·格萨尔王史诗与林葱、德格两土司关系的民族学研究》[56]介绍两大土司家族的背景,论述岭甲波的卡理斯玛来源,分析两大土司家族展开的声望竞争关系。此外王献军《试论甘青川滇藏区政教合一制的特点》[57]、王永康《民国西康藏族土司与宗教论析》[58]和贾霄峰《民国时期西康地区政教合一社会管理模式下的社会管理机制研究》[59]等也有涉及。

三是德格印经院。泽尔多杰《木与纸构筑的不朽传奇——德格印经院历史与雕印技艺》[60]叙述了德格印经院的历史和传统印刷技艺。何文海《文化遗产空间的整体性——对德格印经院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调查》[61]从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将德格印经院与更庆寺、原德格土司新官寨等结合起来置于文化遗产保护下进行考察。白晗《甲波的不朽——德格印经院与德格土司的声望竞争》[62]从人类学视角理解德格土司政权的强盛与印经院修建的关联,并讨论印经院在德格地区文化中发挥的作用。巴多《德格印经院创建及扩建过程考》[63]探讨了德格印经院的创建历程。麦贤敏《三维激光扫描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以德格印经院为例》[64]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了解德格印经院的建筑特征,为德格印经院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德格土司地区的宗教与艺术。这一方面专文研究较多,部分为文内涉及,如:胡昌升《藏传佛教在甘孜州德格地区的历史、现状及对策——德格地区藏传佛教的调查和分析》[65]通过对德格地区藏传佛教的调查研究,指出其发展现状并提出措施。杨嘉铭《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基本特点》[66]通过四川藏区的三个史证:德格土司辖区石渠“卓玛拉康”的修建、毗卢遮那在四川藏区的弘法、10 世纪末在邓柯一带形成了一个康区佛法弘传中心,得出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基本特点。公保才让《宁玛派在德格地区的传播》[67]阐述了宁玛派在德格地区传播的缘由,分析了宁玛派对构建德格地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姚婧媛《19 世纪德格地区宗派无偏向之成因研究》[68]简述了宗派无偏向的主要内容和宗教根源,探讨了宗教精英人士和德格地区对宗派无偏向的影响,并指出格鲁派对宗派无偏向的促进作用。施义《德格地区苯教寺院历史与现状研究》[69]从法会、供奉神系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德格地区苯教寺院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阐明德格苯教的基本情况和特征。杨环《噶举派在甘孜德格八邦寺的重建和发展》[70]论述了18世纪初,司徒·曲吉迥乃在德格土司曲吉·登巴泽仁的支持下,重建八邦寺,噶举派得以重振。范召全《藏传佛教在康区传播与发展历史三段论》[71]论述了康区(含德格土司)藏传佛教的发展史。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72]论述了康区(含德格土司)藏传佛教的时空规律、主要特征及在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历史地位。王田《文化生态视野中的德格噶玛嘎孜画派》[73]从德格、八邦寺和现代环境三个层次讨论了噶玛嘎孜画派的文化生态。于一《四川德格藏戏》[74]论述了德格藏戏的诞生以及演剧艺术、音乐和演出习俗。扎西措《康德格格萨尔文化研究》[75]运用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德格格萨尔文化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学术价值及社会功能进行分析。伦珠多吉《试析更庆寺格萨尔唐卡》[76]分析了更庆寺格萨尔唐卡所反映的格萨尔与莲花生、赤松德赞、山神崇拜与煨桑节间的渊源关系。达瓦拉措《初探“德格卓且”的艺术文化特性》[77]通过对“德格卓且”的起源、表演形式、唱腔、舞蹈结构及唱词、服饰等方面的考察,探析“德格卓且”的文化内涵。

五是德格土司地区的历史人物。这一方面主要为专文研究,偶有文内涉及,如:黄全毅《甘孜名人:司徒·曲吉迥乃》[78]介绍了司徒·曲吉迥乃时期的德格土司,并叙述了司徒·曲吉迥乃的生平和文化功绩。秦和平《从反对土司到接受民主改革——关于夏克刀登的研究》[79]阐述了夏克刀登的传奇人生,认为夏克刀登在甘孜地区现代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德吉卓玛《论贡珠·云丹嘉措的历史功绩》[80]介绍了贡珠·云丹嘉措的人物生平,分析了他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贡献。李晨升《工珠·云丹嘉措与19 世纪康区的政治、宗教和社会——以藏文传记的记述为中心》[81]叙述了工珠·云丹嘉措的人生经历,阐明了藏文传记的价值。才让先《绛阳钦则旺及其他的“宗派无偏向”思想研究》[82]叙述了绛阳钦则旺的生平,分析了他的“宗派无偏向”思想的产生背景和体现。桑吉杰《司徒班钦·曲吉迥乃其人其事》[83]记述了司徒班钦·曲吉迥乃的生平、事迹、成就、校勘经书、著书立说的情况以及学者们对他的评价。玉珠措姆《二十世纪康区政治强人夏克·刀登的崛起》[84]以夏克·刀登在政治中的崛起为例,探讨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康区出现的新精英阶层。泽仁翁姆《康区末代女土司——降央伯姆》[85]论述了降央伯姆的生平、婚姻实质、与寺院的关系和历史功绩。万代吉《权利、秩序与人生——民国时期德格头人夏克刀登其人其事》[86]叙述了夏克刀登的人生经历,探讨了边疆社会在民国时期制度重构的过程。加羊才让《司徒班钦·却吉迥乃的翻译功绩研究》[87]论述了司徒班钦·却吉迥乃翻译事业的发轫,及对译本的译文和特点进行分析。玉珠措姆《康区“三魔女”,还是“康区三度母”——近代康区妇女精英研究》[88]阐述了孔萨·央金堪珠、夏克·泽旺志玛、甲日·其美志玛三位女性的生平,指出在各土司统治区域割裂、分权的性质为女性领袖提供施展政治才能的空间。孙頔树《工珠·云丹嘉措及其宗派无偏私思想研究》[89]介绍了工珠·云丹嘉措的生平,分析了工珠·云丹嘉措宗派无偏私思想的起源、发展和转变,并回顾了西方建构的“利美运动”。洲塔、玖玛草《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90]从吐蕃时期、入唐后、宋明时期和明代以后四个时期,分析噶氏家族的兴起和没落。洛绒涛格《居·弥旁“利美观”研究》[91]介绍了居·弥旁的家族和生平,分析了居·弥旁的“利美”著作和“利美”观。姚婧媛《司徒班钦文集解题目录》[92]对著述内容及其历史信息进行了梳理。冯智《雍正年间八世司徒云南之行及其文化交流——基于<八世司徒传>史料研究》[93]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论述八世司徒云南之行的意义。石硕《18世纪西南边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司徒班钦三赴丽江为例》[94]通过分析司徒班钦三赴丽江的历史贡献,探讨西南边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系。木仕华《论司徒班钦·确吉炯乃的三次丽江之行》[95]论述了司徒班钦·确吉炯乃三次丽江之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文章分别论述了司徒·曲吉迥乃、夏克刀登、贡珠·云丹嘉措、绛阳钦则旺、降央伯姆等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历史功绩等内容。

六是德格土司地区的重大事件。这一方面主要为专文研究,偶有文内涉及,如:郭伟《浅析德格土司及“德格土司争袭案”》[96]讨论了德格土司的起源及承袭制度,剖析了“德格土司争袭案”。余小洪《新见西藏江达朗贡巴草场确权文告的释读与研究》[97]通过对文告内容的分析,可知与康区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密切相关,反映出德格土司、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的博弈和权利格局的变迁。余小洪《“德基”印文考释——兼谈康藏地区“德格基巧”的设置与变迁》[98]论述了“德基”的机构沿革和管辖范围以及首任德基琼让,反映出近代康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德基”印文的发现,为西藏及康区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物资料。张军《清末民国多边格局下康区精英的主体性研究——以康藏纠纷、土司复辟和康人自治为主线》[99]讨论了在康藏纠纷、土司复辟和康人自治等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康区精英群体的主体能动性对这些事件的影响。邓秋琳《民国初期康区土司复辟及其原因探析》[100]分析了康区土司复辟的原因,全面地认识民国时期康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

七是汉藏文献的整理、出版与研究。近年来,陆续整理出版的汉藏文献有:《康藏纠纷档案选编》[101]《西藏文史资料选辑》[102]《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103]《清末民初藏事资料选编》[104]《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105]《西藏地方近代史资料选辑》[106]《工珠·云丹嘉措传》(藏文版)[107]《噶陀司徒班钦文集》[108]《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109]《西南地区土司法治文献选编》[110]和《德格土司传记汇编》(藏文版)[111]等,其中《德格土司传记汇编》(藏文版)论述了历代德格土司的社会地位和贡献,讲述了德格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为德格土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同时,对于汉藏文献的研究性论文也明显增多。杨毛措《居米旁大师的王权学说——<国王修身论>释读》[112]论述了《国王修身论》的成书背景、年代、体例等,从中分析了国王的分类和权利关系的建构,解析了《国王修身论》所涉及的四大问题。噶玛降村《浅析<三体合璧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版本特征》[113]分析了《三体合璧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的版式特点、历史意义、内容与影响等。王瑜洁《历史语境与文化意图:劳兰·露丝·哈特利英译<国王修身论>研究》[114]介绍了译者的基本信息,分析了译文的特征与意义。多杰才旦《僧俗交往与地域交流:<俄尔堪钦·班丹曲琼自传>的史料价值》[115]论述了《俄尔堪钦·班丹曲琼自传》的版本、成书介绍、材料来源、内容结构和史料价值等。

八是其他方面。除上述内容外,关于德格土司的研究还体现在法律制度、聚落城镇和人口发展、民间习俗、档案保护等方面。第一,法律制度方面文章有:索南才让《试谈四川德格成文法与藏传佛教及西藏地方传统成文法之间的渊源关系》[116]论述了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与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旦珠扎希《德格藏区“赔命价”习惯法研究》[117]以德格地区“赔命价”习惯法为例,考察其历史沿革和现实表现,对其存在的问题、成因、价值做出分析。第二,聚落、城镇和人口发展方面文章有:杨炎为《“磁体”与“容器”:四川藏区德格城镇空间形态的形成及演变探析》[118]以自然、社会环境为背景,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对德格地区城镇的形成、演变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德格县更庆镇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思考。王海港《西康德格藏族人口增长研究》[119]运用现代理论和方法,论述了20 世纪40 年代德格藏族人口的变化趋势。第三,民间习俗方面的文章有:扎西措《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探讨“活鬼”文化现象——以德格县中扎科乡为例》[120]剖析了“活鬼”文化现象的内涵和产生原因。第四,档案保护方面的文章有:宋欣《基于科技检测的德格土司官府与民间文书制成材料对比分析》[121]利用显微镜、XRF、FTIR 等科技检测,对比分析德格土司官府与民间文书的制成材料。此外,还有研究民国时期调查报告的文章,如田利军《李安宅、于式玉对民国川西北及德格土司头人的调查与特点》[122]梳理李安宅、于式玉在川西北等地的调查报告,指出他们对川西北及德格土司头人调查的特点与局限。

综上所述,21 世纪以来,关于德格土司地区研究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发展,尤其是德格土司地区的宗教与艺术研究较前一阶段更为深入。此外,有关德格土司地区研究也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研究思路的变化,流行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为视角,观察晚清民国时期德格土司地区系列重大事件背后的动因;二是汉、藏各族学者大量使用一手藏文文献、外文文献,研究远较前一阶段深入;三是关于德格土司地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开始增多;四是关于历代德格土司、头人、德格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开始增多;五是大量汉文、藏文历史文献结集出版,为德格土司地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六是许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德格土司地区,或主要内容涉及德格土司地区,这些可喜的变化很好地填补了前一阶段德格土司地区研究的薄弱之处。

二、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德格土司地区研究的外文成果也十分丰富,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德格土司地区的社会与历史研究,及以德格印经院为代表的宗教与艺术研究等方面。

关于德格土司地区的社会与历史研究,主要文章有:捷克藏学家Josf Kolmas《德格土司世系史》论述了德格土司家族的世系,把德格土司地区研究扩展到了国外。[10]Lauran Hartley《十九世纪晚期德格王国的历史社会学研究:“利美”视野下的政治联盟与宗教权威》[123]分析了德格土司的政治、经济组织结构,指出德格地区的政教特征是对佛教宗派持平等对待态度,并且在康区普遍存在。Rinzin Thargyal《东部藏区的游牧民:德格王国的社会组织和游牧经济》[124]全面描述了德格地区的游牧经济和社会组织,论述了西藏社会关于封建主义或农奴制的人类学讨论和政治主张。Leonard W.J.van der Kuijp《德格家族历史的两个早期资料》[125]指出清代大量官方文件自德格送至北京的史实,论述了德格在清朝对四川的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126]此外,在论及康区历史与社会的论著中,也多直接或间接涉及德格土司。例如,Xiuyu Wang(王秀玉)《中华帝国最后的边疆:晚清的四川藏边地带》[127]通过对鹿传霖、赵尔丰等人的施政方针进行分析,关注四川地方政府与康区寺院间的武装冲突,考察风雨飘摇之际清政府对康区的治理。Peter Schwieger《达赖喇嘛与中国皇帝:一部关于转世的政治史》[128]论述了和硕特蒙古作为达赖喇嘛甘丹颇章政权的协同奠基者的功用。William M.I.V.Coleman《汉藏边地的国家构建:1842-1939 年间的中国扩张与巴塘本土势力》[129]通过关注地方土司、宗教领袖及驻藏官员发挥地方权威,重申清代驻藏官员对藏地基层的社会、宗教和行政组织产生影响。

关于德格印经院及德格地区宗教与艺术方面的论著也十分丰富,主要文章有:Rémi Chaix 的《18世纪德格印经院的建设与工人酬劳》[130]通过一系列的图表对比,指出德格印刷业建筑与装修工程的酬劳一般以货物、茶叶和青稞结算。Kurtis R.Schaeffer 的《西藏书籍文化史》着眼于文化机构,论述了17、18 世纪崛起的德格与卓尼凭借发达的印刷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文化中心,并在文化层面给拉萨造成了压力。

同时,民国时期外国人在康区的游记类论著也值得重视,如法国传教士古纯仁的《川滇之藏边》[132]和《旅居藏边三十年》[133],妮尔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134],W.W.福格森的《青康藏区的冒险生涯》[135],赫伯特·斯蒂文的《经深峡幽谷走进康藏》[136]等。

综上所述,这些外文论著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一手藏文文献或实地田野调查资料,擅长使用诸如“星云社会”“佐米亚”“中间地”等理论来阐释相关问题[137],其视野独特,论述较为深入。

三、展望

近九十年来,关于德格土司地区的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再到不断深化的过程,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德格土司地区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许多重要文物、档案资料长期藏于深阁,没有得到发掘与公布,这制约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因此要加强对重要文物、文献、档案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弥补研究资料上的不足,这对德格土司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二是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仍停留在宏观层面,细节难以深入,因此要扩展研究视角,不断深入细节研究,展开专题研究,进行个案分析,使研究扩展到德格土司的方方面面。此外,加强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对推进德格土司研究的不断深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幸运的是,随着西藏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以及西藏古籍等纸质文物普查工作的推进,有关文物资料逐渐面世,尤其是2017 年《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92]等的出版,为探讨德格土司的历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新材料。

猜你喜欢
康区德格土司
康区察瓦龙历史沿革及其地名称谓考究
——基于对口述史料的文献分析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星星
民国时期康区法律实践探析:以瞻化藏族抢劫案件的司法处理为中心
简论康区明正土司制度及其“在地化”
民国前期康区田赋和牲税征收
星星
漫画
索德格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