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儿童心电图检查前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

2023-02-25 01:40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3期
关键词:预见性心电图情绪

夏 慧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特殊诊疗科,内蒙古 赤峰,024000)

心电图作为一种常见的辅助检查,可间接获取被检查者心脏动态变化特征,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行心电图检查前要先连接线路,借助检查仪器来固定被检查者胸口和四肢,儿童被检查者,极易对未知情况产生顾虑,出现负面情绪,造成被检查者心理应激反应,可能干扰检查结果;受儿童情绪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情绪可引发其心率波动,也增加了检查难度[1]。因此,对儿童被检查者要从流程化、技术化层面加以关注,还要设法引导儿童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检查工作[2]。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预见性护理模式作为改变临床工作模式的有效辅助检查的护理方法,通过主动与儿童积极展开交流,来达到逐渐消除儿童心电图检查前的焦虑心理、让儿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目的。本研究为分析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儿童心电图检查前焦虑情绪的影响,选择赤峰市医院2019 年4 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120 例心电图检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选择2019 年4 月—2021 年8 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120 例心电图检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环节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 例。对照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7~11 岁,平均年龄(8.8±0.2)岁。研究组男35 例,女25 例;年龄6~12 岁,平均年龄(8.9±0.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赤峰市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由儿童监护人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怀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3];②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以了解相关部位者;③心动过速,伴发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伴有明显症状,且药物治疗不佳者;④难以诊断或治疗性检测的;⑤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困难者。

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一周以内;②严重心律失常;③梗阻性疾病急性期;④配合度极低者。

1.3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予以心电图检查,以随时观察记录盒内磁带走动情况,对照组先行12 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用无水乙醇加乙醚混合液[氯化氢乙醇溶液(盐酸乙醇)由爱必信(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含量:30%~35%],擦去受检者置放电极部位皮肤的表面油脂。将正极放置V1、V5 两处,负极放置胸前锁骨上左、右两侧,地线放置胸骨柄处。或将正极置于V1、V5 处,2 个负极置于胸骨柄处,地线置于右胸,相当于V5R 处。检查结束取下电极,将电极拭洗干净,检查导联是否通畅,备下次使用。取出记录带置于显像仪上,进行心电图像分析,记录重要的心电图变化。计数或打印出异常变化数据及心电图。注意检查电极放置部位是否准确,固定牢靠,电极导联线与记录盒导线连接是否无误,检查记录盒内记录带起动钮等基本的检查流程。

对照组:给予儿童常规心电图检查环节的护理支持,医护人员告知儿童及家属如何配合操作。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护理;儿童在心电图检查前予以护理配合。

试验组: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故需在交流中采用易于儿童理解的方法,以充满童趣的语言给予其预见性护理模式方法辅助检查,促使儿童对心电图室有正确的认识。由儿童家长陪同在其身边,医务人员可以以温柔的语气了解儿童在检查的过程中最希望由谁陪在自己身边,缓解儿童的焦虑情绪。医务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应该以耐心的态度,并通过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的方式与儿童打招呼,改善儿童的焦虑情绪。如果排队检查的儿童比较多,可以将所有的儿童集中在一起,然后让年龄稍大的儿童先进行心电图检查,给其他儿童做出正确的表率。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给予儿童一些鼓励的话语,如“表现真棒”“你真勇敢”等,通过这些鼓励的话语,减轻儿童的焦虑情绪。对于一些反复讲解仍然不愿主动配合心电图检查的儿童,可与其家长进行交流,且经过家长的同意后可于儿童熟睡后再给予其采取心电图检查,检查中医务人员要注意动作轻柔。儿童之所以对心电图存在显著的焦虑情绪,主要是某些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故要求护理人员在对其展开预见性护理模式工作过程中,可采用易于儿童接受的一种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并耐心地逐步引导儿童讲出自己内心对心电图室焦虑的真实原因,然后耐心地针对儿童的心理情况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检查流程:①检查中,为达到理想的诊疗指导效果,进一步采取措施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分散患儿注意力,提升儿童检查者的依从率。协助患儿取合适的卧位,并让患儿保持舒适。播放舒缓的音乐,放松其情绪,以消除其不适感。②在技术层面,站在儿童的角度,将每个服务环节定义清楚,通过信息化手段衔接顺畅。通过使用全院级检查预约系统,在医生诊间开单的同时即完成预约。儿童家长可通过手机、自助机等各种方式随后完成缴费,避免原来缴费、在检查科室问询、排队、等候的环节。通过预约系统号源池的优化管理,使家长及儿童对受检就诊时间和时长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时间和出行计划,不仅少跑路,还可大大缓解等待时的焦虑情绪。③注意事项:有效指导儿童做好检查前的准备,穿着简单衣服,去除影响结果的金属饰品等。避免自行打开心电图检查仪器或随意移动电极、导线,佩戴和取下心电图装置需严格遵守医院时间。向儿童介绍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心电图的正确使用、导联线保护等,取得儿童合作,做好相关记录等。

1.4 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评分、儿童配合度评分。①护理满意度评分:内容涉及服务态度、护理质量、技术水平等内容,分值在1~50 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②儿童配合度评分:分为非常配合(积极配合检查)、配合(试图不配合检查)及不配合(逃避检查)。检查配合度=(非常配合+配合)例数/总例数×100%。③采用赤峰市医院自制《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对接受心电图检查儿童的焦虑心理进行评定。该量表由41 个条目组成,按0~3 分共三级积分。0 分表示没有该问题,1 分是有时有问题,2 分是经常有,得分高提示存在着焦虑表现。具体维度涉及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等。不具有焦虑心理:总分为0~5 分;存在轻度焦虑心理:总分为6~15 分;存在中度焦虑心理:总分为16~25 分;存在重度焦虑心理:总分为26~50 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护理态度、护理质量及技术水平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儿童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儿童配合度比较

试验组儿童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配合度比较 [n(%)]

2.3 两组儿童护理前后焦虑心理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儿童护理前焦虑心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护理后相较于护理前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儿童的焦虑心理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儿童护理前后焦虑心理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儿童护理前后焦虑心理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近年来,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辅助检查在临床诊断儿童诸多心脏疾病上均发挥了突出的效果,受到了临床认可。心电图检查可在儿童安静状态下准确掌握儿童的心电图表现,对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检出率较高[4]。心电图检查在患病儿童中的应用,可详细观察心肌缺血情况,更好地对ST-T 异常进行诊断;还可识别有无心律失常,如有无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有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但是,由于检测环节受多因素干扰(如儿童紧张、不配合等),检测结果准确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心电图检查前,给予儿童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为儿童的年龄小,心智想法也相对简单,儿童对于心电图检查的焦虑大部分是由于对医院、医务工作者的陌生而形成的。改善儿童的焦虑情绪,让其可以主动配合接受心电图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使其焦虑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5]。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并且基于儿童的视角看待检查过程,并给予儿童充分的耐心和关心,可以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更容易达到有效检查的目标。

预见性护理模式可基于儿童的角度,真正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而且相较于常规护理方法,预见性护理模式方法所起到的护理效果更具有显著性[6]。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所以当进入到心电图室检查时,如若医务工作者不能给予儿童充分的耐心,极容易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心电图的检查工作产生阻碍[7]。所以,医务工作者就需要以平易近人和亲切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让儿童对其产生足够的信赖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服务态度、护理质量及技术水平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儿童经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后的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护理前焦虑心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护理后相较于护理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儿童的焦虑心理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预见性护理模式在心电图室减轻儿童焦虑心理中,应用后儿童配合度高,减轻焦虑心理的效果显著[8]。

恰当运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有效消除儿童在心电图检查环节的紧张、恐惧等心理,使其放松心情,明显减低焦虑水平,能构建儿童与医务人员的和谐关系,进而顺利、快速完成检查[9]。预见性护理模式在心电图检查中,循证儿童的身心特点,以耐心细致、和蔼可亲的态度,以肢体语言及口头语言跟儿童打招呼,予以演示、征求,尽量打消其陌生、恐惧感及其疑虑[10-12]。另外,多鼓励儿童,分散儿童对检查的注意力,也可达到舒缓压力、顺利完成检查的效果[13]。

综上所述,心电图检查前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在儿童受检者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还在提高患儿满意度评分、提升其护理上的配合度、改善其焦虑心理等方面均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心电图情绪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