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用38Si7弹条疲劳失效原因分析

2023-02-25 04:42葛艺胡青凤蒋波张朝磊刘雅政孙林林
铁道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弹条压痕脱碳

葛艺 胡青凤 蒋波 张朝磊 刘雅政 孙林林

1.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扣件系统是连接钢轨和轨枕的关键部件,对保证轨道稳定性、可靠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2]。弹条是为扣件提供良好弹性和扣压力的重要部件[3-6]。弹条在高速铁路行驶时起到了缓振降噪、固定钢轨的作用。但是,弹条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受力复杂[7],最易出现疲劳失效,特别是未达到规定使用寿命就出现失效断裂,对行车和人身安全造成巨大伤害。

根据TB/ T 1495—2020《弹条Ⅰ型扣件》,经500 万次疲劳试验后,弹条应为不出现疲劳裂纹的良好服役工作状态。现有研究大多针对60Si2Mn、55Si2Mn等中高碳弹簧钢弹条的疲劳性能进行分析,而关于38Si7弹条疲劳失效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表面缺陷及内部组织对弹条疲劳性能的影响,从宏微观角度揭示38Si7 弹条疲劳失效的原因,为弹条的生产提供有效依据及指导。

1 试验内容

试验材料选自国内某厂生产的SKL12 型38Si7 弹条,直径13 mm。其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轧材化学成分 %

主要工艺流程:下料→感应加热→三道次成型→余热淬火→回火→防锈处理→成品。如图1 所示,试验用轧材在940~ 980 ℃进行热成型前的3~ 5 s感应加热,随后经过20 s成型模具热成型,制成弹条。以800~820 ℃的余热进行80 s淬火,430 ℃回火1 h。

图1 试验用轧材热处理工艺示意

试验内容包括:对弹条成品进行疲劳台架试验以评估其疲劳寿命,合格弹条疲劳寿命不小于500万次,否则为不合格成品;利用蔡司Axio Scope.A1光学显微镜(OM)、ZEISS Gemini 500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分析弹条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利用EM1500L显微维氏硬度计与TH320 洛氏硬度计测量弹条的硬度;利用Image Tool 软件确定脱碳层深度及评估残余铁素体级别。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弹条在经过970 ℃感应加热后,进行820 ℃余热淬火及430 ℃回火1 h。试样经过疲劳试验145万次后发生断裂。

2.1 失效弹条的显微组织分析

为辨析失效弹条组织是否存在异常缺陷,对其表面不同位置进行OM和SEM观测,结果见图2。

图2 失效弹条显微组织及形貌

由图2 可知:弹条从边部到心部组织均匀性逐渐下降,边部及1/2 半径范围内主要为回火屈氏体组织,1/2 半径处还存在少量块状铁素体,心部为回火屈氏体与块状铁素体。心部残余铁素体平均面积占比1.9%,根据TB/ T 2478—1993《弹条金相组织评级图》,评价为2级,达到SKL12-38Si7弹条技术要求中残余铁素体不大于2级的要求。

2.2 失效弹条断口宏观及微观形貌

如图3 所示,失效弹条在尾部的弯曲内侧与前肢过渡段发生断裂,靠近断口存在宽约10 mm 的椭圆形表面压痕。

图3 失效弹条宏观形貌

为进一步查明弹条断裂的原因,用扫描电镜对断口进行观察,其微观形貌见图4。可知:从表面压痕处萌生裂纹源,继而向心部延伸形成裂纹扩展区,最后瞬间断裂形成瞬断区;裂纹源及扩展区域约占断口的2/3,剩余为瞬断区;裂纹源和疲劳裂纹扩展区未发现夹杂物,断口粗糙,形貌为明显的扭曲状,为典型的扭转疲劳断口形貌;裂纹扩展区为解理断裂形貌,台阶相互汇合形成了河流花样,其行径基本沿袭了扩展的路径;瞬断区断口韧窝分布密集,细小均匀并呈集群分布;表面完全脱碳层与基体之间存在明显界面,紧邻脱碳层的基体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表面压痕和完全脱碳层皆可能是弹条断裂的影响因素,因此,从这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失效原因。

图4 失效弹条断口微观形貌

2.3 失效弹条硬度与脱碳行为评价

对失效弹条断口附近横截面进行硬度检测。随机选取5 个测点,测试结果分别为44.9、44.6、44.9、44.5、45.4 HRC。计算可知平均硬度44.9 HRC,极差0.9 HRC,符合SKL12-38Si7 弹条回火后42~ 46 HRC的技术要求。

利用扫描电镜对脱碳层进行观察,并测试其表面组织的硬度,结果见图5。由图5(a)可知:完全脱碳时铁素体晶粒呈柱状且垂直,部分脱碳时组织为沿原奥氏体晶界的等轴铁素体和珠光体;脱碳层与钢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完全脱碳层在外表面深度分布较均匀。由图5(b)可知,部分脱碳层最大深度由硬度变化极点5#确定,部分脱碳层深度为109.2 μm。利用image tool软件测量图5(a)组织中柱状铁素体的厚度,得到完全脱碳层深度为50.7 μm,则总脱碳层深度为159.9 μm。由此可见,完全脱碳层占整个脱碳层的31.7%。完全脱碳层使弹条表面硬度下降,初步推断可能是表面疲劳强度下降造成的。

图5 失效弹条脱碳层分布及硬度

为分析弹条完全脱碳层是否对疲劳失效有影响,通过优化轧制过程工艺参数,降低终轧后轧材的脱碳层。具体措施包括:轧材的终轧温度提升至1 000 ℃,提高相变前冷却速度至6.3 ℃/s,相变后冷却速度2.2 ℃/s。控制脱碳后脱碳层分布及硬度见图6。可知:轧材的完全脱碳层深度降低到15.6 μm;部分脱碳层最大深度由硬度变化极点5#确定,部分脱碳层深度为61.4 μm,总脱碳层深度为77.0 μm。相比于失效弹条,完全脱碳层深度降幅达69%。以此轧材生产的弹条在疲劳试验次数127 万次后仍然发生断裂,可见弹条的疲劳寿命未因完全脱碳层深度的减小而提升。

图6 控制脱碳后脱碳层分布及硬度

2.4 弹条失效原因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失效弹条进行微观组织、脱碳层、硬度、断口分析发现:微观组织较为均匀,无异常;断口附近横截面硬度均匀,满足标准硬度范围;降低轧材表面完全脱碳层深度未对成品弹条疲劳寿命带来有效改善;裂纹源来自表面压痕,开裂位置正是弹条尾部支点。这是因为弹条在服役过程中长期遭受周期性扭转、弯曲等交变应力的综合作用[8],压痕位置处于扭转疲劳薄弱区,故容易由此开裂,这说明压痕缺陷是导致弹条断裂的最主要原因。

从裂纹演变规律可知,弹条在高温热成型时由于模具原因产生了压痕,从而引入了局部附加拉应力,这种附加应力与工作应力的叠加增大了压痕位置的局部载荷,进而削弱了弹条疲劳强度。因此,在应力集中的循环作用下,弹条压痕附近的表面首先萌生疲劳裂纹并不断扩展,最后发生断裂失效[9-11]。

原模具压头在热成型时与余热约900 ℃的弹条相接触,弹条尾部弯曲变形并与模具弧形面摩擦,模具弧形面局部磨损形成凹坑,凹坑边缘存在环形尖角。在凹坑尖角压头的刮削作用下,弹条尾部出现宏观压痕缺陷[12]。在后续弹条热成型中,通过合理设计并优化模具形状及压下参数。具体措施为:通过在与弹条相接触的模具上加垫厚度为3~ 5 mm 硬质合金片,大幅消除模具型面上出现凹坑和磨损现象,有效提高热成型模具的耐磨性。消除成品弹条的压痕后,最终弹条疲劳性能得到有效改善。试验结果表明,500 万次疲劳寿命的成品的合格率达到95%以上。

3 结论

1)失效弹条微观组织为回火屈氏体,从边部到心部无异常组织,心部残余铁素体不大于2级。

2)弹条平均硬度为44.9 HRC,满足标准中42~46 HRC的要求。经过控制轧材完全脱碳层深度,弹条表面的完全脱碳层深度从50.7 μm 下降至15.6 μm,降幅达69%,弹条疲劳寿命仍小于500万次,未因完全脱碳层深度的减小而提升。

3)断口的扩展行径始于弹条压痕缺陷处,在表面应力集中的循环作用下,疲劳强度不足以抵抗工作应力而开裂。通过优化模具设计,消除了弹条型面上的压痕,提高了弹条疲劳寿命。

猜你喜欢
弹条压痕脱碳
地铁扣件弹条失效分析及结构阻尼优化
高速铁路减振型无砟轨道扣件弹条疲劳损伤研究
抗压痕透明粉在精车铝轮毂上的应用研究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基于边界约束刚度参数优化的轨道扣件弹条防断裂设计方法
碳素工具钢T8表面脱碳规律研究
用连续球压痕法评价钢断裂韧度
C/SiC复合材料纳米压痕有限元仿真
加热和旋锻过程对弹簧钢表面脱碳层厚度的影响研究
60Si2Mn材质弹条疲劳断裂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