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助推金融服务实体的三个维度

2023-02-26 21:33傅晓颖
新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泉州金融经济

○傅晓颖

金融新闻是经济新闻的一种,也是与个体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领域。金融新闻既可以助推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因不当传播、过度传播,助长资金空转,甚至诱发各类金融风险事件。那么,地方媒体如何从微观的货币流动中,从金融信息的支流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共性,既做好大政方针的宣传,又满足个体的经济信息需求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观天时,把脉经济和发展大势

地方媒体应聚焦当前最重要的经济任务,在全国坐标中,在新时代目标中寻找促进经济发展与新闻报道的结合点,更好地服务当地实体经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经济报道的站位要高,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责任担当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

(一)把握新时代的新重点

金融调控通过市场参与的各方,实现中央指导经济发展的思路,媒体应当起到引导作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经济报道要敏锐地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空间坐标上,经济报道要从城市经济的特点出发,从各地的使命出发,重点关注那些以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为基础,结合中央对各地区功能定位而确定的发展方向。在时间维度上,每个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不同,报道的重心也要有所转变。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实体经济也是泉州经济的优势和特点。泉州民营经济体量大、占比高、活力足,贡献了72%的税收、83%的GDP、90%的技术创新成果、92%的城镇就业和97%的企业数量,占GDP 比重居全国城市第一。

作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得益于金融的大力支持,如今泉州民营经济从混沌走向规范,实体经济必然要求来自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地方金融报道的重点要指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版面内容与时俱进

版面内容要把准经济发展的方向。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于是,各地报纸纷纷与银行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各种理财专版,理财新品层出不穷,理财栏目各有侧重,吸引了众多读者,也起到了普及金融知识的作用。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经济转向新常态后,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调整结构,金融要遏制“脱实向虚”的倾向,报纸的版面设置和报道重点也随之“脱虚向实”,聚焦民生保障、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普惠金融领域。媒体关注的重点也从各种理财资讯,逐步转向金融业落实中央精神、服务实体经济、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

(三)推出新专栏提高服务性

服务性是经济报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泉州晚报》充分发挥深耕金融行业报道的优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设置专栏,并推出系列报道。例如“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日益常态化。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汇率风险管理是外向型企业稳健经营的必修课。可是在汇率避险方面,广大中小微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着不懂“需要办”、不知“如何办”、不愿“投入办”等“急难愁盼”问题。为此,《泉州晚报》及时开辟“行长话汇率避险”专栏,聚焦2022年泉州市中小微外贸企业汇率避险“首办”培植行动等,创新并丰富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加大减费让利力度,推动企业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财务决策。

(四)跨平台融合传播提高热度

在媒体进入深度融合背景下,虽然可视性和娱乐性从来不是金融报道的特点,但在一些关键节点,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报道模式,通过立体化、可视化的组合式报道进行跨平台传播,来提高话题热度,争取“破圈”。

比如2023 年9 月在泉州市举办“金融产业大会”期间,泉州晚报社策划先行,及时启动大型主题报道。先是会前预热,展现泉州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所作所为,刊发《金融沃土上盛开的万亿民营经济之花》。会议当天,推出大型特刊,展现各县市区和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亮点。新媒体中心通过制作电子书、会场VR、H5、短视频、数字海报、思维导图,利用融媒体技术,提高金融报道的可视性,不仅在当地产业界和金融界的朋友圈掀起一波传播高潮,也让更多市民了解到当前政策的导向,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会后,则通过“综述+侧记+政策+解读”,把服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接地气,把普惠金融落到实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2023 年10 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把更多金融资产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以政策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企业为例,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其根源是金融企业面临着承担社会责任与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破解这一难题,打破信息不对称是关键。

因此,记者要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只有深入一线调研,挖掘身边金融机构针对普惠金融的创新案例,才能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服务科创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

(一)找问题——调研企业最迫切的金融需求

新闻是跑出来的。记者应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分析泉州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金融需求与面临的困难。例如,泉州晚报社与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开展“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科技金融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与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合作开展“绿色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等活动,记者与金融管理部门、金融企业一道走进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从中发现企业在金融政策落地、银企对接、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从中发现行业龙头九牧卫浴带头建设零碳工厂,正是绿色金融服务的对象,还有高新技术企业钧石集团变换赛道,研发光伏新设备,亟需“商行+投行”的信贷和股权投资服务。

调研中发现,泉州不少“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普遍存在轻资产、缺抵押、科创能力难识别等特性,融资渠道薄弱。这些企业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市场竞争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盈利增速快、成长性特点突出,商业银行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支持,需帮助它们“扬长避短”,充分释放这些“小巨人”和“单项冠军”的特点和优势,解决它们市场规模小、融资难的问题,包括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融资渠道及方式的单一性、银行信用担保匹配性不足、银行信贷风险共担机制不完善等方面问题。[1]

(二)寻答案——搭建政银企对接桥梁

调研中收集大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通过系列报道反映泉州民营企业在新发展阶段的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和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寻找共性问题及金融机构良好的做法,发挥媒体作用搭建政银企对接桥梁的作用。

针对泉州民营经济各类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方向、融资需求等情况,记者和金融机构共同策划,以“一案例一报道解决一问题”的原则,推出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典型案例的系列报道。例如安踏体育由于近年来布局多品牌战略,多次开展海外并购,企业发债融资需求大增,《泉州晚报》刊发《兴业银行协助安踏体育发行首支熊猫债》,报道兴业银行泉州分行通过总分行联动,充分发挥投行优势,短时间低成本完成国内债券市场直接融资。

为优化产业链结构,这些年我国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泉州晚报》推出《银行服务专精特新民营企业系列报道》,报道金融创新的多个案例。如兴业银行泉州分行率先运用“科技流”代替“现金流”,创设“专精特”新企业专属的评审模式,摆脱过度依赖抵押的被动局面等。

(三)做看点——挖掘身边普惠金融的创新案例

新闻离不开事实,离不开思考,离不开观点,离不开真情实感,离不开责任意识,离不开传播规律。普惠金融强调的是“普惠”,要用百姓的视角观察,用通俗、可感、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讲述商业银行支持民生保障、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作为,通过可以借鉴、可供推广的典型案例报道,以期达到示范效应。以下是《泉州晚报》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一些关注点。

抓住首创。新闻的要义是“新”。金融企业的最新做法通过媒体迅速传播,让实体企业和金融业界及时了解,有利于推广一些做法。如《兴业银行落地首笔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贷款》《金融画笔助力描绘“海上泉州”美好蓝图》《兴业银行落地首单绿色权益出资型票据》等。

扶持小微。例如《构筑金融产品硬支撑,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一文,生动讲述了金融企业通过“免抵押、弱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破解融资担保难题的故事。

创新产品。例如民生银行泉州分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轻资产特点,创新推出“易创信用贷”“易创知识产权贷”等专项信贷产品,“知产”变“资产”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爬坡过坎。

寻找典型。例如海洋捕捞遭遇发展瓶颈,泉州银行创新推出的“渔贷通”,让渔民老陈获得200万元渔船贷款的鲜活故事,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

三、聚人心,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

新闻作为文化产品,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如何进行报道,都体现了媒体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性强的采编团队,依靠专家型的新闻人和懂宣传的金融人,打破行业壁垒,培养合格的投资者,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一)厚积薄发,培养专家型采编团队

经济报道专业性强,对记者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于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金融机构出于安全考虑,往往倾向于直接给出一篇通稿。这类稿件往往生涩难懂,不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但是如果记者积累不够,晦涩的词听不懂,背后的逻辑看不清,沟通采访不顺畅,写起来就谈不上得心应手。技不如人,为了不出错,也只能“屈服”于通稿了。

事实上,“只有深入方可浅出”。跑金融口的记者要相对固定,要打造业界和读者认可的个人IP,才能打破行业壁垒。平时多了解民情,精通经济规律和新闻写作,善于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媒体的信息沟通桥梁作用。

(二)广交朋友,建立优秀通讯员队伍

通讯员是企业信息的传递者。媒体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优秀的通讯员队伍,可以获得一线鲜活的信息和素材,通过新闻报道展示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塑造企业形象。《泉州晚报》的记者定期深入金融机构,不定期给通讯员上新闻传播学课,在采访和写作方面给予指导,使各地分支机构的通讯员学会如何从工作中发现新闻,成为记者采访中的得力帮手。同时教学相长,记者也可向对方学习最新的金融知识,了解当前金融领域的工作重点。

泉州晚报社通过与机构共同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提高读者的金融素养,培养合格的投资者。与读者互动,开通热线,对侵害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曝光,通过舆论监督引起各界重视,推动问题的解决,保护投资者权益。

(三)舆论监督,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培养合格的投资者、理性的消费者,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一环,也是媒体大有可为的领域。可是,由于金融理财产品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与日俱增,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断加大,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相较于其他领域的消费者损失金额往往更大,令人十分痛心。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法律和监管时常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新型金融骗局刚刚出现时,公众往往难以识别。经过读者或业内人士的爆料,记者若能够敏锐地发现事有蹊跷,就可以通过深入调查,揭穿骗局,越早报道就能够越早起到及时提醒公众、避免损失的作用。例如2021年证券时报的《900亿专网通信骗局:神秘人操刀,13家上市公司卷入》揭示了A 股史上最大的融资性贸易骗局,率先向市场发出警示,助力监管当局肃清市场。记者通过追踪这些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客户和预付款对象,穿透式分析其上下游的交易结构,完成了一张“融资性贸易骗局”的拼图,显示出商业逻辑和新闻调查的力量。[2]

每一次金融风险行为的曝光,都是一次投资者教育的机会。新闻传播揭示背后的风险点,不仅让读者知道这件事本身是有风险的,而且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类似的坑都可以独立思考并避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注释:

[1]陈一洪,梁培金.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难题与破解路径[J].南方金融,2018(12):89-95.

[2]苏龙飞 等.900 亿专网通信骗局:神秘人操刀,13 家上市公司卷入[N].证券时报,2022-07-30.

猜你喜欢
泉州金融经济
泉州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