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融媒体视域下新闻记者核心能力探析
——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为例

2023-02-26 21:33张友成
新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屏频道新闻记者

○张友成

2013 年8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习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拉开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幕。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媒体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新闻记者也同样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人人都有麦克风,新闻记者应该坚守哪些理念和原则,才能在鼎沸的人声中,向受众传播新闻事件的本真?另一方面,融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才能在第一时间正本清源、引导舆论、凝聚共识?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为例,探析融媒体视域下,新闻记者应该如何守正创新。

一、如何守正——践行“四力”,毫不动摇坚守新闻记者初心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 个字,明确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这同样也是新闻记者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守正不渝。

(一)凡人善举,正面宣传最抚人心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矛盾错综复杂,利益纠葛千头万绪,但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是向善向上的。负面事件不是没有,某个时间段还会集中爆发,但是属于支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只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真实反映我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本来面貌。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是安徽第一民生新闻频道,频道三档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帮女郎 帮你忙》和《经视一时间》,视角一直向下,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在本地的收视率始终位列同时段前三,影响力较大。这三档栏目连续多年推出《好人榜》《暖新闻》和《身边的感动》等版块,及时关注社会上的好心人暖心事,引导舆论,抚慰人心。2023 年3 月,合肥聋哑外卖小哥刘甲甲,在送外卖时,对着客户家的监控比了一个爱心,让客户非常感动。客户随后把这一段比心视频发到了短视频平台上,引发关注。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及时发现这一选题,并意识到这个选题背后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是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正能量,立刻派出记者,连续三天跟拍刘甲甲,对其工作生活进行全方位记录。最终以《刘甲甲:于无声处努力奔跑》为题,播发3条系列报道,时长近20分钟。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另一档栏目《经视一时间》,更是直接把刘甲甲请到演播室,跟主持人面对面做访谈节目。但刘甲甲是聋哑人,无法口语交流,《经视一时间》编辑部多方联系,邀请到对刘甲甲情况非常了解的堂哥与刘甲甲一起走进演播室,并精心设置话题,层层铺垫,一一展示刘甲甲的成长、工作和生活。上述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被刘甲甲的自强不息和温暖内心所感动。记者随后又把大屏节目进行切分,制作成近十条短视频在相关平台上发出,总浏览量超过一千万,总点赞量超过10 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客观中立,舆论监督最服人心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意味着对社会上的负面事件视而不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要积极关注报道,及时解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显然,把正面宣传为主简单理解为“报喜不报忧”是错误的。但舆论监督报道要谨守新闻的专业性,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夸大,不渲染,要“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及时解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2023 年春天,安徽省霍邱县一条干渠被污染了。眼看春耕在即,当地农民心急如焚。部分群众拍摄视频,发布到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上,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获悉后,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深入现场进行走访,除了采访投诉的村民外,还采访了当地企业、村支部、镇政府、污水处理厂、当地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单位。扎实的采访之后,记者以平实的文字写了3 集舆论监督报道《第一调查:沉默的沣东干渠》,稿件中既反映了污染的事实,又找到了污染的原因,还展现了当地相关部门在获悉污染后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为避免再次污染而采取的后续措施。并且在播发新闻时,又配发了评论《经济发展环保先行》,再次呼吁要加大环保投入,要加大监管力度,要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客观中立的报道,正面引导的评论,不仅反映了群众遇到的问题,还促进问题的迅速解决,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三)拨乱反正,“内容为王”最符人心

最近十年,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推动下,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是内容的提供者、传播者。在这种传播形势下,受众只要打开智能终端,就会看到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却因为无法甄别,实际上反倒有些不知所措。此时,主流媒体要勇于站出来,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优质内容,传播事实真相,以独特的视角对新闻进行挖掘和报道,不仅要告诉受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告诉受众为什么会发生、应该怎么看,并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以此引导舆论。2023年8月,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引发部分群众对食盐安全性的担忧,并很快在网络上发酵,不少人开始拍摄商超抢购食盐的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上,引发部分群众盲目跟风,开始抢购食盐。面对这一情况,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展现主流媒体担当,派出数路记者,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在大屏各个栏目发稿10条,在频道各个短视频号上发布短视频17条,小屏直播2场,微信公众号发布3篇文章,从食盐的生产、各地的储存、商场的售卖情况、专家的解读、群众的反应等各个角度进行报道。优质的报道内容,符合受众需求,很好地缓和了群众的紧张情绪,起到了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作用。

二、如何创新——紧跟时代,积极提升新闻记者核心能力

经过十年发展,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从相加走向深度相融。面对媒体新业态,新闻记者要做的是及时树立融媒体意识,努力学习融媒体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好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一)从慢到快,要有随时发稿的能力

融媒体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小屏,是受众接受信息的主要终端。相比大屏传播定时、定点、定量的桎梏,移动小屏具有全效、全员、全程的新闻传播效果。面对接收终端颠覆性的改变,新闻记者要应势而动,树立小屏优先的意识,要有随时发稿的能力。传统媒体时代,记者接到选题,出去采访,先找到当事人,了解基本情况,再进行采访、拍摄,然后回到电视台,写稿、编辑,最后播出。这一套流程下来,至少要一天时间。所以,上午的突发事件如火灾、车祸等,一般都要等到下午或晚上才能与受众见面。但在融媒体时代,这种播发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受众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记者从慢到快,要有随时发稿的能力。2023年8月初,河北涿州遭遇百年未遇洪水。面对这样一个全国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迅速行动,派出两名记者赶到涿州,进行报道。3天时间,两名记者边采访边发稿,共创作短视频5 条,为安徽经视各档栏目现场5G 连线6 条,回传报道6条,大时段网络现场直播2场,展现了融媒记者的强大实力。融媒体时代,记者必须具备这种随时发稿的能力。

(二)从大到小,要有融媒直播的能力

现场直播,曾是电视媒体拉动收视、扩大影响、增强美誉度的利器。但要想成功推出一期大屏现场直播,过程极为繁琐,前期需要策划选题、邀请嘉宾、拟定文本,直播当天,还要协调直播工具、派出记者赶赴现场、调试信号,后方则是主持人、嘉宾、摄像、灯光、音响、切换、导播等各个岗位全部到岗,才能准时准点开始直播。如今,这种直播形式显然落后了。融媒体时代,更多的是小屏直播,一部手机即可以直播。如果说大屏直播属于全频道动员的集团作战,那么小屏直播就属于单兵作战。前方两到三名记者,后方一到两名保障人员,三四个人就可以开始一场小屏直播。以前文所述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远赴河北涿州采访洪灾为例,在采访中,他们偶遇来自安徽的救援队正在救援,就立刻与后方新媒体部对接,由后方搭建小屏直播平台,仅仅十分钟后,小屏直播就开始了。2个小时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突破50万。这样的直播形式,更灵活,更方便,也更接地气。融媒体时代,记者必须具备这种融媒直播的能力。

(三)从惑到清,要有鉴别信息的能力

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让人人都有了麦克风,所以有人说“人人皆记者”的时代到来了。但是,记者这一职业,并非毫无门槛。客观、中立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深入现场采访、用平实的语言文字报道新闻事件,是记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发声,有人为了流量红利,有人为了哗众取宠,还有人被他人带了节奏,这些人的发声,就导致舆论场中充斥着海量的不知真假的信息。这就需要记者鉴别各种信息,不能成为网络流言的帮凶。在实际工作中,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要求记者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要做到三个“慎之又慎”。一要核实“五个W”是否齐备,不齐备的慎用。尤其对一些时间标注为“近日”,地点标注为“某地”,当事人姓名为“张某”“李某”等语焉不详的网络信息,使用时要慎之又慎。二是核实官方信息。对于拟使用的网络信息,根据其地址和时间,查找当地官方信息,如果没有官方通报的信息,则直接打电话跟事发地相关部门联系,假如这样还无法获取官方信息,则使用时要慎之又慎。三是交叉核实信息。对于拟使用的网络信息,要在网上寻找更多信息予以验证,尤其是当地主流媒体是否有报道。如果信源单一,则使用时要慎之又慎。融媒体时代,记者必须具备这种鉴别信息的能力。

(四)从后到前,要有面对镜头的能力

传统媒体中普通记者极少面对镜头,出去采访时,也是采访对象面对镜头,记者在镜头后提问。但在融媒体时代,只要群众手里有一部带有录音录像功能的手机,他就可以拍摄记者,并通过其自媒体号向公众发布。所以,记者在采访时,本身也是被拍摄者,是群众的采访对象。这就要求记者要有面对镜头的能力。具体而言,面对群众的镜头,一要不躲避。记者的采访行为,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正当权利,是职业行为,没有必要躲避群众的镜头。躲避,反而容易让拍摄者和围观者尤其这段视频的网络受众有过多解读,影响记者及单位形象。二是要注意言行。面对群众的镜头,记者要做的是该怎么采访就怎么采访,该怎么拍摄就怎么拍摄,不说过头话,不做过激事。不要因为群众的镜头,乱了方寸,不知道如何采访拍摄了,更不要强行干涉群众拍摄,或者抢夺群众拍摄工具,这些行为,都极易引发舆情。三是面对挑衅式拍摄,要冷静。记者在采访时,尤其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常会遇到采访对象挑衅式拍摄。面对这种性质的拍摄,记者要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冷静,不因对方挑衅式拍摄或者挑衅言语而说出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此时,要求摄像人员要跟记者密切配合,对现场进行全程录音录像,以防有人在拍摄记者后,恶意剪辑,误导舆论。摄像人员全程录音录像,就是为可能出现的舆情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2023 年4 月,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采访一个高速公路的豆腐渣工程,在采访项目部的时候,就遭遇一群不明身份者的围堵,这些人都在使用手机进行拍摄,同时进行言语挑衅,甚至还有推搡动作。此时,记者表现得极为专业,一直在强调自己的身份,同时询问对方的身份,并且及时报警。而摄像人员自始至终都开着摄像机,进行录音录像,最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舆情。所以,在融媒体时代,记者还需要具备面对镜头的能力。

三、结语

媒体融合发展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只要我们新闻记者一能守正,不忘初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客观中立的舆论监督,坚持“内容为王”,就能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不迷失方向;二能创新,不惧挑战,积极提升个人能力,具备随时分发稿件、融媒现场直播、鉴别网络信息、面对群众镜头的能力,真正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就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新闻记者的使命。

猜你喜欢
小屏频道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小屏”旗舰的大屏体验 OPPO Find N手机
新媒体时代下地方台“小屏”与“大屏”的求同存异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传统媒体如何打好“小屏战”
现代新闻传播中如何让“大屏”“小屏”深度融合服务受众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寒假快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