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近千年

2023-02-28 06:33李为叶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问青天熙宁仙山

李为叶

诗仙李白曾“举杯邀明月”,文豪苏轼也有“把酒问青天”“留月”的佳话,地点就在今日照市五莲县九仙山白鹤楼遗址。

“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历来被公认为是中秋赏月词中的绝唱,全词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序交代了写词缘由:中秋节抒怀、思弟苏辙(字子由)。

这首词需要结合北宋王安石变法这一时代背景去理解。苏轼因“强国御敌”等主张与变法主导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遭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在各地辗转为官。简言之,那时苏轼不断地被朝廷贬谪外放。

北宋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当时的密州辖区含今日照市,临沂市的莒南县,潍坊市的安丘、诸城、高密,青岛市的胶州、胶南等地。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峻峭秀丽的九仙山中,幽幽广源洞之南,耸立石壁之上的白鹤楼,飞檐斗角如天上宫阙。待月,赏月,留月,苏轼在此把酒问青天。皓月当空,银辉遍洒,酒兴酣时,“起舞弄清影”,当想到自己与胞弟苏辙葬父守孝期满归朝赴任后,已有数年未得团聚,不由心潮起伏,感慨岁月匆匆、月光神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瞬间落诸苏轼笔端,流传近千年。

南有武汉的黄鹤楼,北有九仙山的白鹤楼。对于黄鹤楼,文坛留下了众多名篇。相比之下,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九仙山南麓的丁家楼子村西山上的白鹤楼,并被刻于白鹤楼附近的石壁上。后随着清朝康熙年间大地震,白鹤楼主体坍塌消失,遗址只有石壁底座,刻在石壁上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已无痕迹,令人遗憾。从此,“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少有人能把该词与白鹤楼联系起来。

其实,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同时,曾题写“白鹤楼”“留月”,后被刻印在白鹤楼底座及附近的石壁上。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沿着九仙山南麓的丁家楼子村西的一条小路,向山而行,有一落石堆积的山包,其中一顶面为长方形平整磐石,西面临山,南、北、东三面几乎垂直于地面,石面上有凿刻卯榫的痕迹。当地居民称,祖传之说,这就是白鹤楼的底座。底座东面石壁上竖刻“白鹤楼”三个大字,每字长、宽四十厘米,上款已辨认不清,下款署“熙宁九年九月轼”。距此不远处一卧石侧壁上,刻有“留月”二字,字长、宽三十厘米,“留”字变形成上面为“五”,下面圆圈内一个“×”。听居民解释,“○”为月亮,“×”为十,“月”字为楷书,苏轼这样写的用意就是想把十五的圆月常留于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刻在白鹤楼附近的石壁上,因年代久远加之地震,已看不到痕迹。

据清光绪《诸城县志》记载,磐石东面的“白鹤楼”三字为苏轼所写。另据清道光《诸城县续志》载:“石刻留月二字亦类苏书。”在当地居民所指白鹤楼底座南面的石壁上,从右往左横向刻“白鹤楼”三个大字,字体及大小类似东面的“白鹤楼”三字,右侧上款“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左侧下款“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摹此”。显然,该明朝石刻印证了清朝《诸城县志》的记载与当地居民的解释:东面的“白鹤楼”三字及卧石“留月”二字为苏轼所写。

“留月”,像一首雅致的“二字诗”,描摹了苏轼熙宁九年的如月之约,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映成趣。如果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显示苏轼与天对话的豪放不羁与大气磅礴,那“留月”则是苏轼以天地为画的留白,含蓄、优雅而不失辽阔,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二者既有联系,又各有韵味。敢于“问青天”是富有家国情怀、不惧仕途凶险的苏轼,而“留月”则是以家国情怀为基础,追求文雅清明、洁身自好的苏轼。“留月”是苏轼温文尔雅的邀请,也是其人生苦短,欲留住青春、挽住亲情的企望,更是其“众人皆醉我独醒”,于万籁俱寂、皎皎月华之下,留一方清亮的空间容纳自己的梦想。苏轼提笔之时,本是中秋佳节,千家万户阖家团圆之日,而其两位至亲—父亲苏洵、结发妻子王弗早已与他阴阳两隔,宦海浮沉、患难与共的弟弟苏辙也多年未见了。在他的认知中,“天上宫阙”与人间的“琼楼玉宇”皆相似,“高处不胜寒”。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留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互映衬,写出了苏轼因遭受排挤而远离朝廷、戍守边疆的孤独与悲壮,以及对亡故亲人们的无比怀念,更表现出他对弟弟苏辙无法割舍的手足深情,祝愿亲人们福寿长久,纵然远隔千里,有明月传情、心灵相通,则心安神定。

关于这次离别,苏轼在《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一诗中曾这样描述:“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苏轼作为兄长,本是被送别之人,但他不忍离去,而是长久地回首凝望,目送弟弟在鞍上的背影渐行渐远,望着他头上的乌帽在山坡间忽隐忽现直至消失不见,心中黯然神伤,“苦寒薄衣”“独骑瘦马”,字里行间充满对弟弟的心疼惦念。

的确,那时人隔千里,除了书信之外,再也没有其他通讯联络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共同遥望天际一轮明月,无疑是寄托感情的一种无奈和诗人特有的雅致。正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一说杜牧)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中秋之夜,月圆而人不圆,不能与弟弟聚首,苏轼的心里是有遗憾的,但他又是旷达的,深深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道理。所以,最后他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令人欣慰的是,苏轼的勤勉加上苏辙的帮衬,终于天遂人愿,次年中秋,因苏轼调任徐州,兄弟二人终于团聚。

而今,九仙山上,“熙宁九年九月轼”的“留月”,让清亮高雅的月光普照华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和谐美好也成为人间共识。

猜你喜欢
问青天熙宁仙山
仙山福洞
星河
泉州九仙山
《水调歌头》
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银装素裹九仙山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míng 明
中秋感怀(外一首)
笼中鹦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