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背景与路径

2023-03-04 20:13龚群
关键词:共同体哲学文明

龚群

作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其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习近平十分关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了其生态文明思想,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简称“峰会”)(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以下习近平在“峰会”上讲话的引文,皆为此出处。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再次彰显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全球生态治理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次讲话内容丰富、意义重大,是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打造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提出的建设性的、纲领性的文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世界的重大发展。习近平提出的“坚持六个原则”,为当代世界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对世界各国政府的期待,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总结,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

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在“峰会”上,此概念再次被隆重推出,说明在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引发生态危机的全球环境条件下,这一观念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主题意义,而且具有全球性重大意义。习近平在“峰会”上指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呈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性丧失、沙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习近平高屋建瓴,倡言全世界人民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概括和提升,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续与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所具有的普遍性,是这样一种普遍性,即把整个自然界都当成是自己生活活动的对象和生活资料的直接来源;尤其重要的是,从自然界获取的生活资料直接成为了人的有机的生命,因而自然界也可说是人的无机生命体。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这不仅是说自然界与人自身之间的联系,而且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1。人同时也离不开自然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等,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是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外在的大自然是相对人类而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先在性存在,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与发展。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关系,人类通过以自然界为基础的物质条件进行社会活动。马克思认为,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不可脱离自然界,而同时又只能在社会中才可体现出人的本质。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现实的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才发生关系。自然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又成为与人联系的纽带,同时又成为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前提与基础,并且体现为现实的人的生活要素[1]187。第三,每个现实的人都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联系之中,这种人的社会关系与联系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2],个人的存在和生命活动是一种在社会共同体中与他者的共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存在于直接的共同活动和直接的共同享受之中,因而人是一种“类存在物”[3]749。在马克思看来,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从抽象的人出发,并且将社会作为抽象的概念与个体对立起来,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呈现各自的生命存在形式,虽然是与他人共同展现生命表现这种直接的形式,但这就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188人作为类存在物,有着共同的生命特征,但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并不意味着其生命表现形式是完全相同的。马克思早年就十分重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认为这是物理世界的自由的体现,即个体的自发自主的活动,这同样也是人类自由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类存在的共同本质,恰恰相反,这证明了人作为有意识的历史存在物,每个人在实践中所展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马克思所称的在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孤立化[3]749,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共同体,恰恰相反,人类从总体上看,总是在共同体中生存着。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宏观人类历史演变的角度,认为人类历史中的共同体依次演变为:首先是古代部落的共同体,其次是演进到中世纪等级制的封建共同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其呈现出虚幻共同体。那么,对于未来理想社会而言,则将进入到真实共同体。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过程就体现在共同体形式的演变过程中,并且,马克思对人类共同体的思考是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的这一思考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在他看来,是“劳动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以及以此共同体为基础的所有制”[3]748。当马克思将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现实的人联系起来考察时,他认为这就是共同体,是历史中不断进步的生产资料的前提,也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存在的前提,而且,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该发展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是与劳动主体的一定关系相适应的,同时也是与他们同自然的关系相适应的[3]748。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思想,习近平把这一关系提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内涵十分丰富。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存在,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它强调了人类生命对于自然界内在的依存关系、共生关系以及共存关系。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对东西方优秀哲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现代生态哲学理念的合理提升。 “共同体”这一概念是一个经典而古老的哲学概念,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中,就是一个核心性的概念。这一概念是指所有城邦成员作为共同体的参与者,都有着对于共同善的共同追求与分享。所有成员在对共同善的追求中团结合作,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从而也有着分享共同善的权利。其次,从荷马到斯多亚派的传统中,人就处于与宇宙万物同一的自然秩序之中,而中世纪的上帝观念则把人与整个世界看成是上帝创造的。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重新确立以人为中心且主客二分的世界观,改变了西方传统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基点,然而,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逼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出具有生态意义的共同体问题。如利奥波德的“土地道德”概念,他指出“共同体”这一概念原来是指人类相互影响的各个部分组成共同体的成员而相互合作,而“土地道德”的概念“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4],并且“土地道德”是把人类看作是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并隐含着对其中每个成员的尊敬。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不仅是对西方古代哲学和生态哲学积极成果的汲取,而且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发扬。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没有提出这一概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蕴含这一概念的深厚哲学内容。中国传统哲学将宇宙看成是生命大化流行的境界,“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处在生生不息、生生不易的大化流行之中,“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传》)。阴阳动静都是宏伟而广大的生命状态。人类的生命既来自于宇宙自然的生命,同时也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生生之理,将宇宙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打成一片。或者说,人类的生命与宇宙的生命并不两相分隔开来,不像近代西方哲学那样,将人类与自然当成主客二分的对立物,而是认为宇宙生命的洪流、宇宙生生之大化内在包含着人类生命的繁荣与创新,并与人类生命互相贯通,交感和谐而融为一体。在《周易》看来,人类中的优秀卓越者(“大人”),是可以“与天地合其德”,并且还可以像日月那样永远光辉(“与日月合其明”)。所谓“大人”,人类个体的代表,通过这一代表,表明在人类生命这里就可见证到宇宙生命的光辉,天地大德与人类大德合一。人类之德与天地日月四时合一,这是人的伟大德行的体现,又恰是宇宙生命的体现。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改变了希腊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致思理路,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对立,人与自然作为共同体的精神被消解了。习近平应对当代人类的生态危机,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因此,习近平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正如张三元所认为,根在中国传统文化,而魂则是马克思主义,西方人的共同体概念则是“用”和“养”[5]。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当代条件下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下位概念。如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及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观念在当代的重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又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当代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的高度责任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两种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体现在当代世界的不同民族国家的多极性利益关系上,和谐共赢、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后者体现在人类共建地球村这个美好家园上。两者缺一不可。就后者而言,地球生态环境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共同“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6]434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重要内涵。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造成的各种污染,如空气、土壤、水质等方面的污染,或者说在生物圈、水圈等方面的污染严重危害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我们面临着与人类共享家园的大量动物物种的消失,大面积的森林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不同地区都出现严重污染。近几十年来,空气污染成为严重危害地球环境的重要因子。工业碳排放等产生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则是对地球气候的长期影响,而地球变暖所导致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如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等。习近平说:“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惜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7]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危机是对人类处境与人类未来的挑战,因而保护生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也就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环节和议题。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学本体论的思考,同时也是在当代生态环境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这一领域理论的重大推进与发展。而当代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在于生态环境在人对自然的征服前提下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舒马赫说:“出现这么惊人、这么根深蒂固的错误,与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哲学上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8]自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的西方哲学,将人类自己看成一种支配和主宰自然的一种外来力量,而忘记了自己永远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在舒马赫看来,如果人类在与自然开战的时候,赢得了这场战争,仍将是失败的一方。换言之,与自然开战,没有赢家。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导致的是人的生存的危机。中国传统哲学一贯倡导天人不相分,主体人类与作为自然的客体本为一体、天人合一,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来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恰恰是我们要走的生态文明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9]在当代条件下,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就是站在人类生存本体的立场上,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恰恰就是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在这次“峰会”上关于生态文明和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最新表述和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在不同场合所发表的重要讲话,都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升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高度,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其中的五条原则是对于中国经验和方案的总结,这五条原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这次“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坚持六个原则”,其中四个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这四个原则将上述五条原则进行了哲学的提升,可以看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表述。这是习近平对于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治理经验的高度总结,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第一,从系统论观点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习近平在“峰会”上,把大自然比喻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生命摇篮,指出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因此,“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生命存在物,首先,直接的就是自然存在物,就人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而言,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人作为受到环境限制的自然存在物而言,又是受动的、受限制的存在物[1]209。其次,当人猿相揖别,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的行为主体面对自然界,能够认识与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服务,人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世界,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但是,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从必然中获得自由。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将招致自然的报复和惩罚。这是因为,人类决不可能站在自然之外支配自然[10]。习近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度的哲学提升,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生命系统之中,是自然产生了人类,同时人与自然又是一种共生关系。伤害自然最终必伤害人类自己,而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并且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可有效防止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上少走弯路[11]。在这次“峰会”上,习近平还强调指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直接引用庄子、荀子等人原话,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代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万物各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这几处经典的天人关系论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了中国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天”这一概念,指的既是自然的天空,也是天道;这里所说的“人”,不仅仅是指人的生存或存在,也是指人道。在自然之义上,《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万物”包括人类,在中国哲学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世界。周敦颐说:“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得二气之秀而最灵。”(周敦颐:《太极图说》)“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天道既有宇宙运行与发展规律的义蕴,同时也有宇宙万物存在之理的义蕴;人道是中国哲学所理解的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治理法则、人生法则。天人合一,在哲学上也就是讲天道与人道的合一。这是因为,天底下本来就只是一个道,而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从哲学上看,天人合一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在中国哲学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最后,就天人关系而言,中国哲学强调人在天地间的重要性。《礼记·礼运》篇云:“人者,天地之心也。”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中国哲学把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强调人在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荀子认为人是天下万物中最为宝贵的存在,是“天地之心”,万物为“人成之”。中国古代哲学家意识到,人在万物中是具有能动性的存在,这一能动性既是天道与人道的承载者,同时也是能够自觉地以天道来维护天地万物、化育万物以成之的存在。习近平指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时,自然会给人类慷慨回报;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必定给人类无情惩罚[6]360。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规定,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来合理利用自然,友好保护自然,才能真正从行动上体现从这一中国哲学的古老智慧所悟出的真理。

第二,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在“峰会”上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良好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这是习近平的重要论断,并有着丰富的论述。“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当代生态环境下卓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智慧结晶,这一论点对当代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两山论”指出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直接就是经济效益。首先,自然资源是人类劳动的第一资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158。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外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成为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直接环境条件。再次,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然影响生态环境在生产中的作用,对其进行修复治理,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就是发展生产力。牺牲生态环境可能换得一时发展,但最终却损害了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当代生态环境条件下,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新理念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理念,只有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6]361。

第三,坚持系统治理。习近平在“峰会”上提出的这一原则,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第四条、第五条原则的进一步概括。坚持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这一原则既是对于生态环境系统性的认知把握,同时又是对社会层面的治理的系统性、制度性的认知把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第四条原则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第五条原则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系统性。系统性观点不仅是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方法论观点,同时也是治理的方法论观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在他看来,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命的有机链条,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紧密联系。他生动地以“命”这个概念把田、水、山、土、林草关联起来,认为这些因素哪一个也离不开哪一个[6]36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方法论的典范,认为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普遍联系的系统之中,生态系统的万物存在既是多样性的,又是统一性的,其统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地球上的土地、山川以及千姿百态的动植物,经过亿万年的自然演化,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的系统整体,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一种整体性的自然观。修复与保护自然,就要看到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性,以及人对自然的依存性,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自然是人的无机界的身体,人与自然界共处一个共同体中,我们要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同时,习近平强调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系统治理离不开制度保障,这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习近平以相当多的篇幅具体讨论了这一问题。习近平指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6]363保护生态环境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强化制度,“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6]363。对于生态环境的系统保护与治理,一刻也离不开法律及相关制度建设与实施,以严格的法治来系统地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成功经验。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回答一个基本问题:生态保护是为了什么,为了谁?以人为本也就是主张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离不开美好环境,美丽家园。在一个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不可能有幸福感,再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离开了环境优美这一条件,也就不可能是好的物质条件。“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36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一宗旨在新时代的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党的奋斗目标,这不仅要提高人均收入和人均生活水平,而且要营造一个美丽清洁的生态环境。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美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说,美好生态环境就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发展新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6]19。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新的生态环境下的中国经验,这一经验对于构建全球性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来说,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思想,同样是全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前提。人类幸福是共产党人本有的胸怀,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方案介绍给世界各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情怀。习近平在“峰会”上说:“生态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伦理思想又是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佩珀说:“对自然和生态平衡的界定明显是一种人类的行为,一种与人的需要、愉悦和愿望相关的人类的界定”[12]34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完全站在自然的对立面的价值观不同,它所强调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的利益与需要,换言之,它是“以人为本”,但更“重视人类精神”需要以“及非物质相互作用满足的需要”[12]35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指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尤其是指满足弱势群体和穷人的需要[1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进行制度变革,以生态社会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人民利益至上,因而从基本立场上,此种思想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的,但仅仅从生态学意义上批判资本主义是不现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人的需要满足论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超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的体现,它超越了当代西方仅仅就环境论环境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具有人类生存论的全球性意义。

三、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的路径

在“峰会”上,习近平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而且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出了根本性原则。气候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自从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国自20世纪末以来,已经协调行动,以求共同努力,减少人类对气候环境的不良变化。为此,习近平提出两条重要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上,习近平提出的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未来、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一项人类伟业;而在“峰会”上,习近平则具体提出“两个坚持”,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思想观点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当今世界处于后霸权时代,两极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后霸权时代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多极经济与政治中心都会对世界秩序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正在朝着一个多元化和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应当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边主义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适切的世界秩序支柱,也是人类面对全球性气候问题的首要原则。多边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多边平台为协商机制、以国际法为准则、以国际制度来维护世界秩序,平等尊重和公平正义是多边主义的要义。开放与包容,是多边主义的特征,维护多边主义机制,就要抵制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搞国际“小圈子”是与多边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中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习近平说:“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大家的事商量着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448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盟、中国与非洲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的各项议题。习近平在“峰会”上说:“我们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多边主义的原则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以及其他全球性挑战,“共同治理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6]435。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需要全人类齐心协力地维护这一共同家园。

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习近平在“峰会”上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地球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影响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 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43/53号决议指出:“注意到,已有的证据表明,大气中的温定气体的浓度的不断增加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不及时全面采取措施,那么,将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以及对人类产生灾难性的影响。”(2)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43/53. 1988; Available at http:// wvNw.un.org/ depts/ dhl/res/resa43.htm.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如果不采取全面措施,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节能减排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担负起来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碳排放了几百年,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则起步不久,从历史总量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正是在这样历史的背景前提下,习近平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对温室效应,全人类都有责任节能减排,然而具体落实减排则应当区别对待。换言之,现代工业和科技发达的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同样的减排量,不是公平正义的要求。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碳排放量,然而,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习近平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即为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而到2060年,针对工业或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则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措施来抵消掉,从而实现“碳中和”。党和政府不仅提出了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提出了具体实现的路径方法。“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期间要完成碳达峰任务的60%,力争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从而为“碳中和”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方法路径安排也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对于世界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建设美好人类家园,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环境关涉人类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六个原则”,是全球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指导原则,为全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9]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经验,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是当代人类的重大课题,因而中国经验也为人类世界在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了智慧方案。重新审视中西哲学对于天人关系问题的回答,回归天人合一、主客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构生命哲学,是关乎人类未来、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中国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有雄心更有行动,为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体哲学文明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菱的哲学
对不文明说“不”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文明歌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