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揣摩 联系:走进古诗词深处的钥匙

2023-03-05 05:41
中学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意象

■ 周 峰

在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韵律美、在对意境的揣摩中体验古诗词的情感、在多向纵横联系中感悟古诗词中的哲理,切实增强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

一、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言辞优美,和现代文相比具有音韵美和独特的韵味。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注重反复吟诵。在诵读古诗词的时候要善于把握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平仄韵律,读出抑扬顿挫的音韵感、节奏感。

古诗词的诵读教学需要强调美读。在古诗词诵读欣赏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引领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从中体验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朗读的层次性,力争做到“五读”,也就是试读、评读、范读、品读和诵读。首先是试读的环节,教师不参与这个环节,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自查字典、词典,并进行标注,为阅读扫清障碍。二是评读,就是在学生自己试读的基础上,学生站起来在全班朗读,其余的学生给与点评,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能够准确地断句,注意语句的平仄和押韵的特点,并逐步领悟到古诗词的意象、意境,慢慢独处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味。三是范读,在经过前两次阅读之后,学生基本知道了自己在朗读古诗词上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给予学生示范朗读。朗读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去感染学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果教师确实因为某种因素不能范读,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名家朗诵古诗词的视频。在对比欣赏之后,找出名家和学生朗读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朗读的技巧。例如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平仄押韵等特点,注意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诗句的低沉或者高亢,拿捏好情感的变化。这样的范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四是品读,在教师范读之后,同学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情感需要得到适当的发泄,学生就可以模仿教师或者名家朗读,通过自由读、交流读、赛读等形式,进一步体味古诗词的音韵美。五是诵读,教师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讲解后,学生对古诗词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古诗词的情感把握得比较到位之后,学生就可以成熟地诵读了。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这五个阶段的美读之后,就能轻松地感悟到古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了。例如,邹老师在讲授《定风波》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呈现出“如何读出情感”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读完后再小组讨论,取长补短,通过重读“任”字,拖长“风雨、晴”字的读音来展现这首词的情感基。,在范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韵味,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后,纠正学生在朗读上出现的问题。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品味语言、意境和情感。这样环环相扣的诵读欣赏有助于强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古诗词中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学生的理解、感悟就会大打折扣。

二、在对意境的揣摩中体验古诗词的情感

古诗词是作者生活观察、情感体验的结晶,通常具有言约而意丰的特点。古诗词作者通常善于抓住典型意象,展开细腻的叙事、生动的描写,构建生活气息、艺术魅力的情境画面,营造特定的意境,传达情感,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深刻主旨。古诗词的鉴赏需要借助对意象的分析,用心揣摩意境,体验作者复杂细腻的情感。

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中,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合理想象和联想,还原出恰当的画面,进而感受特定的意境氛围,从而准确体验作者情感。比如,阅读鉴赏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春望意境图,写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在,国都已沦陷,城池陷战火,满目残破状,乱草皆丛生,林木尽荒芜。诗人借“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并以“草木深”点缀其间,营造出荒凉凄惨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浓烈的黍离之悲、伤怀之感。颔联移情于花、鸟,借溅泪的花、惊心的鸟两个典型意象,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营造出阴沉苦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国破家亡的的忧伤沉痛之情。颈联以连三月的“烽火”写战争的残酷与漫长,以抵万金的“家书”写对家中妻儿的思念之深,蕴含几多辛酸、几多无奈、几多期盼,表现诗人久盼家中音讯而不得的急切心情。尾联以稀少短浅、插不住发簪的“白头”极写诗人愁之深、忧之浓、痛之切,侧面表现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在对整首诗的阅读鉴赏过程中,需要抓意象,组画面,品意境,悟情感,才能走进杜甫抑郁苦闷的内心世界,真切体验到他复杂细腻的情感。

再如,教学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天祥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这首诗的心态,通过品味词句理解诗句含义,尤其对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要抓住破碎的“山河”、被狂风吹飘的“絮”、被骤雨击打的“萍”这几个意象进行组合,形成一幅动荡时局之下山河破碎、满目凄凉的景象,在凄凉的意境氛围中体验到诗人沉郁悲苦之情。尽管诗人处于“零丁”的境地,处于极度“惶恐”之中,但依然表达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何其悲壮。

古诗词是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古诗词的魅力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开发、挖掘,整合各种资源,让古诗词穿上现代白话文的外衣,才能更加合乎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体味古诗词的美。例如,学习《赤壁》时,诗人由手中磨洗的“折戟”感兴,吟诵赤壁之战那段历史,借此抒发了自己心系国家的情怀,并折射出自己不被国家重用的感伤。因为这首诗中的文学常识较多,而且都和三国的历史有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片段、纪录片等,带领学生跨越到三国,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无限想象,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强烈情感。教学中,可以播放和这首诗词格调氛围一致的音乐,引导学生沉浸在这一氛围中,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古诗词的情感美。

三、在多向纵横联系中感悟古诗词中的哲理

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除了要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韵律美,在对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揣摩中体验古诗词的情感之外,还需要在多向纵横联系中感悟古诗词中的哲理。感悟古诗词中的哲理的多向纵横联系中的“多向”是指自然发展规律的角度、社会演进变化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自然变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等,“纵横”既有时空上的纵横,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进,空间的关联,地域的扩展,也有事物发展变化的纵横,同一事物发展逻辑的因果递进,不同事物的发展特点等。所有这些,都是阅读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思考探究的。只有注重联系自身经历、生活经验、自然观察、现实思考、社会感悟,注重多向纵横联系,将自然现象与自身现实遭遇、人生经历联系起来,将自然现象与社会发展的某一规律联系起来,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将眼见的客观之实物与某种思想、精神、规律等抽象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入古诗词,感悟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比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由观书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池塘。由看到池塘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进而探究其中的原因,原来这池塘常有活水注入进来,它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活水。由读书联系池塘,属于横向联系,由池塘清澈分析其原因,这是纵向开掘。悟出了池塘清澈的原因,也就明了读书的道理,只有认真读书,广泛阅读,时时补充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心灵澄明。这就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知识才会不断积累、更新、发展,才能使自己永保活力与进步。推论开来,能启示人们,只有保持思想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确保思想永远鲜活、先进,才能永远卓越、出众。

比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登山时已是孟夏时节,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没有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盛开的桃花。阅读鉴赏这首诗,需要由实而虚进行横向联系作深入的思考发掘。在自然界里四月份百花凋零已尽,这是人们公认的普通规律。可是,在这高山古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为什么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不受自然规律制约?推究起来,是这高山古寺的气候、土壤有其独特性。由此可以悟出其中的哲理,普遍性中有特殊性,共性中有个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绝对化。

比如,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白居易给刘禹锡寄来了两首哀悼亡友的绝句,白居易诗中对微之(元稹,卒官武昌军节度使)、敦诗(崔群,官终吏部尚书)、晦叔(崔玄亮,官终虢州刺史)三位好友接连长逝的怅然自伤之情引发刘禹锡的无限感慨。刘禹锡回赠诗的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将自然事物与社会人事联系起来,将林中“陈叶”、江中“前波”与已经去世的微之、敦诗、晦叔联系起来,将林中“新叶”、江中“后波”与“晚辈”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将“新叶”“后波”比喻新事物,将“陈叶”“前波”比喻旧事物。这样横向联系之后,就会让人悟出其中的哲理: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启示人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变化、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既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因此,面对亲朋的长逝,要尊重逝者、善待生者,生者应珍惜生命好好地活下去。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也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刘禹锡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在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里也有鲜明的体现。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揣摩、联系是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深处的三把钥匙,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韵律美、在对意境的揣摩中体验古诗词的情感、在多向纵横联系中感悟古诗词中的哲理,确保古诗词教学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我爱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象、形神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