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的网络谣言研究

2023-03-05 06:25程康怡
新闻传播 2023年1期
关键词:谣言公共卫生信息

程康怡 林 纲

(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 徐州 221116)

有人说,自从此次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人类和病毒之间的博弈就有了两大战场:一是和病毒疫情分秒必争抗击疫情的自然战场,二是信息疫情暗流汹涌的舆论战场。[1]尤其是在这无形的舆论战场上,存在着大量捕风捉影、肆意捏造谣言的现象,不仅给公众视听带来混乱与心理恐慌,还进而危害社会经济秩序与公共秩序。网络谣言究竟为何能在短时间内造成这样大的影响力?人们又应当如何理性看待并应对这些谣言?

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我国学者对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谣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的宏观分析上,对网络谣言语篇分析关注较少,且分析视角多来自传播机制与法律规制方面,而非文本语篇分析。如张琼引(2013)结合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语言学特征,从语言学以及传播学综合角度进行研究;高艺璇(2020)以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相关网络谣言为例,从成因、影响、“辟谣”机制等方面的综合角度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综述;赵青娟(2020)从法学角度,结合法律相关规定对此次事件中的谣言治理进行研究。

而本文将以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视域下的网络谣言语篇为研究对象,搜集当下网络平台的最新语料,通过最新社会热点,从语聊特色、药物研究、人物宣扬等不同角度的网络疫情谣言语篇宽领域、多方位、深层次地进行分析,探究这些谣言的产生根源、内容特点及传播机制,提出有效防控新媒体谣言的策略,为当今社会群众在面对、甄别纷繁的网络新媒体信息时提供一定帮助与建议。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视域下网络谣言传播的表现及特征

(一)主要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的兴起引发了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促使一种新的媒体格局产生。事实上,传播媒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阶段逐渐向着视频网站、论坛、微博、移动终端等象征着新媒体时代的标志转变,其核心技术便是互联网,因而出现了传统媒体不曾具有的一些特点,这些特征不仅推动了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引发了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快速传播。笔者结合当下社会现实,从《人民日报》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官方发布的信息中搜集了211篇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谣言案例,按照传播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从中总结谣言制造与传播的某些表现特征。

1.病毒感染类谣言。在所调查的所有网络谣言中,60.7%(128篇)是感染类谣言。有关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情况的谣言覆盖很多区域,包括某地多少确诊、疑似,不顾事实,随意夸大。例如:2020年1月22日,网传“北京协和医院确诊新型病毒的患者出逃”一事,一时间使北京市民人心惶惶。而后经医院核实,该患者并未出逃失联。

2.诊疗信息类谣言。关于此次新型流行病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各类谣言更是层出不穷,占所调查谣言比重的11.4%(24篇)。例如:

2020年2月1日,有消息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对此次新型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这一消息传开后,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6亿,随后导致各地药房门口排队购买双黄连口服液,各大网络购物平台瞬间售空。

3.公共场所管制类谣言。由于病毒传染性强,因此疫情期间公共场所的管理规范受人瞩目,而这也成了谣言的滋生口。据统计,此类谣言占9%(19篇)。例如:2020年2月18日,襄阳当地微信群流传图文内容为:“即日起,没有通行袖标及通行证在外面随时会被带去体育馆学习”“会被公安局巡逻队带去集中隔离”。当地网警、网信部门随后立即辟谣,表示消息不实。

4.病毒来源类谣言。有关新型病毒来源等网络信息也是层出不穷,占所调查谣言的8.1%(17篇)。例如:2020年2月9日,有言论称“新型病毒属于SARS冠状病毒。”这一说法随后引发了不小的浪潮。对此,钟南山院士辟谣道:SARS病毒与新型病毒并非一回事。

5.医护及防疫物资管理类谣言。有关抗疫物资管理问题的谣言占7.1%(15篇),例如:2020年2月21日,一微信网友在微信上传出了“长垣口罩厂家已经停产数十家”的虚假评论。此帖被截图后发到了网络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转发与讨论。经核查,该网友为新乡市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工作人员,所发的帖子为其任意发表的个人看法,且该地区44家口罩生产资质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不存在停产状况。

6.其他信息谣言。除以上五类谣言外,其余3.8%(8篇)的谣言同样使人真假难辨,例如:2020年2月24日,网传“武汉‘小汤山’停工,将重新选址”,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武汉市城建局24日晚表示该医院将于一周内建成。

(二)主要特征

不难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不同,传统谣言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以口耳相传作为基本的传播途径,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制约。而网络谣言建立在网络发展的技术上,它可以面向全平台的用户传播,几乎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呈现出传统媒体不曾具备的新特点,包括互动性、虚拟性、超越时空、快速传播、超文本、海量信息等特征,尤其是互动性特征,打破了原有的社会传播机制,使原有的传播受众具有自我传播交流的能力,演变为传播用户,故网络谣言的影响深度和广度要远大于传统谣言。

在此,根据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网络谣言语篇的呈现状态及传播效果,总结出以下四点新特征:

1.扩散速度实时化

传播速度实时化是网络谣言传播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谣言大多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社交平台传播,而社交媒体往往具有强互动性、弱把关性、多匿名性等特点。[2]调查显示,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相较于真实新闻快6倍,且更易被转发。例如上文提到的“双黄连一夜售空事件”,这类谣言对疫情防控与社会正常秩序维持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小觑的。

2.“点-线-面”传播立体化

互联网平台辐射面之广及新媒体下网民之间的紧密互动为网络谣言和其他不实信息提供舆论阵地。[3]防控期间,周边谣言通过各种各类社交媒体传播呈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传播特征,给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带来恶劣影响。例如:2021年10月,国外社交平台有消息称,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公布治疗此次新型病毒的疫苗含有甲醛、丙酮等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质。而所谓疫苗中含有“致癌物质”之类耸人听闻的话实际上就是疫苗阴谋论,可见此类的网络谣言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恐慌。

3.内容多模态化

当下,传媒技术手段迭代更新非常迅速,新闻生产和传播渠道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已有了很大不同,因而科技对于人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社交平台的谣言往往具有多模态的特征,即同时具有文本、图像、影音等多种信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谣言在互联网上以图片、文字、视频交互的方式“再造事实”,在快手、抖音、微博等平台肆意传播,例如:2020年1月25日,有网友在微博中贴出了“武汉市医院有3具尸体长期无人问津”的帖子,并附带了一段视频,一时间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后经查证,此视频是经过拼接和配音后重新制作的。但这种看似“有图有真相”的谣言常以移花接木的方式拼接,诉诸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出现,往往给人造成很强的负面视觉冲击力。正所谓“挂羊头卖狗肉”,如果没有对这类技术进行严格、及时的监管,广大网民对看似真实的视频或图片内容的信任度将大打折扣。

4.关键词碎片化

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容易被拼凑成谣言,如“某地出现多少例确诊病例”“某地有人从××地回来确诊”“某企业有多少名员工感染”……此类谣言造谣成本极低,只要代入地点、对象、人数,再添上确诊、核酸检测阳性等关键词,一条相关谣言就轻轻松松捏造完成。更有甚者,把网络谣言冠以专家或是名人的头衔,对其科学言论“偷梁换柱”,实际上与原始言论已大相径庭。例如:2020年1月,朋友圈里出现了“钟南山院士推荐市民们在家里自觉隔离两周”“钟院士建议大家用盐水漱口防病毒”等传闻,后经证实,均属无稽之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一)产生原因

美国传播学者德弗勒和罗基奇的依从理论指出,当社会愈复杂时,人们“不安全感”愈强烈,受众就愈依赖大众媒介,其信息需求就相应地更强。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人们往往为了躲避危机选择闭门不出,于是将目光紧紧投向网络社交媒体上,而恐慌的最大源头便是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社交媒体中的危机逐渐朝自己逼近,从而引发极大的心理恐慌。来自“知识分子”公众号的调查称,微信(25.7%)、微博(22.1%)、媒体网站或其移动客户端(21.6%)是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4]“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全世界。”过多时间的媒介接触使得人们淹没在了相关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却因信息数量众多而难辨真假,从而造成了互联网的“信息疫情”。

(二)传播机制

1.意见领袖的“加信”

所谓“加信”,是指将谣言信号强化与放大。有关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谣言,首先由造谣者转发到微信群,随后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完成微信平台首轮谣言传播,即谣言的首次“加信”。

而社会媒体作为“加强版”意见领袖,通常通过置顶和热搜的方式,把上述意见领袖们推送来的消息进一步发酵并传播开去,比如电视媒体转发等,使得谣言快速扩散,折线图呈陡峭式上升趋势。此时便完成了谣言的二次“加信”。

2.网络用户的“加信”

互联网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从众行为也会助长谣言的传播。匡文波先生便形象地提出,处于特殊状态的大众,总体上沉浸于同一种情感之中,丧失批判意识,并受群体心理机制的影响,逐步形成“沉默螺旋”,致使谣言愈传愈多。[5]网络用户的非理性行为完成了谣言的再次传播过程,也就是最终的“加信”过程。

(三)应对策略

1.发挥政府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部门是协同化辟谣机制的关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国多地政府就交出了给力的答卷:针对网络谣言扩散速度实时化和“点-线-面”传播立体化的特点,多地政府部门树立阵地意识,了解民众恐慌点,及时做到信息公开,信息透明,从源头上规避谣言滋生,从而打造出一条疏导舆论的最短途径。与此同时,政府也健全了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机制,制定有效的网络谣言追责办法,真正担负起了谣言传播过程中鉴别治理、及时澄清、追责到底的责任。

2.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引导作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意见领袖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网络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比如,承担着传播权威信息这一重要职责的主流媒体,更应该承担起这份义务:除协助政府公开必要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外,还应充分引导人们对其他事件的关注从而与谣言对抗,并且要实时地对公众的情绪进行疏导,宣扬积极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充分调动网络公民在网络谣言扩散中的积极之声

与此同时,在这个时代下每一位民众,都是网络谣言的见证者,亦有可能成为事件的发声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怀揣着道德与正气,做到心有“一杆秤”,让谣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勇敢发声,驳斥谣言,击破谣言碎片,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以正视听。

总结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新媒体谣言的产生极大地影响到了当下疫情防控的进行,其具有扩散速度实时化、“点-线-面”传播立体化、内容多模态化、关键词碎片化等新特点。想要有效应对,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制度发力,加大监管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意见领袖以及广大网民等多元主体的协作。相信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网络新媒体环境一定会有更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谣言公共卫生信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订阅信息
谣言
展会信息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