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本土文化 厚实美术教学
——将本土文化资源引进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3-03-06 07:42☉杨
小学生 2023年2期
关键词:花边面具家乡

☉杨 俭

有人把本土文化看成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它就是一种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可大可小,地方和乡土文化是一种本土文化,它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小朋友顺嘴就出的方言童谣 “牵豆腐,吱嘎呜”“小酒咪咪,蟹脚掰掰”“挑挑马来头,尝尝香椿头”等这些都是家乡的本土文化,这些热乎乎的本土家乡文化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早已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它一代一代传诵着……

一、导入自然景观 唤醒课堂活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文化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1]学生对家乡很熟悉,情感很丰富,课堂上我们可以把教科书适当“放大”些,导入环节巧妙引入一个点,由这个点将学生引导到与家乡本土文化碰撞的场景中,激发其兴趣并启发其思考。

例如,人美版一年级《我们身边的线条》,在导入时,我设计播放了一段音画家乡风貌,微笑着对学生说:“懒羊羊接到一个《风调“虞”顺 守护家乡》的线描画比赛,这可把他给难住了,咱们来帮帮他,带他去我们的家乡走一走,好不好?”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异口同声地表示愿意。我继续提问:“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不同特点的线?”此刻,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这个熟悉的江南小城之中,“那条曲曲弯弯的是六弦和,还有好多条直直的小石桥,晚上很美的,我们常去散步”“看,这是古老的方塔,有八个角,我和小朋友数过”“老师,这里好像是我以前住过的小巷,屋顶两端是往上翘的,街道很窄的,两步就可以跨到对面的阿婆家,那个瓦圆圆的……”好多学生兴奋地说起来。这样欢快真实的课堂情境,更能体现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命。当我们营造出了这种和谐气氛的课堂氛围时,学生不但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

美国理查德· I· 阿兰兹教授指出:要“把授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生动新颖的学习材料和例子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2]在这个导入环节,我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作为导入。一方面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线条的兴趣。

二、挖掘本土文化 厚实课堂内容

课改后,美术教科书上有许多课题内容都涉及地方文化,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环境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一些本土的文化资源与美术学科内容融为一体,并重新组合成适应本校学生学习的新内容。在课堂或平时的活动时间里,可以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些事情,让他们沐浴在五彩斑斓的真实生活里。事实说明,学生对形象生动的、自己能主动参与的学习内容,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们要围绕知识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使他们的思维能够在短时间内被激活,主动去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在教学人美版十一册《家乡的艺术》前。我对常熟的传统工艺做了一番调查,思考着这课怎么教?花边作为常熟的传统工艺,在常熟当地老百姓心中是极为熟悉的,连我这个60后对花边工艺也是记忆犹新的。那些年,常熟妇女们闲下来的手头活就是绣花边,树荫下、弄堂里,针线在她们手里上下飞舞,一幅幅花边样在她们唠嗑欢笑中生成。小朋友们则在大人的手脚边也开始了学艺。在她们眼里虽然这种艺术毫不起眼,但给她们带来了美和欢乐。而如今对于这个已有70多年历史的常熟花边知道的人已很少,小学生更是不知。所以,这花边传统技艺的传承迫在眉睫。课前,我给学生也布置了作业:回去询问长辈,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特别出名的乡土艺术?教学中,我挑选了一些民间艺术图片导入,有书本上的江苏泥人大阿福、浙江民居木雕等。其中,还有一张是常熟花边精品图片,我点击放大并加重语气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哪里的民间艺术?”有学生举手抢着说:“常熟绣花”“十字绣”,有的学生则低下了头。“看来大家了解得不太够,这是常熟传统的花边”,我随即点击出多幅花边作品图片,向学生介绍:“花边在清末从欧洲传入我国,因常熟盛行自成一派,所以称‘常熟花边’。花边刚开始是用作台布的,样式也单一,后来原材料、品种、针法、花样颜色都逐步丰富了,发展到后来,花边不仅用在了枕头、被面等的生活用品上,还被作为艺术装饰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讲述花边历史和曾经的辉煌之后,我拿出一块精美的台布花边制品,学生看到都惊呆了,他们感慨于花边工艺的精致,突然一个女同学举手:“老师,我奶奶有一块手帕也是绣的花边。”“老师,我老家有口橱柜,上面有一块盖布,上面绣的也是花边图案”,我甚是欣喜,“你们想不想对常熟的花边工艺了解得更多些,想不想将我们常熟特有的花边文化传承下去?” “想”,学生们参与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今天,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百宝箱,请打开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宝贝?”学生一阵惊喜,“老师,我们百宝箱里是绣有梅花等图案的香囊”,“我们百宝箱里有冰墩墩胸针,还有一鸣惊人——知了”,学生对意外收到的百宝箱兴奋不已,更对百宝箱里物件上的花边刺绣惊叹连连。带着同学们的疑惑与好奇,我以花边精工细巧、色彩绚丽、扣贴相配等艺术特点为切入点,以年年有余(鱼)为例,对花边的图案设计及简单的几种针法进行了分析及示范。例如,鱼眼可用常熟花边中的绕耳法绣成,先将针紧靠出线处绕十圈,手边绕边搭住,然后转动针抽出就可收成圆形状的鱼眼,鱼鳞则可用链条针或游针做成粗线或细线,鱼头与鱼身的缝合则可在反面半厘米处用切线完成……面对面示范让学生对常熟花边更充满了好奇,跃跃欲试。六年级一小部分学生有十字绣功底,材料一到手就熟练地开始了分线,穿针,而较多学生没有一点针线功底,所以作业呈现两种形式:一是为提供的香包设计花纹,可根据欣赏的花边图案把自己感兴趣的画下来,学用老师的游针进行绣制;二是发给有针线基础的学生人手一个小物品手机袋,让学生先画花纹,再用学到的游针、切针、扣针的简单针法绣下来。几个女同学左手捻布,右手拿起针线,先穿后引,专心致志,慢慢地荷花出现了。虽然她们的针脚有些皱,但成功的喜悦早已是按捺不住了,课堂上学生对传统花边艺术的喜爱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花边艺术的美,以至于进入到了一种完美体验状态之中。芝加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克西斯曾特密哈里的“沉浸体验”指出:“如果你沉浸其中,就能专心致志地去做这件事,专注程度之深,甚至使你忘了时间,行动者和行动完全融为一体了。”

这种接地气的本土文化,学生不是不感兴趣,而是缺少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与途径。鲁迅先生说过:“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世界性。”本土文化的引入让学生有了与浓郁乡土气息课程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与本土文化的深交,让学生逐步去爱上我们的地方文化,使他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得到真正的丰富,在增添课堂教学厚实感的同时,更让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巧用乡土材料 拉近生活距离

课程标准指出:“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1]当今的美术表现,一些综合性媒材的运用赋予了画面新的生命力与视觉语言,在教学方法相同的情况下,选用不同的材料会给人提供更多的创作思路,其作品也更有艺术表现力。在课堂上,我们要挑一些学生熟悉的废旧材料作品对其进行“熏”导,这种多样化、趣味化的画面能给予学生惊喜和新鲜感,这既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性,又能使他们养成节约环保的意识。

面具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集绘画、雕刻工艺于一体的艺术品。在人教版第5册《面具》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活用身边的材料创意性地表现面具,我呈现给了学生多个作品欣赏,有借用生活中废弃的蟹壳作为材料,采用烟熏的方法制成的老虎面具,有用包装袋、皱纹纸、树叶做的怪兽面具,并示范用刷色、撕、镂刻的方法,将鞋盒制作成了京剧脸谱面具,威武帅气的面具赢得了学生的拍手叫好,而对箱板的巧妙运用则让学生对废旧材料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了解了做面具的技巧,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有学生说:“蟹壳这个原材料在我们这边随处可见,表面圆滑略带凹凸好似脸形,在上面制作表现时与我们平时用的纸材感觉完全不同。”我鼓励学生思考:“你想到了用什么材料来创作面具?根据材料特点你准备怎样创意性表现面具?”班里最调皮的金英凡歪歪扭扭地站了起来,“老师我带了梭子蟹壳与你的形状不同,想做京剧脸谱”,他嗲声嗲气,一脸稚气;“我想用纸盒做怪脸面具,纸盒的折面可以变成耳朵,脸可以用画、撕、贴的方法进行装饰”;也有同学想到了用快餐盘设计表现非洲脸,用果壳做眉毛,用芦苇花等做装饰;更有同学提出用勺子创意喜羊羊脸谱。学生奇思妙想,作业精彩纷呈,并带着醇厚的乡音乡情。学生为自己的创意感到兴奋,我也为自己能开拓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而深感欣慰。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3]材料本身有自己的质感,而学生选用的又是身边的材料,这样的美术创作表现延伸了空间,在拉近学生与生活距离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作业的厚实感。

四、借用本土艺术 厚实审美情感

所谓“编筐编篓在收口”,越到最后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作为收口的课后拓展在延伸美术课堂内容、激发后续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人美版第8册《精彩的戏曲》一课,在学生以戏曲大舞台的形式展示了所表现的戏曲人物绘画之后,我话锋一转:“其实戏曲是一门博大精深艺术,它的种类有三百多种,我们本地就有自己的地方戏曲。”边说边出示《十五贯》 剧照:“这是发源于我们江苏昆山的昆剧,你们知道吗?”学生默默地摇头。“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它以清丽柔婉、细腻抒情、歌唱与舞蹈身段结合巧妙而著称,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一个江苏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但艺术如果没了观众,特别是没了你们的参与,这种古老的艺术会怎样?所以请同学们课后通过各种渠道关注一下这门古老的艺术,了解一下这个家乡戏曲在行头、扮相、身段等方面与我们今天课上了解的那些戏曲人物有哪些不同,你们可以画下来,也可以文字的形式在下堂课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课的学习,大家能喜欢上这璀璨的艺术。”课堂在这儿画上了句号,但我相信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应有省略号、问号……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一个“脚手架”,激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以更强的热情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看到一个“缺陷”“空白”不完满的情况下,直觉会情不自禁地促使大脑去完形,以达到平衡,获得愉悦。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拓展,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用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的知识平台,也让学生得到了本土艺术的熏陶,培养了热爱家乡、以家乡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引以为自豪的本土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引入美术课堂,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分享文化资源,更能让学生作为小主人参与文化的传承,在培养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的同时也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理想的课堂应将教材和本土文化当成一个整体,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地气,让课堂更厚实。当然,本土资源的运用无定式,贵在变通,妙在巧用。

猜你喜欢
花边面具家乡
邹汉珍十二生肖作品展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常熟花边的历史及传承发展研究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面具中的鱼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