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

2023-03-06 14:29黄婉珺刘霄晗
福建茶叶 2023年1期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交流

黄婉珺,刘霄晗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开放交流日益深入,十九大报告中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要促进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中提到“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流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立于时代潮流,面对全球性的转型和变革,如何培养兼具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眼光、协同合作意识,能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新课题。目前很多高校都以必修或选修形式开设了茶文化相关课程,个别高校不断开展“茶文化节”等校园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因此,进一步开放视野,研究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题中之义。

1 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逻辑意蕴

1.1 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逻辑起点

第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以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为指导,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二是开放性、动态性、创新性。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原理的外在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纵深发展,面向世界,培育我国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国际发展,注重增强大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大学生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分析辨别思维,从而既沿袭传统又放眼世界,在兼收并蓄中不断传承和创新。

第二,茶文化本身的特点适合作为教育载体。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包含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多是以综合形式呈现,很少见到脱离物态茶叶应用而纯粹呈现的精神层面的茶文化,正所谓“离开茶,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2]。同时,茶文化呈现方式多样,常见以文艺作品方式、礼仪形态方式、经济贸易方式、民俗风情方式等呈现。而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茶文化很早便通过僧侣访问、外交礼品、茶马古道等方式延伸拓展至世界各地,各国也在自身地域习俗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衍变,到现在,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茶文化大观呈现在世人面前。由此可见,茶文化的无限张力和其突出的自身特色,在理念内容等方面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使得大学生易于身体力行、形象直观地感受茶文化,并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和价值认同。

1.2 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逻辑条件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缩写为BRI)。该项目旨在沿着两条经济带建设两个国家集群,即沿着古丝绸之路连接中国西部与中亚、中东、东南欧和西欧的陆基经济走廊,以及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南亚、海湾国家、东非和欧洲的海上经济带。[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倡导性地提出应在世界上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通过与沿途国家的深入交流,还是今日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为茶文化交流互鉴提出了时代要求、教育契机。

通过我国特有产物的流动推动文化输出,茶文化也借由丝绸之路得以融入世界文化。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见茶称为“东方的恩赐”之物[4]。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物之一,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将“茶”和“中国”联系在一起,通过茶文化的多元包容性,在特定的民族之中,形成各自特有却又相似的茶文化。广大学生通过特定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通过对各国人民、不同民族饮茶论道,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蕴意,形成更加丰富、兼收并蓄的文化储备。

1.3 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5]在我国茶文化的厚重底蕴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形式和高度的精神内涵;在国外茶文化中同样也包含着工艺、礼仪、美学等要素。这些对于学生的品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巨大的辅助作用。

在教育内容上,就必然包含物态的茶和精神的茶,包含国内的茶和国际的茶。物态的茶是指茶的育种、种植、加工、保存,以及品茶所使用的茶具、桌椅、楼宇、茶艺等能摸得到、看得见的茶。在物态茶中就有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礼仪工艺。精神的茶包括由物态茶衍生的各类行为规范、制度文化、生活情趣、哲学思维等深入人心、直抵思想的观念。如我们常从茶中引申出“廉”、“俭”、“和”的价值理念,并以此引导个人修身养性。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饮茶风俗的雏形,更是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早已形成了其特有的茶道、茶艺及茶文化,茶作为一种饮品却能够与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联系。因此我国的茶文化必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外的茶文化也反映着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高校“大思政”工作中,将茶文化交流互鉴与高校五育并举思政工作相结合,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又能在精神层次、视野理念方面得到提升拓展,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育人质量。

2 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维度

2.1 有利于丰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提出的,是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建设的重要举措,意在使高校每一类学科、每一门课程都包含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元素。教育部在2020年6月1日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将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传统文化课程、农科专业课程、国际教育类、形势政策类课程,有利于丰富中国文化的国际比较,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更好得理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命运共同”。

第一,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校思政工作的课程范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目前我国思政教材拥有丰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思政课教材,很容易出现刻板教学。而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可以增加更多丰富的教育资源,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尤其是在农科类课程、文化类课程中利用茶文化交流比较的灵动形式,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更突出的教学成效。第二,大学生在离开高中进入大学时,部分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茶文化交流互鉴本就包含着开放共荣的理念,将这种理念通过具体化的礼仪、行为融入礼仪和心理健康课程,能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身心,借助茶文化中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体验,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抒泄生活之中的苦闷情绪,分享各自的生活乐趣,充分发挥茶文化促进人际交往、锻炼意志、和谐身心的作用。第三,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相一致,能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非凡历程。而茶文化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为思政工作增加了新内容,将茶文化有机融入国际教育、形势政策类课程,有助于推动形成宽阔视野,理解新发展理念。

2.2 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的实践中不断铸就的”[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就在于文化基因能够应对时代挑战。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汇聚起儒家、佛家、道家、美学、哲学等思想;在国际传播中传统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彰显着“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茶文化魅力。将茶文化包含的“和合”的特质,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追根溯源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文明交流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

2.3 有利于提升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性的发展;不仅包含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还包含劳动能力、科学知识、精神生活的发展。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打破不同性质思想政治工作不接触、不交流的思想障碍,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国际挑战和竞争压力,加强教育交流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自己。而茶文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条件成熟、形式灵活的载体,能较好地丰富高校思政工作内容和形式,帮助高校思政工作更好地提升育人功能。

3 茶文化交流互鉴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向度

3.1 坚持中国特色、辩证分析的教育立场

思想政治教育本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首先在于它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其次在于符合我国的文化国情。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坚持辩证分析,在扬弃中吸收借鉴国际文化,区分为我性和排他性。中国传统茶文化在传播交流过程中,通过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独特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不同国家的特色茶文化,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也裹挟着不同的政治、经济色彩。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扬弃借鉴国际上不同的文化元素,坚持中国特色,协调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尺度,防止和抵制已经出现的庸俗化、区别化等问题。同时,在深度交流中,提升对各种文化、思潮、理论的分析辨别能力、选择吸收能力、批判抵制能力。

3.2 坚持本土转化、创新话语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效果。如何将我国和不同国家茶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在多元文化对比融合中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一是要立足教育主体,创新话语体系。要立足国际国内的不同情况,统筹政治语言、文化语言、新媒体语言等,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阐释好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时代要求。二是要立足教育环境,打造教育平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茶文化的张力显示于无形之中,要躬身入局、主动融入,通过产业实习、贸易合作等为学生搭建面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深刻理解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使命责任。三是要立足教育资源,批判选择吸收。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正确认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理性审视不同文化,坚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3 坚持互惠合作、命运共同的教育追求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世界产茶国家共同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对于茶文化交流互鉴、茶产业协同繁荣、茶农联合致富起到了推动作用。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与古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今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片片小茶叶、缤纷茶文化在促进国际合作中同样发挥着纽带作用。当今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各国安全与利益相互交流,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中国茶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思想,而世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茶产业又体现着“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理念。将不同国家的茶文化、茶礼仪、茶产业、茶科技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从而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形成开阔的视野和互惠互利、命运与共的观念。

猜你喜欢
茶文化思政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