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023-03-07 04:47靳泽宇李思媛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视域立德育人

路 钐,靳泽宇,李思媛

(晋中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山西晋中 030619)

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广泛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润物无声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体现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思维方式,使青少年得以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的语义概述

(一)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1]这就要求学校加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现对作为教学本质的“教书育人”的回归,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体现教育本质,凸显教师作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课程思政指的是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思政理论知识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将思政内容融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各类型的课程之中。课堂教学在把握思政视域大方向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个性培养。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应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大方面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养成听党话、跟党走的理论自觉、心理自觉、行动自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在课堂教学中,将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专业教学,可为思想政治理论打下坚实基础,突破教学壁垒构筑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格局,形成“大思政”新态势。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中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密切贴合新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为主阵地,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学校文化安全建设指引正确方向,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保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后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现实之基和创新之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可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共育,彰显思政教育情感,强化学生课堂感悟,打造师生思政共育生态园。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指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即坚持以德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即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就必须着力挖掘并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全方位、深层次地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对整体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和实践方向,也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诉求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战略部署。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3]。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各级各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工程,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丰富的价值内涵、科学的逻辑理路和鲜明的实践指向。[5]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蕴含育人育才的要求,广大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深入剖析各类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使得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形成双螺旋上升结构,共同发挥好育人作用。在大中小学各阶段,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坚持纵向贯通、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类课程要贯彻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做到相互衔接、持续有效,共同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的必要环节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2018 年,教育部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全面开展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三全育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价值观端正、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的人。推进“三全育人”格局形成,归根结底是要把“三全育人”的理念融入课堂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文化知识教育、课堂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各领域,从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培育一代又一代忠诚于党、奉献于党、无愧于党、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时代新人。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课程思政要想真正见效,需要浸润到每个细节,教师授课要深入浅出富有激情,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确保教学效果“入脑、入心、入行”,确保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手抓、两不误”,时刻实践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立足立德树人,形成目标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就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从而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显性的文化知识教育中体现立德树人。教师要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课堂知识普及、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积极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透专业知识,更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坚持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隐性的文化知识教育中体现立德树人。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广泛吸收并运用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无意间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学生不但懂得“应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提高品德修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责任心,将道德认知落实在行动之上,自觉主动地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二)教学手段:运用创新思维,强化教学方法

广大师生要立足创新思维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力求收到“1+1>2”的良好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教师要采用视、听、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展开情景教学设计,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氛围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运用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把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推动科技创新。

(三)教学评价:形成系统观念,开展多元评价

立足系统观念的教学评价可以实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由隐而显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动态评价,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结合特长、爱好、兴趣、才艺等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学生可以从这八个方面有的放矢地开展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要多维度地评估学生道德素养,综合评价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要获得实际成效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育人本领,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协同家长、社会形成合力上好“大思政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共同携手上好“小思政课”。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使命,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唯有如此,才能使“大思政”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视域立德育人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