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赶考路上坚定历史自信的理与路

2023-03-07 21:44吴学磊
关键词: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杨 军,吴学磊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史及其成果所产生的强大效能感,既包含对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也包含对自身历史选择、历史创造、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的成就感、自豪感等情感态度,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2]。坚定的历史自信,是应对新的赶考路上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需要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去保持、巩固。

一、新的赶考路上保持历史自信面临的多重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深度调整和世界力量对比演化的过程。百年变局是中国作为关键变量的变局,也是从外部影响中国发展的大变局,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外部风险。尤其是一些西方大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对中国进行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企图破坏中国崛起、发展的进程,已经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和国际形象等方面使中国背负巨大压力。同时,我国在推进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家安全方面面临多种风险;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包括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外部风险和国内难题交织在一起,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新的赶考路上“考题”的难度。

历史自信是党带领人民在第一次“赶考”路上生成的精神成果。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历史自信包含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应对风险、争取胜利的经验、智慧和勇气。在新的赶考路上,历史自信应该焕发出新的力量,成为破解“难题”的制胜密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历史自信的生成、存续和巩固归根到底是由现实的“物质生活”所决定,并在与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流、交锋中受到建构性或解构性的影响。在新的赶考路上,历史自信要始终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发挥出强大的功能,还会受到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思想环境的制约。

当前,新的赶考之难已经反映到我国社会思想领域之中,国际国内的种种困难、挑战正通过影响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进而影响人们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认知,消解着历史自信。其主要表现为:

(一)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冲击对中西方关系的认识

在百年变局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明显抬头,逆全球化态势明显上升,大国竞争明显回归,世界范围内的风险点、动荡源也显著增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西方反华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崛起,它们越来越注重运用多种方式来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从多方面冲击着大众对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正确认知:其一,西方反华势力凭借其控制的国际媒体和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舆论空间持续抹黑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矮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他们还培植一些势力鼓吹“西方中心论”,在中国网络空间宣扬西方文明和发展道路的“优越性”,提出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完全对立的观点,传播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否定中国社会发展成就的信息,宣扬“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错误”等错误观点,通过制造和散布政治谣言等手段,影响我国民众的历史认知和政治认同。其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多种手段打压、干涉、遏制中国发展,导致一些民众延续近代以来形成的自卑心理,产生了“西方太强大,中国惹不起”“中国只能服从西方制定的规则”的误判,从而严重低估了当代中国的综合实力,形成了我国处处不如西方的错觉。其三,在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尽管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肆意质疑、批评,甚至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但又无法完全掩盖自身在进行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就会造成部分群众对西方产生误解,认为“西方国家已经穷途末路”,进而刺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引起一些民众在情感上从民族自卑急速转化为民族自大,乐观地以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对我国遭遇的外部压力缺乏理性的认识,陷入盲目自信。

无论是自我矮化还是盲目自信,应该说都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历史自信相悖。因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尊重和把握上,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实际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关系逐步已然发生的变化上,是理性的历史认知。历史自信既反对妄自尊大,也反对历史虚无和文化虚无,而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史中积累的能力经验保持信心,对当代中国发展中积累的物质基础和焕发的制度优势保持信心。

(二)现实具体问题制约历史认知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民群众的需要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日常生活领域,希望有清洁的水源、健康的食品、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合理的劳动报酬等;在政治生活领域,要求依法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在社会生活领域,要求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可靠的社会安全体系等;在生活环境上,要求享有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绿色的植被,等等。而在这些大众寄予希望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从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方面看,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所指出,当前我国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把我国打造成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任重道远[3]。可以说,在一定时间内,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困境必然制约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未来预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自信的话语,是建立在党百年奋斗成就和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人民对历史发展成就的满足、认同为基本前提。当人民大众因对社会现实形成负面、消极的情绪、态度,或者对未来的生存状态形成不良预期时,就极易将负面情绪、态度迁移到历史的认知上,难以形成关于历史成就、历史进步等史实的肯定性认识。

(三)错误思潮消解正面历史教育成效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推进大众学习党史国史,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培育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对互联网的治理,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回击,在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正确认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上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一些错误思潮仍然在网络空间顽固地表现自己,常常利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传播错误信息,扰乱大众的历史认知,破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自觉,破坏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直接威胁。

错误思潮采用的主要手法是:其一,以唯心史观解构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错误思潮根据普通民众碎片化阅读所形成的经验式、感性化的认知方式,运用唯心史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细节考证”肢解历史整体、用个体记忆解构民族记忆、以主观感受来颠覆客观事实判断,特别是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曲折与失误做文章,引导大众脱离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片面关注支流和细节,从而形成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误解。其二,迎合大众认知感性化、表达娱乐化的倾向,“恶搞”党史国史。错误思潮或抹黑英雄,或戏谑崇高,或编造“事实”,或颠倒黑白,不仅造成“轻理性而重感性、轻本质而重表象、轻思辨而重直观的思维方式”[4]180的蔓延,而且在消解历史严肃性、崇高性中解构着历史记忆、历史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其三,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推进错误信息的数字化、图像化、音视频化,以推文、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利用推荐算法向目标人群密集推送特定内容,使大众在直观体验中不自觉地成为错误观点的拥趸和传播者。可以说,错误思潮误导大众的历史认知,冲击了党和政府所进行的正面引导,成为消解历史自信的重要因素。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2]。当前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对大众的历史认知发生作用,由此形成对历史自信的挑战。

二、新的赶考路上坚定历史自信的优势支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既是基于过去、立足现在的自信,更是面向未来的自信、创造历史的自信”[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构成了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造福人民和造福世界的巨大优势,为生成、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6]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倡导坚定历史自信,就是希望将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最大底气”保持下来,并转化为开展新的历史自信的强大支撑。那么,在新的赶考路上坚定历史自信,就要将那些在历史发展中经过反复检验、淀积下来的最深刻、最稳固、最持久的事物作为根本依据,赋予历史自信以最为坚实的支撑。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积累了诸多宝贵财富,这些财富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

(一)道路优势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实践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实践转化,“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相较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优势体现在:它是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独立自主探索形成的独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己的路”,不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愿望;它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根本上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它实现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借鉴的统一,强调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引领中华民族在和平发展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展现出独特的世界历史意义:其一是将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增加一倍多,必然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为更多的人创造了美好生活条件;其二是拓展人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用中国发展成就确证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应探索、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其三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引领力,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赋予世界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这些无疑极大增强中国人民坚定历史自信,推进文明进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理论优势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9]。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真理力量改变了中国,赋予中国发展、民族复兴的理论优势。这是因为:其一,马克思主义超越一切从主观意志出发的学说理论,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领中国共产党合乎规律地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发展道路,坚定对理想社会的信心,逐步成为拥有成熟理论指导、长期执政经验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其二,马克思主义超越一切剥削阶级理论的狭隘视界,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谋求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以价值合理性,引领“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0],摆脱近代列强入侵造成的民族自卑、文化自卑,焕发出历史主体前所未有的主动精神、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把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三,马克思主义超越一切书斋中的空谈玄想,以“改造世界”的实践指向,引领中国共产党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中国迎来了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独立自主的状态,使新中国在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等领域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其四,马克思主义超越一切固步自封的“绝对真理”,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引领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变化、实践要求和中国特点,总结实践经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科学回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和人民之问,以鲜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11]。保持理论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就能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历史自信的生成,丰富历史自信的内涵,赋予历史自信的理论基础。

(三)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社会制度而言,其明显优势体现在:其一是确保拥有强大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具备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能够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是当代中国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其二是推动经济稳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中国生产力水平与结构进行的制度创新,能够以强大的“反作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保障了我国生产能力、物质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大幅提升;其三是保障社会长久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增进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治理和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民主权利,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四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予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战略规划能力和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集中人民智慧,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集中全社会力量办成对国家全局发展起关键作用、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特别是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风险挑战。其五是有利于打造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基本共识,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其六是能够科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谋求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破解,控制资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七是能够持续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向实践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日益成熟、定型,表现出层次分明、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独特的社会制度所彰显出的优势,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依托。

(四)文化优势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3]9。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开展精神生产,在历史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进行了革命性塑造,推动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展示出突出优势:其一,以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凝聚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价值,为文明赓续奠定丰厚的基础;其二,弘扬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主张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获得广泛深厚的资源;坚守崇高理想信念,为人民的利益不断奋斗,赋予民族复兴事业强大精神支柱和道义制高点;其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创新手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既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作为文化发展成果在观念上的集中体现,文化自信日益形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为涵养历史自信提供丰厚文化资源。

在新的赶考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13]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聚合成为强大的“合力”,成为当代中国克服种种困难的战略性有利条件,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根本支撑。

三、新的赶考路上坚定历史自信的实现路径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在推动全党统一思想认识、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赶考路上坚定历史自信,必须积极发挥既有的优势,充分运用既往培育历史自信的经验,坚持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实践中汲取营养,清除错误思潮制造的意识形态迷雾。

(一)以深入研究和持续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形成了正确的党史观。毛泽东指出,对待党史“必须力戒空疏, 力戒肤浅, 扫除主观主义作风, 采取具体办法”[15]。邓小平认为:“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17]秉持这样的党史观,才能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导向,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把握历史主线主流,认识历史规律,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客观公允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将党史变成为“教科书”“清醒剂”。

因此,必须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研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历史自信,不是基于一时的热忱激情,而是基于对历史过程的科学认知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坚定历史自信,首先要求对党的历史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5]399。为此,要继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研究,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研究中坚持“全面的历史的方法”[15]400,灵活运用阶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历史事件“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以及“看到领导者的作用”[15]406;研究历史人物“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18],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总结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7],科学的研究能为历史自信的确立提供学术支持。

必须开展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利用多种形式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让广大党员了解党史史实,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形成对党史的整体性认识。这些常态化的措施主要包括:汇编出版党的文献,组织出版党史、国史研究著作,出版党的领导人的著作,鼓励、支持用文艺作品呈现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设立党史人物的纪念场馆,保护党史文物,在党内日常理论学习和国民教育中融入党史、新中国史的内容,开展党内外教育活动,开展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等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激发了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热情,从整体上提升对党史、新中国史的科学认知。在新的赶考路上,“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19],有利于巩固既往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坚定历史自信。

(二)以科学总结实践经验深化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识

“经验是对历史发展的最好注脚,具有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功能”[20]。中国共产党有重视总结经验教训的优良传统,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在党的重要会议上进行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在重大历史关头对党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在专题调研中形成对某一领域的专项工作总结,在党的基层按年度、按工作进程阶段进行总结等多种总结的途径、方式。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反思,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思想理论上的清醒,不断丰富、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性认识,进而深化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党在重大历史关头总结历史所形成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发挥了厘清理论是非、凝聚党内共识、明确前进方向、推进理论创新等重要作用,从而使每次的总结都成为增强全党信心、开辟新的前进道路、取得实践探索新成果的动力,成为人民大众科学认识历史、现实和展望未来的指引。在新的赶考路上,要进一步发扬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优良传统,及时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科学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成就,增强人民大众对党的历史自信话语的理解和认同。

(三)排除错误思潮认识迷雾的干扰

坚定历史自信,必须针对错误思潮在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上的逆向作用,依法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遏制错误思潮的传播蔓延,排除其干扰。其一,在学术研究方面,要持续开展对错误思潮的追踪研究,力求准确把握错误思潮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传播特点、动态趋势和影响危害;深化对西方反华势力“认知战”“舆论战”手法和技巧的研究,特别是对其议题设置、话语运用、时间节点选择和传播路径安排等方面的研究,以把握其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加强对错误思潮涉及的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用充分的史料、科学的阐释,揭明历史真相,分析批判错误思潮炮制的所谓“史料”“证据”,为回击错误思想的观点提供学理支持。其二,在宣传教育方面,坚持以理服人,积极利用研究错误思潮的积极成果,借用文艺作品、网络平台等渠道,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实现大众化的转化,引导人民大众充分认识中国发展成就,感悟党和政府为解决现实问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充分认识到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党关于中国发展的宏大话语包含着对人民群众具体利益诉求的关切,进而摆脱各种消极信息、消极情绪的羁绊。其三,在错误思潮信息处理上,要坚持斗争精神,针对网络空间、教科书、文艺作品中出现的错误观点,及时采取过滤、删除、纠正等措施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蔓延;加强对长期以来为错误思潮提供表达空间的媒体平台监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网络空间涉及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负面信息进行精准识别,对错误言论的传播特点、传播趋势进行精准预测,准备好“先手”和“高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破解难题

历史自信不仅是建立在既往实践的基础上,而且也需要以现实的实践及其成果为前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27-28。党的二十大已经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在国内,“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21],即发挥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逐步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活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突出抓好高质量发展,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综合平衡各个方面的发展差距,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全方位的平衡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完善制度体系,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继续以自我革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风险挑战时的奋斗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在国际上,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应对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抵御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党的二十大所做出的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在破解发展难题上的坚定意志。按照这一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必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困扰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持。

猜你喜欢
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