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高校文创课程体系建设

2023-03-07 23:40李雪铭周姝月郑蓿培
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创课程体系课程

李雪铭 周姝月 郑蓿培

摘 要:近年来,文创产业发展日益兴盛,人才需求激增,这对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文创课程体系建设与地域文化理念传承的关系日益密切,通过调研河北省内高校的文创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其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利用,从而使二者相互促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地区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创课程;课程改革

注:本文系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传承河北地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研究”(2021GJJG501)研究成果。

本文调研河北省内高校的文创课程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理念的关系,认识到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高校文创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转型与改革的必然方向与选择,因此要做到以學生为本,突出“能力”与“实践”导向,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同时激发高校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一、高校文创课程设置现状

当代文化创意与文化产品设计,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关注点之一,也是高校专业教学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就河北省范围内的高等院校来看,文创课程开设的并不多,尤其是非设计专业,开设此课程的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对于文创产业以及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的关注度在逐年提升,大部分高校开始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关注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例如,河北传媒学院曾举办“我为河博做文创”等文创比赛,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更是荣获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称号。不少高校还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工作室,例如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的3D打印文化创意工作室、保定学院的草图文化创意工作室等。这些校园文创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文创活动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对文创的认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河北美术学院通过校属公司河北东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培养专业的文创团队,打造了产学研结合的完整教学体系。

二、高校文创课程与地域文化传承的意义

高校文创课程的基础在文化,关键在创意。校园是依附于所在地区而发展的,校园文化深深根植于所在地域的文化,因此两种文化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一)提升高校人才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我国高校的生源构成较为丰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一些外地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到新鲜事物以及潮流文化的吸引,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注度相对较弱。比起强硬、直接的文化灌输,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融合于文创课程之中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文创课程中增加地域文化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地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挖掘地域文化的热情。同时,通过文创产品设计还可以提升地域文化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二)增强高校文创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目前,河北省内高校文创课程设置存在偏向设计方向,对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首先,相较于传统理论教学,OBE理念下的创新实践型教学方式更能满足学生需求,可使其能力快速提升。其次,河北省地域文化根植深远,内容丰富,将其融合于当地高校的文创课程中,可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同时将地域性内容融入学校文创课程,有利于高校研发更多独具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深刻的文创产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地域文化传承中高校文创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课程体系设计能够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教务的核心枢纽。与其他省市相比,河北省内高校的文创课程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已经有不少院校开始关注地域文化与文创的紧密关联,如保定学院文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就很好地融合了雄安文化、雄保地域文学研究等内容,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构建文创课程体系时,基础是“学生中心”的理念,即注重学生学习、发展效果,以学生学习情况为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应考虑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将学习、实践、实习、就业作为主线,构建新型文创课程体系。

(一)构建原则

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重点”,但随着OBE理念逐渐成熟发展,文创课程更加注重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在课程构建之初就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结课要求,这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更是深化“文创联系地域文化传承”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课程培养目标、结课要求是否科学合理,需要学生、学校、企业、相关部门等多方认可,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绩效评估。

综合各方面的需求,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高校文创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依循三项基本原则。第一,“以地域文化为基石”而非“以理论教学为重心”。课程要围绕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文创素养、文创产品研发能力三维目标要求进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设置文创成果,既要包含知识要点、地域文化精髓以及应用,又要包括文创设计的实践途径,从而提升学生在地域文化探索下进行文创设计的能力。第二,教学团队的多元化和教学设计的逆向化。课程体系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结课要求高度匹配,这就需要逆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传统思维。教师团队多元化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设计需求复杂化的要求,比如教授地标性文创设计课程时,需要熟悉传统文化的教师、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师以及实践操作中各项专业技术教师协同进行授课。第三,保证教学培养机制的连续性、长期性。文创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尤其是与地域文化融合,会涉及文化底蕴、相关部门支持、企业合作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课程建设要有计划性,并进行长期、连续性的建构,同时在评价反馈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课程内容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梯度化进步。

(二)课程框架与支撑体系

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高校文创课程体系建设既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合教师团队的构建,又强调将校企合作、相关部门参与的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核心基础课程,注重创造性思维、创意思维、设计基础的培养,使学生能形成体系化的文创逻辑思维。这类课程涉及文创基础课程,如理论分析、学科前沿探讨、创新思维训练、设计技能指导等。同时,还可开设创意实践、设计实务等选修课程,形成进阶式、立体化的文创通识课程体系。

第二,项目课程。此类课程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及各类文创赛事,另一方面与当地企业、相关部门及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文创设计类项目。课程重点在于通过赛事、项目提升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设计技能。近年来,国家对文创产业的关注逐年提升,校企合作需求增加,尤其是地方文旅文化推广成为热潮。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竞赛类、训练类以及项目类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第三,开放课程。开放课程的特色在于无论是课程内容上还是课程形式上都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的教师团队和各行各业精英群体可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开放课程。同时,将课程设置面向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例如线上线下微课、精品共享课程等,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开放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尽可能多利用丰富的文创教学资源,从而多元化、全方面提升学生思维设计能力,而且有利于本校优质的文创教学资源进行对外传播,促进地域文化多形式的传承推广。

第四,融入课程。这是以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文创课程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融合了专业技术创新与思维方式创新,以及地域文化开发创新。融入课程强调的不仅是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技能的提升,而且更加注重融入地域文化因素,通过课程将文创技能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传承意义的设计成果。也就是保证学生可以通过开放课程了解学科前沿成果及文创行业发展现状,项目课程的辅助则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文创设计中的融合能力。融入课程作为最为重要的环节,突出了文创课程体系建设以设计成果服务地域文化传承、推广地域文化经典的理念。这一类型课程属于课程体系中难度相对较大,却最为重要的,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创课程体系的一环。

课程体系建设是所有专业的核心,构建完善的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高校文创课程体系是极为复杂的一项工作,包括教学运行机制、教材选择编纂、线上线下课程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研究体系等,只有将这些支撑体系体按照课程需求调试得当,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的高效、有序,保证文创课程改革成果的全面落实。

(三)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反馈

不仅仅是文创课程,所有的课程体系建设都讲求持续改革创新,这包括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及课程评价机制的优化。从教学方法来看,高校不仅需要立足学生自身特点、未来发展,还要遵从时代需求、促进地方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项目型、开放型及融入型课程的优势,广泛采用讨论研究、项目实操、校企合作等新式、多元、灵活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与反馈可以有效检验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高校文创课程体系质量及运行成效,优化课程改革方向,同时也能给结课标准与课程成果要求提供更为充足的保障。

传统的課程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主体较为单一、指标对象相对片面、评价周期不够长、信息反馈不够及时等。这就导致课程评价会出现效率低下、匹配度不高、可改进空间不足等问题。在文创课程评价机制建设时,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还要考查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评模式可采取开放式、非标准答案式的模式,并关注学科竞赛、文创设计成果转化等相关的实践学分制度的设定。同时,应注意将过程性评价与中期性评价相结合,例如过程考核中可以涉及理论考核、能力考核及项目考核等内容,从而对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以及项目完成度等进行多元化评定。此外,应根据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增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团队评价、企业导师评价等环节,将日常研讨、项目成果、设计实践成果等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是文创课程不断升级优化的重要保障。

从某种程度来说,高校是依附于所处地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虽然并不完全依赖于该地域,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早已深深根植于本地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并在其文化内核中成为根植于学生内心的独具特色且难以磨灭的文化属性。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将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课程是合理且适当的。文创课程是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直观方式,是高校推动地域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文创课程将二者高效结合,既可以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发展难以与地方接轨的问题,又可以帮助地域文化借助高校平台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协同发展的双赢选择。

综上,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高校文创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转型与改革的必然方向与选择。在传统文创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内容,能够将课程真正意义上推向产学研第一线。课程构建应真正做到以学生能力为导向,以满足地域发展需求出发,不断根据学生、高校、企业与相关部门的反馈对课程体系运行成果进行优化革新,从而保障教育成果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高效性。要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就需要高校全面推动本校文创课程的开展,完善培养体系,面向不同专业、学科和学生需求,以及地域发展,开设相应的文创课程。课程中既要涉及文化内涵知识、创意设计技能、文创产品研发等内容,又要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让高校在激发年轻一代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伏波.设计创意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姚湘,胡鸿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3]窦曼娟.高职教育的教学反思与适应性变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10):71-72.

[4]李响.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

李雪铭,博士,保定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化创意产业管理。

周姝月,硕士,保定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政策。

郑蓿培,硕士,保定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文创课程体系课程
陶溪川文创街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